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8762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5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南京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南京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南京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南京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南京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南京市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南京市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答案】C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古代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准确理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此时主要实行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贵族政治,至秦帝国时代实行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这是一种官僚的政治体系,故“现代化”的内涵应该为C项;A项是C项的表现之一,不全面,排除;BD项不符合史实,说法错误。

故选:

C。

2.《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

“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

‘……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严格限制州县城市的商品交易B.导致农村集市贸易无从发展

C.严格控制城市里坊与市的界限D.抑商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停滞

【答案】C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唐代商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准确理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可知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中的“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抑商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停滞,说法错误。

故选:

C。

3.《二程文集》载:

“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

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

”该观点()

A.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      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

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

【答案】A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程朱理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材料是说“认为富贵是贤者不想要的,那就违背的人的实际情况。

人没有利,平直正常的生活(都)过不下去,怎么能够没有利?

”,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选:

A。

4.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

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

材料中的阁臣()

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B.升降由皇帝决定

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D.巩固了中央集权

【答案】A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阁臣刘健等向皇帝进谏了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没有得到皇帝的同意,令再拟,后又上疏,历数政令十失,皇帝仍没有接纳,刘健此时感到自己不能施展抱负,于是请求辞职,后李东阳、谢迁也随之请辞,武宗没有办法了,勉强同意了他们的上书,由此可以看出阁臣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A项符合题意;B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的是皇帝,不是阁臣,表述错误。

故选:

A。

5.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

“(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

……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材料中的“禁”()

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海禁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准确理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禁”是指明清时期推行的海禁政策,根据材料,海禁后“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可知D项正确,B项错误;A项小农经济同材料无关;C项是影响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说法错误。

故选:

D。

6.右图描绘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自行制造火炮的情景。

从图中可得到的信息是()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②该火炮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诞生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A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洋务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准确理解的能力。

本题可用排除法。

根据材料中的图示,它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自行制造火炮的情景,这应该是洋务运动中军用工业创办的表现,④说法错误,排除BD两项;从材料所给图示无法得出②,故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①③符合史实,A项正确。

故选:

A。

7.民国初期,(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

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这反映了当时()

A.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发展实业

B.社会转型过程中近代法治制度的逐步建立

C.北洋军阀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

D.民族工商业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民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准确解读材料,根据材料。

民国成立后,在各个领域中颁布了政策法规,并在制定中,采纳了工商界代表的许多建议和要求,又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这表明社会转型过程中近代法治制度的逐步建立,B项符合题意;A颁布《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A项错误;C项同材料不符;民族工商业没有能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主导地位的还是自然经济,D项错误。

故选:

B。

8.秋瑾(1875年-1907年)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

“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

也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

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

”据此材料推断,错误的是()

A.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B.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D.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分析和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女子可以去读书、去工作,完全可以自食其力,不必依靠父兄和丈夫,这样不仅可以兴隆家业,而且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故材料不能说明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项结合材料,可以判断是符合材料的。

故选:

D。

9.某文件宣称:

“近世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于此有当知者,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人权’者殊科,而唯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

”该文件的发表推动了()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新三民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抓住材料核心“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的内容,而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两党合作后进行了国民革命运动,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排除。

故选:

D。

 

10.下面是两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邮票()

 

图二《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2枚套邮票:

八路军和民兵战斗在长城内外(上)、卢沟桥中国(国民党)军队奋起抗日(下)

图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4枚套邮票:

毛主席在著作(上左)、人民战争胜利(上右)、东渡黄河(下左)、参军光荣(下右)

比较两套邮票,对于中国抗战胜利原因的视角发生了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邮票设计者更加重视历史的客观性B.出于“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的需要

C.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路线方针调整D.历史的真相随着时世迁移被逐步发现

【答案】C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本题要首先注意题干中的决定性因素,根据图一文字信息可知是1965年,根据图二文字信息可知是1985年,根据这两幅图的时间,很显然图一是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图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路线方针调整之后的结果,C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但这是C项变化后的结果;B项也不能体现材料这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D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

