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4376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6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x

《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x

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2019•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书家和善书者

沈尹默

   “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

”前人是这样说过。

就写字的初期来说,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正同音韵一样,四声清浊,是不能为晋宋以前的文人所熟悉的,他们作文,只求口吻调利而已。

笔法不是某一个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写字的人们逐渐地在写字的点画过程中,发现了它,因而很好地去认真利用它,彼此传授,成为一定必守的规律。

由此可知,书家和非书家的区别,在初期是不会有的。

   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愿意的规则。

凡是人为的规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

在这里,自然而然地便有书家和非书家的分别了。

   有天分、有休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是详细监察一下它的点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种皆工。

既是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以书家看待他们,至多只能称之为善书者。

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无论是端楷,或者是行草,他的点画使转,处处皆须合法,不能四号苟且从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遗留下来的成绩,就可以明白的。

如果拿书和画来相比着看,书家的书,就好比精通六法的画师的画;善书者的书,就好比文人的写意画,也有它的风致可爱处,但不能学,只能参观,以博其趣。

其实这也是写字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比之后代善书者的字体,要严谨得多。

宋代的苏东坡,大家都承认他是个书家,但他因天分过高,放任不羁,执笔单钩,已为当时所非议。

他自己曾经说过:

“我书意造本无法。

”黄山谷也尝说他“往往有意到笔不到处”。

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

我们要知道,没有过人的天分,就想从东坡的意造入手,那是毫无成就可期的。

我尝看见东坡画的枯树竹石横幅,十分外行,但极有天趣,米元章在后边题了一首诗,颇有相互发挥之妙。

这为文人大开了一个方便之门,也因此把守法度的好习惯破坏无遗。

自元以来,书画都江河日下,到了明清两代,可看的书画就越来越少了。

一个人一味地从心所欲做事,本来是一事无成的。

但是若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不是意造的矩)的程度,那却是最高的进境。

写字的人,也需要做到这样。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善书而不知笔法,这一现象出现在写字初期,当时笔法还未被充分发现和利用。

B. 唐代爱好写字的人渐多,有一批人好奇立异,自创规则,经生体就是这么产生的。

C. 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都是严格遵守笔法的典型,他们都属于书家的行列。

D. 元明清三代,书画创作每况愈下,优秀作品越来越少,与守法度的习惯被破坏有关。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写字过程中,那些与实际不能完全切合的人为的规则,不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不能称之为笔法。

B. 书与画相似,书家之书正如画师之画,谨严而不失法度,而善书者之书正如文人的写意,别有风致。

C. 苏东坡天分高,修养深,意造的书画自有天然之趣,但率先破法,放任不羁,成为后世不守法度的借口。

D. 一味从心所欲做事是不可取的,但写字的人如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却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3)书家和善书者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答案】

(1)B

(2)C

(3)是否尽合笔法;能否诸体皆工;是否适宜学习。

【解析】【分析】⑴B“经生体就是这么产生的”错误,原文是“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

故B错误。

ACD准确。

故选B。

⑵C原文是“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

故C错误。

ABD正确。

故选C。

⑶本题根据题干要求,到原文找到相关语段,结合文本第3、4两段内容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⑴B;⑵C;

⑶是否尽合笔法;能否诸体皆工;是否适宜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⑶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三里河二区一家小小的修鞋摊子,是外来务工人员刘家奇的事业。

他靠着修鞋子、修自行车等手艺养育了一双儿女。

如今,女儿大学毕业找到好工作,儿子在读研究生,“祖辈放牛养家,没有识文断字的,全家人没有圆的梦一次都圆了。

”他笑着说。

这是教育带给一个普通百姓的获得感。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刘师傅有了一儿一女,正赶上教育“两基攻坚”大潮,社工们帮他写申请书、开介绍信、准备证件,两个孩子顺利进入阜外二小和北京八中就读,女儿读书期间还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区级优秀班干部”。

他享受了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入学不用操心,上学也免费。

   从2006年起,国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1.1亿名学生的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为中西部地区约124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到2014年,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经过6次提高标准后,已经达到中西部小学600元、初中800元,东部地区小学650元、初中850元,基本形成稳定增长机制。

