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集训提升练 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60451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集训提升练 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专题集训提升练 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专题集训提升练 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专题集训提升练 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专题集训提升练 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集训提升练 五.docx

《专题集训提升练 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集训提升练 五.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集训提升练 五.docx

专题集训提升练五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题集训提升练五

 小说阅读

(一)

一、(2020·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

密林深处

陈德鸿

枪声是下半夜突然响起的,爆豆般一阵紧似一阵。

六爷急忙跑出窝棚,紧张地向响枪的砬嘴岭方向张望。

一个多小时后,枪声渐渐弱了下去。

六爷叹口气,牛大完了。

牛大是砬嘴岭胡子的头儿,手下有胡二等六十多个弟兄。

六爷想把牛大这伙人拉过来,但牛大对六爷说,你给杨司令捎个话,请他放心,我们肯定不祸害老百姓,也绝不会投了小日本。

六爷回窝棚里抽了袋烟,刚想躺下,远处突然又响起了零星的枪声,断断续续的,竟然朝着六爷的住处飘来。

六爷心里“咯噔”一下,刚冲出门,影影绰绰地便见七八个人向这里跑来。

谁?

六爷大声问。

是我,六爷,我是胡二。

话音未落,一群人已经奔到了近前。

六爷看着气喘吁吁、满脸汗水的胡二,忙问,出事了?

小鬼子……小鬼子偷袭了砬嘴岭,大当家的他们都没了。

胡二喘了一会儿,流着泪说,总共就跑出我们几个。

胡二擦了把脸说,按眼下这情况,我们只有投抗联了。

这个?

六爷刚想说什么,随着一阵枪响,有子弹落在了附近。

几个人立刻散开,开始还击。

胡二把六爷拽到一棵大树后面,颤声说,六爷,我知道你和杨司令有联系,快带我们走吧,鬼子跟屁股就上来了呀!

六爷来不及细想,使劲拍了拍胡二的肩膀说,马上跟我走。

六爷带着八个人在山里七拐八拐,快天黑时,终于摆脱了鬼子的追击,进到了一处抗联的密营

——一处窝棚。

胡二和几个人好奇地打量着空荡荡的密营,脸上满是失望。

六爷说,这个密营是安置伤员用的,战士们不在这里。

哦。

胡二点点头,跑了一天,我们的肚子早瘪了,有没有啥吃的?

六爷笼着火,不长时间,便把二十多个土豆烧熟了,又找出两个大碗,倒上了酒。

看六爷熟练地操持这一切,几个人都睁大了眼睛,一个人忍不住问,这里面生火,外面不会看到烟?

看到还行?

六爷愣了一下,你这口音可挺怪的,不是这边人吧?

胡二忙接过话来,对,对,他不是咱们这边的人,是山东的。

是山东哪儿的?

六爷问。

是山东,山东沧州人。

胡二说。

对,是山东沧州,那儿练武的人多。

那个人忙接过话来。

好,好。

六爷笑了,不管哪儿人,打鬼子的就是好人。

没想到,吃饭时,不论六爷如何劝,这几个人就是不喝酒。

六爷说,咱晚上就睡这木炕上,连个盖的都没有,冻出病明天还咋赶路?

胡二问,六爷,咱啥时能找到杨司令啊?

快了,再翻几座山就到了。

六爷说,要是你们中有一个病了啥的,耽误了时间,杨司令他们兴许就转移到别处了。

那个沧州人朝胡二点点头,胡二说,既然六爷这么说,那咱们就喝点儿,好好睡一觉。

快半夜时,六爷迷迷糊糊刚睡着,突然被一阵叽里咕噜的梦话惊醒了,他的心猛地哆嗦了一下,再想细听,那个山东沧州人却使劲地咳嗽了几声,爬起来,在墙角哗哗地撒起尿来。

六爷再也没有了睡意。

天刚亮,六爷便带着几个人上路了。

正是初冬时节,光秃秃的树林了无生机,快中午时,天空开始飘起了雪花。

胡二看了看阴沉的天空,有些急了,问六爷,还有多远啊?

快了。

六爷指着山下一片望不到边的荒草甸子说,咱们穿过这个大甸子,再翻两座山就到了。

胡二向山下看了看,脸白了,我知道那甸子,那是片沼泽地,往里陷人,好像没人走过啊!

没人走过?

