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案六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7529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8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教案六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六年级教案六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六年级教案六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六年级教案六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六年级教案六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教案六2.docx

《六年级教案六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教案六2.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教案六2.docx

六年级教案六2

第一单元负数

第一课时负数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会初步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

教学难点:

学习负数的必要性,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

教学设备:

幻灯片、方格纸。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来做个大家常玩的游戏“石头、剪刀、布”,游戏规则:

同桌两个人一组,每人玩5次,把输赢的结果记录下来。

生回答展示。

师:

但在玩游戏当中,有两个意思相反的字是什么?

用我们学过的数还能表达出相反的意思吗?

出示结果。

二、合作探究

1、汇报:

第一种:

用文字表示。

第二种:

用笑脸图、哭脸图表示。

师:

你的符号你明白,我的符号我明白,但是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呀!

是帮助我们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呀,怎样才能让大家都明白呢?

怎么办?

生:

要统一。

第三种:

用+3、-2表示。

师:

太牛了!

和数学家表达的一样,这种表达有什么好处?

生:

简明、清楚。

2、认识正、负数。

三、展示交流

一)、认识正、负数

师:

你知道像上面的数叫什么吗?

(正数)+2怎么读?

生:

读加二。

师导读:

正二。

师:

像下面的数呢?

(负数)-2怎么读?

生:

负二。

4.读下面各数,并板书在黑板上。

(+3,-2;+25,-18;+6000,-2000)

师:

加号和减号和过去的意义不同,加号叫做正号,减号叫做负号。

(抢读纸片)+100、+6.8、-1.8、36、-105(同时贴于黑板相应位置)

师:

为了简写可把+36写作36。

如果去掉正号,这些数你们熟悉吗?

是我们过去学过的数。

负数前的负号可以去掉吗?

二)、介绍负数的历史(投影)

师介绍负数历史。

听完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生活中的应用

1.四个城市气温(投影)

图:

哈尔滨:

-15~-3℃北京:

-5~5℃青岛:

0~6℃海口:

13~23℃

有负数吗?

读出来。

北京-5℃和5℃一样吗?

零上的温度用什么表示?

零下的温度用什么表示?

0℃呢?

师:

0℃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2.温度计。

(投影)

生:

先找到0℃,这是分界点。

投影:

(在通常情况下,把水结冰时的温度定为0℃,把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

比较两个温度(-5℃和-15℃)哪个更冷?

怎么能说明-15℃比-5℃更冷呢?

生1:

温度计上有表示,越往下温度越低。

生2:

-15℃在-5℃下面。

师:

用你的动作和表情告诉我-15℃时的感觉。

我国新疆地区最冷时温度达到-40℃,大概在温度计的哪儿?

生:

比划。

四)、正负数和零的关系

师:

你能说几个正数和负数吗?

生:

-10、-11、12……

师:

同桌一对一对说。

生1:

+10、-20……

师:

说得完吗?

用省略号表示。

所有正数和0比,有什么关系?

所有负数和0比,有什么关系?

(板书:

负数<0<正数)

用一个圈把所有的正数圈出来,用一个圈把所有的负数圈出来。

生圈出了板书的正数和负数。

生:

不同意,因为还有很多正、负数。

要把省略号圈进去。

师:

0,正数不要,负数不要。

怎么办?

生1;0是分界点。

六人小组讨论:

0算正数吗?

算负数吗?

汇报:

生1:

0算是自然数。

生2:

0是正负数。

生3:

它一个不是,是特殊的数。

师:

正数比0?

(大)负数比0?

(小)0比0小吗?

(不是)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是分界点。

四、巩固拓展

1.海平面图。

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记做()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北京东灵山的最高点是2303米,记作();马里亚纳海沟的最低点比海平面低11034米,记作()。

2.像电梯中的正负数,是以什么为标准把它定出来的。

海拔中的正负数呢?

3.数轴图:

左(西)-8右+8(东)

4.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讨论:

风速怎么会有负的?

