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第13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2571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戏剧学院第13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上海戏剧学院第13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上海戏剧学院第13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上海戏剧学院第13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上海戏剧学院第13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戏剧学院第13期.docx

《上海戏剧学院第13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戏剧学院第13期.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戏剧学院第13期.docx

上海戏剧学院第13期

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第13期(总第230期)

第一版

全球创意教育论坛(2011)成功举办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创意经济学术交流网络”中国联络总部落户我校

本报讯12月2日—5日,全球创意教育论论坛(2011)在我校端钧剧场隆重开幕。

这次论坛由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并列入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11年度活动。

我校主办,创意学院与约翰·霍金斯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承办。

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位国际嘉宾,以及70多家国内高校及相关机构的嘉宾与代表共25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开幕式由我校孙惠柱副院长主持。

开幕式上,我校党委书记楼巍首先向论坛致欢迎词。

他表示:

今天,作为未来的过去,接受着未来的审视,我们更感到时代的责任。

今天的论坛,构架着挖掘与探索。

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厉无畏通过视频发表致辞。

他认为目前的任务是要培养有创新性、创造性的人才。

全国人大常委、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在开幕式发表讲话,认为创意产业正在崛起。

我们需要人才,尤其是创意人才。

我们的时代将不仅需要右脑的逻辑思维能力,也需要左脑的创意能力。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宗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袁雯、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执行会长王荣华分别做了讲话。

开幕式结束后,我校副院长黄昌勇教授主持了上午和下午两个单元的主题演讲,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创意经济计划署主任艾德娜·多斯·桑托斯、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澳大利亚ARC创意产业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约翰·哈特利、美国倪德伦环球娱乐公司总裁罗伯特·倪德伦、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等中外专家学者发表了演讲,包括平行论坛共54名国内外演讲嘉宾为大会带来了视野广阔、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的“创意经济与人才培养”的思想盛宴。

4日,论坛还移师在青浦金泽面向社会举办了创意经济大师班和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研修班。

在论坛闭幕式上,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创意经济计划署主任艾德娜·多斯·桑托斯介绍了“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创意经济学术交流网络”,并宣布上海戏剧学院为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创意经济学术交流网络中国联络总部,同时为首批加入网络的14家中国学术机构颁发证书。

闭幕式还举行了《2010创意经济报告》中文繁体、简体版本,《创意改变中国》(英文版),《创意生态》(中文版)等重要著作首发。

会议期间,我校与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英国BOP文化咨询机构、澳大利亚创意链接顾问公司、日本福冈设计联盟、韩国釜山设计中心等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

著名创意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次论坛将作为上海戏剧学院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品牌而存在。

论坛的成功源于几个方面,一是选题好,创意教育人人关心,但都不够重视,这次得到很大的张扬;二是演讲嘉宾的选择上,把世界顶级专家邀请来,聚集到上海,在统一主题下差异化的交锋更具有价值;三是论坛以非正式的国际会议形式,使嘉宾之间以及嘉宾和听众之间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来沟通,扩大了交流空间。

(文/宣传)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以镜照镜》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本报讯12月1日是上海戏剧学院建校66年的校庆日。

严翔、娄际成、郑毓芝、焦晃、张先衡、俞洛生、任广智、刘子枫等多位表演艺术家回到母校,与上戏校领导楼巍、韩生、黄昌勇,以及表演系师生一起参加“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以镜照镜:

上海戏剧学院优秀毕业生表演艺术研究》(第一、二辑)首发式。

仪式及会议由教务处厉震林处长主持。

会上,楼巍书记、韩生院长、黄昌勇副院长分别发表讲话,祝贺上戏66周年校庆,并感谢这么多表演艺术家们为表演艺术教学和国家艺术事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校友代表严翔、娄际成发言,抒发了对母校的深深感怀之情。

陈明正教授与校友代表向表演系同学赠书,校友刘子枫向学校赠送了“以镜照镜”书名题字。

上海戏剧学院在继承、弘扬中国戏剧等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和严谨专注的追求,创新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话剧表演教学体系。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艺术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今年80高龄的戏剧教育家陈明正教授认为,在今天社会发展迅速的环境下,文艺人才、特别是表演艺术人才承担着更多的民众角色期待,寄托着更大的文化繁荣重任。