C。

11.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

“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此后十年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A.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D.培育出水稻“南优二号”

【答案】C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1956-1966十年全面建设成就

【解析】本题要注意根据材料准确判断出“此后十年间”是指1956-1966这十年,A项是1958年开展的失误,不是成就,排除;B项是1970年的成就,排除;C项是在1965年,符合题意;D项是在1973年,排除。

故选:

C。

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

A.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B.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C.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分析和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1979年和1980年接连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修改,由此可见,原有宪法有很多亟待加强的必要,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史实;BC两项从建国以后就已经确立。

故选:

D。

13.波默罗伊等在《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写道: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梭伦改革中能有效缓释“新贵”们“耿耿于怀”的措施有()

①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②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④废除债务奴隶制

A.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梭伦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准确理解的能力。

题中所说的梭伦改革中能有效缓释“新贵”们“耿耿于怀”,是指梭伦改革中没有触犯他们利益的措施,④是触犯了贵族的利益,故排除BC两项;①②③都在一定程度上都维护了贵族利益,D项正确,A项不全。

故选:

D。

14.“我只在世上匆匆一游,把一切欢快都紧抓在手,心所不满的就把它扔掉,从我溜开的就让它溜走。

我只是追求、实现、再追求,我一生用猛力奔腾驰骤,······愚人才目光向彼岸闪烁,想象着有同类住在天国;······何须去到永恒中漫步!

认识到了的就径直抓住。

前进中会有苦乐悲欢,任何时候都不满足”。

歌德(1749—1832年)的这段诗句()

①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②引领了自由平等的思潮

③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特征④反映了求真务实的风貌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人文主义的兴起是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时间不符,故①错误;由材料的这段诗句,可以分析出向往自由平等,故②正确;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③错误;根据材料“何须去到永恒中漫步!

认识到了的就径直抓住。

前进中会有苦乐悲欢,任何时候都不满足”可以分析出求真务实,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故选:

B。

15.(美)彭慕兰在《大分流》中写道:

“为了给英国早期粗糙的蒸汽机提供燃料,需要大量的木材,这就需要种足够多的树……人口拥挤的西欧地区是无法提供这么大的空间的。

但就在这时,幸运又降临了:

英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便于开采的煤矿储备,以及快速实现机械化的工业。

到了1840年,英国人将以燃煤为动力的机器普及到了各行各业。

”材料说明,英国快速普及机器生产主要得益于()

A.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便于开采的能源储备

C.拥有广袤的森林资源D.完善了机器动力装置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分析和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早期粗糙的蒸汽机需要大量的木材,这就需要种足够多的树,但就在这时,便于开采的煤矿储备出现了,快速实现了机械化工业,到了1840年,英国人将以燃煤为动力的机器普及到了各行各业,故B项正确;A项是普及机器生产后的影响;C项不符合材料;D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

故选:

B。

16.学者叶书宗说: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明显地改变”的是()

A.减少了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B.废弃了工业生产部门管理体制

C.放弃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D.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答案】C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斯大林体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

根据材料“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结合斯大林体制的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可知此政策改变了列宁时期的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转而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C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斯大林体制的特点;B项“废弃”了表述错误;D项“取消”了表述错误。

故选:

C。

17.当代物理学家霍金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高维果壳状的泡泡演化而来的,果壳上的皱纹(即量子扰动)在演化中产生了今天宇宙的所有结构。

这一说法()

A.奠定了经典力学创立的基础       B.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C.宣告了现代物理学的诞生        D.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近代物理学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现代物理学成就的理解和把握。

根据所学知识,奠定了经典力学创立的基础的是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A项错误;根据材料“果壳上的皱纹(即量子扰动)在演化中产生了今天宇宙的所有结构”是此前没有人提出,这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新视角,B项正确;普朗克的量子论宣告了现代物理学的诞生,C项错误;爱因斯坦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D项错误。

故选:

B。

18.下面是关于马歇尔计划的两幅漫画() 

图一 美国漫画(图中人物上有“欧洲”字样)图二 苏联漫画(图中中文由俄文译成)

