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终末期介护.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57769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0.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章终末期介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8章终末期介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8章终末期介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8章终末期介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8章终末期介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8章终末期介护.docx

《第8章终末期介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章终末期介护.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8章终末期介护.docx

第8章终末期介护

第八章终末期介护

终末期介护1

在医院迎接终末期

何为多数老人面临的“医院终末期”?

何时开始终末期,难以定义

每个人死亡时间都是不同的,因此,难以定义终末期从何时开始。

有的人明明很健康,却因为一些飞来横祸离世,也有的人按照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走向生命的终点。

从身体活动层面考虑终末期,可依据J•ABC层级划分的《残疾老人日常生活自立度评判标准》(参照上表)。

J->A->B,人体的各项机能在逐渐减退;B->C,可以认定是接近终末期。

介护人员要有迎接老年人生命终点的准备。

残疾老人日常生活自立度(卧床度)的判断标准

生活自立

J级

轻度残疾,基本能自行生活、外出:

1、可以利用交通工具出行

2、可以拜访邻居

准卧床

A级

能在室内生活,但不靠介助就不能外出:

1、依靠介助外出,白天大部分时间不在床上

2、外出频率低,白天基本上就是起来与躺下。

卧床

B级

室内生活也需要介助,白天主要在床上,保持一个坐姿:

1、能离开床移乘、饮食、排泄

2、依靠介助移乘到轮椅

C级

在床上待一整天,排泄、饮食、换衣服都需要介助完成:

1、能自己翻身

2、不能自己翻身

1991年11月厚生省(当时)发表

选择医院为离世场所及其存在的问题

现在,有8成的日本人在医院去世,与排在第一位的想在自己家离世的调查结果不同(参考下边的饼状图)。

日本人为何不能自行选择最后的场所呢?

原因是大多数人对临终医疗知之甚少。

我们不得不关注这个事实,与一般的“医院死”(患病住进医院,因病情恶化在医院离世)有所区别的死亡情况正在逐渐增多。

例如,老人在家等待自然死亡,却因有人叫了救护车,被迫接受复苏手术。

叫救护车一般以救命为目的,使用气管内插管和人工呼吸器等急救方法,违背了老人想自然的死亡的意愿。

“干脆的死去”,“想死在榻榻米上”等老年人的愿望,就因救护车的急救无法实现。

已经完全丧失身体机能的老人(完全丧失吞咽反射),需要经常去医院输液。

将死的人如果输液过多,会导致浮肿和褥疮。

腹水和胸水增加,致使老人呼吸困难,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想治愈病患,按道理应该去医院。

但是,如果把等待自然死亡的老人送去医院,多少有点强人所难。

从根本上来说,医院是治疗机构,不是迎接死亡的场所。

只有老人自己不想离世时,才应该去医院治疗。

日本人离世的地方和最想在哪里离世

医院死存在的问题

①过度医疗②没有充分减轻痛苦

③精神层面的介护不足④不重视老人的个性

 

终末期介护2

在医院迎接终末期

多数老人为何难以实现在宅看护的愿望?

