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免疫学课程英文名称M.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3845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5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免疫学课程英文名称M.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免疫学课程英文名称M.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免疫学课程英文名称M.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免疫学课程英文名称M.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免疫学课程英文名称M.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免疫学课程英文名称M.docx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免疫学课程英文名称M.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免疫学课程英文名称M.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免疫学课程英文名称M.docx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免疫学课程英文名称M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医学免疫学

课程英文名称:

MedicalImmunology

课程编号:

M1012

学分:

3.5

学时:

56(其中:

讲课40学时;实验16学时)

先修课程:

解剖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

适用专业:

中医学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程/必修

使用教材:

《医学免疫学》曹雪涛,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第六版

开课单位:

医学院

一、课程性质

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为指导生命科学发展的三大前沿学科。

《医学免疫学》作为研究免疫系统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的一门学科,不仅是联系基础学科与临床的桥梁,而且已渗透到基础与临床的各学科,它作为应用科学,过去、现在和将来一直是人类征服疾病、保障身体健康的有力手段;人类基因的全序列图的完成,使得免疫学研究在更高一级的水平上进行,从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和基因水平全方位地开拓研究方向。

将免疫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与临床各学科密切结合,极大丰实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和有力的手段,同时在恶性肿瘤的防治,器官移植,传染病与免疫性疾病的防治,生殖控制以及延缓衰老等方面推动着医学的进步。

本课程涉及免疫学概述、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免疫应答、几种重要的免疫病理过程以及免疫学应用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

(一)和

(二);

2.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

(一)中的指标点2:

通过小组学习及设计性实验方案的讨论及实施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3.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

(一)中的指标点3:

通过设计性实验方案的讨论、展示及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4.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

(二)中的指标点1:

通过免疫学发展史的学习及一系列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及免疫反应的发现及相应研究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5.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

(二)中的指标点2:

通过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及一系列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及免疫反应的基本特点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相关基础及临床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6.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

(二)中的指标点4:

免疫学是一门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学科,只有不断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才能把免疫学真正掌握好。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教学内容

(1)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免疫与免疫学

免疫系统及其功能

免疫应答的类型

特异性免疫应答及其特点

(2)免疫学发展史概述

(3)免疫学在医学生物学的重要地位

2.重难点

(1)免疫、免疫学和医学免疫学概念

(2)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3)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应用。

3.考核要点

免疫、免疫学和医学免疫学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应用。

4.教学方法

大课讲授,结合临床病例,联系免疫学发展史中的经典故事,强调免疫学的重要性,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

5.作业安排

(1)免疫的现代概念是怎样的?

免疫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

免疫系统有哪3大主要功能?

(2)试比较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异同点。

(3)应用已学过的免疫学知识,试述疫苗发挥作用的机制是什么?

(4)案例分析:

患者李xx,男,11岁,因高热、头痛,右侧腹股沟疼痛,行走不便而入院。

患儿于6天前参加夏令营活动时,不慎右足底被刺伤,因伤口小,不以为然,未作任何处理。

3天后伤口有轻度肿痛,第5天半夜开始发高烧、无抽搐,右侧腹股沟疼痛,行走明显不便,未进行任何治疗,第6天就诊入院。

体格检查发现右足底伤口及右侧腹股沟皮肤红肿、触之微热,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血象:

WBC12×109/L,血细胞分类: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76%、淋巴细胞10%、单核细胞2%。

临床诊断:

右足底外伤性感染并发右侧腹股沟淋巴结炎及菌血症。

问题:

从免疫学的角度考虑,患儿右足底被刺伤后,局部感染,为什么右侧腹股沟淋巴结会出现肿大、疼痛及高热?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教学内容

(1)中枢免疫器官

骨髓,胸腺,腔上囊

(2)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脾脏,粘膜免疫系统,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3)淋巴细胞再循环

2.重难点

(1)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

(2)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和脾脏的功能。

3.考核要点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和脾脏的功能。

4.教学方法

图解法讲授免疫器官的结构,比喻法讲解各器官的功能,注重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阐明。

5.作业安排

(1)请阅读以下免疫学经典故事,并思考相应问题:

1951年,一个54岁的老人被送进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病人奇特的病史引起了该院著名的儿科学和免疫学教授古德的兴趣。

这个患者年青时身体健康,但近几年却不断地发生严重的细菌感染。

古德首先发现,病人体内缺少一种重要的抗体,造成严重的免疫功能缺损。

一张X-光片子更引起了古德教授的注意:

患者胸腺有一个巨大的良性肿瘤!