国家明确要求各地在安排公用经费时,重点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向艰苦、偏远、高寒地区的薄弱学校倾斜,向规模较小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倾斜,以保障各类学校正常运行需要。

   (摘编自姚晓丹《教育带来的是希望》,《光明日报》2018年11月4日)

   材料二2018年,是中科院物理所建立90周年。

物理所在清洁能源、磁性材料、超导、激光、精密测量等方面拥有很多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原创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然而拥有“富矿”的它,却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声名不显。

   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让大家豁然开朗——这部法律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存在多年的顽疾,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转移转化中的权责、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计算、科研人员的奖励与取酬等诸多方面,给出了明确答案。

这给研究所注入了新活力,不仅如此,在这部法律的指导下,各部门、各单位纷纷制定相关细则,使原本冗长的流程得以简化,极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

两年来,物理所的成果转移转化开展得有声有色。

受益于新政策的不仅仅是科研团队,还有科研本身——增值的资产被用于反哺基础研究。

“现代科研投入很大,原来我们受制于人员编制和经费,一些原创的科研想法无法持续研发,毕竟这些项目失败风险很高。

”李泓说,“现在所里有了这笔资金,我相信物理所在未来一定能够做出更多、更好的原创成果。

   (摘编自齐芳《老研究所的新活力》,《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

   材料三江西师范大学教师张丹和妻子不久前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卡莱梅革丹城堡公园内举行了婚礼,现场还来了包括双方父母在内的22位亲友。

“能有这样的婚礼得益于中塞两国的免签政策。

”张丹说。

参加婚礼的人有老有少,在对中国免签的国家中,塞尔维亚成为他们的首选地。

   2017年1月15日起,中国和塞尔维亚互免签证正式生效,塞尔维亚成为首个对中国游客免签的中东欧国家。

中国公民持有效中国普通护照到塞尔维亚旅游、经商或探亲,可以免签停留不超过30天。

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李满长介绍,中塞免签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两国的重要合作成果之一,实行互免签证前到塞尔维亚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每年最多不到1.7万人,实行免签后的第一年猛增到3.5万人。

今年,截至7月底已达5万人。

8月10日,中国和白俄罗斯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正式生效。

至此与中国互免普通护照签证的国家已达12个,包括巴巴多斯、巴哈马、厄瓜多尔、斐济、格林纳达、毛里求斯、圣马力诺共和国、塞舌尔、塞尔维亚、汤加、波黑和白俄罗斯。

 (摘编自张翼《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便利》,《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外来工刘家奇一家祖辈放牛养家,都不识文断字,21世纪初,他的两个小孩正好赶上教育“两基攻坚”大潮,最终都顺利在北京入了学。

B. 我国在新世纪初就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中西部地区约1240万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

C. 中科院物理所在清洁能源、磁性材料、超导、激光等方面拥有很多国际一流的原创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却无所作为。

D. 新政策让中科院物理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有声有色,同时也让科研本身大大受益,吸引了各方资金来反作用于基础研究,形成良性循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保障各类学校的正常运行,国家明确要求各地在安排教育经费时,应该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向艰苦、偏远、高寒地区的薄弱学校等重点倾斜。

B.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存在多年的顽疾,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转移转化中的权责等多方面给出了明确答案。

C. 从2017年年初起,中国和塞尔维亚互免签证正式生效后,中国公民持有效中国普通护照到塞尔维亚旅游、经商、探亲等,可免签停留不超过一个月。

D. 中塞免签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塞两国的一项重要合作成果,实行互免签证后,到塞尔维亚旅游的中国游客比互免签证前中国游客增加了两倍多。

(3)以上三则材料均隐含了2018年度国家政策层面的一个热点词,试提炼出来,并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

(1)A

(2)A

(3)关键词:

改革开放(其他与改革开放相关表述亦可)

理由:

①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②材料一讲述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推进的一个缩影;③材料二讲述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中的改革问题,给老研究所带来的新活力;④材料三讲述了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过去不敢想的事情变为现实。

   

【解析】【分析】

(1)B项,“1240万户”分析错误。

原文表述是“1240万困难寄宿生”,选项为“1240万户家庭”;C项,“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却无所作为”分析错误。