生1:

风速和刘翔是对着跑的。

师请两生分别代表刘翔和风速表演,是相反的。

如果风速度是+0.4米,又是什么意思?

五、作业:

练习册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第二课时负数的比较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5.6+0.9-2+0.65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二、合作探究

(一)完成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

(1、2、3、4、5、6、7)

(二)完成例4:

三、展示交流

2.出示例3:

(1)提问:

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再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

(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

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

从0起往左依次是?

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

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

做一做的第1、2题。

(二)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

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

做一做第3题。

四、巩固拓展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

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五、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

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物体各一个,及多个圆柱形的物体(如罐头盒、茶叶筒、药盒、药瓶、纸盒等)。

让学生也收集几个圆柱形的盒子,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上的图沿边剪下来。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

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它们有什么特征?

由此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了,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

学生:

不一样。

教师:

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二、合作探究

1.圆柱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

2、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3、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展示交流

1、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和摆弄后,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教师指出: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校体,简称圆柱。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

圆柱

教师:

大家刚才认识了圆柱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圆柱形物体的投影片。

教师:

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于是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

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

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2、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以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教师指出: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然后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

我们所学的圆柱是直圆柱的简称,即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高垂直于底面。

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

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

(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出:

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3、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明白: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

四、巩固拓展

(1)做“做一做”的第2、3题。

注:

第3题要求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如钢管、汽油桶、炉子姻简、截面是圆形的铅笔等。

(2)“做一做”的第1题。

五、作业、练习册

六、小结:

圆柱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上、下两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圆。

圆柱从上到下粗细相同。

 

第2课时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圆柱形的物体,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请大家想一想,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是什么图形?

教师出示上节课实验用的罐头盒,引导学生回忆实验过程:

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商标纸,再打开,展开在黑板上,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教师:

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学生:

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往的高。

教师:

那么,圆柱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二、合作探究

学生看书,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圆柱的侧面积。

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2、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3、完成例1

4、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请大家把上节课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5、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

6、完成例2。

7、完成例3。

三、展示交流

1、板书课题:

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

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教师边叙述边摸着圆柱的侧面演示给学生看,指出侧面的大小就是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

从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例面积。

教师:

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板书上面等式)

2、例1:

出示例1。

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做完后,集体订正。

3、小结。

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

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4、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教师:

请大家把上节课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

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教师指着圆柱的展开图,“那么,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确:

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十两个底面的面积

5、例2。

出示例2的题目。

教师:

这道题已知什么?

求什么?

学生:

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半径,求表面积。

教师:

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应该先求什么?

后求什么?

使学生明白:

要先求圆柱侧面积和底面积,后求表面积。

教师:

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画出这个圆柱。

随后教师出示圆柱模型,将数据标在图上。

教师:

现在我们把这个圆柱展开。

出示展开图。

让学生观察展开图,“在这个图中,长方形的长等于多少?

宽等于多少?

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圆柱的底面积应该怎样求?

指名学生回答,注意要使学生弄清每一步计算运用什么公式(如圆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等等)。

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学生计算结果的计量单位是否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

6、教学例3。

出示例3。

教师:

这道题已知什么?

求什么?

学生:

己知圆柱形水桶的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

求做这个水桶要用多少铁皮。

教师:

这个水桶是没有盖的,说明了什么?

如果把做这个水桶的铁皮展开,会有哪几部分?

使学生明白:

水桶没有盖,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教师:

要计算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应该分哪几步?

指名学生回答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

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舍的。

由此指出:

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

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人法取近似值。

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

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7.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

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四、巩固拓展

1.做“做一做”的第1题。

教师:

这道题已知什么?

应该怎样求侧面积?

