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74811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 一 组

本组教材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

全组有一个单元导读,五篇课文,一个词语盘点,一个口语交际与习作,一个回顾及拓展,日积月累和一个成语故事。

在导读部分,概括介绍了这一组课文的内容及对学习这一组课文的要求。

通过阅读学习指导,让学生明白:

学习本组课文,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示;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教材

特点

本单元选编的五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本组课文属于人生感悟的专题,由于学生对人生哲理缺乏生活体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

教材

时间

14课时

 

1 文言文两则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难点: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

准备

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教学

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及反思更改:

教学流程

反思更改

谈话导入

1、教师谈话,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释题:

“弈”指什么?

“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所以指导学生朗读尤为重要。

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

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老师通过流畅自如,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以教师为主线,以读为面的教学方法,收到良好效果,同时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再读课文学习课文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2、这两个故事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拓展延伸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初远凉初近热

中近热中远凉

2、匆匆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文章的特点:

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1、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正音,积累叠词。

3、引导学生从课题想开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借助资料初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落实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

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教学

准备

学生的相片、学习资料。

教学

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及反思更改:

教学流程

反思更改

谈话导入

1、感知课题,激发联想。

(板书课题)请看文题,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2、感知资料,激发情感。

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到指生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教师范读、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时间匆匆而逝。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全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

2、小组内轮读课文,学生互相听读,要求读得既准确又流利。

3、同学汇报朗读各段。

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可以随时画下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是自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再读课文学习课文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2、作者发出了什么人生感慨?

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3、找出你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和同学们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4、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作者认为不能虚度此生,应该有所作为,他是在告诫自己,更是在唤醒人们。

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一起来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拓展延伸

认真去读《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

板书设计:

溜去

2、匆匆过去

跨、飞

3、桃花心木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

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文章从描写桃花心木的形状很特别开始,引出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再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种树的奇怪现象,最后写作者与种树人的谈论。

种树人的话,使作者受到感动,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作者在描写和叙述中转承自然流畅,由作者的疑问引出种树人的一番话,使作者受到启示,感悟到人生的道理。

 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提炼出人生格言,感受作家作品的魅力。

2、在阅读、交流、想象的过程中理解、积累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提炼出人生格言。

教学

准备

林清玄作品

教学

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及反思更改:

教学流程

反思更改

谈话导入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

2、教师板书:

桃花心木

由于我备课充分,再加上我提前给了学生预习题目,因此,课堂上我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

所以,我想:

“高效课堂”其实是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备课要求,只有我们教师对教材吃透了,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点去训练,才能真正高效地完成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再读课文学习课文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

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

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

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

拓展延伸

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它们会想些什么呢?

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

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种树人       树的成长

不确定      (人的成长)

懂规律       独立自主

懂真爱       经受考验

4*顶碗少年

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

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难点: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

准备

课前选读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教学

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及反思更改:

教学流程

反思更改

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

谈谈你的感受。

2、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找到相应的句子,抓住少年的神情表现来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永不放弃的精神。

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同时穿插观众的反应,老者的描写,既深化了少年的形象又适时进行习作的指导。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拓展延伸

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

板书设计:

4*顶碗少年

失误——努力  失误——努力 ====成功

5*手指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

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

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以及作者为了表现这些特点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难点:

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

准备

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教学

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及反思更改:

教学流程

反思更改

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

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

板题:

手指

 这篇课文教完,我给孩子们布置了这个星期的周记,仿照课文的方法写“五官”。

让学生自己仿写,也好感悟一下大师是如何让手机富有生命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

2、理解句子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拓展延伸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

板书设计:

5*手指

姿态不同

性格各异

团结一致握成强有力的拳

口语交际·习作一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难忘的‘第一次’”。

让学生讲讲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第一次”。

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养小动物,第一次去野营,第一次登台表演,第一次获奖,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去外地旅游……进行这一话题的口语训练,一是让学生从令人难忘的第一次的事情中受到启示,感悟人生道理,二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叙事具体

难点:

要说出从“第一次”中受到的启示,感悟到的人生道理。

教学

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教学

课时

三课时

教学流程及反思更改:

教学流程

反思更改

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

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

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自读提示

明确要求

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4、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5、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交流谈话

进入习作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4、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选材命题

明确要求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

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

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

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拓展延伸

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板书设计:

要求:

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回顾·拓展一

本次“交流平台”主要任务是:

阅读文章要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在习作中运用表达感受的方法。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5句具有人生哲理的格言。

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人生格言警句,以鞭策激励自己。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讲的是战国时候,燕国的一个青年人到邯郸学当地人走路,结果学了几个月,不但没有学会邯郸的走法,还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回顾、总结、梳理读写知识和学生的体会感悟。

难点:

理解“日积月累”中的格言和成语故事。

教学

准备

1、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五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2、阅读成语故事书。

教学

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及反思更改:

教学流程

反思更改

谈话导入

本组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总结过每一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交流

平台

1、小结引入。

2、体会表达方法。

日积

月累

1、读读文中的古文名句,读不准字音的字问问老师和同学。

2、反复读读这些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进行交流。

3、主动在班级谈谈自己的理解,接受师生提出的意见,把句

子理解正确。

4、、练习把这些名句背诵一下,再背给同学们听。

5、、你还背过哪些古文名句,背给大家欣赏。

学习“成语故事”

1、默读两遍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试着把故事的寓意讲清楚。

2、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大家一起想想帮事中的道理是什么?

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个成语故事会。

板书设计:

打比方、一连串的问句、一连串的格式工整的话语、把事、物人格化的写法。

  借物喻人:

    写一件事情、物件,从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