原文是“却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声名不显”,“声名不显”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D项,“吸引了各方资金来反作用于基础研究”分析错误。

原文是“增值的资产被用于反哺基础研究”,“增值的资产”指的是物理所本身资产,而不是“各方资金”。

故选A。

(2)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分析错误。

原文是“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C项,“一个月”有可能不满30天,也有可能大于30天,原文表述为“不超过30天”;D项,“增加两倍多”即原来的三倍多。

原文是“实行互免签证前到塞尔维亚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每年最多不到1.7万人,实行免签后的第一年猛增到3.5万人”,故选A。

(3)本题两问,可先通过分析第二问来分析第一问的答案。

回答本题可通过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来分析。

材料一主要是通过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三里河二区刘家奇的事情来讲述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成就。

材料二主要讲述了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不仅仅给科研团队,还给科研本身带来了机遇。

材料三主要通过江西师范大学教师张丹和妻子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卡莱梅革丹城堡公园内举行婚礼的事情,来说明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过去不敢想的事情变为现实。

通过对这三则材料主要内容的概括可知,2018年度国家政策层面的一个热点词就是“改革开放”。

故答案为:

⑴A;⑵A;

⑶关键词:

改革开放(其他与改革开放相关表述亦可)理由:

①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②材料一讲述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推进的一个缩影;③材料二讲述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中的改革问题,给老研究所带来的新活力;④材料三讲述了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过去不敢想的事情变为现实。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

