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高中发展共同体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测试生物试题答案详解版35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7779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3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丽水高中发展共同体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测试生物试题答案详解版3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浙江省丽水高中发展共同体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测试生物试题答案详解版3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浙江省丽水高中发展共同体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测试生物试题答案详解版3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浙江省丽水高中发展共同体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测试生物试题答案详解版3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浙江省丽水高中发展共同体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测试生物试题答案详解版3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丽水高中发展共同体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测试生物试题答案详解版35页.docx

《浙江省丽水高中发展共同体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测试生物试题答案详解版3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丽水高中发展共同体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测试生物试题答案详解版35页.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丽水高中发展共同体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测试生物试题答案详解版35页.docx

浙江省丽水高中发展共同体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测试生物试题答案详解版35页

浙江省丽水高中发展共同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测试生物试题

高二生物试题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溶液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不会出现紫色的是(  )

A.胰岛素B.蛋白酶

C.氨基酸D.加热后的蛋清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详解】A、胰岛素是蛋白质激素,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会出现紫色,A不符合题意;

B、蛋白酶是蛋白质,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会出现紫色,B不符合题意;

C、氨基酸不含肽键,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不会出现紫色,C符合题意;

D、加热后的蛋清,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仍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2.退耕还林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易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耕地都能自然演替成森林

B.从耕地演变为树林的过程为原生演替

C.退耕还林过程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

D.演替过程中有物种的替代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群落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A、演替过程还要受到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是所有耕地都能自然演替成森林,A错误;

B、弃耕农田上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也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从耕地演变为树林的过程为次生演替,B错误;

C、耕地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人类活动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故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C正确;

D、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

演替的本质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演替过程中有群落的优势取代,但不能体现群落的时间结构,D错误。

故选C。

3.细胞衰老和凋亡是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衰老细胞的需氧呼吸变快

B.衰老细胞中多数酶的活性降低

C.细胞凋亡由机械损伤引发

D.细胞凋亡仅发生在衰老个体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2、细胞衰老是指细胞在执行生命活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增殖与分化能力和生理功能逐渐发生衰退的变化过程。

主要特征包括:

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②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③细胞内的色素积累;④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A、细胞衰老过程中多种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降低,呼吸变慢,A错误;

B、细胞衰老过程中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少量水解酶的活性增强,B正确;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机械损伤会引发细胞坏死,C错误;

D、细胞凋亡发生在个体发育的整个过程中,D错误;

故选B。

4.下列各项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山羊的长毛与灰毛B.小麦的早熟与晚熟

C.菠菜的黄花与绿叶D.马的长毛与牛的短毛

【答案】B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

【详解】A、山羊的长毛与灰毛分别属于毛的长短和毛的颜色两种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小麦的早熟与晚熟属于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B正确;

C、黄花与绿叶是两种性状,菠菜的黄花与绿叶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马和牛不是同一物种,马的长毛与牛的短毛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B。

【点睛】

5.某同学以黑藻幼嫩叶片为实验材料,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时,应在低倍镜下看到清晰物象后再换高倍镜

B.可观察到叶绿体分布在大液泡周围并随细胞质移动

C.低倍镜下观察到的胞质环流现象比高倍镜下更明显

D.观察到叶绿体不移动,可能原因是光照不足或温度过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1、因为黑藻的幼嫩叶片中细胞质比幼根更丰富,更多,流动性更强,而且黑藻的幼嫩叶片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细胞质颜色比较深,易于观察,所以用黑藻是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的适宜材料;

2、由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看到的细胞越大,细胞数目越少,如果实验中先用高倍镜观察,可能会出现模糊、无法看清或看不到物象的情况,因此先用低倍镜观察。

【详解】A、根据分析,应现在低倍镜下看到清晰物象后再换高倍镜,A正确;

B、因为液泡在细胞中占据较大位置,叶绿体分布在液泡周围并随细胞质流动,B正确;

C、高倍镜下放大倍数更大,观察效果更明显,C错误;

D、因为叶绿体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所以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随光照的强度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观察到叶绿体不移动,可能原因是光照不足或温度过低,D正确。