与老人话别,需要出诊医师同意

在家迎来终末期,充分的介护必不可少。

家人、亲戚、介护人员等人手不足时,主要介护人员会力不从心。

为确保充分介护,需要了解在家介护需要出诊医生。

医生无需提前预约时间,只要家人打电话,就必须过来看诊。

当主治医师是大医院的医生时,需要在家附近再找一位特约医生。

另外,也要找一位“上门看护师”。

如果有符合出诊医师要求的上门看护医疗站,医疗人员之间的协作会进展顺利。

不管是癌症晚期,还是慢性疾病的恶化或急性肺炎,都可以在家中接受治疗。

在家迎接死亡,好处是无需承受过度医疗带来的痛苦。

不能按照成人一日的进水量给终末期的老人补充水分,否则会增加老人的心脏负担,导致肺部积水,呼吸困难。

在家的老人不能进食或饮水时,可以认为他们即将寿终正寝。

不能勉强老人饮水或进食,让其身体慢慢放松,意识慢慢消失,安静的迎接死亡。

特别养护或有偿的老人之家、集体之家,以及有介护服务的高龄者住宅等,也可使用以上方法。

出诊医生

能随时联系并出诊。

老人在自己家去世后,医生需要开据死亡证明书。

介护人员

由主要介护者、家人、介护人员等,组成一个介护团队,照顾老人生活。

上门看护人员

根据医生的指示,每天都对老人进行医疗处理。

难以实现在家疗养至离世的原因

现场小窍门

像花朵枯萎般的离世

千叶县松户市的一家养老院,推出“很麻烦的病人我们也接受”的日间服务,并收容了许多对医疗要求很高的病人。

在大学医院作看护人员时,从高度医疗现场学习到的工作态度是即使只剩一分一秒也要把生命延续下去。

在把死亡视为失败的医疗现场,即使知道这个人已无法救回,也要采取过度的医疗救护。

我在结束高强度医疗工作后,开始了上门看护,此时接触了介护世界。

当知道医疗会使介护对老人的付出成为零,同时让老人受尽折磨时,我感到十分震惊。

介护人员应该听从老人的意见,按照自然规律,让他们能在死前像往常一样生活。

离去前再喝上一口最喜欢的啤酒,吃最后一餐,睡前用便携式厕所痛快的解手,但也有老人在黎明时离世。

在家人的强烈要求下,2007年我们为利用“日间服务”的老人提供上门看护服务直到死亡,为此在日间服务中心的旁边,建造了让老人长期停留的福利院“日山庄”。

从那之后,想“像花朵枯萎般”离世的老人都到这里聚会。

亲眼看过老人因过度医疗而离世的自己不禁意识到,:

要做多余的事情,只需照顾着他们直至他们安静的离开。

豆知识:

根据医师法第20条:

“如果医疗中的患者在诊疗后的24小时内死亡,即使医生没有亲临死亡现场,也要出具死亡诊断书”。

这是妨碍在宅死亡的最大误解。

误解的原因是,将此条文曲解为“如果不在24小时内施以救治,就不能出具死亡诊断书”。

另外,“在自己家中离世属于非法死亡,警察也会介入”的说法是错误的。

只要是平时就诊的医师确认其死亡,哪怕是死亡之后,也可以请医生开具死亡诊断书。

 

终末期介护3

介护期和终末期康复训练

新终末期康复训练。

介护期康复训练:

一个新提案。

大田仁史提议,将“终末期”加入康复训练。

向由于高龄或残疾而难以自行保全身体,并且生命受到威胁的老人提供医疗、看护、介护的康复训练,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即为“介护期康复训练”。

“机能障碍”和“生命终结”在本节是很重要的两点。

另一方面,日本老年医学会这样定义终末期:

老人的病状不仅不可逆,而且越来越严重,也不能期待当时的医疗条件能使老人病情好转或防止病情恶化,所以死亡在所难免。

大田将“终末期康复训练”中的“终末期”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即将终止的状态,一是不论年龄,身体瘫痪不可逆的“介护期”。

介护对象不只是上了年纪的人,也包括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先天性高度残疾的儿童或交通事故等导致的迁延性意识障碍的人)。

不过,年龄增加导致身体机能减退的老人,接受的训练称为介护期康复训练。

介护期间,要尽全力改善介护的困难现状,即使采取全介助,也要让老人平稳的进入终末期。

 

康复训练流程中加入“介护期”(大田案)

急性期(早期)康复训练--------急性期病房

(预防废用综合症)

恢复期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病房,恢复期康复训练病房等

(身体功能改善,软着陆式的出院)

生活期康复训练----家中,相关设施等等

(预防闭门不出,并尽力帮助老人获得与社会的联系)

介护期康复训练—----自己家中,介护机构,医院

(预防和解决介护的困难)

终末期康复训练---自己家中,设施,医院

(身体机能的保障)

任意阶段都可以转变为介护期

即:

急性期→介护期回复期→介护期生活期→介护期

最终进入终末期。

加入介护期,可以让没有急性期和恢复期的人,在进入终末期之前,接受康复训练。

介介护期·终末期康复训练

(1)保持清洁

(2)减轻身体不活动产生的痛苦

(3)预防不活动产生的废用综合征

(4)预防明显的关节变形和挛缩的废用综合征

(5)舒服的呼吸

(6)确保进食吸收营养

(7)确保排泄方式不伤及老人尊严。

(8)与家人的沟通

●预防和解决介护困难

●保证身体机能正常

终末期的指针:

预防废用症候群

提出终末期康复训练的大田,希望介护人员、复健员能“以美丽遗体为目标”。

绝不允许发生挛缩导致手脚弯曲,死后不能入棺,或殡仪馆的工作人员要求“请暂时离场”,然后硬生生掰折关节入棺等类似事件。

为此,大田先生提出了两个方法论,一是根据遗体,评价之前的介护,一是身体运动功能减退时,评价介护的内容。

不提倡通过观察遗体,根据褥疮和青斑数打分的方法。

上图是后者的概要。

最理想的终末期介护,是尽可能让老年人能活动的时间与即将死亡的时刻重合。

高龄老人基于J·ABC等级的动作性标准

%

身体活动

J·ABC等级

100

可以在家散步

A1、2级

(可以步行)