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分条作答。

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温锅

刘正权

   黑王寨的人,不是老门老户的,很少有人知道温锅是咋回事。

   老门老户的,年纪四十以下的,知道温锅是咋回事的人,也不多。

   陈六是个例外,四十岁以前就晓得温锅是咋回事,还经常温锅来着,不管你是老门老户,还是外地落户到黑王寨的。

这跟他的身份有关,他是村主任。

   谁个起新房,搬新家,会少了他呢,无形中,帮人家给温锅了。

   温锅是黑王寨祖上传下的一项习俗,过去人穷,起个新房不把家底折腾个大窟窿的基本没有,眼面上的东西会咬着牙添置,余下的都将就对付着使唤。

民以食为天,灶上的东西叫主家作了难,经常有人在起的新房里弄个破炉子破锅煮饭。

   左邻右舍见了,心里不落忍,有多余的锅碗瓢盆就会送过来,没有的也不打紧,去集上买一个,挑个好日子送过来。

   天长日久,成了习俗,主家自己就挑了好日子,大家都带上厨房的物件,前来捧场,应了那句老话,众人拾柴火焰高。

   火焰一高,主家肯定得留饭,衍生出一个温锅的仪式,很形象,也很人情味。

   最近的一次温锅,是年前,在捡破烂的老光棍大老吴家。

   严格说,那锅温得有点勉强,陈六在那帮忙收拾,顺便吃了顿饭。

大老吴的旧房被纳入精准扶贫改造项目,屋顶盖子全换了,墙壁都刷了白,门口还打了水泥场子,从头到脚焕然一新。

有点像过年时节的大老吴,帽子是红色的,裤子是红色的,羽绒袄是红色的,只差袖口裤脚没镶白边了,整个一翻版的圣诞老头。

   平日里捡破烂,大老吴穿的,都是看不出颜色的深色衣服,八百年不洗一次,用陈六埋汰他的话,他那衣服洗一次可以肥半亩地。

   陈六那顿饭吃得并不顺便,出了大力气的。

大老吴怕他捡回的破烂被狗半夜撕咬了到处丢,非得搬进新屋里,陈六只好留下帮忙,一帮忙就到了饭点上。

   大老吴不准他走,说房子,虽是翻盖的,可也跟新沾了边,得温锅。

   陈六说大老吴你会算账啊,我帮你干半天活,还搭上钱给你温锅。

   大老吴笑,谁要你搭钱了,这不新家我一人吃没气氛吗,咱们热闹一下。

   买锅碗瓢盆来不及了,随点份子钱吧,陈六伸手在口袋里挖,却没挖出一分钱,这才想起,来之前换了下地干活的衣服。

   大老吴不在意,今天当打箍,等我买了液化气回来,正式温锅时,你再补上。

   打箍和洗厨都是黑王寨风俗,就是做红白喜事前后,请帮忙的人白吃顿饭。

   打箍的言下之意,用一顿饭把帮忙的人心给箍住,那样大家才会给你使上劲。

洗厨就更形象,事办完了,厨房还有没吃完的好酒好菜,帮老板清洗干净。

   说到底,图个热闹。

   大老吴的锅温完,赶上过年,陈六忙得脚打屁股,直到正月十六那天碰见大老吴从集上回来,他才冷不丁想起来,还欠大老吴一个人情。

   黑王寨人都知道,正月十六,大老吴正式上班捡破烂。

   跟以往不一样,大老吴这次依然新衣新帽,抱着一个崭新的包装盒,看陈六骑着摩托车,他老远喊,说正好借你摩托车跑个腿,到寨子下边大老史那帮我把液化气钢瓶拖上来。

   大老吴肯定要正式温锅了,陈六摩托车往寨子下边跑时在心里说,好在他今天身上有钱,随个一百两百,没问题。

   拖了液化气钢瓶,上了寨子,陈六直奔大老吴家,竟然,没半个鬼毛,这温的什么锅?

   陈六有点恼了,摸出手机打大老吴电话说你人呢,请我温锅人却躲着?

   大老吴说你还问我,我等半天都不见你人影子。

   陈六奇怪了,我这会明明白白在你屋门口啊。

   要死了,瞧我这慌了魂的!

大老吴在那边骂了自己一声,说我在村委会呢,你到这里来。

   温锅温到村委会?

陈六寻思着,大老吴又想捡什么宝?

只要去村委会,大老吴都不会两手空着回去。

   大老吴我警告你别跟我耍心眼啊!

陈六气咻咻赶到村部,大老吴正把双手拢在袖口,东张西望,那模样,跟圣诞老头还真的有几分相像。

   大老吴很神秘,说你把液化气钢瓶卸下来,喏,这儿!

   大老吴说的这儿门口正放着他怀里曾经抱着的四四方方的盒子,是一个电子打火灶,陈六这会看清了。

   啥意思,这是精准扶贫工作的住房,想人家工作组给你温锅?

陈六脸一黑。

   瞧你看人觉悟低的,还是村主任?

大老吴吸溜一下鼻子,人家工作组在寨子里精准扶贫一年到头,咱们就不能给人家温一回锅?

而且啊,这套灶具,我就是专门给他们买的,省得人家拖来拖去麻烦。

   专门给他们买的?

陈六有点怀疑,这么多年,可是只见你大老吴从这里领东西回去,笫一次看你送东西出来呢。

   哪天不住工作组了,我就要回去,可以不?

大老吴咧一下嘴巴,牙疼样说。

   不住工作组,就意味着黑王寨脱贫了,进入小康了。

   陈六心里一热,说大老吴你这锅温得我心里都滚烫了呢。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对黑王寨祖上传下来的温锅习俗的介绍,既写出了黑王寨邻里和睦的淳朴民风,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中的人情味。

B. “正式温锅时,你再补上”的话和前面“大老吴笑,谁要你搭钱了”的“笑”相呼应,刻画出大老吴占到小便宜时的小农式的狡黠。

C. 小说结尾陈六说“心里都滚烫了呢”,写出了以陈六为代表的人民群众对美好前景的期待,拓展了小说的表达空间,使之意蕴深沉。

D. 发生在黑王寨的这个关于温锅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触摸时代脉搏的使命感,体现了当下乡村叙事与时代脚步的共振。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答案】

(1)B

(2)小说的明线是陈六给大老吴温锅事件的经过和大老吴生活情况的变化,暗线是精准扶贫工作组帮扶大老吴等人努力脱贫的经过。

好处:

①双线结构,将发生在困难群众、基层村干部和精准扶贫工作组之间的故事演绎得温馨动人,生动地塑造出陈六和大老吴的形象。

②小说结尾将明暗双线巧妙融合,形成情节逆转,让陈六心头的疑问有了答案,让文章叙事在平实中富有波澜,也使小说情节更为紧凑、集中。

③小说中精准扶贫工作组帮扶大老吴等人的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读者却能够了解到他们的品质和工作成绩,从而把小说主题推向深广的时代背景中,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①小说叙述语言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如“温锅”“打箍”“洗厨”等地方习俗鲜明的词语的运用,质朴亲切。

