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练习题第六十八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82489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7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练习题第六十八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练习题第六十八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练习题第六十八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练习题第六十八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练习题第六十八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练习题第六十八篇.docx

《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练习题第六十八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练习题第六十八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练习题第六十八篇.docx

精选高中必修2经济史历史3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练习题第六十八篇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2经济史历史3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练习题第六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

“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

青楼弦管酒如渑。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经济中心的不断南移

C、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清康熙七年(1668年),被誉为“江左凤凰”的宜兴才子陈维崧北游汴梁,目睹了清代初年开封城的萧条破败,回忆起北宋时期开封城的宫庶繁盛,文思泉浦,挥笔泼墨,写下了“北宋炎楼,漂缈、彤窗绣柱,有多少州桥夜市,仆河游女。

一统京华绕节物,两班文武栉箫鼓。

叉堕钗斗起落花风,飘红雨”(《卞京怀古》词)。

下列有关樊楼的叙述,符合北宋时期历史事实的有()

①樊楼旁便是开封城的商业区——市。

按当时政府的规定,必须定时开市,定时闭市

②北宋京城文人在深夜里结泮上灯火辉熄的樊楼喝酒看戏

③开封市民喜欢在樊楼附近的夜市游玩购物

④紧邻樊楼不远处便是京城中心的草市,商铺店肆林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唐朝时,将来自域外的深肤色奴隶,统称为昆仑奴(黑奴)。

昆仑奴少数来自东非,多数来自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和南亚印度洋地区。

昆仑奴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很常见,他们身体强壮,老实听话,深受贵族富商欢迎。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昆仑奴大多通过陆上丝路进入中国

B、唐朝时中国已经参与海上贩奴活动

C、昆仑奴主要集中在城市手工作坊劳动

D、昆仑奴现象是唐朝高度开放的体现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写一篇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论文。

该论文的子标题不可能包括()

A、庙会集市的空前繁荣

B、都城开封的街市店铺

C、著名商帮的迅速兴起

D、草市的饮食服务设施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据《晋书·食货志》记载:

“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北魏商品经济不发达

B、社会动荡,经济破坏

C、五铢钱出现急剧贬值

D、政府大力提倡实物交易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材料表明()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制瓷业在唐代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

C、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较广

D、陆上丝绸之路带动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明代张居正说: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

A、粤商和徽商

B、徽商和晋商

C、闽商和粤商

D、台商和港商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清初学者唐甄说:

“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

”以上言反映的思想是()

A、重浓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

D、自由主义

【答案】: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

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

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陆游《杂赋》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

……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调整。

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

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

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

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

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

——摘编自徐中约《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

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

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街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左右。

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000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

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北宋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1000万。

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

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

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

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

材料二:

“高宗(乾隆皇帝)谕内阁曰:

‘……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犹幸朕临御以来,辟土开疆,幅员日廓,小民皆得开垦边外地土,籍以暂谋衣食。

然为之计及久远,非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未易享生平之福。

——《清史稿》

明清之际,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出现过剩人口。

……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为应付严峻的生计问题……不得不从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的出路。

这一地区种植棉花和从事棉纺织业,就是以副养农、以副助农的一种选择。

——《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新中国人口和粮食情况

——2001年前人口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信息网;2001年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人口增长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原因。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

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

《说文》中载:

“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

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

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

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价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城市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江南市镇在功能上有何变化?

指出近代上海城市建筑体现出的特点,并指出“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