需要介助~轻度介助

90

依靠拐杖、步行器、扶手等步行

80

步行需要看护和介助。

能自行站起

70

能自行站起,抓着扶手能站30秒以上

B1、2级

(无需靠背~能坐起,站起)

中度介助~重度介助

60

依靠介助站起,抓着扶手能站30秒以上

50

能自行坐起,没有靠背时,能在床上坐10分钟以上

40

依靠介助能坐起,有靠背时,可以坐着

C1、2级

(有靠背也无法坐起~重度介助~全面介助)

30

可以翻身,但不能自行坐起

20

靠介助翻身

10

无法自行活动

0

死亡

终末期介护与身体活动的图像

身体机能

令人满意的

不好的

一般的

可以活动

维持(提高)康复训练

废用

依据大田仁史的推测,画出的模型

大体上可以活动

维持的康复训练

不能活动

终末期康复训练

废用

时间这个期间越短越好

 

终末期介护4

减轻身体不动带来的痛苦

介护人员帮助终末期老人活动。

了解身体不动的痛苦,贴身护理老人

人类的身体从能动到不能动,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帮助终末期、行动不便的老人活动手脚,会令他们很开心。

目前存在这样的问题:

通过适当的介助能站起或能自行排泄的老人,却怀着“终末期,一切都结束了”的想法,完全依靠介助生活。

介护人员需要了解老人的状态,尽量让他们自行活动,而不是全凭外力。

介助伸展运动

不能自行活动身体的终末期,介护人员需要帮助活动老人身体。

下面介绍腿关节的伸展运动。

1抬起一条腿

老人脸朝上平躺时,抬起一条腿。

2弯曲膝盖

介护人员一只手握住老人膝盖,另一只手握住老人脚腕,慢慢弯曲,直到老人感到疼痛。

3放倒单膝

介护人员保持一只手握住老人膝盖,另一只手握住老人脚腕的动作,慢慢放倒。

如果老人喊疼,要立即停止。

康复训练至关重要

我工作的的医院里有临终关怀病栋,是终末期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地方。

例如,让终末期患者的身体接触空气,轻轻按摩他们的后背,不仅使患者舒服,介护人员也高兴。

还可以按摩脚部。

这些不起眼的小事能让每个人的脸上都浮现出笑容。

以前,年轻的PT(理学疗法师)和OT(作业疗法师)都曾提到,“复健人员为何要给终末期老人花费时间?

有这些时间,应该在脑中风和整形外科的患者身上多下功夫,不是更好么?

”确实,终末期的老人是很难恢复身体机能的。

临终关怀病栋的诊疗费采用定额制,故而年轻的PT和OT难以理解其必要性。

这时,我会告诉他们:

“将死之人才需要康复训练。

终末期的康复训练,其意义不在于恢复身体机能,而在于鼓励老人,陪老人度过人生最后阶段。

年轻PT和OT也会认识到终末期康复训练连接人生终点,明白做人的尊严,学会对他人温柔。

家人虽然是最了解老人生活方式的,但只要介护人员用心陪伴老人生命的最后阶段,也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经过医院的精心照料,最终爷爷是微笑着离开的”等回忆,会深深刻在家人心中。

不要将终末期康复训练局限于恢复身体机能,而是思考还能为即将离去的人们做些什么。

 

终末期介护5

低营养和脱水的对策

注意低营养和脱水

终末期容易低营养、脱水

所谓“介护大敌”是低营养和脱水。

建议给没有食欲的老人叫外卖,或带着其外就餐,或与朋友聚餐等(参照142~143页)。

随着死亡临近,老人渐渐不想进食、喝水,久而久之,老人的身体必然会低营养、脱水。

家人和介护人员要统一意见,面对现实。

难以分辨“不想吃、不想喝”的现象是一时的还是永久的。

不少老人在夏天食欲不振,天气转凉又会恢复食欲,所以需谨慎判断老人是否已到终末期。

对已到终末期的老人,一天的饮水量是500ml,包括食物和酸奶中的水分。

自然死亡的老人,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差不多已经消耗殆尽,所以每位老人的食量是不同的。