因此,我们更需要继承与发扬上戏的优良传统,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研究、总结优秀毕业生的艺术成就,通过对他们的总结和他们对自己的回顾提炼,不仅可以反映中国戏剧、影视发展的概貌,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通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来检验我们过去和今天的表演教学,以利于我们培养更多的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表演艺术人才。

在陈明正教授主持下,反映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生艺术成就的《以镜照镜》第一、二辑面世了。

该专辑荟萃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毕业的20位表演艺术家的艺坛角色创造经验和艺术人生创作心得。

除了当天回校的艺术家之外,专辑还收入了游本昌、李志舆、周谅量、杨在葆、张名煜、李家耀、李祥春、祝希娟和已故校友魏启明、严丽秋、胡庆树、李定保等艺术家撰写的文章。

他们在舞台和荧幕上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更抒发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社会进取精神和人文追求理想,这是最生动的表演艺术教材,也是今天学习表演艺术的一面镜子。

陈明正教授希望把这些艺术家的经验传承下去,“镜镜相照,影影相传”,故而用“以镜照镜”命名这套丛书。

身居北京的艺术家游本昌收到书后,高度评价母校对校友创作经验的重视,他说:

“这是一项创举,我也从中受益非浅,感谢你们送来的宝镜。

据悉,上海戏剧学院表演艺术创新工作室正在组稿编辑《以镜照镜》的三、四两辑,对魏宗万、潘虹、奚美娟、李媛媛、孙淳、李幼斌等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毕业的20位表演系校友的艺术成就进行总结,计划明年出版。

(文/丁盛)

我校进行学生年度表彰学生获奖比例大幅上升

本报讯12月8日下午,上海戏剧学院2010——2011学年度学生表彰大会在上戏剧院召开。

党委书记楼巍,副院长孙惠柱、黄昌勇、宫宝荣、张伟令出席大会并为获奖集体、个人颁奖,大会由张伟令副院长主持。

本学年共有796名同学荣获各类奖项,其中16名同学获得国家级、市级奖学金;其中431名学生获得校综合奖学金,203名学生获得校专业奖学金。

综合奖学金获奖名单中,一等奖学金48人,二等奖学金120人,三等奖学金215人,外语学习单项奖11人,综合素质测评优异奖37人。

大会上对获奖同学进行了表彰,随后先进集体代表研究生10级王知波、奖学金获得者代表表演系08级(内蒙班)金克娜上台发言,与同学们交流了学习、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的心得,也表达了对于艺术的执着与追求。

最后,党委书记楼巍讲话,对同学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殷切希望。

要求获奖同学将荣誉化作动力,以身作则、谦虚谨慎、努力刻苦,从思想道德到言行举止都成为身边人的榜样,取得更多的成绩和收获。

(文/学工部)

网络剧(微电影)教学开辟学生成才的“第三种舞台”

本报讯11月24日中午,“网络剧教学探索与实践演职员海选”活动在端钧剧场盛大揭幕。

党委书记楼巍为活动揭幕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副院长张伟令、宣传部部长张生泉、学工部主持工作副部长徐咏,以及协办单位的代表出席了揭幕仪式。

活动引起了许多校友的关注,著名导演张长征和演员胡歌都专程前来,为学弟学妹们加油打气。

“网络剧教学探索与实践”是上海戏剧学院为建设学生原创平台,倾心打造的创新型央财项目。

这是学校在深入了解学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除进课堂学习、进剧场实践之外,努力为学生成才打造的“第三种舞台”。

该项目以网络为载体,鼓励学生集思广益多创意,结合编、导、演等艺术创造步骤,通过团队式合作,最终将创意化为具体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一活动对参与对象不设底限,以“低门槛”的姿态鼓励、欢迎所有学生加入,其中更配备了学校最优秀的导师队伍,为参与学生随时提供辅导。

平台建设自2011年上半年起,经过七个月两期脚踏实地的努力,逐渐发掘出上戏全院学生的原创热情,整合上戏涵盖除音乐以外所有艺术类专业的优势,搭建跨校区、跨专业的全覆盖平台,同时联络媒体、影视制作、文学原创等行业的资深校友多方指导,携手有关网站、制作公司、法律援助等社会资源,创建了“上戏出品”微博形成品牌效应,使得网络剧、微电影的制作在上戏成为认知度极高的校园活动。

