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5168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docx

《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docx

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

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

摘要: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其词在表现内心情感世界时,具有愁情美。

尤其是后期词作,内涵深广,主要抒发国破家亡----这一永恒的愁。

关键词:

李清照;后期词作;愁情美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被尊为婉约宗主,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词风清新流畅、明净自然。

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作家。

正如清人李调元所说:

“易安居士在宁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

她的创作道路与她的人生一样,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她的后期作品更是突破了婉约派狭小的视野局限,把目光投向了寻社会、政治的关切,对国土沦亡、生灵涂炭的忧虑,对南宋朝廷不图收复失地、苟安江南的行径予以指责,抒发了身世之愁、家国之愁。

1愁情内涵深广

别林斯基说:

“越是优秀的诗人,越是属于他所生长于其中的社会,他的才能的发展,倾向,甚至特性,也就越和社会的历史发展紧密地联结着。

李清照生于名宦之家,幼时博览群书,少女时代便有诗名。

她的前期作品主要以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为题材,表现其多愁善感的个性。

“国家的不幸往往带来个人的不幸”,北宋末年,金军南下,失去丈夫的李清照带着多年来珍藏的金石与书籍开始了四外逃难的流亡生漄。

这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为她的经历增添了凝重的色彩,丰富了她的创作内容,使其作品超越了闺情闲愁,更富于历史和社会的深远意义。

李清照后期生活是以“靖康之难”那年开始的。

金兵南侵,徽、钦二帝被掳北去,宋高宗在靖康二年即位于南京。

当时,一些主战派,据理力争,要求乘金人暂时北撤的机会,挥师北上,收复汴京,可是赵构为了一己的利益,竟置大片失地于不顾,一味向南逃跑,并与金人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

至此,南宋统治者恃和苟安,沉溺于花天酒地之中行都临安和当年的汴京一样,完全成了达官贵人的行乐场所。

历史的转折,时代的动乱,金人的金戈铁马搅乱了李清照象无波春水一样平静的生活。

在剧烈的民族斗争中,她被无情地推出了深闺生活,卷入社会的动荡。

随着北宋的灭亡,她家破夫死,颠沛流离。

故国的沦陷、家庭的不幸,这时候,她再沉溺于个人生活的哀愁和怨叹之中已不可能,她不能不重新考虑需要什么样的现实条件才能维持她过去那样的生活,于是,她增加了对朝廷的不满、对卖国贼和侵略者的痛恨,而倾向于主张出兵收复失地的主战派。

于是她的创作不期然走向了怀念故国旧家的题材中,忧国感时成了她后期作品的主题,创作了许多怀念故国旧家为题材的作品。

在这样一种进步思想的指导下,李清照写出了许多怀念故国旧家之作,使她的创作题材范围更为广阔,思想更为深刻。

例如: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清平乐》(年年雪里)、《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等,这些词作的内容与她前期离愁别恨的词作相比,其思想的深度,内容的充实,都有明显的不同。

1.1“载不动许多愁”——故国之思

特别要指出的是她的著名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这首词就是词人流寓于临安时,有感于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写的。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词中说:

”那是一个元宵佳节的晚上,春意渐浓,天气晴和,女词人独自坐在家中,默默思念不幸早逝的亲人。

忽然外面传来清脆的銮铃声,原来是“酒朋诗侣”邀她同去观灯。

然而如今境况不同,苦乐有别,她婉言谢绝了,在孤灯下回忆北宋汴京时元宵节的盛况,如今时过境迁,历史劫波,两鬓如霜,倒不如藏在帘子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抚今忆昔的词作,既写出了盛衰之感,也抒发了作者忧时伤世,念念不忘故国的情怀。

词人的不幸是那个苦难时代的缩影。

从词中还可以看出,在李清照周围,依然有些人在追逐赏宴观花的生活,把国愁家恨抛到九霄云外,李清照的《永乐遇》(落日熔金)不只写她个人生活的痛苦和不幸,更多地在感慨故国旧家的沦陷。

大约是避难温州时,她写下了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淫,点滴霖淫。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

听到的是雨中点点滴滴的哀愁,对李清照来说,国恨与乡愁只是不幸遭际的开始,将来是如此的变幻莫测,不知道下一站是在哪里,不知道前方还有多少的苦难。

在那个南国的夏日,故国已经远去,她静静聆听着那雨中的哀愁,仿佛所有的岁月都已老去,仿佛整个世界都已不存在,只有那一点一滴的愁绪,在心中积攒,也将伴她终生。

1134年,金人的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

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

国运维艰,愁压心头。

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无心出游,写下了著名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岂止是一条船所能载得动的啊!