油尽灯枯的老人,看起来很消瘦,但身体状况还是很稳定的。

脱水会让老人神志不清,不饥不渴,像花朵枯萎般死去。

终末期输液,以500ml为限

如果老人不进食也不喝水,介护人员要与医生商量是否给老人输液,以补充水分。

输液摄入的营养最多不过100ml,相当于一罐橙汁。

终末期老人,每天的摄取水量为500ml左右,为了防止痰、浮肿、褥疮使老人不舒服,每天的输液量最好不要超过500ml,这也是出诊医生的普遍处方。

身体太虚弱时,用皮下注射的方式(在腹部的皮下输液),保证输液血管的安全。

肚子虽然像水球一样鼓起,但可以充分吸收液体,减轻心脏负担。

总而言之,为了减轻终末期老人的痛苦,输液量应该控制在最低限度。

 

终末期饮食案例

形状:

把食物做成容易入口的形状,类似于能握在手里的小饭团。

营养:

进入终末期,老人容易没食欲,可以让老人吃一些他们喜欢的食物。

水分:

老人可以喝一些茶、水或果汁。

一天的饮水量

终末期

健康的成人~介护期

对话:

请尝一口布丁

对话:

请喝茶

进入终末期后,包括食物在内,一天需摄入500ml水。

一个布丁大约包含100ml水,如果吃了布丁,可以减少输液量。

健康成人一天大概需要2500ml水(依据年龄和体格不同,摄入水量为2500~3000ml不等)。

如果饮食足量,本身就可以从食物中摄取1000ml左右的水。

现场小窍门

使用营养剂

终末期老人食欲不振时,应老人和家人的要求,将营养剂(多种口味的高卡路里容易摄取营养的液体)加入膳食中,饭前喝一半,饭后喝一半。

注意为低营养的老年人补水时,摄取一点儿卡路里比较好,也可以适量的饮用茶或咖啡。

因为减少食量时,只是补充食物营养的饮品。

营养剂是药品,拿到医生处方后方可使用。

严重脱水的老人吐茶时,工作人员要在一旁看守,防止他们误饮。

另外,注意记录每日摄取的水量。

 

终末期介护6

预防与处理褥疮

预防与处理终末期老人的褥疮。

预防褥疮的关键

长时间以同一姿势卧床,致使体内的部分血液不流通,容易出现褥疮。

营养不良或不卫生时,也容易产生褥疮,导致皮肤、肌肉变形。

起初,生褥疮的地方会出现很多小红点,而且用力按红色也不会褪去。

如果不采取合适的处理和介护措施,皮肤会破皮进而腐烂。

另外,随着身体越来越虚弱,还会引起并发症。

预防褥疮的方法就是让老人不总以同一姿势卧床,尽量多翻身,尽量坐着生活(坐着吃饭,坐着排泄,多去普通浴室)。

“坐姿生活”不仅能转变心情,对内脏也有益。

改变姿势的同时,也要防止低营养。

引入“日间离床”的介护标准,给褥疮消毒,用纱布擦拭后干燥褥疮。

现在,老人较少生褥疮。

家人和介护人员都能用开放性湿润疗法(下图)处理褥疮,更有效地治疗褥疮。

现场小窍门

○用弹性好的床垫

使用与空气床垫相反的高弹性床垫比较好。

像丝瓜一样,网眼足,透气性好。

目前,福冈福利院多用此商品治疗褥疮。

×不用空气床垫

用空气床垫,会加重褥疮。

我们睡觉时自然翻身就不会生褥疮,但空气床垫会限制身体的这种自由活动。

 

褥疮是怎么形成的

全身症状恶化

组织坏死

 