比较两图,你得出的认识应该是

A.图一真实反映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图二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C.出于各自宣传目的,都不具有史料价值

D.只有多角度观察,才能更加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马歇尔计划

【解析】根据图示,图一中欧洲显示一片荒凉景象,代表欧洲的人靠着马歇尔计划的绳索攀援而上,反映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欧洲复兴产生重大影响,图二中代表美国(或马歇尔)的人手中拿着代表束缚和控制德法等西欧国家的货币,反映出马歇尔计划目的在于控制西欧国家,故AB两项表述错误,D项符合题意;C项都不具有史料价值,表述错误。

故选:

D。

19.某国际经济组织称,已向莫桑比克批出5000万美元贷款,以增加该国的食物供应及改善人民的营养。

该笔贷款将由国际发展协会批出,目的是促进以市场为基础的农业和私营部门投资。

材料中该组织的宗旨还有()

A.提供技术援助B.减少贸易壁垒C.稳定国际汇率D.调解贸易纠纷

【答案】A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世界银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二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的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世界银行的主要任务是资助国家克服穷困,各机构在减轻贫困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使命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故材料中是指世界银行,A项符合题意;BD两项是世贸组织的职能;C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

故选:

A。

20.《西方艺术史》认为:

“艺术应该从所有的思想领域中解放出来,自由和偶然哺育着灵感。

(某画家)从纸上的一滴墨水点或咖啡点出发去寻求变化,冲动的抒情取代了理性的劳作。

于是,与个人笔触联系在一起的色彩效果便占据了统治地位,因而也损失了精细准确的画面。

”与该描述相符合的美术作品是()

A.《格尔尼卡》B.《日出·印象》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自由引导人民》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19世纪以来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解析】根据材料“(某画家)从纸上的一滴墨水点或咖啡点出发去寻求变化,冲动的抒情取代了理性的劳作”可知这种风格应该是浪漫主义风格,《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D项正确;《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A项错误;《日出•印象》是印象主义,B项错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现实主义,C项错误。

故选: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

第21小题13分,第22小题14分,第23小题13分,第24、25小题各10分,共计60分。

21.(14分)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

……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

……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

(9分)要求:

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

(不超过250字)

【答案】(14分)

(1)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

(任答两点,2分)

(2)社会现象:

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2分)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1分)

(3)观点一: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

(1分)

论据:

农业:

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商业:

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

(8分)

观点二: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1分)

论据:

农业: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

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

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8分)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和提炼能力。

根据材料“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可以得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根据材料“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可以得出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结合材料,可以归纳出市镇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商帮的出现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问,第一小问,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材料“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可以得出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参加科举;根据材料“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可得出供应子女读书。

第二小问,注意题干给的是“经济政策因素”,所以,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出“重农抑商”。

(3)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答本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概括出材料三中“悖论”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史实,来说明材料中的观点即可。

从材料中可以解读出观点一:

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观点二:

中国传统经济是停滞的,然后根据此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相关史实,来解答即可。

22.(13分)英国最早确立了宪政,以议会改革为标志的民主进程却历经了两个多世纪,最终实现了其宪政的高度民主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荣革命留给我国宪政的最重要的不足,就是代表权的不平等。

……一个国家的立法机关中的代表权是宪政自由的根基,也是合法政府的根基,没有它,政府等同于暴君。

……因此,凡是热爱祖国,感激“光荣革命”的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精诚团结,努力使之得到改革。

——[英]理查德·普赖斯《关于爱国的演说》(1789年11月)

材料二(根据1832年议会改革法)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取消市镇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111席,减少市镇人口2000——4000人的30个选区的议席各1席,……这些议席(重新)分配情况为:

……另将65席授予新兴的工业城市,有22个大城市各得2席,21个中等城市各得1席。

……1833年,新议会法实行后的第一次议会选举结果表明:

总人口超过1044万的英国各郡选区选出了189名议员,而人口只有581.6万的城镇选区却选出了364名议员。

……在1833年新议会中,贵族子弟仍有2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