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29823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徽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徽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docx

《安徽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docx

安徽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安徽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古代中国政治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5·安徽淮北二模·1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材料中提到分封制有“建国”与“立家”之分,“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家相对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士和庶民不忠于国,只忠于家的局面形成,因而分封制隐含国家分裂的因素,故A项正确;材料的重点不在于表现宗法与分封的关系,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不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故C项错误;分封制在奴隶社会前期起到过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扩展疆域等作用,到春秋战国时期才随生产力的发展而瓦解,并不能说分封制的作用是弊大于利,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5·安徽合肥一模·1)《钱氏家训·家庭》载:

“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强调(  )

A.道德修养B.等级差异C.宗法观念D.乡风民俗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材料中主要介绍家族宗族观念,没有提及道德修养的教育信息,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显示等级差异观念,故B项错误;“家庭”“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家富提携宗族”等信息说明强调的是宗族观念,与古代宗法观念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乡风民俗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5·安徽黄山一模·1)吴光玲在《闽东传统民居的地理经济选择及文化内涵》一文中指出:

中国传统民居中,堂屋是住宅的主体,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

据此推断,假如是在汉代,下图中有资格继承住宅的堂屋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堂屋是住宅的主体,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宗法制利用父系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长女属于庶子,故A项错误;次女也属于庶子,故B项错误;长子符合嫡长子条件,故C项正确;次子虽然是嫡出,但是不符合嫡长子条件,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5·安徽安庆三模·12)右图“孝”字书于安徽黟县的胡氏宗祠。

徽州人认为“举宗大事,莫最于祠,无祠则是无宗,无宗则是无祖……追远报本,莫重于祠。

”下列对明清两代各个村落的徽州人竞相修建宗祠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②伦理观念的根深蒂固

③重农抑商的严格推行④安土重迁的小农心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材料中“举宗大事,莫最于祠,无祠则是无宗,无宗则是无祖”表明了宗法观念,故①正确;依据材料中“无宗则是无祖……追远报本”的信息可知家族伦理观念很强,故②正确;依据材料“明清两代各个村落的徽州人”,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徽商活跃,不能说明“重农抑商的严格推行”,故③错误;“明清两代各个村落的徽州人”“竞相修建”,体现了安土重迁,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5.(2015·安徽马鞍山三模·12)右图是古代木板年画——《子孙万代童子图》,图中孩子个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

该年画体现了古代中国哪一观念(  )

A.重男轻女B.多子多福C.安土重迁D.返朴归真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图片中不能判断对男女的轻重,故A项错误;在图片中,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人们联想到“子孙繁衍众多”,葫芦的枝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葫芦与它的茎叶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表示人丁兴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故乡、居住地迁移的内容,故C项错误;“返朴归真”比喻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6.(2015·安徽蚌埠三模·37)(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

(10分)

【考点】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中“封建诸侯”“秦皇灭六国开统一之局”等信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从“秦朝统一意义以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角度概括作答可知,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先秦分封制的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

(1)变化: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4分)

成因:

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6分,答出三点即可)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2015·安徽安庆三模·13)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大,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

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

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

A.证明皇位正统B.体现皇权独尊

C.保证皇位世袭D.震慑割据篡权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

【解析】“受命于天”、“被视为国之重器”,表明秦始皇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故A项正确;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这真正体现了皇权独尊,而玉玺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象征,故B项错误;“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改朝换代时有玉玺也不能保证皇位世袭,故C项错误;“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有玉玺也不能防止篡权,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5·安徽马鞍山二模·12)诗人章碣的《焚书坑》云: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对诗意理解准确的是(  )

A.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B.文化专制未达到预期目的

C.焚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D.焚书坑儒引发了农民起义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文化专制

【解析】诗句含义为“焚书坑”里的书灰还没冷呢,山东就已经有反秦的“叛乱”了;而(终于覆灭强秦的)项羽、刘邦等人也都不属于“讥议朝政、蛊惑民心”的读书人之列啊!