循环障碍

压迫

活动性、感觉、意识形态的下降

不能翻身,感觉麻痹,没有意识

骨头突出

容易压迫肩胛骨,腰椎骨等突出骨头。

皮肤的摩擦,拉伤,湿润

换床单容易擦到皮肤,汗液和尿液容易弄湿皮肤。

细菌感染

宿疾、低营养、低血压

抵抗力变弱,创伤愈合缓慢,血液循环障碍等疾病,使身体状况恶化。

快速完成的褥疮处理

介护人员处理褥疮

以前的褥疮护理,需要消毒伤口,再用纱布擦拭。

消毒液不仅能杀死细菌,也杀死健康的组织和正在康复的组织。

纱布擦拭,使伤口干燥的同时,会剥落疮痂,难以彻底治愈。

新褥疮护理采用开放性湿润疗法,先清洗伤口,再用“褥疮垫”、“湿垫”。

伤口流出的液体,能透过垫子表面的聚乙烯薄膜,被垫子吸收,促进伤口的自然愈合。

消毒、更换纱布,能减轻老人痛苦,更有效的治愈褥疮。

2005年7月,将更换纱布从医学行为中去除。

第一次由医生处理,以后由介护人员护理。

需要经常与医生沟通如何治疗褥疮,防止感染。

开放性湿润疗法

⑴清洗褥疮周围

把热水灌入喷雾器中,清洗褥疮周围。

主要是清洗褥疮的脓,不清洗褥疮里面也可以。

洗澡时,用淋浴清洗患处。

躺在垫子上时,在患处贴树脂薄膜,保证垫子不被弄湿。

⑵轻轻擦拭

将毛巾敷在褥疮上,轻轻擦拭。

不可以碰到褥疮里面,也不可以用力揉搓褥疮周围。

⑶贴紧褥疮垫

在家时,可以手工制作“褥疮垫”(将聚合物较少的平坦纸尿布剪成适当大小,外面包上有孔的除水塑料袋)。

介护现场,生褥疮的地方,要贴杀过菌的“湿垫”(最好比褥疮面积大,可以用创可贴固定)。

⑷更换次数

对待已经生褥疮的老人,每次换尿不湿时最好也换一下垫子。

对待不使用尿不湿或臀部上没有褥疮的老人,每天应多次重复⑴~⑶的步骤。

 

终末期介护7

排痰

终末期的老人不能吐痰时,介护人员需要帮助排出痰液。

介护人员要做好排痰工作

以癌症等各种疾病的终末期,口腔中经常会有痰。

老人能自己吐痰最好,但随着身体不断衰弱,痰液会卡在喉咙里。

痰液卡在喉咙,容易造成呼吸困难和呼吸器官感染,甚至引起窒息。

为避免悲剧,介护人员要用吸痰器抽出痰液。

抽出痰液是“医学行为”。

介护人员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违反法律)进行。

现在,介护机构人员和实习介护人员也可以用吸痰器抽出痰液

1口腔内排痰

2鼻腔内排痰(便携式引流器)

3气管内插管排痰

介护人员可以排痰的范围大概是10~15cm。

事先与老人沟通,即使刺激被呛到,导致从肺的深处排出痰,也没问题。

 

排痰关系到在宅介护的成功

在宅看护,能否排痰至关重要。

介护人员要牢牢记住便携排痰器的使用方法,随时随地帮助终末期老人排痰。

适当的排痰能预防误咽性肺炎,与抗生素在发热中的作用相同。

患者因痰痛苦时,介护人员要去咨询医生。

一般情况下,介护人员无需准备排痰器。

先查询是否有向市区町村出借这种仪器的服务,如果没有,再向出租仪器的人借。

排痰是否需要切开气管

在医院,最有效的延命治疗是人工呼吸器。

一般是从嘴里插管,但根据症状的严重性,也可能切开气管。

在喉咙的最下方切开气管,插入气管插管,开始人工呼吸或排痰。

昨晚刚刚切开气管,还在插着气管插管的病人如果要出院,该怎么办呢?

为了顺畅呼吸而切开气管是唯一的选择,但为了排痰而切开气管,会有问题。

一般从鼻子吸入湿润的空气,气管切开后,还会吸入干燥空气、粉尘、异物,增加痰量。

短时间插入气管导管,拔掉之后的数日,切痕会消失,长时间插入气管导管,就另当别论了。

为排痰而切开气管的老人回家后,可以要求专职医生拔掉气管插管。

只要插着这根导管,痰液就不会减少。

气管插管拔出前,要确认以下几点有:

有没有误咽,通过口(鼻)呼吸,气管切开部分的粘膜没有发现异常。

但是,一般插入插管后就不能发声,可以给依赖掉插管生活的老人,使用发声插管。

现场小窍门

家人能做任何事

排痰虽然是医学行为,需要资格认证,但是,家人可以帮助排痰。

这里关系到看护的一个大方针,即老年人有权要求家人对自己的身体做任何事情,而看护师则需要医生的指示才行。

家人学习排痰,能为在宅看护开辟一条新路。

终末期介护8

经管营养(经鼻经管法和胃造瘘管)

人工营养过剩,增加终末期老人的痛苦。

真的不能吃饭吗?