六爷撇撇嘴,我找杨司令就经常走,里面有条密道。

胡二看了那个沧州人一眼,有些为难地挠了挠头。

六爷说,不走甸子也行。

眼见着这雪越下越大,等咱们赶到了杨司令的驻地,怕是他又走了,可就不好找了。

这……这。

胡二的脑门上冒出汗来,他焦急地看着那个沧州人,沧州人瞪了他一下,指了指山下。

胡二忙点点头,对六爷说,那就走大甸子吧,我们也想早点见到杨司令。

六爷长舒了一口气,带着八个人,向山下千百年来从没人走过的大甸子走去……

日本关东军史载:

昭和十二年11月,关东军小野暗杀队执行任务时,在大黑山一带失踪。

当地县志载:

抗联交通员郑大力同志于1937年初冬失踪;郑大力,男,河北沧州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激烈的枪声开篇,“爆豆般一阵紧似一阵”运用比喻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设置了特定的背景。

B.“胡二和几个人好奇地打量着空荡荡的密营,脸上满是失望”,其中的神态描写表现出他们想投奔抗联却扑了个空的失望。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一阵叽里咕噜的梦话”这一细节暴露了那个山东沧州敌人的身份。

D.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写敌人设计,六爷将计就计,双方斗智斗勇,不但情节引人入胜、惊心动魄,而且彰显了主题。

【解析】选B。

由原文可知,胡二等人投奔抗联是假,想找到抗联营地并剿灭抗联是真。

他们失望是因为这处密营没有一位战士,他们的计划落空了。

故选B。

2.请结合胡二等人从“投抗联”到被带入大草甸的经过,简要分析六爷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胡二刚到六爷那,六爷相信他们,担心他们的处境,为了救助他们,没有细想,满是着急;②随着接触,“口音可挺怪的”“山东沧州”“一阵叽里咕噜的梦话”等细节暴露了敌人的身份,六爷从怀疑到确定,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暗自思考对策、镇定自若;③将敌人引入大草甸的过程中,六爷表现出想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坚定从容。

3.小说以日本关东军史和当地县志的记载结尾,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增强了故事的震撼力。

②情节照应,凸显人物形象。

县志记载的六爷,即郑大力的籍贯为“河北沧州”,照应了前文的“山东沧州”,揭示了六爷早已识破敌人的真面目却并没有揭穿,这凸显了六爷沉着冷静的形象。

③形成对比,强化主题。

敌人诡计落空终命丧沼泽与英雄巧妙周旋、慷慨赴死形成对比,给读者以悲壮的美感体验,强化了小说爱国的主题。

二、(2020·河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

阿婆黄鱼面

安 谅

阿婆黄鱼面馆开在一条小马路上,与淮海中路挨得近。

店堂只有20多平方米,搁着一些方桌和凳子。

平常生意还真不错,不仅店堂坐满了人,门口还常常排起一溜等待入座的队伍。

顾客盈门,应该是好事。

可是阿婆的小外孙,英文名叫杰克,他觉得不划算,便怂恿阿婆,不如改成茶餐厅或者时兴上海小吃,至少也增加点品种。

起先,阿婆耐心解释,她小时候在宁波老家就和她的老外婆学煨黄鱼,黄鱼面就是她的看家活。

后来外孙时不时重提,主意一会儿一个,阿婆也就笑而不答。

杰克在一家私企打工,业务正走下坡路,几乎无所事事。

闲着也是闲着,他干脆就在阿婆的面馆里鼓捣起几个新的面种。

阿婆并不阻挠,任他“创新”。

好几天,新面点少有人问津。

一盘算,杰克感觉亏大了——来店者点的几乎都是黄鱼面。

他在店门口怔了好久,注视着“阿婆黄鱼面”这块招牌,感觉是店名影响了他推出的新面种。

杰克撺掇着要阿婆把店名改成“阿婆面馆”,阿婆一笑,拒绝了。

改了就和天下的其他面馆都差不多了,她说。

天有不测风云,阿婆突发高烧住院,不久就过世了。

阿婆面馆的黄鱼面,没人能够操持。

无奈,杰克就聘了位上海老阿姨帮忙。

老阿姨并不擅长做黄鱼面,但可以摆弄出各色浇头面,倒也丰富,杰克也就顺势把阿婆黄鱼面馆去掉了“黄鱼”两字。

起先还有些顾客上门,但来客渐稀,门口总是排着的长队不见了。

一个月下来,杰克不住地摇头,面馆已是入不敷出。

他把面馆改成了韩国料理。

看到一部韩剧红火,便把炸鸡啤酒作为特色主菜隆重推出。

出乎意料,韩国料理运营两个多月之后,并没有起色。

杰克有点泄气,找了几个年轻玩伴出谋划策,这些玩伴,有的刚留学回来,一合计,共同出资支持杰克把韩国料理改成西餐馆——这儿是繁华的市中心,来来往往的国外游客很多,这生意看来十拿九稳。

西餐馆开张,确实热闹了一阵,杰克的同学、朋友,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都被发动过来助兴。

两三个月的兴旺光景后,熟人消费撑起的西餐馆渐渐门可罗雀。

亏损越来越大,几个小伙伴儿扛不住了,纷纷提出撤资。

杰克拖着,熬了快半年,退了款,摘了牌,关了门,准备把店堂盘出去。

因为要价挺高,店堂很长一段时间出不了手,他便常在店门前的马路上百无聊赖地闲逛。

这天,一对老年夫妇蹒跚走近,打听道:

阿婆黄鱼面馆在哪里?

老早经常来吃的那家,咋就找不到了?

