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4142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3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2.docx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2.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2.docx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2

耳穴埋籽

耳穴埋籽,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贴于耳穴,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

1.核对医嘱。

了解患者既往史、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及耳部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怀有身孕。

3.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信心。

二、目标

遵医嘱协助治疗,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三、禁忌症

耳部有炎症、冻伤的部位或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王不留行籽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盆。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2.核对医嘱,探查耳穴,方法有以下三种:

(1)观察法:

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到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即是该穴。

(2)按压法:

一手持住患者耳轮后上方,暴露疾病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另一手用探捧(或棉签柄、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压痛点,压痛最明显处即为耳针治疗点。

(3)电测定法:

应用耳穴探测仪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治疗点(穴位)。

3.核对穴位后,要严格消毒,先用碘酒,再用酒精脱碘,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王不留行籽、菜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

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反复按压,进行压迫刺激,每次l-2分钟,每日按2-3次,以加强疗效。

夏季可留置l-3天,冬季留置7-10天。

5.按压时,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宜。

6.操作完毕,安排患者舒适体位,整理床位,埋豆者指导按压方法。

清理用物。

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

六、效果评价

1.选穴准确度及操作方法熟练度,局部是否严格消毒。

2.患者体位是否舒适;患者的感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起豆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灸法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灸的一种技术操作。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核对医嘱并评估体质及艾灸处皮肤情况。

2.患者既往史、当前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3.患者年龄、文化层次、当前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信心。

二、目标

1.遵医嘱进行治疗,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如胃脘痛、泄泻、风寒痹痛、疮疡久溃不敛、月经不调等的临床症状。

2.预防疾病,保健强身。

三、禁忌症

凡属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或医嘱,实施相应的灸法。

(1)温和灸:

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力宜。

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3)回旋灸: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约3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4.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因体位不适引起的饥体痛苦;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感受。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人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

六、效果评价

1.施灸部位的准确度及局部皮肤情况。

2.施灸中及灸后患者体位安排是否合理舒适。

3.了解患者对此项操作的满意度及预期目标达到的效果。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2.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多或少烧坏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技术操作。

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

一、评估

1.核对医嘱,了解患者体质及拔罐局部皮肤情况。

2.患者既往史,当前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3.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目前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认识。

二、目标

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三、禁忌症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患者;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边;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用止血钳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中段绕l-2圈后(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退出,立即将罐扣在所选部位,将酒精棉球放小口瓶灭火,留罐10分钟。

5.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6.起罐时一手扶住罐体,另一手以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皮肤,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起去。

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待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应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7.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清理用物,洗手、记录并签名。

六、效果评价

1.体位安排是否合理、操作熟练度及局部皮肤吸附力。

2.操作后局部皮肤情况,患者的心理、生理感受。

3.评估预期日标达到程度。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穴位按摩法

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的一种技术操作。

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一、评估

1.核对医嘱。

了解患者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2.患者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3.患者心理状态及对此项操作的信任度。

二、目标

缓解各种急慢性疾患如头痛、牙痛、胃痛、腹胀、便秘、失眠等证候的临床症状。

三、禁忌症

各种出血性疾患、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四、物品准备

治疗巾。

五、操作程序

1.向患者讲明穴位按摩的作用、方法,以取得合作。

2.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尿。

3.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

冬季注意保暖。

4.准确取穴,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

5.操作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

7.洗手,必要时记录。

六、效果评价

1.所选穴位及按摩手法与临床症状是否对应;取穴准确度。

2.体位是否合理;患者的生理、心理感受;目标达到程庋。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有力、持久,禁用暴力。

3.各种出血性疾患.、妇女月经期;孕妇腹部、腰骶部以及皮肤破损处、瘢痕等部位,忌用此法。

八、按摩基本手法

按摩又称推拿。

临床中推拿手法很多,本章仅介绍几种常用手法。

1.推法

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摩擦。

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

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

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

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2.一指禅推法

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

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

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

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3.揉法

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摩法

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盐,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

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

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5.擦法(平推法)

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

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

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迸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

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

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6.搓法

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

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

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

7.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拇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

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

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

8.振法

用手指端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

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

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

9.按法

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

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

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

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

10.捏法

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

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

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

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

11.拿法

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

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

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

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

12.弹法

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

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力常用。

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13.掐法

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

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深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