巨大的胸腺瘤和缺乏一种重要的抗体,这二种都是极为罕见的疾病,同时出现在一个病人身上,难道是偶然的吗?

古德是位临床医生,但却也是一个造诣很深的免疫学家,他知道胸腺在正常状态下,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它有什么功能,但是世界上有许多事情都是在“非正常”的情况下才表现出它的真正面目的。

现在胸腺上长了一个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就严重缺陷了。

那么胸腺是否实际上就是一个免疫器官呢?

古德被头脑中闪过的这一灵感的火花激动了,他十分兴奋,决定要用实验来证明这一设想。

他想,如果患者的免疫功能缺损是由胸腺的病变引起的,那么切除正常动物的胸腺一定会造成这个动物免疫功能的缺损。

古德决心通过动物实验弄个究竟。

实验是在家兔身上进行的,但最初的实验结果并不理想,切除了胸腺的家兔,似乎对免疫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尽管如此,其它胸腺瘤导致免疫缺陷病例的陆续报道仍使古德和他的同行们越来越相信:

胸腺决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退化器官。

尽管实验进入了僵局,但古德脑子中的那根弦并没有松开。

这也为今后改变实验思路做了铺垫。

科学的发现有时带有偶然性,然而机遇却永远青睐有准备之人!

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动物学系教授格立克和它的同事们进行的有关鸟类法氏囊(类似于哺乳动物的胸腺)与生殖器官发育之间关系的研究。

1954年,洛立克分别对9只小鸡在出生后的2天、12天、19天和21天时,切除其法氏囊,以观察它们对小鸡生殖系统发育的影响。

小鸡长大后,除观察到法氏囊切除的越早,鸡的睾丸和卵巢也都略大一些外,并无任何新的发现。

这样,这几只新生期切除了法氏囊的鸡就被置之一旁。

然而,事情并没有完,洛立克丢弃的几只切除了法氏囊的小鸡偏偏被它的同事Chang氏选去做另一项动物分类实验,他用的方法之一是用一种抗原注射小鸡,然后再测其抗体产生的情况,以作为鸟类分类的一个指标。

在给小鸡注射抗原后,他惊奇地发现,其它鸡都能产生正常的抗体,但凡是切除过法氏囊的鸡没有任何抗体产生。

这一十分重要的现象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

很显然,这些鸡对抗原不发生免疫反应必定与其法氏囊切除有关。

他们进一步的研究肯定了这个结论,并发现只有在鸟类生长发育的早期切除法氏囊,才会严重地损害抗体产生能力,而在成年后切除则几乎没有影响。

1956年他们题为《法氏囊与抗体产生》的论文发表。

正在为找不到研究胸腺新途径而古恼的古德看到这篇论文,立即开始对胸腺功能的新研究。

实验仍在家兔身上进行,不同的是在家兔出生后1-5天内即行胸腺切除术。

切除了胸腺的家兔长到7-8周龄时,用牛血清白蛋白免疫,然后检查血清中抗体产生的情况。

实验结果令古德激动不已:

新生期切除了胸腺的7只家兔几乎都不能产生抗体,而对照组正常家兔的抗体反应都完全正常。

1961年4月,在美国免疫学协会的年会上,古德他们宣布了这一结果,确认胸腺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

胸腺功能之谜终于被彻底解开。

以后,人们对胸腺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很快派上大用场。

1965年,他们从胸腺中分离出了胸腺素以及其他激素,用于治疗那些有免疫缺陷的儿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对胸腺的研究已成为一个专门的“胸腺学”,并衍生出了许多与它相关的新领域。

譬如它与衰老的关系就是一个正在深入研究的领域。

问题:

1)巨大的胸腺瘤和缺乏一种重要的抗体,这二种都是极为罕见的疾病,同时出现在一个病人身上,是偶然的吗?

如果不是偶然,那二者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2)胸腺在免疫器官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3)鸡的法氏囊有什么功能?

(2)淋巴结和脾脏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3)什么是淋巴细胞再循环?

有什么生理意义?

第三章抗原

1.教学内容

(1)抗原的基本概念

(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

抗原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3)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

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4)抗原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

根据产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协作分类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5)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超抗原

佐剂

有丝分裂原

2.重难点

(1)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基本特性

(2)抗原表位的概念和分类、TD-Ag、TI-Ag的概念及区别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种类。

3.考核要点

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基本特性、抗原表位的概念和分类、TD-Ag、TI-Ag的概念及区别;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种类。

4.教学方法

大课讲授,结合图片,强调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临床常见的各种抗原。

注重TD抗原,TI抗原的概念及其两者的特点比较。

5.作业安排

(1)抗原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2)试述抗原表位的分类与特性,并比较TD-Ag和TI-Ag的特点。

(3)查阅资料,进一步探讨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以及其现实意义。

(4)超抗原与佐剂的作用机制分别是什么?