这表明尽管秦朝实行了文化专制,愚弄人民,但结果仍无法维持其统治,只会加速秦朝灭亡,该诗是对秦朝统治的辛辣讽刺,故B项正确;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焚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与诗中“刘项原来不读书”不符,故A、C项错误;焚书坑儒引发了农民起义只能体现诗中前一句,后一句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安徽蚌埠三模·37)(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并且以此将它与欧洲的feudalsystem相比拟,其结果总是尴尬。

欧洲之feudalsystem被称为feudalism起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当日作者以此名词综合叙述中世纪一般政治及社会特征,并未赋予历史上的意义……征之中国传统文献,“封建”也与“郡县”相对,所以将汉唐宋明清的大帝国、中央集权、文人执政、土地可以买卖、社会流动性大的郡县制度称为封建,更比拟为欧洲的feudalsystem,就是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

(10分)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论证。

(14分)(要求:

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考点】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3)古代西欧封建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中“封建诸侯”“秦皇灭六国开统一之局”等信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从“秦朝统一意义以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角度概括作答可知,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先秦分封制的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3)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三中“很所学者把它称为封建社会……结果总是很尴尬……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等信息可以概括出作者对“先前时期封建社会划分观点持不同意见”;第二小问论证,结合所学从“西欧封建社会的含义以及中国分封制下中央权力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做到论从史出,有理有据。

【答案】

(1)变化: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4分)

成因:

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6分,答出三点即可)

(3)观点:

称秦汉以来的中国社会为“封建社会”是不恰当的。

(4分)

论证:

封建社会是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形态的一种概括。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更类似于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即:

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没有绝对的统治权;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故“分封制”通常也被表述为“封建制”。

秦汉以来,随着三公九卿、郡县制等一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君权日益得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渐加强。

(10分)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5·安徽淮北一模·4)宋代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选举》中批评我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时认为:

“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

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用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

体统脉络各不相关,帮徇私之弊无由惩革”。

这一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

【解析】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与“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不符,故A项错误;察举制是指地方长官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没有设立评论官,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设立品评官评定人才按品级授予官职,且掌握对被评议人的升品和降品的权力,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科举制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安徽蚌埠二模·1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

“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度D.军机处制度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解析】三公九卿制是秦汉时期中央官制,当时宰相位高权重,不符合“合理”、“互为节制”,故A项错误;魏晋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逐渐形成,相权能适当节制皇权,皇权又能通过有效政府机制来控制相权,比较符合“合理”“互为节制”,故B项正确;内阁制度是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逐渐形成的辅政制度,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清朝的军机处已经达到君主专制的顶峰,原有的宰相对皇帝权力的限制几乎完全丧失,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安徽淮北一模·1)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解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有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故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5·安徽马鞍山三模·13)宋人胡致堂说:

“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分为两省,而尚书守成,颁之有司。

”这表明唐代三省六部制(  )

A.奉行流程式分工B.实行职能式分工

C.架空皇帝的决策权D.强化君主专制独裁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

【解析】结合教材,可知材料的意思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而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六部事实上按照行政事务的流程依次分工,故A项正确;“出令”“封驳”“守成”三个环节是按照办事流程来划分的,而不是按照职能,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对皇权的架空,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唐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但是本题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个侧重点,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5·安徽宿州三模·12)《唐摭言》记载:

“贞观初,放榜日,上(按:

指唐太宗)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彀中,即弓弩射程所及的范围,后世比喻为圈套、陷阱。

结合所学知识,对这段史料的正确解读应是(  )

A.科举制度作为选官制度是对人才的残酷扼杀

B.科举制度自始至终是统治者设计的政治陷阱

C.科举制度较为合理地选拔出国家所需的人才

D.科举制度造成了天下英雄豪杰的市侩与愚昧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解析】唐代科举制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明清八股取士才对人才的扼杀,故A项错误;科举制不是政治陷阱,故B项错误;科举制使寒门子弟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侩与愚昧”,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5·安徽蚌埠三模·12)有启蒙思想家认为:

“(中国)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奉为贵族。

”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史实是(  )

A.宗法制原则   B.九品中正制选官

C.皇位世袭原则  D.科举制创立完善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解析】宗法制体现的是贵族的世袭制度,不符合材料中意思,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选官依靠门第,不符合材料中“文人奉为权贵”的信息,故B项错误;皇位世袭体现是贵族政治,故C项错误;材料中“文人奉为权贵”的信息说明重视知识分子的价值,科举制度体现对文人的重视,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15·安徽马鞍山二模·14)《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

(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据此可知,元行省(  )

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

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

【解析】材料不是体现行省的权力,而是其权力受到节制,故A项错误;元代行省的权力大,故B项错误;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指的是行省制下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表明行省长官长官由朝廷任命,故C项错误;尽管权力很大,但受中央政府节制,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5·安徽黄山一模·2)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下组数据。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

年代

道、路、省

州数

郡国数

县、邑、道、侯国等

户数(万)

西汉平帝(1—5)

13

103

1587

1223

唐贞观十三年(639)

10道

358

1551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

15道

328

1573

841.3

宋开宝(968—975)末

297

1086

309

宋宣和四年(1122)

26路

288

1234

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解析】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材料没有体现出,故A项错误;表格中“道、路、省”、“州”、“郡国”、“县、邑、道、侯国”均是指地方行政区划,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C项是表面现象,其反映的本质是B项,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监察制度方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B