故选C。

6.图中甲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活细胞中都有甲物质的合成

B.有机物的合成过程往往伴随着甲→乙过程

C.丙可作为原料参与核酶的合成

D.丁物质由脱氧核糖和腺嘌呤组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1、ATP的中文全称为三磷酸腺苷,它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分子的磷酸基团构成,其中腺嘌呤和核糖共同成为腺苷,因此图中甲为ATP,则乙为ADP,丙为AMP,丁为腺苷;

2、ATP在ATP水解酶的作用下发生远离A的磷酸键线断裂形成ADP,并释放大量的能量用于生命活动。

【详解】A、ATP是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活细胞内都能合成,A正确;

B、有机物的合成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故往往伴随甲→乙过程,B正确;

C、丙是ATP脱去两分子的磷酸基团AMP(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以作为合成RNA的原料,核酶的化学本质是RNA,C正确;

D、丁物质由核糖和腺嘌呤组成,D错误。

故选D。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耗氧多的细胞内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肌肉注射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C.皮肤受损,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组织水肿

D.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氧气进入组织细胞为自由扩散,所以细胞内的氧气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

B、肌肉注射的药物直接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再进入肌细胞,B正确;

C、皮肤受损,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管内的物质外渗进入组织液,造成组织液中水分增加,形成组织水肿,C正确;

D、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因此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确。

故选A。

8.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基因遗传病患者只携带一个致病基因

B.多基因遗传病发病率低,多属罕见病

C.成人的单基因遗传病发病率比青春期高

D.“选择放松”易造成有害基因在人群中快速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需携带两个致病基因,A错误;

B、多基因遗传病是遗传信息通过两对以上致病基因的累积效应所致的遗传病,在患者后代中发病率高,B错误;

C、成人的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比青春期高,C正确;

D、对遗传病的“选择放松”导致致病基因频率增加,但有害基因的个体会出现被淘汰等现象,所以致病基因的增多是有限的,D错误。

故选C。

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增长率不是种群的特征

B.环境容纳量代表种群的最大数量

C.种群的年龄结构都有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D.种群密度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详解】A、自然增长率是形容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属于种群的特征,A正确;

B、环境容纳量是种群能维持的最大数量,种群的最大数量可以超过环境容纳量,B错误;

C、种群常分为三个年龄组,即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如有些昆虫,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特别短,生殖后期为零,C错误;

D、种群密度由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来决定,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只决定出生率,D错误。

故选A。

10.下列关于碳循环及温室效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海洋对于调节大气圈的含碳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C.碳循环的基本路线是从植物到动物,再从动、植物到分解者

D.人类活动严重干扰了二氧化碳平衡,致使温室效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5、碳循环过程为:

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

6、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化学染料的燃烧,植被面积减少等。

【详解】A、海洋中具有大量的浮游植物,对调节大气圈中的含碳量起着重要的作用,A正确;

B、由于光合作用只发生在白天,而四季温度有变化,所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B正确;

C、碳循环的基本路线是从大气圈到植物和动物再从动、植物通向分解者,最后又回到大气圈,C错误;

D、人类不合理的能源消费严重干扰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二氧化碳交换的平衡,D正确。

故选C。

【点睛】

11.藻的细胞核位于假根中,科学家利用细圆齿伞藻和地中海伞藻进行如下图所示核移植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伞藻假根中有遗传物质DNA,伞柄中也有

B.伞冒的形态类型与细胞核的类型有关

C.本实验能证明细胞核是代谢的控制中心

D.本实验能证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伞藻是一类大型的单细胞海生绿藻,细胞核位于基部的假根内,成熟后,伞藻的顶部长出一个伞帽,伞帽的形状因伞藻的种类不同而异.