②小说叙述语言具有口语化的鲜明特征,如“眼面上的东西会咬着牙添置,余下的都将就对付着使唤”“心里不落忍”“没有的也不打紧”等语句的使用,给小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③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口语的魅力。

如写大老吴平日里捡破烂穿的衣服“八百年不洗一次”,“洗一次可以肥半亩地”等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幽默诙谐。

④小说人物话语简洁明了,而且不用引号,加快了叙事节奏,也显示出较强的地域化和个性化特点,如“我帮你干半天活,还搭上钱给你温锅”,“我等半天都不见你人影子”“瞧我这慌了魂的!

”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刻画鲜活真实,读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解析】【分析】

(1)B项,“刻画出大老吴占到小便宜时的小农式的狡黠”曲解文意,从原文“这套灶具,我就是专门给他们买的,省得人家拖来拖去麻烦”,大老吴不是占小便宜的人。

故选B。

(2)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明暗两条线索并说明这样处理的好处。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陈六给大老吴温锅展开,并写出了大老吴生活境遇的改善,这是小说的明线;文中“人家工作组在寨子里精准扶贫一年到头,咱们就不能给人家温一回锅”,可以看出小说还写了精准扶贫工作组在村里帮助大老吴等贫困户努力脱贫,这是小说的暗线。

好处可以从小说几个要素考虑,首先明暗线交织在一起,村干部给贫困户温锅,贫困户给工作组温锅,工作组帮助贫困户脱贫,把发生在贫困户、基层村干部和扶贫工作组之间的故事温馨感人,生动形象的塑造了陈六和大老吴的人物形象;从情节结构来说,小说结尾大老吴给工作组温锅这一情节将明暗两条线汇合在一起,让情节突转,平淡的叙事中掀起波澜,解答陈六心中的疑惑,更让小说文字经济、情节紧凑集中;从主题方面,小说没有明写工作组帮扶大老吴等人的情节,但大老吴给工作组温锅这一举动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高尚品质和工作实绩,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同时,也把小说推向广阔的现实时代背景当中,深化了主题。

(3)细读文章,“还经常温锅来着”“心里不落忍”“没有的也不打紧”“啥意思,这是精准扶贫工作的住房,想人家工作组给你温锅”等,叙述语言具有鲜明的口语化特征,给小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温锅”“打箍”“洗厨”等称谓,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让人感觉质朴亲切,乡土味浓;写大老吴平日里捡破烂穿的衣服“八百年不洗一次”,“洗一次可以肥半亩地”运用比喻夸张,语言幽默诙谐,让口语语言更有魅力;“我帮你干半天活,还搭上钱给你温锅”,“我等半天都不见你人影子”“瞧我这慌了魂的!

”“哪天不住工作组了,我就要回去,可以不”人物语言简短明快,不用引号,让叙事节奏不拖沓,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和地域特色,并且这些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刻画鲜活真实,读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故答案为:

⑴B;

⑵小说的明线是陈六给大老吴温锅事件的经过和大老吴生活情况的变化,暗线是精准扶贫工作组帮扶大老吴等人努力脱贫的经过。

好处:

①双线结构,将发生在困难群众、基层村干部和精准扶贫工作组之间的故事演绎得温馨动人,生动地塑造出陈六和大老吴的形象。

②小说结尾将明暗双线巧妙融合,形成情节逆转,让陈六心头的疑问有了答案,让文章叙事在平实中富有波澜,也使小说情节更为紧凑、集中。

③小说中精准扶贫工作组帮扶大老吴等人的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读者却能够了解到他们的品质和工作成绩,从而把小说主题推向深广的时代背景中,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⑶①小说叙述语言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如“温锅”“打箍”“洗厨”等地方习俗鲜明的词语的运用,质朴亲切。

②小说叙述语言具有口语化的鲜明特征,如“眼面上的东西会咬着牙添置,余下的都将就对付着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