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检测卷答案解析20.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1649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检测卷答案解析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检测卷答案解析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检测卷答案解析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检测卷答案解析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检测卷答案解析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检测卷答案解析20.docx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检测卷答案解析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检测卷答案解析20.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检测卷答案解析20.docx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检测卷答案解析20

一、选择题

1.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真空罩中正发声的闹钟,逐渐抽出罩中空气声音减小

B.

敲击装水的玻璃瓶,水多的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高

C.

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也能清楚地听到音叉发声,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D.

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朵”的方面着手控制噪声

2.玻璃杯中装有适量的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细棒敲打杯子时,杯里装进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B.用细棒敲打杯子时,杯里装进水越少,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C.用嘴向杯口吹气,杯里装进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D.用嘴向杯口吹气,杯里装进水越少,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3.如图所示,小明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分别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发现小球弹起的角度不同,比较角度大小是为了探究(  )

A.声音的产生原因B.响度和频率的关系

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D.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4.超声雾化器是利用超声波将药物(溶液或粉末)分散成微小的雾滴或微粒。

关于雾化治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B.人耳能听到超声波

C.超声波可以在液体中传播D.超声波是由振动产生的

5.唐朝一寺庙所藏的罄常常无故自鸣,和尚不知其因而被惊吓以致患病,后经人指点方知与前殿的钟有关,击此应彼,故钟鸣罄响。

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钟鸣罄响”是一种回声现象

B.“罄无故自鸣”说明有些物体不振动也可以产生声音

C.“钟鸣罄响”说明钟和罄一起在做相同形式的振动

D.“钟鸣罄响”说明钟和罄的音色和音调都不同

6.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同学们在家收看“空中授课”时,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老师教学时说话声音音色不同

B.增大音量提高了声音音调

C.关上窗户可以防止外界噪声的产生

D.授课老师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

7.下列实例,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超声给金属工件探伤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D.超声导盲仪帮助盲人出行

8.如图,7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高度不同的水,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则可以发出哨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瓶子时,从左到右,音调越来越低

B.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中空气振动产生的

C.用嘴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子中的水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从左到右,音调越来越低

9.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立即停止

B.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身体,是因为听诊器能放大声音

C.人们听不到次声,是因为次声的振动幅度太小

D.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10.下列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是指声音的响度的是(  )

A.悦耳动听B.余音绕梁C.震耳欲聋D.尖厉刺耳

11.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若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听到的声音(  )

A.频率不变,音调变高

B.频率变高,音调变低

C.频率变低,音调变高

D.频率变低,音调变低

12.下列做法主要与音调有关系的是(  )

A.班主任在教室外判断哪个学生上课在说话B.摩托车上装消音器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D.依次敲击装有不同高度水的瓶子

二、填空题

13.一根足够长的空钢管,在一端敲打一下,在另一瑞可以听到___次响声,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传来的。

14.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该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产生的;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又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将图乙所示的实验搬到月球上去做,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15.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___________有关。

国庆假期,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自制小乐器的作业,小华同学制作了一个“弦琴”,如图所示,如果他将橡皮筋绷得越紧,拨动时发出的音调会越_________。

16.放学了,小明站在路边等小军,小军在后面追了上来并大喊了一声“我来也”(如图所示).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变为

则小明听到的声音应该是“______”.(选填“我来也”、“我也来”、“也我来”或“也来我”)

17.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迷”,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丧生.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_____;蝙蝠能发出____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18.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如图所示,

再把瓶口封上,这时你将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手机的铃声;如果逐渐把瓶内的空气抽去,你听到的手机声的大小_______(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这实验说明________

19.2010年4月14日凌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在抗震救灾中,专家搜救队和直升机抢险队在抢救生命和运送物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专家搜救队在搜救被困人员时,主要是通过喊话和注意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先确定被困人员的大致位置,再进行施救.这种搜救方式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_____.被困人员通过敲击发出求救信号,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选填“气体”或“固体”)传给搜救人员的.

20.蝴蝶飞行时5s内翅膀振动20次,则频率是___,人类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三、解答题

21.为了测定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把恰好没在海水面下的钟敲响,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经过2.5s,已知海深为1875m,求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22.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发现前方有大山,当汽车经过某处时,司机按响喇叭,经过2s后听到了回声.求:

(声音的速度是340m/s)

(1)汽车从按喇叭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了多远?

(2)按喇叭时汽车距离大山多远?

23.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峭壁前鸣笛后继续前进,经过2.5s听到从峭壁反射回来的汽笛声,若声速为340m/s.求:

(1)从鸣笛到听见回声,汽车的行驶的路程.

(2)汽车鸣笛后经过多长时间才到达峭壁.

24.超声测速仪向障碍物发出时间极短脉冲超声波,根据接收的反射信号时间关系可以测量物体速度。

如图测速仪B向迎面行驶的汽车A发射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为4.5s,发射第一个脉冲后1.4s收到反射信号,发射第二个脉冲后0.4s收到反射信号(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汽车第一次收到反射信号时距离超声测速仪多远?