2、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中,细胞核对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详解】A、伞藻假根中含有细胞核,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DNA,伞柄的细胞质中也含有少量DNA,A正确;

B、分析该图可知伞帽的形态类型与假根有关,而假根中含有细胞核,因此其形态类型与细胞核的类型有关,B正确;

C、本实验只能证明伞藻的形态与细胞核有关,无法证明细胞核是代谢的控制中心,C错误;

D、实验结果显示伞帽的形态与假根有关,与伞柄无关,因此能证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正确。

故选C。

12.新鲜制备的马铃薯匀浆在pH=7.0,20℃条件下取0.5mL加入10mL1%的H2O2溶液中,生成O2的总量见下表中第1组数据。

与第1组相比,第2组实验改变的条件不可能是(  )

时间

1min

2min

3min

4min

5min

生成O2的总量(ml)

第1组

0.5

0.9

0.9

0.9

0.9

第2组

0.8

0.9

0.9

0.9

0.9

A.酶的浓度B.H2O2溶液的浓度

C.温度D.pH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

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

4、第一组和第二组生成O2的量最终相同,说明两组底物的量相同,即H2O2的浓度相同。

【详解】A、改变溶液中酶的浓度,只是改变了化学反应的进程,不改变最终产物的量,即酶的浓度可以改变,A不符合题意;

B、改变了H2O2溶液的浓度,则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且使最终的产物量改变,即H2O2的浓度不可改变,B符合题意;

C、改变反应体系的温度,只是改变酶的活性,改变到达化学平衡点所用的时间,但不改变最终产物的量,即温度可改变,C不符合题意;

D、改变反应体系的pH,只是改变酶的活性,改变到达化学平衡点所用的时间,但不改变最终产物的量,即pH可改变,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研究发现,细胞分裂时将姐妹染色单体束缚在一起的是黏连蛋白复合体,该复合体能被分离酶(一种蛋白酶)破坏而导致着丝粒分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分离酶仅在有丝分裂后期起作用

B.分离酶失活的细胞染色体数目不能加倍

C.分离酶是相关基因在细胞核中表达的产物

D.秋水仙素处理能阻止分离酶破坏黏连蛋白复合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间期的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将姐妹染色单体束缚在一起的是黏连蛋白复合体,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被分离酶(一种蛋白酶)破坏而导致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

【详解】A、分离酶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均起作用,A错误;

B、分离酶失活的细胞着丝点不能正常分离,染色体数目不能加倍,B正确;

C、分离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主要是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C错误;

D、秋水仙素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不能阻止分离酶破坏黏连蛋白复合体,D错误。

故选B。

14.北欧鲫鱼能在结冰的水下生活,研究发现北欧鲫鱼在缺氧条件下体内存在如图所示的代谢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过程可发生在人体肌细胞中

B.②过程产生的[H]可用于③

C.①②③过程均能合成ATP

D.①、②过程所需的酶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①为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②为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③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物为酒精。

北欧鲫鱼在缺氧条件下,其他组织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被运输到肌细胞中,转变成丙酮酸,再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排除体外。

【详解】A、①是无氧呼吸产生乳酸,②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人体肌细胞中能完成①②过程,A正确;

B、在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过程中,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转变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需要消耗第一阶段产生的[H],B正确;

C、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合成ATP,故①②过程能合成ATP,过程③不能合成ATP,C错误;

D、过程①包括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第二阶段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故过程①包含了过程②,①、②过程所需的酶不同,D正确。

故选C。

【点睛】

15.某同学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在两个信封上分别写好“雄”、“雌”,每个信封内装入“黄Y”和“绿y”的卡片。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个信封模拟雌、雄个体的基因型都为Yy

B.每个信封中“黄Y”和“绿y”的卡片数可不相等

C.从“雄”信封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模拟配子的产生

D.该实验要重复多次,记录后将卡片放回原信封内

【答案】B

【解析】

【分析】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

①实验原理:

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②注意事项:

每个小桶内两种颜色的小球数量相等,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数量可以不等。

(1)实验开始时应将小桶内的小球混合均匀。

(2)抓球时应该双手同时进行,而且要闭眼,以避免人为误差。

每次抓取后,应记录下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

(3)每次抓取的小球要放回桶内,目的是保证桶内显隐性配子数量相等。

(4)每做完一次模拟实验,必须要摇匀小球,然后再做下一次模拟实验。

实验需要重复50~100次。

【详解】A、两个信封模拟雌、雄个体的基因型都为Yy,每个信封内装入“黄Y”和“绿y”的卡片模拟的是两种雌、雄配子,A正确;

