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软件工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3774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教育软件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什么是教育软件工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什么是教育软件工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什么是教育软件工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什么是教育软件工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什么是教育软件工程.docx

《什么是教育软件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教育软件工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什么是教育软件工程.docx

什么是教育软件工程

什么是教育软件工程

什么是教育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教育软件工程(EducationalSoftwareEngineering)是研究如何用工程的技术和方法,开发和维护作为工程化产品的教育软件。

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对教育软件的开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教育软件的开发不同于一般的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工具软件。

研制开发教育软件不能仅仅依靠软件专业的技术人员,因为开发设计教育软件的人员必须具有某学科的知识结构(如物理、化学等)、学生认知结构、教学法、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等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即需要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背景才能胜任教育软件的开发工作。

而教育软件工程是新兴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总结和发展中。

因此,教育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是高校培养教育软件开发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如果按照软件开发的一般规程,即市场调研—制订计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程调试—测试验收的流程,那么开发教育软件的关键阶段在于系统设计,因为它体现计算机技术实现教育思想的能力和水平,教育思想和教学思路实现到什么程度,教育软件有怎样的功能,常常决定于它的系统设计。

另一方面,教育思想是教育软件的核心特征,这是蕴涵于脚本设计中的,所编写的高质量的脚本就成了开发教育软件的又一个关键阶段。

   教育软件不同于一般软件的主要特点是:

需要面向基础不同、能力各异和有不同学习要求的用户或学习者;需要对所教授学科知识体系作出透彻的理解、分析与合理的组织;需要对人类学习过程和认知活动进行认识与分析;需要涉及大量的人机交互活动,对人机界面、人机对话和媒体表现的要求很高;需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及时跟踪,并进行准确的测试与评价;对可维护性要求较高(因为学科知识、教学法和教学目标可能在不断地变动);有特殊的评审标准(必须建立在本国语言、文化道德传统和教育标准之上);研制开发需要教育、认知、动画音像、计算机和管理等多类专家的密切合作。

教育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活动需要一种能更适当地反映其自身规律与特点的理论,这就是教育软件工程。

   教育软件工程学是有关教育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的一门新兴系统科学。

因为其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它也是一门交叉学科,主要涉及到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我国教育软件领域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教育软件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以提高教育软件的内在质量。

   教育软件工程学是由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目前仍在成长与不断发展阶段,教育软件工程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⑴教育软件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与可用媒体和可用新技术;⑵教育软件的教学理论;⑶教育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的方法和技术;⑷教育软件的开发组织与用户需求;⑸教育软件的标准、评审与商品化等。

   目前,在我国计算机基础设施已经形成规模,而计算机市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是缺少大量规范的优质教育软件、面对教育软件巨大的市场需求及不规范教育软件的流行传播,必须加强教育软件工程学的研究与应用。

此外,为了促进教育软件的工程化和普及推广,提高教育软件的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和商品化水平,还必须研究和吸取国际上教育软件标准的有益之处,研究和参照软件工程学中对软件定义、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传统教育软件的终结,网络教育软件的开始

日前看到《受网络影响传统教育软件在美国遭冷》一文,文中指出教育软件在美国已经穷途末路,昔日身价几十亿美元的巨型教育软件公司现在居然几千万美元也值不上。

似乎教育软件灭亡指日可待。

   其实在国内早就如此,显赫一时号称要做“中国的微软”的科利华已经关门大吉,曾经是教辅教育软件的辉煌企业翰林汇也销声匿迹,只有教育软件的另一巨头洪恩还在生存,但是声势已经大不如以前,且已经转型做游戏。

中国教育软件三大巨头尚且如此,其它的教育软件企业更是倒下一大片:

创智、英业达……原来中国教育软件有数百家,现在恐怕只几十家了,而且绝大部分处于生死的边缘。

   教育软件果真没有前途了吗?

未必!