“演职员海选”是网络剧活动第二期一个重要的环节。

经过近一个月严格的辅导和层层筛选,项目组从一百多份原创十分钟短片创意中选取了九个比较成熟的剧本投入制作,其中《暗中》将进行公开示范拍摄,《如果你也来自新疆》、《大劫案》、《绑架》等均各具特色。

“演职员海选”正是为这一实战进行的前期准备活动。

各剧组人员将不限专业、不限校内外,在所有报名参与者中选择所需人员,而海选也已搭载网络平台,为非专业人士提供了进入初选的途径。

大格局的创意来自于大众,上戏希望让所有具有创意薪火的人都有机会参与实际制作,焕发起全社会的创作热情,将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士的原创能力在以上戏为核心的网络平台上整合推出,推广到社会并接受相应的检验,这是教育改革和原创性的实践和探索。

在此过程中,上戏对在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分别全资提供赴台湾进行艺术交流和赴新西兰参加48小时短片节的奖励,邀请了在国内影视界崭露头角的青年导演张长征示范拍摄样片《暗中》并对所有上戏学生全程开放制作过程,引进成熟团队提供设备和制作技术支持,延请法律团队对学生创意进行保护等,种种举措均极大地提升了活动效果,拓展了学院原有的教学资源。

(文/宣传)

我校启动党的“十八大”代表推荐工作

本报讯(记者白水)根据党中央和市委关于做好党内推荐“十八大”代表工作的指示精神,我校日前启动了十八大代表的推荐工作。

12月15日,我校举行党委会,全体党委委员出席会议,楼巍书记主持会议并在会上传达、学习了中央和市委关于推荐工作的文件精神。

在党委会之后,我校又举行了支部书记会议,楼巍书记再次传达文件精神并且对如何做好我校推荐工作提出要求、作出部署。

根据要求,我校各支部将在下周四之前,推荐出我校全体党员提名的十八大代表初步人选报上级党组织。

楼巍书记强调,推荐好十八大代表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环节,要让每个党员都能够充分表达自己意志,推荐好真正能够代表广大党员的优秀党员作为代表;同时,这也是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一个实际步骤。

我们每个支部、每个党员,都要有这样的政治负责精神和态度对待这次推荐工作,积极完成十八大代表的推荐工作。

“谭京论戏——谭鑫培和中国京剧艺术”展演研讨系列活动成功举行

本报讯(记者榕树)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戏剧学院共同主办的“谭京论戏——谭鑫培和中国京剧艺术”展演研讨系列活动于11月27—28日在沪举行。

27日,“谭京论戏——谭鑫培和中国京剧艺术”展演研讨系列活动揭幕仪式于我校上戏剧院举行。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张国祥,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宋妍、专职副主席杨益萍,北京京剧院党委书记刘胜利,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院长韩生等领导,谭元寿、谭孝曾等谭氏后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专家出席。

杨益萍副主席、刘胜利书记分别发表致辞,楼巍书记、宋妍书记为谭鑫培艺术研究室揭牌。

韩生院长向谭孝曾颁发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聘任证书。

揭幕仪式由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主持。

谭鑫培是一代京剧宗师,他博采众长、继往开来,确立了京剧老生表演艺术的规范,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他出色地传承了程长庚、余三胜等前辈的徽汉表演艺术的精华,文武兼擅,昆乱不挡,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精致细腻、韵味浓郁的谭派艺术,使京剧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审美境界。

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杨宝森等重要的京剧老生流派,皆是从谭派衍化发展而来。

另外,谭家百年来七代共40多人从事京剧事业,不仅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世家之最,也创造了世界戏剧史上的奇迹。

谭鑫培曾多次来沪演出,在上海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此次系列活动试图对谭鑫培艺术生涯、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及其对当代京剧发展的影响,做出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为当代京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理论铺垫和实践前瞻。