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

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

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

九、常见症状穴位按摩

1.头痛

(1)取穴:

印堂、头维、太阳、鱼腰、百会等头部穴位;风池、风府、天柱及项部两侧膀胱经。

(2)手法:

一指禅推法、揉法、按法、拿法。

(3)操作:

①患者坐位。

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等穴。

再用五指拿法从头顶拿至风池,最后改用三指拿法,沿膀胱经拿至大椎两侧,往返4-5遍,时间5分钟左右。

②患者坐位。

用一指禅推法沿项部两侧膀胱经上下往返治疗3-4分钟后,按风池、风府、天柱等穴。

再拿两侧风池,沿项部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操作4-5遍,时间5分钟左右。

2.牙痛

(1)取穴:

合谷、颊车、内庭、下关。

(2)手法:

一指禅推法、掐法、揉法。

(3)操作:

患者坐位。

用一指禅推法在颊车、下关穴位治疗3-4分钟,再用掐法、揉法在合谷、内庭穴位治疗3—4分钟。

3.胃痛

(1)取穴:

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肩井、手三里、内关、合谷及两胁部穴位。

(2)手法:

摩、按、揉、一指禅推法、拿、搓、抹法。

(3)操作:

①患者仰卧位。

术者坐于患者右侧,先用一指禅推法、摩法在胃脘部治疗,使热量渗透于胃腑,然后按、揉中脘、气海、天枢等穴,同时配合按揉足三里。

时间10分钟左右。

②患者俯卧位。

用一指禅推法,从背部脊柱两旁沿膀胱经顺序而下至三焦俞,往返4—5遍,然后用按、揉法治疗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

时间约5分钟。

③患者坐位。

拿肩井循臂肘而下,在手三里、内关、合谷等穴做较强刺激。

然后搓肩臂,再搓抹两胁,由上而下往返4—5遍。

时间约5分钟。

4.腹胀

(1)取穴:

中脘、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等穴。

(2)手法:

摩、推、按、揉。

(3)操作:

①患者仰卧位。

用摩法在腹部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顺序推摩3分钟,并在腹部做环形摩法3分钟。

按中脘、天枢及双侧足三里,约3分钟。

②患者俯卧位。

按两侧脾俞、胃俞、大肠俞,用掌推法沿腰椎两侧轻轻操作2分钟。

5.便秘

(1)取穴:

中脘、天枢、大横、关元、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长强。

(2)手法:

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法、揉法。

(3)操作:

①患者仰卧位。

用一指禅推法在中脘、天枢、大横穴位处治疗,每穴约1分钟,然后以顺时针方向摩腹约lO分钟。

②患者俯卧位。

用一指禅推法沿脊柱两侧从肝俞、脾俞到八髎往返治疗。

再用按、揉、摩法在肾俞、大肠俞、八髎、长强等穴治疗,往返2-3遍,时间约5分钟。

6.失眠

(1)取穴:

睛明、印堂、攒竹、鱼腰、太阳、迎香、风池、百会、神门、足三里。

(2)手法:

按、推、摩、揉法,一指禅推法。

(3)操作:

①患者仰卧位。

a.术者坐于患者头部前方,用按法或揉法在睛明穴治疗5-6遍,再以一指禅推法自印堂穴向两侧眉弓至太阳穴往返治疗5—6遍,重点按揉印堂、攒竹、鱼腰、太阳等穴。

b.推印堂沿鼻两侧向下经迎香沿颧骨至两耳前,往返2—3遍。

c.用指推法自印堂穴沿眉弓分别推至两侧太阳穴,再换用其余四指搓推脑后部,沿风池至颈部两侧,重复两遍,然后点按百会、双侧神门、足三里穴。

操作时间10分钟左右。

②患者仰卧位。

顺时针方向摩腹,同时按中脘、气海、关元,时间6分钟。

刮痧法

刮痧法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治疗方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评估

1.核对医嘱。

了解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2.体质及刮痧部位皮肤情况、当前心理状态。

3.评估患者对此项操作技术信任度。

二、目标

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三、禁忌症

患者体形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者、皮肤病变处禁用此法。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

2.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或医嘱,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cm。