在多媒体、人机交互、运行速度等方面,有多少网络课程能和教育软件相媲美?

其实,中国教育软件走向衰落的原因,除了盗版是最大的外在原因之外,没有迎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没有走出一条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软件发展之路,是其走向衰落的内在原因!

   教育软件本来就属于e-learning的范畴,但是它绝不是“单机软件”的代称,它同样可做成网络版的。

这样的“网络教育软件”本来就可以是网络教育的一份子,是一种模式。

自90年代末进入web时代以来,IE就主宰了e-learning,B/S结构成为网络教育的主体。

但是基于浏览器的e-learning有其先开不足之处,就是其速度和交互性不足。

   随着e-learning的发展,人们逐渐发展B/S架构的不足之处。

于是有类似MSN的网络即时交互软件进入网校,如四中网校的“嘟嘟龙”。

但是网络教育软件并非只是聊天工具,并非只是同步教学平台,原有教育软件的多媒体特性应该在网络教育软件中得到继承和改造,使之符合网络教育的特点。

   传统教育软件并非消亡,而是进化成“网络教育软件”。

传统教育软件具有的个性化、智能化、多媒化的特性,会在“网络教育软件”中得以体现。

我们可以想像,在未来的网络教育中,已经分不出什么是网络教育,什么是教育软件。

教育软件和网络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一体的。

   互联网时代,任何软件都要迎合其不可阻挡的趋势,正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有的教育软件企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有的网络教育企业已经回归“教育软件时代”。

“网络教育软件”是教育软件与网络结合的产物,传统教育软件的终结,正是网络教育软件时代的开始……

教育软件就是多媒体?

                                    吕森林  《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2日第8版

如果能够实现从“以媒体为重心”到“以教育为重心”的重心转移,教育软件将会发生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多媒体的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教育软件产品多达2000余种,人们对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印象是“书本搬家”、“黑板搬家”,如某位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所言:

“教育软件数量不在少数,但令人满意的几乎没有。

  现有的绝大部分多媒体教学软件,无论界面如何千变万化,本质上都是以多媒体技术作为主要理论依据,都千篇一律地采用了同样的设计模式:

运行之后出现主界面,用户选择学习内容后开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以多媒体的形式演示学习内容。

  在关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文献中,一提及教育软件、CAI,都不约而同地引用了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两个实验结果,这两个实验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基本理论基础:

(1)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实验,结果证明:

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

(2)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证明:

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

  这两个实验结论是可信的,事实上,它也是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的理论依据。

但是为什么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开发出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其实际应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得不到用户的承认呢?

是心理学家的实验有问题吗?

并非如此,实验结果本身并没有问题,而是由结果推论出的理论有问题。

  行为主义还在作怪

  行为主义学派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对美国教育乃至全世界教育均有巨大影响的学习理论学派。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就是人的行为,学习的本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建立,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

教育不需要关心学习者的内在心理机制,只要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

  那么,行为主义和赤瑞特拉的两个实验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两个实验结果之间没有多大关系,而是与对结果的推论有关系。

这个推论有一个内在隐含的逻辑:

只要提供足够的视听信息(刺激),就会产生满意的学习效果(反应),这与“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所遵循的逻辑,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因此由赤瑞特拉实验引申出的推论本质上是行为主义的思维模式。

  人类获取信息的源泉多数来自视觉和听觉,但是不能推论出只要提供足够的信息就可以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行为主义的错误在于强调外在刺激对人的学习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了学习主体在学习中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发现行为主义已经不能有效地指导学习,越来越多的学习主体因素显现出来,这必然导致行为主义的变革,于是认知主义应运而生,行为主义逐渐走向没落。

  打破多媒体的神话,实现教育软件重心的转移

  近几年教育软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没有摆脱多媒体光盘的思路,因此还存在“书本搬家”、“电子书”、“交互性差”等为人所不满意之处,从根本上说,没有在指导思想上实现突破,而是不知不觉地为“多媒体”所束缚。