9.(2015·安徽黄山三模·12)下表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变化简表,据此不得出的认识是(  )

表1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C.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行政区划演变

【解析】图表中各朝代地方区划都有县一级,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古代各朝对地方管理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不断削弱,所以政区层级不会促进地方自

主性增强,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从魏晋时期州是地方高层政区,隋至明是统县政区,清代县级政区中有州,可知州的地位不断下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图表秦汉和隋唐地方实行两级制,其它朝代实行三级制,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0.(2015·安徽马鞍山一模·12)下列“和县行政建制沿革”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时期

和县行政建制沿革

周朝

春秋属吴国管辖

秦朝

置历阳县,九江郡所辖

汉朝

属淮南国

唐朝

名为和州,属淮南道

宋朝

属淮南西路,后属庐州路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定B.九江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C.汉朝分封的王国加强了中央集权D.宋朝时淮南西路属河南江北行省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国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对政权的长期稳定不利,故A项错误;秦朝郡县制下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故B项正确;汉朝分封的王国随着势力的壮大,与中央对抗,威胁到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河南江北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区划,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B

11.(2015·安徽合肥一模·25)(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刺史的职责是“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以六条问事”。

……“六条问事”是:

第一条,势家豪族土地数量和住宅规模超过制度规定,依仗财大势强欺凌贫穷弱势者。

第二条,“二千石”不按皇帝命令办事,不遵守法律制度,背公向私,假借诏令以牟私利,损害百姓利益,掠夺民脂民膏,聚敛财富,为非作歹。

第三条,“二千石”不认真查明疑难案情、草率定案,胡乱杀人、怒则乱罚。

喜则乱赏,烦扰苛暴,残民以逞,为百姓所痛恨,弄得天怒人怨,山崩石裂,灾异妖言并出。

第四条,“二千石”选人用人不公,嫉贤妒能,压制人才,任人唯亲,亲近信用顽劣奸诈之徒。

第五条,“二千石”子弟仗势逞威摆阔,干预公务,染指司法,向主管人员请托。

第六条,“二千石”不讲公德,不顾体统,低三下四地巴结豪强,贿赂公行,破坏政令。

(汉代郡守、国相年俸二千石谷物,所以常称他们为“二千石”)。

——摘编自田九川《历史上的“刺史巡视制度”》

材料二据《世法录》记载,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五月,御史雷励误把良民判为徒罪。

明太祖查获其事,责之日:

“朝廷能使顽恶慑伏,良善得所者在法耳。

少有偏重,民无所守。

尔为御史,执法不平,何以激浊扬清,伸理冤枉?

徒罪尚可改正,若死罪论决,可以再生乎?

”并命法司论雷励之罪,以示警戒。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宣宗又特谕都察院:

“朝廷设风宪(掌管监察的御史),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

近年以来,未尽得人,妄逞威福,是非倒置,风纪废弛。

令吏部:

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选授)风宪。

凡监察御史有缺,令都察院堂上及各道官保举,务要开具实行,移咨吏部,审察不谬,然后奏除。

其后有犯赃及不称职,举者同罪”。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刺史巡视监察的对象、内容。

(6分)

(2)提炼材料二中明朝有关监察方面的主要信息。

(4分)

【考点】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监察制(刺史制度)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代监察制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势家豪族”““二千石”不按皇帝命令办事”的信息可以归纳出刺史巡视监察的对象;第二小问内容结合材料中“六条问事”的内容分别从“行政、司法、用人及管教子弟、官德官风等各个方面”进行逐条概括。

(2)依据材料二中从“执法不平,何以激浊扬清””并命法司论雷励之罪,以示警戒“可以归纳出“问责、纠正监察官员执法的失误”的答案,从“初仕者不许铨除(选授)风宪。

凡监察御史有缺,令都察院堂上及各道官保举”的信息可以归结出“严格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和追责”的答案。

【答案】

(1)对象:

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豪强地主。

(2分)

内容:

行政、司法、用人及管教子弟、官德官风等各个方面。

(4分)

(2)信息:

问责、纠正监察官员执法的失误;严格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和追责。

(4分)

12.(2015·安徽黄山一模·23)(16分)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第三表:

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五表: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六表:

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妇有七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

(4分)

【考点】

(1)罗马法——《十二铜表法》;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律

【解析】

(1)据材料一中前两表关于债权和遗嘱财产的规定,归纳共性为“保护私有财产”,据最后一表中“谁主张谁举证”和“违约罚款”原则可以归纳为“法律公平”;据材料二中省略号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