向胃直接输送营养,意味着与咀嚼食物的生活告别。

人们通过咀嚼,提高意识,增强抵抗力,保持体形。

持续口腔和咽喉的废用性萎缩,口中杂菌聚集,增加了引发误咽性肺炎的概率。

患偏瘫和认知症的老人,往往由于感冒住院等情况,使体力下降,吞咽机能衰退。

经管营养,就是确保体力恢复的营养。

不少老人一边通过胃造瘘管摄取人体必需营养,一边坚持介护和吞咽训练,重新吃饭。

胃造瘘管的介护至关重要,事关老人的人生尊严。

介护人员需要询问插胃造瘘管、有吞咽反射的老人能否进食。

医生不会轻易让老人通过吃饭来摄取营养。

插胃造瘘管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医院饮食方面的介护人员人手不足。

看护人员无法提供每位患者30分钟~1个小时的饮食介护,也不能让所有患者坐轮椅去食堂。

另外,很多患者摇起护理床,将食物摆在餐台板上吃。

经口进食困难的终末期患者病情还没稳定下来,如果不吃饭,他们会饿死。

医生很难下“只等饿死”的诊断。

不能一直待在急救医院,在最后期限前,患者要找好下一家医院或疗养院。

讨论医院或疗养院的疗法,是输液还是经鼻经管或胃造瘘管。

长期住院,一般会选择胃造瘘管疗法。

胃造瘘管的构造不能过于简易。

介护人员或家人初次经历这种情况时,难免糊涂,如果不听从医生建议,就要认真考虑胃造瘘管是否适合老人,还要明确地了解老人们的想法。

尽量不要让终末期的老年人依靠胃造瘘管活下去,细心地注意胃造瘘管的治疗效果。

经口进食实在是困难:

(对话:

经鼻经管,还是胃造瘘管呢)

医生会推荐患感染症,不能正常饮食的老人,用导管输送营养。

↓↓

经鼻经管:

鼻子插入软管,老人感觉不舒服。

太难受时,很多老年人会将其拔下。

胃造瘘管:

用带有内视镜的胃造瘘管,关键是后续管理。

并非插入胃造瘘管后,就不能正常进食。

↓↓

束缚老人的手,不让他们取下导管:

为防止输送营养时,营养剂滴到口腔和咽喉会发生窒息和误咽,看护师要绑住老人的手。

而这反而会使老人出现认知症症状。

舌、口和喉咙的废用退化:

使用胃造瘘管后,维持患者的QOL至关重要。

体谅被迫插入胃造瘘管的老人的心情,注意不要忘记进行口腔护理和下咽训练。

 

出院后,仍然需要胃造瘘管:

一般情况,医生不会允许不能摄取食物养分和水分的人出院,一定要用到能稳定摄入水分和养分的胃造瘘管

经口并用的小康状态:

出院后,在福利院或家里有帮手,可以接受经口进食的训练。

一方面用胃造瘘管摄取大量的营养,一方面坚持训练经口进食,有的人可以做到“嘴和胃造瘘管共用-→用口进餐”。

终末期饮食不宜高营养:

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认知症的恶化,延命措施也随之加强。

一般需要提供少于正常量的水分和营养。

过度给药或高营养液体会导致心律衰竭,身体进一步恶化。

迎接生命的终点1

尊重身前意愿和尊严死

迎接人生的终点,尊重本人意愿和尊严。

遗愿的意义与范围

医学以“延命”作为唯一标准对抗死亡。

相反,也有主张尊重患者自己意愿的“尊严死”。

所谓“尊严死”,即是患有不治之症,且死期将近的老人拒绝“延命”治疗。

适用于老人明确表示“尊严的死去”、“无需延命治疗”的情况。

老人表示“活着很痛苦,让我死去吧”时,医生通过注射药物,使老人呼吸停止等直接行为,即为安乐死。

在日本,安乐死不被承认。

与家人希望的一分一秒也要活下去的心情不同,许多老人不想再继续身上插管的生活了。

最好在身体健康时留下希望尊严死的遗愿。

所谓遗愿,就是签署和登录日本尊严协会发行的“尊严死宣言书”,明确表示拒绝“延命”治疗。

遗书是死后具有法律效率,遗愿是活着时拥有法律效率。

即使终末期陷入昏迷状态,也要尊重老人的意愿。

但是,老人陷入昏迷状态时,也有优先家人判断的情况。

就算只有一位家人主张“延命治疗”,医生也要遵从这个家人的意愿。

现在,没有保护主张老人尊严死的医生的法律,一旦被家人控诉“拖延了最佳治疗时期”,医生可能要负全责。

 

尊严死宣言书

不治身亡或依靠生命维持措施活着的情况,对家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