这使我们想到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从前那些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交织在一处的愁。

再看这首《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了她的心路历程:

少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沧桑。

上阕回忆往昔赏梅生活,生动再现了她早年赏梅的情景和兴致,往年是“常插梅花醉”;即使是“挼尽梅花无好意”的时候,也多半为的是离别相思;下阕却截然不同了,以“今年”两字领起,同上阕的“年年”相对,“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里面包含着几多辛酸和哀愁。

南渡之后,特别是丈夫去世之后,更是颠沛流离,生活的折磨使她很快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

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将难以晴夜赏梅了,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

这一句还寄托着她对国事的忧怀,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

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她生活的巨变,晚景的凄凉和国破家亡的悲愁。

  在李清照后期的词中,还有一些表现一定爱国情绪的作品,如:

《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中的“空梦长安,认取长薄春安道”;《菩萨蛮》(风柔日犹早)中的“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长安,在这里是故国的象征,故乡自然是指北方的沦陷区。

词人因为“空梦长安”,而永夜欢意少;因为怀念故乡,而“唯有杜康”,这与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所表现的感情是相同的。

1.2“此情无计可消除”——孤愤之愁

南渡后的李清照,看不到出路而愁。

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她希望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盼望着“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但是她看到的却是偏安都城的虚假繁荣,是朝廷打击志士、迫害忠良的咄咄怪事,是主战派和民族义士的血泪呼喊。

岳飞被秦桧害死的案子惊动京城,令人心寒至极。

乌云压城,愁结广宇,李清照心绪难宁,又陷入更深的忧伤之中。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她茫然地行走在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将难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风来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通过描写秋季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情。

李清照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

从她的生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她寻觅的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

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沙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游、辛弃疾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喝酒骂座,痛拍栏杆。

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相知有谁?

只有独自一人凭借手中的笔抒写孤愤之愁罢了,此情无计可消除!

2婉约的悲壮美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云:

“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

”李清照的诗词具有婉约的优美感,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将愁写得有重量。

南渡以前,词人用含蓄曲折的手法,在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感情上,涂上一层淡淡的哀愁;南渡以后,词人则是以直抒胸臆的手法,用涂满浓重忧伤的词句去描绘周围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深沉的感情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推其原因,是因为词人已走出深深庭院,来到了离乱的江南,因此,词人的风格才发生了变化:

由清空隽永变为沉郁悲凉,由潇洒疏落变为低徊窈眇,既有婉约的优美,又有悲壮的风骨。

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曰:

“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

首句用笔极为细腻:

其意不过是说风吹花落,却不从正面着笔,而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

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

一句中有三层曲折,确是匠心独动。

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三、四两句是漱玉词中并不多见的直抒胸臆之笔,一改含蓄风格,大概是因为心中愁情汹涌澎湃,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渲泄。

“物是人非事事休”,说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东西已尽皆丧失,无一留存,虽是放笔直书,却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过后“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

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

李清照不是纯粹意义上缠绵于离愁别恨的弱女子,她是关心时局,爱国爱民的。

面对国家之悲,她难以抑制内心的沉痛和忧愤,写下了“南来尚觉吴江冷,北守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的不朽诗篇。

靖康难后,国土逐渐沦入敌手,北方人民生活在敌人的铁蹄践踏之下,朝不保夕,而南宋王朝不图收复失地,竟以贡物献财的办法获求暂时苟安,李清照悲痛忧愤,用手中的笔,指斥南宋朝廷苟安江南的可耻行径,同时,她对历史上的项羽这位末路英雄予以颂扬,其《乌江》诗云: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体现了悲壮的风骨。

3愁情可形可感

自古诗人词人多爱写“愁”。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体现了李白的豪迈;“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包含了陆游的傲气;“秋风秋雨愁煞人!

”是秋瑾的叹息……情之千种,愁之千种,李清照笔下之愁,别出心裁,更胜一筹。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这是船也载不动的极其沉重的愁。

李清照把“愁”形象化了,似乎“愁”可以言状,“愁”可以称斤论两,仿佛看得见,触得着。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蓦然间读到这样忧伤的文字,你会是怎样的感受?

  风拂住,花落尽,只有尘土中落花的芬芳依稀传来,如同记忆中的氤氲往事,轻轻掠过鼻尖。

那些纷繁馥盛的花,那些和煦温暖的风,那些缱绻绮丽的景致,都如同尘烟般的过往,在一阵狂风之后已悄然逝去,哪里还有痕迹可寻。

  转眼间,天色昏黑,手中的木梳从发际间穿过,一如往昔。

往昔又有多少值得回味和珍藏的日子?

静听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

那个时节,安宁美好,菊香满怀。

  然而,一切似乎已经过去了太久太久。

这个暮春时节的李清照,韶华已逝,孑然一身。

在无尽的流宕与辗转中,不觉又到了这花落的春末。

此时,战争虽然已接近尾声,她的生活依旧难以安定。

命运是一本难以捉摸的书,前一页还是天堂,翻过一页就是地狱。

对于李清照来说,以前的从容美好,仿佛只是为了映衬今日的悲冷苍凉。

眼望春色已非,颠沛流离中的她,心中该是如何感想呢?