媒体技术将演示对象看作是媒体受众,而不是学习者,因此媒体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向媒体受众呈现极具视觉和听觉影响力的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在设计中,媒体技术注重的是媒体的呈现效果,并不在于观众与系统的交互。

  正是在“教育软件就是多媒体”的片面思想指导下,教育软件的设计者们都把如何更加精彩地呈现各种各样的多媒体信息作为教育软件设计的核心任务,忽视了教育软件与作为信息主动加工者即学习者的交互,使得教育软件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媒体技术的误区。

比如,教育软件的设计普遍采用了“脚本”这一术语。

“脚本”一词来源于电影编导用语,而电影恰恰属于媒体的范畴。

就连现在的教育软件开发工具也带有强烈的媒体编导色彩,如“Director”本身就是“导演”的意思,“教育软件就是在编导”的思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这里,笔者无意挑战多媒体开发工具在制作多媒体方面的权威地位,但是教育软件作为一种服务教育的软件,媒体技术不能喧宾夺主,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各教育教学因素上,如教学实施者、教学内容、学习者主体等,针对这些因素设计教育软件。

  教育软件的设计中心应该由媒体编导工程转向教育技术工程和软件工程。

术语的变迁是这一转移的具体表现形式,比如以“建模”代替“写脚本”、以“研发”代替“导演”等。

教育软件的开发工具也由“Director”、“Authorware”等多媒体著作工具转向“VisualC++”、“Java”等软件开发平台。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软件不再使用多媒体技术,实际上不仅要继续使用,而且还要作为一个关键部分存在,只是不再以多媒体技术为中心。

  术语和工具的迁移只是教育软件实现变革的表现形式,教育软件若要革命,思想上的革命是最关键的,而要改变长期以来“教育软件就是多媒体”的思维,则需要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如果能够实现从“以媒体为重心”到“以教育为重心”的重心转移,教育软件将会发生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至少以往为人所不满意之处不再会出现。

中国教育软件企业的价值

                                      

企业核心问题是盈利,这是自然的道理;而中国的教育行业在经历着市场化进程艰难的起步阶段,未来的市场化是一个必然的规律,但在进程的路上,起步早的教育软件企业以市场化的模式运作必然要遭到传统教育垄断的毁灭,因为过早的市场化模式很难突破教育的体制、传统和区域壁垒,甚至于有政府背景的教育软件企业也无能为力。

另外一方面,中国的教育软件行业是一个巨大的蛋糕,以传统国人教育的重视程度去看,家庭的46%以上的投资份额应该是远远大于今天的房地产市场,这种传统是国人文化的特点,更大于今天的娱乐传媒。

国外的投资商更看中中国的这份产业,2007年投资中国的教育软件行业是历史新高,但却是国外投资人的尝试而已,中国的教育软件企业真正的投资价值现阶段完全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企业,企业的价值是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这是中国教育软件行业的特点,另外一个价值点是深入到教育模式本身,这就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背景下进行的,第三个价值点教育软件企业的投资收入周期要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其真正的周期应该定位在2年,没有这样的耐心和相应的应对机制,企业将是一头雾水,国内外投资商也会一再伤心。

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发展

一、对教育信息化概念的理解

  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新一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对于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之间的关系

  “e-Education”与“教育信息化”是近年来新出现的词汇,这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反映在我们这个工作领域中而出现的认识上的变化,电化教育的概念产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它吸取了西方视听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新的时代到来的时候,电化教育再沿用过去视听教育的英文译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1999年底,黎加厚建议用“e-Education”译名代替原来的“Audio-VisualEducation”,从“e-Education”一看就知道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是整个教育观念的变化。

  三、“e-Learning”“e-Education”有什么不同

  “e-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黎加厚认为,二者都是信息时代的教育,它们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和观念的差异,类似于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我们习惯于用“教育”的概念,而欧美习惯于用“学习”的概念。