B、每个信封中“黄Y”和“绿y”的卡片数必须相等,模拟Yy产生数量相等的2种雌、雄配子,B错误;

C、从“雄”信封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模拟雄配子的产生,从“雌”信封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模拟雌配子的产生,记录下两张卡片的字母组合,C正确;

D、每做完一次模拟实验,记录后将卡片放回原信封内,然后再做下一次模拟实验,实验需要重复50~100次。

D正确。

故选B。

【点睛】

16.下列关于三倍体无籽西瓜培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的种子或幼苗获得四倍体植株

B.二倍体花粉为四倍体植株传粉的目的是获得三倍体的种子

C.三倍体植株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

D.三倍体植株上结的三倍体西瓜无子,该无子性状为可遗传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三倍体西瓜育种原理的流程图:

【详解】A、秋水仙素可抑制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从而使二倍体种子或幼苗成为四倍体植株,A正确;

B、用二倍体花粉为四倍体植株传粉的目的是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获得三倍体的种子,B正确;

C、三倍体植株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但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C错误;

D、三倍体植株上结的三倍体西瓜无子,这属于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因此该无子性状为可遗传,D正确。

故选C。

17.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质膜及其以内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0-t2段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B.t2时细胞液的紫色最深

C.t1与t3时细胞液的浓度相等

D.可用黑藻叶肉细胞作为替代实验材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t0~t2时间段由于KNO3溶液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发生渗透失水,原生质体体积减小;由于细胞主动吸收K+、NO3-,t2之后的时间,导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浓度,细胞发生渗透吸水,原生质体的体积逐渐增大。

【详解】A、t0-t2段细胞发生失水,细胞液的浓度不断增加,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A正确;

B、t2时细胞质壁分离的程度达到最大,细胞液的浓度最大,所以此时细胞液的紫色最深,B正确;

C、t1~t3过程中,细胞一直失水,K+、NO3-不断进入细胞液中,使细胞液浓度不断变大,因此t1时细胞液浓度小于t3时细胞液浓度,C错误;

D、黑藻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所以可用黑藻叶肉细胞作为替代实验材料,D正确。

故选C。

18.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婴儿从母乳中获得抗体属于主动免疫

B.抗体免疫的主要目标是细胞内外的病原体和毒素

C.破坏小鼠的胸腺可增加移植异品系小鼠皮肤的存活率

D.效应T细胞识别并裂解所有含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

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细胞免疫过程:

抗原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给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T淋巴细胞悔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出来,此时体液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详解】A、被动免疫是指机体被动接受抗体、致敏淋巴细胞或其产物所获得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婴儿从母乳中获得抗体属于被动免疫,A错误;

B、抗体免疫的主要目标是细胞外的病原体或毒素,细胞内的病原体需要效应T细胞识别,B错误;

C、破坏小鼠的胸腺降低其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可增加移植异品系小鼠皮肤的存活率,C正确;

D、被效应T细胞识别的是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宿主细胞表面有抗原MHC复合体,能被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注意是特异性的),此外巨噬细胞的抗原MHC复合体是感应阶段形成的,它将抗原MHC复合体呈递给淋巴T细胞,使之增殖分化或产生淋巴因子。

故效应T细胞并不是裂解所有含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D错误。

故选C。

19.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敏感。

将它接种到青霉素浓度为0.1单位/cm3的培养基里,绝大多数死亡,有个别存活(如图甲),并能进行繁殖。

其后代用同浓度的青霉素处理,能存活下来的增多(如图乙)。

再逐步提高培养基中青霉素的浓度,可以得到一个能生长在250单位/cm3的培养基里的品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个别菌体存活是由于青霉素诱导其产生了抗性突变

B.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等变异

C.图乙中存活菌体产生的后代一定比图甲中存活个体的青霉素抗性强

D.此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