28日,与会者在宏安瑞士大酒店达沃斯厅参加“谭京论戏——谭鑫培和中国京剧艺术”论坛。

六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京剧专家对谭鑫培的艺术精神、谭派艺术的传承状态、文化内涵以及谭鑫培与中国京剧艺术体系之间的关系,以及谭鑫培艺术精神对于当代京剧艺术繁荣发展的意义进行了热烈讨论,冯骥才、张国祥、傅谨、和宝堂、翁思再、郭宇等专家学者做主题发言。

当晚,北京京剧院在天蟾逸夫舞台举行“谭京论戏——谭鑫培和中国京剧艺术”专场演出。

著名谭派老生、谭门第六代嫡传传人谭孝曾,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领衔献演经典谭派剧目《群英会·借东风》。

演出获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谭派艺术魅力可见一斑。

大学生校园戏剧精彩亮相各高校舞台

——我校、上海交通大学、华师大荣获第二届大学生校园戏剧展演一等奖

本报讯(记者白水、一品)由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主办,我校承办的第二届上海大学生戏剧展演日前在上海各高校成功举行。

15日,十所参演高校师生代表齐聚上戏佛西楼,对此次的校园戏剧展演活动进行了总结归纳,并由评委给与专业的指导与点评。

我校副院长黄昌勇出席,市科教党委宣传处副处长劳晓芸、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副处长梁建敏、上海教育电视台副台长张伯安、上海市文联一级编剧陈达明、话剧艺术中心导演滕学坤、我校教授丁罗男、张仲年、卢昂、张生泉作为评委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由劳晓芸副处长主持。

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是,从剧本创作开始,展演活动组委会就全程介入,在经费资助、剧目遴选和加工提高、以及剧目最后创排指导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和积极引领,使展演活动不仅在活跃校园文化、更在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演期间,正值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诞辰百年纪念日。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剧社创排了以反映和追索学长钱学森事迹和精神为主题的话剧《传承》,得到了党委领导的热情肯定和广大师生的一致称赞,成为上海这次纪念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本次展演活动在各参演高校也掀起了一股校园戏剧的热潮。

大部分作品均为高校大学生的原创作品。

在十个学校每校一部的展演剧目中,大多数是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还有以重温革命历史、弘扬爱国情怀的主旋律作品。

此外,根据名著改变的剧目也让本次展演耳目一新。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学生戏剧展演,在思想主题上突出了大学生青春时代对祖国发展的欣喜和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弘扬了一种热情投入生活、干预生活的文化志愿者精神。

在创作手法上,不少作品都采用了当下最为流行的“穿越”手段,主人公通过穿越时空,回到当时当地,通过亲身体验去重新解剖、还原历史。

“穿越”手法的运用,让大学生的作品更显时代性,凸现了校园戏剧质朴清新的特点。

评委之一、上戏教授丁罗男表示,这些展演剧目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度,表现了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与情感,多数节目在形式上自由不拘,富有创意,但是思想深度和艺术的完整性上还有待提高。

本次展演活动得到了各高校的大力支持。

经过早期的评审,这十所高校的剧目从30多个剧本中脱颖而出,并经由我校戏文系陆军、吴小钧、汤逸佩三位教授对剧本进行了精心的指导、打磨,主创人员在十一月份参加在上戏举办的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的表演训练之后,在十二月初与广大师生见面,表演素质得到提高。

此次活动不但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生活,梳理了各高校的优秀演出剧目,为2012全国第三届校园戏剧节做好了扎实的准备,同时也为推动大学生戏剧活动进一步上水平、常态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外国戏剧研究中心成立各国驻沪文化领事莅临我校

本报讯12月1日,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西班牙、印度等10个国家驻沪领馆文化领事莅临我校佛西楼,参加外国戏剧研究中心暨《世界戏剧之窗》发布仪式。

我校党委书记楼巍、院长韩生、副院长宫宝荣出席并讲话。

仪式由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张云蕾主持。

首先,楼书记代表学校对莅临仪式的各国领事表示了欢迎与感谢。

随后,韩院长向领事们介绍了学院情况以及学院与各国的外事交流情况。

接着,宫宝荣副院长介绍了外国戏剧研究中心情况和发展目标。

仪式结束后,文化领事们与学校领导和老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探讨未来与外国戏剧研究中心的合作计划。

外国戏剧研究中心的建立,适应了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西方当代戏剧的需要,进一步促进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外国研究和教学需要,同时肩负起为全国戏剧同行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责任。