  四、如何认识和理解课件、积件、包件和电子作品集

  一段时期以来,课件的设计、开发和应用逐渐成为我国学校教学应用教育技术的中心。

在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课件设计的思路有两个越来越明显的局限性。

一是过去那种事先由教学设计确定的、有固定程序的、定型情节的、封闭的、整体型的课件设计思路,不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二是课件往往是按照以教为中心的思路来设计,主要用于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具,在当前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型中需要调整设计思路。

针对课件思路的第一个局限性,我们提出了积件的思路,发展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

积件思路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教学资源的基元性、可重组性、开放性等。

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

课件和积件是为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设计、应用并以教师为中心来对其进行评价。

电子作品集是为了表达教师、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或结果、创新思想或某个想法而设计和制作,因而电子作品集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的产物,是创新教育思想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它具有个性化、学生主体性、不可预测性、反映学生的学习历程、自激励与他激励性、兼有学习成果评价与资源建设两重性等特点。

  包件的概念最早出现在80年代电教教材中,当时把与某一课程有关的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课件、文字教材、使用说明书等装在一个包中,这样的资料包被称为“包件”。

  五、教育部决定,要逐渐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如何认识教育信息化的三个基本任务:

1.“校校通”工程;2.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3.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校校通”的设计要避免过去我们习惯的“超前发展”的思维定势,采取“按需设计、按需投资”的思路,坚持“实用、够用”的投资原则。

要充分吸取历史经验,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从单机拨号上网到与公司合作,鼓励大家创造性地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让师生能够获得网上学习资源的问题。

“校校通”是包括硬件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改革、教师培训这四大要素在内的系统工程。

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项,“校校通”系统都不能够发挥好作用,因此不能算是“校校通”。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实现从计算机课程转向信息技术课程,关键是搞好课程教材建设。

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改革往往面临着与教师传统观念的强烈冲突。

在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新型的信息技术教材应该是由三部分构成:

体现新教育观念的教材、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与掌握新型教学方法的教师培训。

其中,教师培训是否成功,决定了新的课程教材实施是否成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各学科课程融合,以帮助学生增强对学习内容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

信息技术使得学生能够以过去无法实现的方式进行学习。

当学生能够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来帮助他们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并熟练地表达信息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是有效的。

信息技术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整体组成部分,为教师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工具。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需要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条件,要方便师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

其次,要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化教育条件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六、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黎加厚认为,目前可以看到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将随着整个教育观念的发展而发生比较重大的转变。

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观念正在经历从媒体观到生命环境观的重大变化。

这个变化有四个阶段:

媒体观,认为信息技术是教师传递教育信息的媒体。

基本观点是:

没有一种万能的媒体,各种媒体应该综合应用,发挥各自的长处。

认知工具观,认为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

基本观点是,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提高学生和教师工作效率的工具,教学中认知情景创设的工具,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生高级思维训练工具,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从目前大家更多关注电脑和网络转向关注人脑和高级思维训练。

资源观,认为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无尽的资源。

基本观点是,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要充分利用全球信息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育资源的建设要从静态的“库”的建设发展到动态的“流”的平台建设,归根到底,人力资源开发是资源库建设的核心。

生命环境观,认为信息技术是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

基本观点是,我们所从事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从关注于“物”的技术环境的思考方式上升到关注于“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的思考方式。

从生命环境观来看教育信息化,将涉及到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观、学生观、课程教材观、教学过程观、资源建设观、教育评价观、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的服务观、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观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思和重构。

由此也许会引发未来几年中教育信息化若干问题的新的发展思路。

教育技术研究什么(汪琼)

按照教育技术人士的工作性质,我粗略地将教育技术的研究分为五大类:

1)新技术及其教育应用试点研究:

关注新出现的技术,探索新技术可能对教育领域产生的影响,特别是一些革命性的变化

2)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研究:

