南方医科大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3878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方医科大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南方医科大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南方医科大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南方医科大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南方医科大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方医科大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

《南方医科大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医科大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方医科大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

南方医科大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免疫学重点整理

1.免疫定义:

是机体识别,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反应

※非己:

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

2.免疫的三个基本功能

免疫防御:

对外来(异体)抗原物质的识别,排除。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免疫缺陷或超敏反应。

免疫稳定:

即人体处理老化,损伤细胞的功能。

该功能异常时,可导致自身免疫病,如SLE,类风湿等。

免疫监视:

对突变细胞具监视功能。

免疫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发生率增高,增殖速度及转移加快。

3.免疫学的三要素:

抗原,免疫系统,免疫应答

1)抗原:

是免疫应答的原因

2)免疫系统:

免疫应答的执行者,其组成为: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及淋巴结.

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及巨噬细胞等.

免疫分子-效应性分子:

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补体;膜分子:

TCR,BCR,CR,MHC,AM

3)免疫应答:

免疫反应的具体过程,为免疫的中心内容

4.抗原

1)抗原的概念:

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物质,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两个基本性质:

免疫原性-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T淋巴细胞

免疫反应性或抗原性-能与所产生的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

只具备免疫反应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半抗原与适当的载体结合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如青霉素

3)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分子大小﹑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特殊的化学基团﹑物理性质、可接近性、异物性、进入机体途径(由强及弱的规律为:

皮内>皮下>肌肉>腹腔>静脉)和机体因素。

4)抗原特异性

⑴概念:

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专一结合的特性。

⑵决定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是表位

⑶抗原表位的类型:

线性表位、构象性表位;T细胞表位多为线性表位、B细胞表位两者都有。

⑷交叉抗原与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

某些抗原可与其它抗原所诱生的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的反应。

交叉抗原:

即不同的抗原上存在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抗原含共同表位是发生交叉反应的物质基础。

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的意义:

阐明发病机理、诊断(排除干扰、方便诊断)、诱导针对难制备抗原的免疫应答

5)抗原的种类及生物学意义:

⑴根据对T细胞的依赖分类:

1TD抗原-绝大多数蛋白及细胞抗原属于TD抗原

2TI抗原,又分为TI-1抗原(主要代表为细菌脂多糖,可激活成熟或未成熟的B细胞)和TI-2抗原(包括肺炎荚膜多糖,聚合鞭毛素等,仅能激活成熟B细胞)

3TD抗原与TI抗原特性比较

TD抗原TI抗原

T细胞辅助需要不需要

抗体类型IgGIgM

细胞免疫常引起不引起

免疫记忆有无

表位性质T、B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

MHC限制有无

⑵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为:

异种抗原:

即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

亦称同种抗原或同种异体抗原。

重要的同种抗原为:

红细胞血型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即MHC;Ig亦为同种抗原.

自身抗原:

隐蔽抗原或隔离抗原的释放;改变或修饰的自身抗原;肿瘤抗原.

※隐蔽抗原包括甲状腺球蛋白、精子抗原、神经抗原、眼葡萄膜色素、晶体蛋白

异嗜性抗原:

又称Forssman(福斯曼)抗原,不同种属之间的的共同抗原

6)非特异性免疫刺激

(1)免疫佐剂:

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体内,能增强该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机体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2)超抗原(SAg):

是一类特殊的抗原物质,以其极低剂量即可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并能引起强烈的免疫应答。

外源性超抗原-金葡菌肠毒素;内源性超抗原-逆转录病毒蛋白

作用特点:

无须抗原加工与提呈;与TCRVβ和MHCII非多态趋结合;所诱导的T细胞应答,效应是通过分泌大量细胞因子而参与某些自身免疫病、炎症、免疫抑制、抗肿瘤。

(3)丝裂原:

可导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

5.免疫器官和组织

1)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和骨髓功能-免疫细胞产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

骨髓功能:

各类免疫细胞发生场所;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再次免疫应答产生抗体主要场所

2)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脾脏和黏膜免疫系统

成熟T/B细胞定居、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过滤

黏膜免疫系统:

指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

参与局部免疫应答、口服耐受和分泌SIgA.

3)淋巴细胞再循环:

外周免疫器官输出淋巴管胸导管上腔静脉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HEV返回外周免疫器官

6.抗体

1)抗体:

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可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的分布:

分泌型存在于体液中,具抗体功能;膜型作为抗原受体存在于B细胞膜上,即BCR

3)结构:

Ig单体由两条相同重链和两条相同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起来

⑴功能区:

可变区V区:

结合抗原部位;独特型抗原所在部位,V区包含3个超变区(HVR)或互补决定区(CDR)和4个骨架区FR

恒定区(C区:

CH区具结合补体和细胞的功能;CH区结构稳定具有同种型,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IgE和IgM有多一个稳定区,余均有3个稳定区。

C区的功能:

①激活补体:

IgM、IgG1-3激活补体经典途径;聚合的IgA和IgG4激活补体旁路

②与细胞表面FcR结合:

a.调理作用:

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FcR结合促吞噬;b.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c.介导I型超敏反应

⑵铰链区:

赋予Ig柔性,但lgMlgE没有铰链区.

⑶J链和分泌片

4)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一)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

2个相同的Fab段即抗原结合片段和1个Fc段,即可结晶片段.Ig同种型的抗原性主要存在于Fc段.