外国戏剧研究中心将依托上海戏剧学院的优秀平台,努力成为中国、亚洲甚至欧美的戏剧研究者从事科研、创作与交流的一个重要基地。

作为中心的刊物,《世界戏剧之窗》将立足上海,面向全国,传递全球最新演艺信息,介绍各国著名戏剧院团,登载校内外观众的观摩与阅读心得。

(文/外办)

我校《农民达芬奇》喜获澳门国际电影节国际大学生最佳纪录片奖

本报讯12月7日夜晚,澳门威尼斯人会展中心灯火辉煌,星光闪耀,2011澳门国际电影节颁奖晚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我校院长韩生教授出席颁奖晚会并作为颁奖嘉宾为“金莲花”优秀电影新人奖获奖者颁奖,教务处处长厉震林教授,上海市“东方学者”、我校客座教授胡雪桦博士也作为颁奖嘉宾出席颁奖晚会,分别为“金莲花”最佳编剧奖和最佳摄影奖颁奖。

在颁奖晚会上,电视艺术学院方虹老师指导的08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集体创作《农民达芬奇》在国际大学生短片竞赛单元中喜获最佳纪录片奖,11级电视学院研究生及鹏飞的短片《忙活》和07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詹晨的短片《你是我爸爸》也在大学生短片竞赛单元中提名并入围。

08级导演系研究生郭永伟因在去年电影节志愿者服务中表现突出,被邀请担任本届国际电影节颁奖晚会的执行导演。

另外,本届国际电影节颁奖晚会的四名主持人(其中一名英语主持人、一名粤语主持人)均为我校电视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

在研究生部李冬梅老师的带领下,我校文化志愿者团队在资源有限、时间紧张、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出色完成了澳门国际电影节的各项工作,得到澳门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主席的高度肯定。

(文/08戏文苏杭)

第二版

我校邀请俄表演教学专家前来讲学

本报讯应上海戏剧学院表演教学工作室的邀请,耶日·格洛托夫斯基与汤姆斯·理查兹工作中心的汤姆斯·理查兹教授及马里奥·比亚吉尼教授一行人于11月21、22日陆续抵达我校,举办为期六天的演员训练工作坊,并在26日下午举办座谈会,围绕此次工作坊主题“迈向有机行为”与上戏师生展开热烈讨论。

我校韩生院长参加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感谢两位教授多日来的辛勤教学,同时也期待未来双方进行更为紧密的合作。

23日上午,演员训练工作坊正式开始,此次参与工作坊的是上海戏剧学院学院表演系2011级全体同学,为了达到更有效的训练效果,工作中心声明此次工作坊的训练为半封闭式的,只允许六个教师观摩。

在前三天的工作坊中,11级全体同学分为四组分别在理查兹教授和比亚吉尼教授及其助理的带领下进行训练,在他们独特的训练方法下学生们逐渐打开他们的身心,理查兹教授和比亚吉尼教授身体力行,亲身展示工作过程,耐心地启发和指导每一个学生。

11月26日下午,耶日·格洛托夫斯基与汤姆斯·理查兹工作中心的学术座谈会(卓越讲堂第22期)在表演系书记、教学副主任、“表演教学工作室”负责人何雁的主持下,于上海戏剧学院新空间剧场拉开序幕。

首先何雁简单介绍了工作中心的情况并代表我校师生对汤姆斯·理查兹教授和马里奥·比亚吉尼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

接着,理查兹教授对上海戏剧学院的邀请也表示了感谢,并且针对“行动”作了简短而又精彩的演讲。

之后,大家一起观摩了工作中心2006年在伊斯坦博尔演出的电影视频。

观摩结束后,汤姆斯·理查兹教授和马里奥·比亚吉尼教授开始回答师生们的提问,期间出现了许多精彩的问答。

理查兹教授和比亚吉尼教授很耐心并且热情地与师生们进行讨论。

上海戏剧学院陈明正教授也提出了他的看法,当说到关于如何培养年轻演员以及怎样让演员挖掘内心情感的时候,他非常地激动。

在一段段精彩的问答中,座谈会热烈的气氛一次又一次的被推向高潮,大家都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为理查兹教授和比亚吉尼教授精彩的回答鼓掌。

耶日·格洛托夫斯基与汤姆斯·理查兹工作中心来沪讲学是上戏表演教学工作室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通过此次学术交流,希望增进对格洛托夫斯基理论和实践的直观认识,促进上海戏剧学院与工作中心的交流与合作。

也是借此向伟大的戏剧先驱耶日·格洛托夫斯基表达我们的敬意!