他吃了一惊,阿婆过世一段时间了,怎么还有人心心念念在找黄鱼面馆。

老人家讲,几年前来吃过,这些年身体不好,加上搬家了,一直没能来,但嘴边总咂摸着阿婆黄鱼面的味道。

当年的那碗汤啊,鲜得来;鱼肉啊,细腻得来,不会碎,有嚼头。

“老太婆讲,这辈子再能吃几次阿婆的黄鱼面,也算心满意足,也了却伊对这条路的念想。

杰克听罢,眼圈一红,忍住了。

思忖之下,回答,过段时间来吧,现在正在店面改造,过段时间,一定能吃到黄鱼面的。

有段时间见不到杰克。

一个多月后,杰克回到店堂,还带回来一位老阿婆。

他把藏在店堂里的招牌上的“西餐馆”三个字全部铲掉,重新漆上五个大字——阿婆黄鱼面。

大锅子买回来,汤头烧起来,蒸腾出一股有点熟悉的味道,惹得隔壁人家探头探脑好几次……

张罗几天后,阿婆黄鱼面馆回来了。

杰克的同学、朋友被请过来尝鲜,他就问一句话:

是不是原来的味道。

店门口挂出公告,三天内免费试吃阿婆黄鱼面,每天供应一百碗。

试吃期间,宾客盈门。

之后,店堂和锅灶再也没有冷下来。

食客吃完后纷纷啧嘴称赞,杰克听在耳朵里,他觉得阿婆若还能在这个店堂里,大概会笑得满脸褶子。

慕名者从不同地方赶来,店面显得狭小了。

但杰克只经营一个面种,不想去拓宽店堂、吃掉隔壁。

原来,之前一个多月,杰克回祖籍宁波了,他找到擅长做黄鱼面的老阿婆,从挑黄鱼、煨黄鱼到制面、煮面,从头开始学做那一碗面。

宁波老阿婆呢,手把手教,直到他那双手,跟外婆一样,能把黄鱼面侍弄得地地道道,汤鲜面滑。

不少人找杰克谈加盟店的事情,都被谢绝了。

有人说,杰克太小家子气,做不大生意。

杰克像阿婆一样笑而不答,忙着张罗生意去了。

(选自《解放日报·朝花周刊·综合版》2017年9月15日期,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描写面馆顾客盈门的场面,与后文杰克不断“创新”却门可罗雀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B.一对老年夫妇的打听、念叨,隔壁人家探头探脑好几次等细节,表现了人们对阿婆黄鱼面的认可,使故事情节发生了突转。

C.“从挑黄鱼、煨黄鱼到制面、煮面,从头开始学做那一碗面”,具体表现杰克转变的决心和行动,补充交代阿婆黄鱼面得以回归的原因。

D.小说围绕“阿婆黄鱼面”,叙述了杰克由不认可到践行阿婆经营理念、传承传统手艺的故事,看似浅显却充满哲理,引人深思。

【解析】选B。

“隔壁人家探头探脑好几次等细节……使故事情节发生了突转”赏析有误。

使故事情节发生了突转的并不是“隔壁人家探头探脑好几次”等细节,而是“一对老年夫妇的打听、念叨”。

故选B项。

2.小说中阿婆和杰克“笑而不答”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阿婆“笑而不答”,是因为她体恤和包容外孙,对自己的看家活(黄鱼面)充满自信并坚守传统;②杰克“笑而不答”,是因为他理解了外婆,决心守护亲情,发扬传统。

3.作者把故事的场景始终设定在阿婆黄鱼面馆,有何用意?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使故事主线更清晰,情节更集中、紧凑;②让它成为人物冲突的聚焦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借面馆的变化,折射社会生活,对接传统与现代,突出主题。

【加固训练】

(2020·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

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

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

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

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

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

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

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

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

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

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

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

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

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

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

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

还是南京?

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

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

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

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

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

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

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

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

他们也没回来过。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儿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

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

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儿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儿媳妇了。

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

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

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

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

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

女儿是旅游结的婚。

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

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

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

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

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

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

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

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

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

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

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

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

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

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

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

B.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表现出老人孤寂的晚景和内心的失望痛楚,读来让人心酸。

C.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社会现实。

D.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选B。

A项,“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不对。

C项,文中写儿女有寄钱寄东西,打来电话,所以“不闻不问”不对。

D项,补叙不对,应是插叙。

2.小说中老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个疼爱孩子、为了儿女不惜牺牲自己幸福的好父亲形象。

怕年幼的孩子受苦决定不再娶妻,怕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一直没有去过城里。

②一个勤劳老实、没见过世面的农民形象。

一个人含辛茹苦养大孩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

③一个隐忍寡言、孤独寂寞的空巢老人形象。

老伴去世多年,儿女都在外地工作,独自一人寂寞生活。

(每点2分)

3.小说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

明线是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内心的期盼和纠结,暗线是儿女在外地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对待父亲日益疏离的态度。

②先扬后抑,卒章显志(或欧·亨利式的结尾)。

小说前面极力铺陈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的喜悦和村民的羡慕,最后才揭出真相,极具震撼力,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③伏笔照应巧妙。

小说多处设伏,前后照应,巧妙暗示了小说的结局。

如说到儿女的家庭组成的特殊性等等。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