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

六、效果评价

1.患者体位是否合理、刮痧操作的熟练度。

2.患者局部皮肤情况及对此项操作的满意度。

3.预期目标取得的效果。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室内空气流通,忌对流风,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应立即停刮,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熏洗法

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腾、淋洗或浸浴,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评估

1.核对医嘱。

了解当前的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2.妇科患者评估胎、产、经、带情况。

3.患者的体质及熏洗处皮肤情况。

4.患者年龄,当前心理状态。

二、目标

1.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

2.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痒痛、糜烂等症状;促进肛肠疾患的伤口愈合;缓解妇科会阴部瘙痒等症状。

三、禁忌症

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2.根据熏洗部位安排患者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用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

3.眼部熏洗时,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熏腾,并用纱布蘸洗眼部,稍凉即换,每次l5-30分钟。

4.四肢熏洗时,将药物趁热倒入盆内,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围盖后熏腾。

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

5.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人盆内,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腾。

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

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

6.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其生理及心理感受。

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7.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

六、效果评价

1.患者体位、局部皮肤情况及药液温度。

2.患者对此项操作的满意度,预期目标取得的效果。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

一般为50℃-70℃,以防烫伤。

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4.根据熏洗部位,选用合适物品,如眼部,用治疗碗内盛药液,上盖有孔纱布,患眼对准小孔进行熏洗。

外阴部取坐浴盆、椅,上盖有孔木盖,坐在木盖上进行熏腾,必要时可在浴室内进行。

5.包扎部位熏洗时,磁揭去敷料。

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6.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每人l份,避免交叉感染。

7.熏腾一般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视病情也可1日2次。

8.颜面部熏腾者,操作后半小时才能外出,以防感冒。

湿敷法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的治疗方法。

可达到通凋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

一、评估

1.核对医嘱。

患者的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2.患者当前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信心。

二、目标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三、禁忌症

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药液及容器,敷布(4—5层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两把,弯盘,橡皮单,中单,纱布。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至患者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冬季注意保暖。

暴露湿敷部位,下垫橡皮单、中单、局部涂以凡士林(眼部勿涂凡士林)。

3.将温度适宜的药液倒人容器内、置敷布于药液中浸湿,用无菌镊拧干、抖开折叠后敷于患处。

4.每隔5—10分钟以无菌镊夹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每次湿敷30-60分钟。

5.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皮单,协助患者穿好衣裤,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

六、效果评价

1.患者体位安排是否合理舒适,操作的熟练度。

2.患者对此项操作的满意度及预期目标达到的效果。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注意保暖、防止曼凉。

2.药液温度不宜过热,避免烫伤。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4.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泡、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治疗,并作相应处理。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总分:

100分

操作时间:

15分钟

科室姓名考试日期监考人得分

技术操作流程与标准

评分

得分

备注

A

B

C

D

操作

前准

10

1.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用物:

测温盘内盛温度计、纱布、记录本、笔、有秒针的表、血压表、听诊器。

3.用物准备3分钟。

3

5

2

2

4

1

1

3

0

0

2

0

评估

5

1.评估病人意识与合作程度。

2.了解病人病情变化。

3

2

2

1

1

0

0

0

75

测量体温、脉搏、呼吸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查对病人,检查体温计无破损及在35℃以下。

2.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3.询问有无运动、进食等情况,如有应休息20~30分钟后再测量。

4.安全与舒适:

病人体位舒适、安全,讲解体温计的安全使用。

5.解开衣扣,擦干腋下,将体温计水银端置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夹紧,曲臂过胸。

6.10分钟后取出,检查度数,告知病人,并记录。

7.测脉搏时,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平放于测量处,测试半分钟,如有异常可测1分钟。

8.测呼吸时,将手指按在挠动脉处,观察病人胸、腹部的起伏,数半分钟,如有异常,数1分钟。

9.记录脉搏、呼吸次数,并告知病人。

10.整理用物。

10

5

5

7

10

5

10

10

8

5

9

4

4

6

9

4

9

9

7

4

8

3

3

5

8

3

8

8

6

3

7

2

2

6

7

2

7

7

5

2

75

测量血压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查对床号、姓名。

2.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3.询问有无吸烟、运动、情绪变化等情况,如有应休息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