(文/表演系)

印度驻沪总领事莅临我校观看《牺牲》

本报讯(学生记者徐行)11月28日晚,印度驻沪总领事戴思锐女士莅临我校端钧剧场,参加纪念印度文学大师泰戈尔诞辰150周年演出活动。

副院长宫宝荣、继续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马麟鸿热情接待并陪同观看了由泰戈尔编剧的《牺牲》。

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导师,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上世纪20年代,泰戈尔曾多次访问中国,三次来到上海。

泰戈尔的诗歌在中国脍炙人口,但他的戏剧作品却鲜为人知。

在徐志摩等人1924年搬演过《齐德拉》一剧后,中国几乎没有上演过泰戈尔的戏剧作品。

今年,由刘明厚教授倡议,继续教育学院08级表演本科毕业班排演《牺牲》,就是为能让中国观众欣赏到泰戈尔戏剧的独特魅力。

演出表达了剧组全体成员乃至中国人民对泰戈尔大师的特殊敬意。

演出开始前,宫宝荣副院长与戴思锐女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祝贺演出圆满成功。

宫宝荣副院长把《牺牲》一剧的海报、宣传册和首演剧照赠送给戴思锐总领事。

演出结束后,在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中,戴思锐总领事由宫宝荣副院长陪同上台与全体演员握手祝贺,她高兴地说,演出非常好,非常成功。

她还跟演职员们合影留念。

面对镜头,大家都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笑容,整场演出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圆满落下帷幕。

《牺牲》是我院著名导演、博士生导师张仲年教授的又一力作。

沈力老师为演出设计了大气空灵的布景,谭华老师设计的灯光朴质而多变,岳亚琪和王珠峰两位老师指导的09形象设计专科班设计的人物造型更具浓郁的印度风味。

该剧从11月25到29号共演出六场。

人气很旺,几乎场场满座,气氛热烈。

专家和观众都对演出给予了一致的赞扬,对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出虽已落幕,但它引起的对泰戈尔的关注,以及中印友好的交流,将会持续继续下去。

北电领导、专家赴我校交流考察

本报讯12月9日,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率管理系主任俞剑红、研究生部主任孙欣、人事处处长张敏、人事处副处长李国才等领导、专家来我校交流考察。

我校党委书记楼巍在佛西楼会议室与北电专家领导一行就两校合作、发展事项进行了友好坦诚的对话。

我校党办兼院办主任罗小丹、教务处处长厉震林、人事处处长张璟、研究生部办公室主任尹永华等同志参加了会见。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详细询问了我校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教学培养等相关工作情况,我校楼巍书记重点介绍了我校目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具体介绍了我校近年的发展要点。

会谈中,北京电影学院专家与我校就双方合作与发展,诸如我校目前正在实验性展开的微电影,以及影视与新技术新传媒的结合等领域寻找到了多项合作意向。

会见后,楼巍书记等陪同北京电影学院领导、专家参观了我校上戏剧院及校园。

(文/小因)

学钱学森是为解钱学森之问

白水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有关他的纪念活动在各地隆重举行。

今天,我们学习和纪念钱学森有很大意义,但我以为,最大的意义还在于回答钱学森生前的“我国大学为什么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疑问。

历经千辛万苦回国之后,钱学森如虎添翼、把自己大学学到的知识和人生卓越的才华全身心投入到我国航天事业之中。

可以说,如果没有钱学森等一批优秀科学家报效祖国的优异行为、没有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跨过造飞机直接造卫星的战略思维和建议,我国的航天技术就不是今天这样的宏伟面貌!

钱学森改变了我国航天技术,钱学森更是书写了一个科学家为国、为人类服务的最高境界!

由此看来,要学习钱学森、要回答钱学森之问,首先在于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体制都要有钱学森的爱国情操和发愤努力,这种情操不是个人的情操、而是个人和祖国联系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