(2)汽车从第一次收到信号到第二次收到信号期间,汽车行驶的时间是多少?

(3)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若这段高速公路的限定时速为120km/h,该汽车是否超速?

25.我们用回声定位的方法,利用秒表测量速度,有误差较大的缺点,现用一种用手机软件自带的计时功能测量声音的传播速度。

软件能够自动记录下所接收到的两次响声之间的时间间隔:

当手机接收到第一次响声时便自动计时,当再次接收到响声时计时自动停止,类似于使用秒表时的启动和停止。

如图所示,甲、乙两人使他们分别站于间距测量值为

两处,打开手机软件做好计时准备。

甲先在手机边击掌一次,乙听到击掌声之后,也在手机边击掌一次。

查看甲、乙两手机均有效记录下了两次掌声的时间间隔,分别为

求:

(1)若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为

,人耳能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最小时间间隔为

,求人能听到回声时,人与前方障碍物的最小距离;

(2)本实验中声音从

处传播到

处所用的时间;

(3)本实验中测出的声音的传播速度。

26.某司机驾驶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直线向高山的方向驶去,司机在鸣笛4s后听到了鸣笛的回声.问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高山的距离有多远?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B

【分析】

(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大小(或强弱)叫响度;声音振动的快慢影响声音的音调,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次之,气体最差。

(4)防治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逐渐抽出真空罩中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越来越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图中的瓶子,由于杯内水的体积不同,导致瓶子的振动快慢不同,水多的瓶子振动慢,发声的音调低,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用棉球塞住耳朵也能听到音叉发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是利用骨传导,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从人耳处来控制噪声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A

解析:

A

【分析】

玻璃杯中装有水,用细棒敲打杯子时,是杯子和水一起振动;用嘴向杯口吹气时,是杯子里的空气柱振动;振动物体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AB.用细棒敲打杯子时,杯子和水一起振动,杯子里装进水越多,杯子越难振动,杯子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A正确、B错误;

CD.用嘴向杯口吹气,杯子中空气柱振动,杯子里装进水越多,空气柱越小,空气柱越容易振动,空气柱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杯子里装进水越少,杯子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C、D错误。

故选A。

3.D

解析:

D

由题意可知,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

这是因为用力不同时,音叉的振动幅度不同,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因此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故选D。

4.B

解析:

B

A.超声雾化器是利用超声将药物(溶液或粉末)分散成微小的雾滴或微粒,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我们人类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Hz~20kHz,当声波的振动频率大于20kHz或小于20Hz时,我们便听不见了,“超声波”高于20000赫兹,所以听不到,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超声波属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属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5.C

解析:

C

A.回声是指物体发出的声波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被物体所接收的现象,“钟鸣罄响”是指两个物体各自发出的声音。

故A错误;

B.振动是声音产生的条件,“罄无故自鸣”是因为受到声波的能量冲击而使得自己发生了振动从而自鸣,故B错误;

C.“钟鸣罄响”说明钟和罄都发生了振动,并且罄振动的规律是由钟发出的声波决定的。

故C正确;

D.此题与钟和罄的音色和音调的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6.A

解析:

A

A.不同的人发声的音色不同,所以不同老师教学时说话声音音色不同,故A正确;

B.增大音量提高了声音响度,故B错误;

C.关上窗户可以减弱噪声,但不可以防止外界噪声的产生,故C错误;

D.授课老师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

故选A。

7.C

解析:

C

A.用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工件是否完好,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疾病,是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医生用“超声”排石,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特点。

故C符合题意;

D.超声导盲仪帮助盲人出行,利用了声波能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D

解析:

D

AB.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水和瓶子共同振动产生的,从左到右瓶子中的水越来越少,水和瓶子越来越容易振动,音调越来越高,故AB错误;

CD.用嘴吹气时,声音是由瓶中空气振动产生的,空气柱从左到右越来越长,音调越来越低,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9.A

解析:

A

【解析】

解答:

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后,声音还会继续传播出去,所以振动停止后,声音不会立即消失,符合题意;B.听诊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声音在管内空气中集中传播,减小声音的分散,从而可以听到更清楚的声音,然后根据经验判断是否有病症,不符合题意;C.次声波的频率较低,不在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不能听到次声,不符合题意;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有关,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无关,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但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

10.C

解析:

C

A.悦耳动听,说明声音好听,是指声带好,是指振动物体的材料好,指的是音色好,故A不符合题意;

B.余音绕梁,指的是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即指的回声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大,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C符合题意;

D.尖厉刺耳,指的声音的音调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D

解析:

D

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度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相同,则听到的声音响度相同;振动的快慢变低了,即频率变低,则听到的声音音调变低。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2.D

解析:

D

【分析】

ACD.声音包括三个特性:

音色、音调、响度。

音色由发声体自身决定,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由频率决定,发声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B.防治噪声的方法有:

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A.每个学生说话的音色不同,班主任是根据学生说话的音色来判断哪个学生说话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摩托车上装消音器是在声源处防治噪声,B不符合题意;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使得音叉振动的振幅不同,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C不符合题意;

D.依次敲击装有不同高度水的瓶子,发声体是瓶身和水,装水量不同,振动的频率就不同,则音调不同,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注意声音三特性的决定因素。

二、填空题

13.两钢管

解析:

两钢管

[1][2]在一端敲打足够长的空钢管一下,声音会在钢管和空气中同时传播,环境温度相同下,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最慢,所以会听到两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是通过钢管传来的,第二次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14.振动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声音的响度大小和物体的振幅大小有关

解析:

振动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

【分析】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声音的响度大小和物体的振幅大小有关。

[1]用竖直的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3]真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故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5.频率;高

解析:

频率;高

[1]声音的频率高,则音调高;频率低,则音调低;所以说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橡皮筋绷得越紧,拨动时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会越高。

16.也来我

解析:

也来我

因为声速在空气中变为0.1m/s后,人跑的速度就比声速要快,所以,“也”字离小明最近,“来”字次之,“我”字离小明最远,最先到达小明耳朵的是“也”,则小明听到的声音应该是“也来我”.

17.次声波超声

解析:

次声波超声

[1]发声体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时发出的是次声波,而亚声的频率低于20Hz,所以亚声属于次声波;

[2]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的.

18.能变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

能变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所以我们可以在广口瓶外听到铃声,

[2]当把空气逐渐抽去,听到的手机声的大小会变小,当里面接近真空时,就听不到声音了;

[3]实验说明:

声音要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19.信息固体

解析:

信息固体

[1]声音的利用有两种,一种是传递信息,另一种是传递能量,通过喊话和注意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先确定被困人员的大致位置,再进行施救,这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2]被困人员通过敲击发出求救信号,声音主要是通过倒塌的墙壁等固体传递给搜救人员的。

20.4Hz不能

解析:

4Hz不能

[1]根据数据可知,蝴蝶飞行时的频率是:

[2]人的听觉范围在20到20000Hz,所以人类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三、解答题

21.500m/s

声音由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

根据题意知道距离海底深度为:

s=1875m

则根据公式:

答: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

22.

(1)40m;

(2)360m

(1)汽车从按了喇叭到听到回声行驶的距离:

s车=v车t=20m/s×2s=40m;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

s声=v空t=340m/s×2s=680m;

因声音传播的距离和汽车行驶距离之和等于按喇叭时与前面大山距离的2倍,所以,按喇叭时与前面大山的距离:

s=

=360m.

答:

(1)汽车从按喇叭到听到回声行驶的距离为40m;

(2)按喇叭时汽车距离大山360m.

23.

(1)50m;

(2)22.5s.

【分析】

(1)汽车运动的时间与笛声的时间相同,运用速度的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路程;

(2)根据声音传播的路程和汽车运动的路程之和等于汽车鸣笛到峭壁的距离的2倍列出关系式得到汽车鸣笛到峭壁的距离,利用公式

得到达峭壁需要的时间.

(1)汽车从开始鸣笛至听见回声行驶的路程:

s车=v车t=20m/s×2.5s=50m,

(2)由题意知,2.5s内汽车与声音行驶的路程:

v车t+v声t=2s;

即20m/s×2.5s+340m/s×2.5s=2×s;解得:

s=450m;

听到鸣笛时汽车到达峭壁还需要的时间:

24.

(1)238m;

(2)4s;(3)153km/h,该汽车超速。

(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到达汽车处所用的时间

t1=

=0.7s

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与汽车相遇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s1=v声t1=340m/s×0.7s=238m

(2)测速仪第二次发出超声波到达汽车处所用的时间

t2=

=0.2s

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接受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行驶的时间

t=Δt-t1+t2=4.5s-0.7s+0.2s=4s

(3)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与汽车相遇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s2=v声t2=340m/s×0.2s=68m

汽车行驶的路程

s′=s1-s2=238m-68m=170m

汽车行驶的速度

=42.5m/s=153km/h>120km/h

该汽车超速。

答:

(1)汽车第一次收到反射信号时距离超声测速仪238m;

(2)汽车从第一次收到信号到第二次收到信号期间,汽车行驶的时间是4s;

(3)汽车行驶的速度是153km/h,若这段高速公路的限定时速为120km/h,该汽车超速。

25.

(1)17m;

(2)0.5s;(3)334m/s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为

(2)从

处声音的传播的时间为

(3)测得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答:

(1)人能听到回声时,人与前方障碍物的最小距离为

(2)本实验中声音从

处传播到

处所用的时间为

(3)本实验中测出的声音的传播速度为

26.640m

汽车行驶的速度:

v1=72km/h=20m/s

由v=

得:

在t=4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1=v1t=20m/s×4s=8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4s=1360m

听到回声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则:

2s=s2-s1,

s=

(s2-s1)=

(1360m-80m)=640m

答:

汽车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有640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