有何应用价值?

(5)案例分析:

案例一:

患者,女,16岁,有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病史。

主诉:

发热,头晕,全身肌痛。

在去医院途中有短暂的意识丧失,上肢出现红色疹子并迅速扩散至全身。

发病前未饮酒和服药,未接触其他病人。

在发病前因有阴道出血使用了阴道塞。

体检:

呼吸24次/分,心率140次/分,血压67/25,躯干有扁平红色斑疹,无皮下出血点,无局部感染灶。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清电解质水平正常,凝血时间延长,血清转氨酶升高。

脑脊液正常。

血、尿、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阴道分泌物培养检出大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诊断:

(超抗原引起的)毒性休克综合征

患者经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和输液治疗,上述症状明显改善。

问题: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从病例中找出诊断依据。

案例二:

患者陈xx,男,14岁,主诉咽部不适3周,浮肿,尿少,疲倦伴睡眠欠佳1周。

3周前咽部不适,轻咳,无发热,自服“氟哌酸”未愈。

近一周感双腿发胀,双眼睑浮肿,晨起时明显,同时尿量减少,200-500ml/日,尿色较红。

于外院查尿蛋白(++),血压增高,口服“阿莫仙”、“保肾康”症状无好转来诊。

发病以来精神食欲可,轻度腰酸、乏力,无尿频、尿急、尿痛、关节痛。

既往体健,青霉素过敏,个人、家族无特殊。

体格检查:

T36.5℃,P80次/分,R18次/分,BP160/96mmHg,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眼睑水肿,巩膜无黄染,咽红,扁桃体大,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不大,双肾区无扣痛,双下肢可凹性浮肿。

实验室检查:

血Hb140g/L,WBC:

7.7×109/L,PLT210×109/L,尿蛋白(++),定量3g/24小时,尿WBC0-1个/高倍,RBC:

20-30个/高倍,偶见颗粒管型。

血IgG,IgA,IgM均正常,C3:

0.5g/L,抗链球菌O试验(ASO)结果:

800IU/L(正常值:

﹤200U),肝功能及乙肝两对半抗原抗体检查结果正常。

临床诊断:

急性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后)。

问题:

1)链球菌反复感染后为什么会诱发急性肾小球肾炎?

2)何谓异嗜性抗原?

在医学上有何意义?

第四章抗体

1.教学内容

(1)抗体的结构

抗体的基本结构

抗体的其他成分

抗体的水解片段

J链和分泌片

(2)抗体的异质性

抗体的分类

外源性因素所致抗体异质性-抗体的多样性

内源性因素所致抗体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3)抗体的生物学功能

抗体的主要功能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4)人工制备抗体

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

2.重难点

(1)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2)抗体的结构(基本结构、可变区、恒定区、功能区、酶切片段)及其功能的关系

(3)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特点、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4)单克隆抗体的概念、特点、制备及意义。

3.考核要点

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抗体的结构(基本结构、可变区、恒定区、功能区、酶切片段)及其功能的关系、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特点、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单克隆抗体的概念、特点、制备及意义。

4.教学方法

大课讲授,结合图片,运用类比法,比较法;注重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注重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在临床上的应用。

5.作业安排

(1)名词解释:

抗体(Ab)、高变区(HVR或CDR)、独特型、ADCC、抗体的调理作用、mAb

(2)阐述抗体的结构和功能,试述抗体的水解片段。

(3)简述抗体的异质性,并阐述五类抗体的特性和功能。

(4)案例分析:

患儿为足月顺产出生,3岁以前很少患病,近1年反复发生中耳炎、肺炎等疾病,近日左膝关节肿痛加重,活动明显不便,入院。

体格检查:

T37℃、R24次/分,P100次/分,体重21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跛行,颈部、腋窝、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心、肺、腹无阳性体征。

左膝关节肿痛,皮肤温度正常,有触痛。

经检查:

左膝关节X线片可见关节面毛糙,关节软组织肿胀;血常规、骨髓检查正常,血清蛋白电泳:

A1b正常,1、2和球蛋白正常,球蛋白5.8﹪(参考值11.9﹪~23.0﹪);IgG0.999g/L(参考值5.53~13.07g/L);IgA<0.034g/L(参考值0.33~1.08g/L);IgM<0.254g/L(参考值0.56~2.18g/L);IgE未测出。