将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已经证实的研究理论,如人类如何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在特定教学情境中进行推广性应用,常说的课程整合属于这类

3)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对教育系统的影响研究:

这类研究的成果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改革的战略设计,影响对人员思想观念和技术技能的培训设计。

如变革理论指导下的阶段性培训设计研究

4)技术支持的新型学习环境研究:

技术支持学习的环境,不仅是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问题,更多的是教育理念的物化证明,所带来的不是进化,而是革命,这样的学习环境定然是网络化的,可能是虚拟的,必然是协作型的,有学习社区和丰富资源,可以发展的空间很大

5)评价技术的影响,决定资金的合理投资,确定技术的影响深入的方面和深度,如技术效果评价研究

这五类研究内涵很多,比如第五类技术评价研究,还包括技术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研究,远程教学研究属于第二类:

现有理论和研究的推广研究,当然这种推广中也会发现新问题,进行新的试验。

这些研究都需要与实践结合,需要真刀真枪的实练,需要有自己的产品和模型。

教育技术本科生是应用一些产品和模型去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坚实的基础和开阔的眼界,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生则应该开发一些产品和模型。

你可以在这五类的任何一类中深入下去,按照下面的处方,掘出你的第一桶金。

处方一:

做事。

只要开始做事,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课题,引领你不断深入,就不会觉得迷茫了。

学会问心,不要让外界善变的风向吹晕了头。

处方二:

读书。

相信你的迷茫前人也都经历过,了解前辈智者是如何思考这些迷茫的,一定会有启发。

如果你在北京,一定要多利用北京图书馆,这些年北图进了很多很好的教育技术方面的书籍。

你只能靠自己的意志去要求自己。

只有在你有问题的时候,别人的帮忙才是有价值的。

教育技术领域•学科•专业纲要

[摘要]教育技术是恰当地运用相关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绩效的研究领域,它和下属的三个不同层面的概念组成完整的教育技术定义体系。

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的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门类中技术学层次的、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应用学科,是教育科学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连接桥梁。

教育技术学科应该是教育学门类中与教育学并列的一级学科。

由于其逻辑起点的双重性,教育技术学科自身也同时具有双重属性,因而作为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双重定位、多元发展”。

[关键词]教育技术;领域;学科;专业

教育技术领域、教育技术学科、教育技术专业是一组相关的不同概念,我们往往把它们混淆在一起,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偏颇,影响了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

为了探讨教育技术的内涵,笔者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申报了“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项目,开展了为期十年的探索。

反映此项目研究成果的论文从1995年开始策划,《一论》的初稿完成于1998年,《二论》的初稿完成于1999年,……基本上是一年完成一篇。

从2003年开始,笔者将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近50年来参与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工作和学科建设的实践与反思所得,整理成五篇文章陆续在《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

从初稿的策划到现在已经十年了,从正式发表《一论》开始算起,也经过了三年。

而这十年正是教育技术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本主义哲学理念的不断深化,促使教育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因此,对教育技术的理解也需不断地深化和完善。

为此,在今年七月初兰州举行的“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研讨会”上,笔者发表了题目为《教育技术领域·学科·专业》的文章,它不是对“五论”的简单总结,而是深化和充实。

在这篇文章中,不仅包含了“五论”的主要论点,而且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原有的论点作了进一步引申、修正和明确,以期为形成我国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做一点基础性的工作,但愿对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能有所裨益。

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里只列出了这篇文章的主要论点和对以前发表文章(包括“五论”)的深化和修正之处。

它代表了笔者当前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希望得到专家、学者们的批评、指正。

一、教育技术领域

教育技术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它涉及到所有运用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完全相同。

1.教育技术领域的构成

美国的教育技术领域主要由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专家所组成,他们认为,只要是和教育相关的问题就应该去研究,而往往不在意这些问题究竟属于哪个领域。

中国的教育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