无情的命运总在瞬时之间改变它原来的面目,让人几乎都来不及酝酿其中的悲喜情绪。

赵明诚去世之后,李清照大病了一场。

生活从此熄掉了最后一根蜡烛,只留下她一人独自面对这冷寂而漫长的黑夜。

  泰戈尔曾写道:

“你用你的眼泪包绕着世界的心,正如海洋包绕着大地。

”此时的她,祖国残破,丈夫去世,膝下无子,半生辛苦收集得来的金石文物几乎散失殆尽。

旧都汴京的那些繁华阜胜,青州闲居的那些快慰欢欣,都如这春光般一去不返。

双睫盈盈,只任眼泪留下面颊。

  也许,在这样的时刻,只有冰冷的泪水才是唯一真实的吧。

应该去哪里?

又有哪里可以去呢?

是城南的双溪么?

听说那里的春归去得迟,或者还残留些微的春光。

从前泛舟春溪的笑语犹似还在耳畔,只不过如今双溪的这只舴艋舟,早已不是溪亭日暮时那只穿梭在藕花深处的轻快小船了。

那个梦中如此真切的人儿,那些终日苍冷抑郁的日子,那如花雨一般漫天而来的哀怨愁思,区区这一只小小的轻舟又如何能负载得起呢?

  苏轼说: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只可惜,她这一颗善感的女儿心永远都无法如此洒脱。

浮生只如白驹过隙,转瞬间欢笑已然湮灭成尘。

世道艰难,本已让人心生倦意;爱人逝去,身畔的一切也仿佛都随着这春光轻轻逝去,只留下那船也载不动的愁绪,沁透了薄薄的衣裳,深入骨髓,直让人无法可想,无处可逃。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谢安曾对王羲之说过的一句话:

“中年伤于哀乐。

”人到中年,正是骨肉至亲撒手而去、尝尽人生百般况味的时候。

祖国山河破碎,亲人生死永诀,原本就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痛。

而对李清照来说,那个本应最能安慰自己、最能倚赖的人也无声无息的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静坐临风,心中所能剩下的,惟有黯然而已了吧。

  时间如指间沙一般,握也握不住,只能任它缓缓滑落。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清凉的晚风吹散了回忆中的零碎片段,只留下这词中的轻言诉说,似眉间那藏不住的哀愁,缓慢而悠长。

尤其是《声声慢》中写“愁”最为独特,李清照没有刻意去写“愁”之情状,“愁”之份量,而是另辟蹊径,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来描写愁的气氛,在心境与物境的交互影响下,“愁”的气氛越来越浓。

起首三句全由叠字构成,非常有力的渲染出她当时的心境:

抚今追昔,倍感伤怀。

“冷冷清清”写环境之冷清,为心境之写照。

“凄凄惨惨戚戚”,由外到内,写她心中之悲。

爱人不在,家已不存,国家倾覆,民族危亡,“寻寻觅觅”最终结果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叠词边用,自然妥贴,毫无做作之嫌,手法高超,历受后世词人好评。

“乍暖还寒”二句写天气冷暖不定,让人难以调养,这是从外部天气以及身体的感受写她内心的愁苦。

“三杯”两句紧接上文,以酒驱寒,可酒淡愁深,借酒浇愁愁更愁,而这种心境之下,看到离群的大雁飞过,黄花落得满地都是,细雨敲打着梧桐,所见无不是引“愁”之媒。

此时,一人守着窗儿浅酌,满目萧然,感怀而悲,不禁发出“独自怎生得黑”之叹。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言有尽而意无穷,自己的情绪不是一个“愁”字所能道得尽的,使人深感“愁”的茫无边际。

全词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述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通篇无愁,却景景含愁,她始终都不曾说破,只是极力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让人不忍再读。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埋没了才情,埋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感到悲伤的痛苦?

这首词满含凄苦,堪称千古绝唱!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是悲苦不幸的一生,国恨家愁,云集一身,正如《金石录后序》所云:

“呜呼!

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遽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间,忧虑得失,何其多也!

”她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词人,与她生活的时代,遭遇的生活,以及所处的社会地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她一生的创作,尤其奠定她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后期的词作。

她后期的词作内涵深广,它们是人世间真情的酣畅淋漓的倾吐,或伤世感时、表达故国之思,或抒写国破家亡之愁,用婉约、悲壮的文字,将愁写得细腻生动,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M].新文艺出版社,1958

[2]邢转勤.《李清照诗词中的愁情美》[J].文学教育,2008,(11)

[3]霍洪声主编.《李清照经典诗词赏析》[M].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

[4]于洁.《怎一个“愁“了得》[N].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