血中B淋巴细胞(CD19)测定值为0,T淋巴细胞及亚群(CD3、CD4、CD8)正常。

根据患儿男性,且同胞兄弟中有一位因化脓感染死亡。

此患儿4岁起病,有反复感染史,主要表现为大关节炎,检测各种Ig均低,血中B淋巴细胞未测出,故X-连锁低丙种球蛋白症诊断。

经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每周一次)400mg/(kg.月)治疗,1个月后减为200mg/(kg.月),以后再根据患儿情况逐渐减量,寻找最小有效维持,长期随访,终生治疗。

问题:

1)本病为什么会常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并说明抗体(Ig)对维持机体生存的重要意义。

2)查阅相关资料,总结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免疫学特征。

第五章补体系统

1.教学内容

(1)补体概述

补体系统的组成

补体系统的命名

(2)补体的激活

补体活化的经典激活途径

补体活化的MBL途径

补体活化的旁路激活途径

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过程

(3)补体活化的调控

调控经典途径C3(和C5)转化酶

调控旁路途径C3(和C5)转化酶

针对攻膜复合物的调节作用

(4)补体的生物学意义

补体的功能

补体的病理生理作用

2.重难点

(1)补体系统的概念

(2)补体系统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MBL途径)的异同点;补体激活过程中C3转化酶及C5转化酶的组成和表达式

(3)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4)补体系统活化的调控。

3.考核要点

补体系统的概念,补体系统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MBL途径)的异同点;补体激活过程中C3转化酶及C5转化酶的组成和表达式;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4.教学方法

大课讲授,结合动画与图片,注重三条途径的比较;强调补体的各种成分包括调节因子临床病例与补体的关系。

5.作业安排

(1)名词解释:

补体、MAC、C3转化酶、C5转化酶、补体的灭活

(2)简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和旁路激活途径的过程,并列表比较补体三大激活途径的主要区别。

(3)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有哪些?

补体系统的相关的疾病有哪些?

(4)案例分析:

患者李X,男,11岁。

主诉:

患者母亲代述,其小儿长期身体欠佳,5年以来反复出现浮肿,近4天浮肿加重入院。

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水肿,多发生于手、足和颜面部,伴有声音变粗,呼吸困难,偶伴有腹痛。

该症状反复发作6~7次/年,每次发作持续2~3天。

入院前4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上述症状,自行用药后病情无缓解。

病来无发热、皮肤无瘙痒,溃疡或色素沉着,颜色无改变,饮食正常,睡眠尚可。

患者无传染病接触史及食物和药物过敏史。

患者母亲及哥哥有类似症状反复发作史,且其哥哥8岁时死于该病引起的呼吸窘迫,其父体健。

体格检查:

T37℃、R28次/分,P110次/分,BP100/60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精神可。

皮肤粘膜无黄疸、发绀或苍白。

浅表静脉无怒张,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眼睑、口唇和手背轻度水肿,压之无凹陷。

间接喉镜检查示喉头水肿,累及杓状会厌壁和声带。

听诊双肺呼吸音清,心率110次/分,心律齐,未闻及杂音。

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

脊柱及四肢活动正常,无畸形。

生理反射对称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

血细胞计数、尿液分析、肝肾功能均正常。

血浆C4值减至0.68mol/L(参考值0.97~2.43mol/L);C1INH为29﹪(合成基质法,参考值70﹪~130﹪)。

临床诊断:

遗传性血管水肿。

问题:

1)哪些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2)该病有什么特点及其发病机制?

该病要如何治疗及预防?

第六章细胞因子

1.教学内容

(1)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2)细胞因子的分类

(3)细胞因子受体

(4)细胞因子的免疫学功能

(5)细胞因子与临床应用

2.重难点

(1)细胞因子的概念和生物学活性

(2)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

3.考核要点

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的分类;细胞因子的应用。

4.教学方法

大课讲授,结合科研及临床病例,强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

5.作业安排

(1)何谓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有何共同特性?

(2)简述细胞因子的分类及生物学作用?

细胞因子的受体种类有哪些?