使学生明白可以直接用底面周长乘以高就可以得到侧面积。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作业设计

1.完成第练习七的第2——5题。

(1)第2、3题,是分别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要求学生正确选用公式,认真仔细地计算。

(2)第4题,圆柱形沼气池的形状和特点要向学生说明(特别是城市里的小学生),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要弄清求的是圆柱哪些部分的面积。

(3)第5题,是先实际测量,再计算的题目,可以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每组要量的茶叶筒的大小可以是不一样的。

2.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七的第6、7题。

第6题,是已知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半径,求圆柱的高。

这样就要把求圆柱的侧面积的运算顺序颠倒过来。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7题,是求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

关系式:

圆柱形水桶侧面积+一个圆形底面积=做水桶大约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S=63.59十339.12=402.71≈410(平方分米)

3.让学生回家动手操作,把课本上的圆柱体模型做出来。

 

第3课时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的:

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学生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具准备: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把圆柱底面平均分成16个扇形,然后把它分成两部分,两部分分别用不同颜色区别开)。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

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先让学生回忆,同桌的相互说说。

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的面积和所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大家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将圆柱的底面分成扇形切开,教师应该给予表扬。

教师: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

圆柱体的体积

二、合作探究

学生看书,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2、完成例4

三、展示交流

1、教师出示一个圆柱,提问:

这是不是一个圆柱?

(是。

教师用手捂住圆柱的侧面,只把其中的一个底面出示给学生看,提问:

“大家看,这是不是一圆?

”(是。

“这是一个圆,那么要求这个圆的面积,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于是教师可以先把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16等份)。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

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

教师将这分成16块的底面出示给学生看,问:

现在把底面切成了16份,应该怎样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

指名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操作演示,先只把底面部分拿给学生看。

“大家看,圆柱的底面被拼成了什么图形?

学生:

长方形。

教师:

大家再看看整个圆柱,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形状?

(有点接近长方体。

然后教师指出:

由于我们分得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教师:

把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发生变化没有?

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求?

引导学生想到由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求切拼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来求圆柱的体积。

教师:

“而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什么?

”让全班学生齐答,教师接着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

请大家观察教具,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

V=Sh

2、例4。

出示例4。

(1)教师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

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2)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50×2.1=105答:

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V=Sh=50×210=10500答:

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V=Sh=0.5×2.1=1.05答:

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V=Sh=0.005×2.1=0.0105立方米

答:

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

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会求圆柱的体积了吗?

在解实际的应用题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4课时圆柱体积计算的应用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体积计算的应用。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一个圆柱形物体,一个圆柱形杯子。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复习圆柱的体积。

教师:

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指名学生叙述一下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

“底面积×高”,即:

V=Sh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另一种形式。

教师:

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应该怎样表达?

2、完成例5

三、展示交流

1、引导学生根据底面积S与半径r的关系可以知道:

S=π×r×r,所以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也可以写成:

V=π×r×r×h。

2、教学例5。

出示例5。

(1)教师提出下面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

求什么?

②求水桶的容积是什么意思?

根据什么公式?

为什么?

要使学生理解水桶的容积就是水桶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内部的体积。

所以可以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来计算。

③要求水桶的容积应该先求什么?

要使学生明确,水桶的底面积在题中没有直接给出,因此要先求水桶的底面积,再求水桶的容积。

④水桶的底面积应该怎样求?

(2)让学生叙述解答过程,教师板书。

求出水捅容积之后,教师提问:

最后结果应该怎样取值?

使学生明确要把计量单位改写成立方分米,取近似值时要采用去尾法。

四、巩固拓展

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作业设计

1.做练习八的第5题。

读题后教师可以先后提问: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题目只告诉了圆柱形粮食囤的底面半径和高,要求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立方米,应该先求什么?

怎样求?

指名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

做完后集体订正,强调得数的取舍方法。

2.做练习八第6题。

教师:

这道题已知什么?

求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后,再问:

应该怎样求?

引导学生从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入手,可以直接用算术方法计算,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3.做练习八的第7题。

读题后,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怎样利用已知条件求出这个油桶的容积?

“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单位不统一。

应该怎样改写更简便?

”分别指名学生回答。

要使学生明白,这里可以先将40厘米和50厘米分别改写成4分米和5分米计算更简便。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学生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是否掌握,计量单位是否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改写,最后得数的取舍是否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第5课时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综合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