(二)胃蛋白酶水解片段

一个F(ab’)2片段,为双价,与抗原结合可发生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Fc段被裂解为若干小分子片段,被称为pFc’,失去生物学活性.

5)根据重链结构和抗原性分为五类Ig,各具不同特性:

G量最高可入胎,A含两条泌在外,M最大早且快,D的功能不明白,E结肥大诱变态。

具体如下:

IgG:

血清含量最高

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

调理、ADCC、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通过胎盘

IgM:

分子量最大

初次免疫应答早期出现的抗体

激活补体作用最强

天然抗体为IgM

IgA:

血清型IgA(单体)和分泌型IgA(二聚体)

参与呼吸道、消化道等局部黏膜免疫

IgD:

血清型功能不清;膜型为BCR的重要组成成分,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IgE:

血清含量最少,主要由黏膜下淋巴组织分泌

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参与I型超敏反应

与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7.补体(C):

人和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又称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由固有成分、调节蛋白和受体组成。

C3含量最多,D因子含量最少,clq分子量最大;不耐热、不稳定;主要由肝脏、巨噬细胞合成。

补体由三条途径激活:

1)经典途径

激活物质:

抗原-抗体(IgM、IgG1、IgG2、IgG3)复合物

激活顺序:

C142356789

C4b2b(C3转化酶)、C4b2b3b(C5转化酶)

在感染后期或者再次感染时发挥作用

2)旁路途径

激活物质:

某些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真菌等

不经C1、C4、C2途径,而由C3、B因子、D因子参与的活化过程

C3bBb(C3转化酶)、C3bBb3b(C5转化酶)

存在正反馈放大环

3)MBL途径

激活物:

病原体表面的糖结构(甘露糖、岩藻糖等)

激活途径: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结合细菌的甘露糖残基→激活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水解C4和C2

4)补体活化调控:

自身调控、调节蛋白

5)补体生物学功能:

(1)CDC:

溶解细胞、溶菌及溶解病毒作用

(2)调理:

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和iC3b均是重要的调理素

(3)引起炎症反应:

过敏毒素作用C3a、C5a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等

趋化作用C5a又称为趋化因子,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发挥吞噬作用,增强炎症反应

(4)免疫黏附作用

(5)参与免疫调节(C3b+CR1)、(C3d+CR2);C3b参与免疫复合物的清除

6)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补体

含量增高:

传染病患者的代偿性增高;恶性肿瘤时C3和C4含量可增高,原因不明

补体含量降低:

补体消耗增多:

自身免疫病、体液丢失、晚期肾小球炎

补体合成不足:

肝病、遗传性缺陷

8.CK

理化特性:

细胞因子是分泌到细胞外的小分子量蛋白或多肽,约8-80kD。

高效性:

pmol水平(10-9~12g/ml)即可显示明显的生物学效应。

局部性:

以自分泌(autocrine)和旁分泌(paracrine)形式发挥效应。

主要作用于产生细胞本身和邻近的细胞。

短暂性:

半衰期短,合成过程受到严密调控。

复杂性:

多样性;重叠性;双向性;网络性;抑制性调节

9.MHC分子

诱导强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或主要移植抗原,编码这种抗原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基因复合体(MHC)

人的MHC通常称为HLA,其字面含义为人类白细胞抗原,属基因产物.小鼠MHC称为H-2

1)组成定位和分子结构

经典的I类基因

HLAⅠ类:

B、C、A三个座位

小鼠的H-2I类:

K、D、L三个座位经典的II类基因

HLAⅡ类:

DP、DQ、DR三个亚区

小鼠的H-2II类:

I区基因.

I类分子由重链(α链)和β2-微球蛋白(β2-m)组成.结构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β2-m编码基因存在于第15号染色体,不具备多态性.α1和α2构成肽结合域,α3结构域含lg恒定区,是T细胞表面CD8分子结构结合的部位。

HLA-II类分子由α和β两条肽链以非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糖蛋白。

α1和β1构成肽结合域,α2和β2结构域含lg恒定区,β2是T细胞表面CD4分子结构结合的部位

2)分布:

I类分子主要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包括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以淋巴细胞表面I类分子的密度最大,其次为肾、肝及心脏;神经细胞与滋养层组织不表达I类分子。

I类分子还可以可溶形式存在于血清、初乳及尿液中。

II类分子由α链和β链组成,仅表达于淋巴样组织中的某些细胞,如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包括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和人的活化T细胞等.

3)MHC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1)抗原递呈

MHC分子的抗原结合凹槽选择性结合抗原肽

→形成MHC分子-抗原肽复合物

→以MHC限制性的方式供T细胞识别

→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2)参与T细胞限制性识别:

双识别及限制抗原递呈的细胞类型

(3)由抗原提呈衍生的其他功能

参与T细胞在胸腺的发育

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

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10.T淋巴细胞

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并在机体针对TD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1)分化发育:

DN(胸腺浅皮质)→DP(胸腺深皮质)→T细胞阳性选择:

识别和结合自身MHC的双阳性细胞分化为单阳性细胞。

获得MHC限制性→T细胞阴性选择:

高亲和力结合自身肽-MHC复合物的单阳性细胞凋亡,不结合者分化成熟,获得自身耐受

2)T细胞的表面标志

⑴T细胞抗原受体(TCR)

是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

所有T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分TCRαβ和TCRγδ两种

只能识别APC表面的MHC-抗原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