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郭初中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8160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郭初中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毕郭初中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毕郭初中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毕郭初中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毕郭初中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郭初中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

《毕郭初中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郭初中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郭初中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docx

毕郭初中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一、重要表格:

表格一:

改革开放后党的会议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十二大

十三大

 

十四大

 

十五大

表格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经历的五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名称

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意义)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取消农业税

表格三:

对台方针

时间

内容

建国初

20世纪5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后

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后

1995

2003

《反分裂国家法》

表格四:

建国后的科技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意义(作用)

1964

1970

1973

1999

2003

表格五:

新中国生活方式的变化

项目

改革开放前

表现

原因

改革开放后

表现

原因

表格六:

海峡两岸的交往

胡锦涛与连战会谈,党对

党的交流后,两岸发展的趋势

启示

二.中外历史标志性、第一、之最、特指、依据的事件: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2.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标志——

3.彻底摧毁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标志——

4.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

5.改革开放的开始和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

6.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的标志性事件——

7.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事件——

8.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事件是——

9.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事件是——

10.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的事件——

11.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事件是——

12.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是——

13.抗美援朝开始的标志——

14.抗美援朝结束的标志——

15.土地改革开始的标志——

16.土地改革完成的标志——

17.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标志性事件是——

18.标志着地主阶级被消灭的事件是——

19.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事件是——

20.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件是——

21.标志着我国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的事件是——

22.标志着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的事件是——

23.标志着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的事件是——

24.“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

25.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的标志性事件——

26.“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27.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端的事件是——

28.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的标志性事件是——

29.中国对香港正式行使主权或香港特别行政区建立的标志(摆脱那国控制)——

30.中国对澳门正式行使主权或澳门特别行政区建立的标志(摆脱那国控制)——

31.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的事件是——

32.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的事件是——

33.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的是——

34.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是——

35.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36.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37.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

38.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39.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

40.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41.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2.最早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尝试的是——

43.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

4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最早提出是在——

45.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

46.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是在——

47.我国最早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是在——

4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提出是在——

49.标志着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分裂走向团结、从落后走向进步的重要转折点是——

50.《翻身农奴把歌唱》中的“驱散乌云见太阳,革命道路多宽广”——

“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

51.在土改中,农民有可能获得哪些生产资料——

52.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53.1954年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里发展体现在——

54.三大改造的措施: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55.尹氏夫妇在1956年企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的状况是——

标志

56.——

危害

大跃进

——

危害

标志

——

人民公社化

——

5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58.我国由工业落后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事件是——

59.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正确的是——

错误的是——

60.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的失误是——

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遭受的最严重的挫折是——

61.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原因是——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定的依据——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后,生产都有了大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1950-52年土地改革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1950-52年土改完成后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相同点是——

62.1958年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产生的根源是——

十年文革的根本原因——

造成国民经济三年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是——(急于求成)

63.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引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是——

64.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向“三化”发展是指——

65.1958年“三面红旗”是指——

66.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的依据是——

67.1975年毛泽东让邓小平出来工作的根本原因——

68.建国初期,和平解放西藏的根本原因是——

69.中国能够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70.“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中共八大集中力量发展——

71.为粉碎四人帮奠定群众基础的是——(是为了悼念——)

72.一五计划的目的是——

73.三年困难时期最普遍的现象是——(三年经济困难的历史概念解析:

59-61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粮食短缺和饥荒)

74.1956-66年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的增长,其中最突出的是——

7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文章主要是针对——

7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是——(国力决定外交,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

港澳回归祖国后,成立了——“妈港”是指——

77.文革期间“刘少奇冤案”出现的根本原因——

7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部完善的宪法是——

79.解决港澳问题的前提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

中美关系的前提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

80.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是——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是——

81.九二共识是指——

82.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

83.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是——

84.1955年举行的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

85.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86.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头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是——

87.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是——

88.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能够反映当今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是——

89.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新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90.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是——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

91.我国从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是——

92.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主要是得益于——

93.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94.下岗与再就业反映的时代现象是——

95.我国的“两弹一星”是指——

96.中国体育健儿首次站在三大球的冠军领奖台上的是——

97.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

98.邓小平提出的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是——

99.雷锋精神是指——

100.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101.《走进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102.江泽民说20世纪有三个伟人挽救了中国人的命运——

103.新中国成立后,党实行的民族政策有——

104.各族人民先后跨入社会主义的方式(途径)是——

105.海峡两岸:

于右任《望大陆诗》、余光中《乡愁》、两岸交流与援助、领导的会见都体现的是——

106.特别行政区的特别是指——经济特区中的特是指——

107.中共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在联系——

108.有人说“吃饭靠两平”是指——

109.一届人大的首要任务是——

110.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111.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112.我国的经济特区有——

113.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两制的含义是——

114.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的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是——

115.我国的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牛诞生在——

116.中共十四大中最能体现邓小平关于姓“资”姓“社”判断的是——

117.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是在——

11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体制上的不同点是——

119.1978年我国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首先获得——

120.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富——

121.国际舆论曾评价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是新中国成立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是指——

点——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线——

面——

122.乒乓外交、破冰之旅、历史性握手、改变世界的一周是指——

123.邓小平提出的教育发展的方向——

三.历史重要事件的性质和实质

1.抗美援朝的性质——实质是——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4.三大改造的性质——

5.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6.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的“新”最根本是指——

7.土地改革的实质是——

8.改革开放中“改革”的实质是——

四.重要文件

1.第一届政协会议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

2.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时颁布的文件是——

3.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五.中外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1.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

大庆石油工人——;两弹元勋——;

党的好干部——;党的好战士——

2.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六、重要知识点总结:

1.一届政协: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国歌:

产生于抗战时期(为纪念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战),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聂耳曲,田汉词。

3.土地改革(1950年冬—1952年底):

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的一次最大彻底的土地改革,它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主要任务:

制订宪法。

5.三大改造:

个体农业——引导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个体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参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民族资本家)——1954年,逐步发展公私合营,后在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社会主义改造中伟大的创举),实现和平过渡。

6.中共八大——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时间:

1956年9月召开;成果:

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7.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的性质:

一场内乱。

8.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在北京召开。

思想路线(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决策: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措施(内容):

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目的: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10.经济特区:

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几年后,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1984年,我国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后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发区,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浦东成为我国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作用:

引进外资、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1.经济特区的“特”的含义: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12.对外开放格局:

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3.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4.十二大:

1982年召开,邓小平明确提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十三大:

1987年召开,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第三步:

基本实现现代化,〈现代正在进行〉)

16.十四大:

1992年召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7.十五大:

1997年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8.十六大:

2002年召开,把“三个代表”的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7年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

19.南巡讲话:

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提出:

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是硬道理。

20.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民族问题上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西藏、新疆等地区的发展)

21.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回归的根本原因: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22.邓小平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我们对台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3.九二共识: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4.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1954年)——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

中印首次提出。

25.万隆会议:

1955年,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出席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

26.中美关系: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美利坚和众国政府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核心问题:

台湾问题;

27.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得以恢复的最主要原因:

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28.两弹一星:

原子弹(1964年)、导弹(1964年)、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元勋:

邓稼先。

29.中国爱好和平,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抵御帝国主义武力威胁,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我国国防实力。

30.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获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提高粮食单位产量,解决粮荒)。

31.863计划:

1986年3月确定,选择在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32.党的工作重心的2次转移:

①1966年由经济建设转上阶级斗争。

②1978年开始,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3.建国以来,党先后制定的3条经济建设总路线或基本路线:

1953年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1958年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1987年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34.建国以来,共和国发展的4个阶段:

①过渡时期,1949—1956年。

②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时期,1956—1966年。

③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35.建国以来,党对经济政策的4次调整:

①国民经济恢复以后,为了工业化建设,1953年党提出了“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展的形势,1958年党又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③面对大跃进带来的严重困难,1960年开始党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④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基础上,1978年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基本国策。

36.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相比,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都普遍得到农民的好评。

37.近现代的对外开放的不同点:

①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

②前者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都促进中国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38.邓小平1992年南方视察讲话:

原因: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

内容:

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意义: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9.邓小平理论思想指导地位的形成:

①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明确特区姓“社”不姓“资”,关键是发展经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影响。

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③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④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0.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与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和1961年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失误:

1958年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泛滥、文革。

41.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走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敌视中国,不与中国建交——美国总统访华,中美关系改善——中美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

42.这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于1989年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使贫困地区的许多失学儿童重新就学。

对贫困地区摆脱落后面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国民的整体素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相信,有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后盾,有全国人民的支援和投入,有全体教师的无私奉献,中国的教育事业一定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