(3)简述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4)案例分析:

患者GeraldM.Edelman,男,35岁。

主诉:

因近日胃口欠佳、乏力、反复出现头晕、肝区不适而入院。

患者入院前,自感全身乏力、萎靡、食欲不振,并有恶心、呕吐、头晕、失眠,巩膜、皮肤出现黄染入院。

患者自述6年前体检发现HBsAg阳性,未作任何治疗。

入院后,体格检查:

肝肿大于肋下1cm、压痛,左肋下可触及脾脏;实验室检查:

谷丙转氨酶升高,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

住院后经用拉米夫定、肝泰乐、维生素等抗病毒和护肝药物治疗两个半月,病情仍未明显好转;根据患者病情迁延不愈,医生随即在原用药的基础上,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500万U/次),使用干扰素四个半月后,病人自觉状态好转,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6半月,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转正常,HBsAg转阴性,病人痊愈出院。

问题:

1)为什么使用干扰素能治愈“乙型肝炎”?

干扰素有哪些特点?

2)除干扰素外细胞因子还有哪几大类?

其理化性质和作用特点如何?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1.教学内容

(1)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CD的概念

(2)参与T、B细胞活化的重要CD分子

(3)参与免疫效应的CD分子

(4)黏附分子的概念

(5)黏附分子的类别及其特征

(6)黏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7)CD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2.重难点

(1)白细胞分化抗原和CD的概念

(2)黏附分子的概念

3.考核要点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CD的概念;黏附分子的分类。

4.教学方法

大课讲授,结合科研及临床病例,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

5.作业安排

(1)什么是白细胞分化抗原?

简述参与T、B细胞活化的重要CD分子。

(2)什么是黏附分子?

黏附分子有哪几类?

主要功能是什么?

(3)案例分析:

患者廖XX,男,14岁,籍贯山东青岛市人,中学生,因左脚掌1周前外伤后、肿痛而入XX医科大学儿童医院,病史本人自述,其父亲补充代述。

患者自出生6天起,就出现发热、脐部感染,随后出现反复发热、腹泻、牙龈红肿和口腔溃疡等症状。

3岁后,出现全身多处软组织反复感染、慢性牙周炎等病症,且外周血细胞明显增多,一点轻微的外伤也会引起感染。

14年来,其父亲曾带其去了多家医院就诊、留医,但始终无法确诊他的疾病。

体格检查:

T38.1℃、R33次/分,P103次/分,发育稍差,营养欠佳,神志清,贫血貌,结膜口唇苍白,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出血点,无黄染,左侧腹股沟淋巴结稍肿大。

咽部稍红,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律规整,心率103次/分,未闻及杂音。

腹部平软,未触及肝、脾。

实验室检查:

该院利用单克隆抗体作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表面分子CD18小于1﹪(正常人应为100﹪)。

确诊为白细胞粘附分子缺陷I型病(LAD-1)。

问题:

1)CD18缺陷影响哪些粘附分子的表达?

为什么白细胞CD18表达缺陷会导致患者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增高?

2)LAD-2的发生机制与LAD-1有何不同?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教学内容

(1)MHC的概念

(2)HLA的概念

(3)MHC的遗传特点

(4)MHC分子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5)HLA与临床

2.重难点

(1)MHC的概念

(2)MHC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3)MHC的遗传特点

3.考核要点

MHC的概念;MHC分子的结构和功能;MHC的遗传特点。

4.教学方法

大课讲授,启发式教学,结合科研及临床病例,强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

5.作业安排

(1)什么是MHC分子?

什么是HLA分子?

(2)试述HLA分子的分类、分布、结构与功能,试述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3)举例说明Tc细胞作用的MHC限制性

(4)案例分析:

所谓亲子关系鉴定是通过人类遗传基因分析及现代化的DNA检验技术来判断父母与子女是否亲生关系。

近年来,亲子鉴定逐歩成为了重要的公证证明。

37岁的张先生,有个12岁的儿子小庆。

一个周末,小庆将好朋友小文邀回家一起做作业。

张先生一见到小文,就暗暗吃了一惊:

这小孩子长得怎么这么像我啊,脸圆中带方,鼻子大耳朵小,甚至写字握笔的姿势以及身上那种斯文的气质,也和自己很接近。

再看看自己的儿子小庆,反而越来越觉得哪里都和自己不像。

小文家住在隔壁的村庄里,父亲姓李,和自己儿子都是同一天中午在镇上的医院里出生的!

知道了这些,最终有一天,两对夫妻一起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作亲子鉴定中心。

两个鉴定小组,分两次对两个孩子的真正归属作了鉴定,最后的结果均一致肯定了张先生的猜测,即小文为张家夫妇所亲生,小庆则是李家夫妇的真正骨肉!

问题:

1)HLA基因在哪里?

有什么遗传特点?

为什么能作为亲子鉴定的依据?

2)HLA抗原可分为几类?

各有什么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