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 第2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12334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挑山工 第2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挑山工 第2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挑山工 第2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挑山工 第2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挑山工 第2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挑山工 第2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

《挑山工 第2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挑山工 第2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挑山工 第2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

挑山工第2课时五年级语文教案

挑山工(第2课时)_五年级语文教案

人教版语文第九册

4                            挑山工 (第2课时)

东鄱小学 谭柳爱

一、目标:

1、教育: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

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

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能力和质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

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

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

家庭作业(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

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我需要它?

”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

(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 │

游人多?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

”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

(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

”(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

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

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

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

对此,我觉得很奇怪。

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

课文讲了我

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迷。

(四)学第二段

1、 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

用( )括出。

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

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

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

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

“耽误”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

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

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五)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

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

第二个意思指什么?

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

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

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

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

(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直、因为我需要它”小结:

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六)质疑。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

 4 挑山工

挑山工 游人

沉甸甸 没挑子

路程长 一条道

速度快 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 玩玩闹闹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

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挑山工(第2课时)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

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

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

26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

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

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

(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

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

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

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

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

“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

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

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

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之一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秦始皇兵马俑》教学设计之三

佚名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能用“也许”、“似乎”造句。

   3、研读课文,深入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

   4、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秦始皇兵马俑资料、.课件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导入:

几年前,比利时的《列日报》,登载了一则消息,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向读者呼吁:

“亲爱的读者,快去美术宫看看,当我们还在漫长的黑夜里时,中国人在干什么?

”这是指的什么呢?

原来指的是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2、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走一遭,好吗?

(板书课题)

   3、教学“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

学生认真听,思考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秦始皇兵马俑的哪些方面。

   2、自读:

学生自读全文,遇到生字、不理解的词、句分别用规定的符号作上记号。

尝试着自行解决。

   3、检查:

a学生接读文章。

b看意思写词语“虎视眈眈、久经沙场、栩栩如生、浩浩荡荡”。

(.课件出示)

   4、交流:

地理位置、建筑物、军阵、兵俑……

  三、再读课文,内容归纳。

   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哪几点又可把他们并为同一方面来说?

   2、小结。

(.课件出示)试着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A、介绍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B、兵马俑博物馆壮观的建筑物和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栩栩如生的神态。

    C、兵马俑的了土在我国考古史上的地位。

     主要内容:

文章介绍了兵马俑博物馆的()、()和兵马俑的()与(),指出()。

  四、学习资料,帮助理解。

   1、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2、提供课外资料,学生阅读。

    兵马俑是1974年春于陕西临潼县始皇墓东一点五公里的地方发现的。

一共有三个大坑,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估计埋有秦俑八千余件。

其中一号坑面积最大,达一万四千多平方米,现已挖出两千平方米,出土陶俑一千多件,陶马三十多匹,战车八乘。

二号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出土战车八十九乘,骑兵俑二百多件,步兵俑六百多件。

三号坑面积较小,仅五百二十平方米,内有驷马战车一乘,卫士俑六十八件,估计为这支地下大军的军帅指挥部。

    秦始皇陵兵马俑生动地反映了秦朝兵强马壮的阵容,可以说是一幅威武雄壮的古代军事画卷。

可能由于当时战事分工的不同和军阶的高低,这些武士俑中,有的身穿战袍,有的身穿销甲,有的骑在马上,有的站立马前,有的伫立攀弓,有的单腿跪射。

他们的面部神态各不相同。

有的头部低垂,若有所思;有的则忧心忡忡,凝视空茫,反映了远征将士思乡的心情。

   3、谈谈学习资料后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读文,提炼主线。

   1、请同学们再一次自读课文,最吸引你的地方,可以美美的多读几遍。

   2、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建筑、兵俑、军阵、地位。

  二、欣赏.课件,引出专题。

   1、让我们与兵马俑的距离再近些,请看大屏幕。

(欣赏.课件)你能用自已喜欢的词来赞赞秦始皇兵马俑吗?

(栩栩如生、雄壮、美丽……)

   2、秦始皇兵马俑:

伟大、神奇……因此称它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当之无愧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到这“世界第八大奇迹”前,我们来研究什么?

(奇在何处?

  三、选择研读,交流成果。

   1、确定研读内容。

    那么我们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奇在何处?

”可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逐一回答,板书。

(建筑、军阵、兵俑、历史、地位)

   2、商讨研读方式

    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式进行研究?

(读、看、划、写……)

   3、随机交流。

    A、建筑:

极为壮观(场面)

     找出描写建筑极为壮观的句子读一读,感受场面的壮观,秦俑的多。

(补充:

一号坑230*62武士俑7000战车100战马100)

    B、军阵:

威武雄壮

     军阵怎么个威武雄壮?

用什么形式告诉大家?

     1、说:

a概括说怎么说。

(威武雄壮、严整……)b具体说怎么说。

(前锋、侧翼、后卫……)

     2、读:

a自读。

b学生个别配乐读。

C集体配乐读。

感悟“军阵”的威武雄壮。

     3、画:

画军阵草图。

     4、介绍:

看军阵图介绍。

    C、兵俑:

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1、感受“栩栩如生”a读描写“老战士、新兵”的句子。

b看图对比着读(出示老战士、新兵秦俑图片)

     2、体味“神态各异”a提供资料看图选择写。

(秦俑群体近像)b交流读。

              c选择三位同学连续组段读。

d改:

用上“似乎、仿佛、可能”读。

e请同学加总起句读。

    D、历史:

年代久远

    E、地位:

最重大之一

  四、课后延伸,展示个性。

    创设情境:

自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馆对外展出,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无数中外宾客纷至沓来,一睹威武壮观的秦俑风采。

并在参观后纷纷题词留言:

(.课件逐一出示,学生诵读。

     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李光耀

     中华第一帝,世界第八奇。

——胡绳

     这一激动人心印象深刻的秦俑,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民和伟大未来的证明。

 ——基辛格

    1、今天我们一起用语文课独有的形式到秦始皇兵马俑走了一遭,你肯定也有许多话要说,请你也试着题词留言。

(交流)

    2、全体起诵读萧克题词结课:

(.课件出示)

      古都有先人留艺术瑰宝,华夏待来者绘锦绣宏图。

 ——萧克

      (先人:

古代劳动人民。

来者:

炎黄子孙,包括在座的每一位。

  板书设计:

             秦始皇兵马俑

          建筑         极为壮观

          军阵         威武雄壮

          兵俑  世界第八奇  栩栩如生 神态各异

          历史         年代久远

          地位         重大之一

  注:

浙江省义务六年制教育第十册第14课

  评析:

  一、注重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交流形式,充分鼓励学生去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研究性阅读”,研读专题切实可行,学生乐于参与,专题辐射全篇,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研读过程中,提高学生探究、阅读能力。

  三、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迁移。

语文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此一理念贯穿.教案通篇。

课始学生学习资料的预先搜索,课中学生资料的交流共享,课末学生题词留言。

训练面大,操作性强,效果好。

《秦始皇兵马俑》教学设计之三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

          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板书设计

             6.月光曲

          琴声

               散步时  同情

          谈话

               一曲

               走进时  激动

               又一曲

               一夜

               谱写记录 激情

               创作

  教学过程

  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著名传说幽静入场券纯熟陶醉

  (1)神态()(2)动作()(3)内心()

  2、“弹得多纯熟啊!

”这是盲姑娘对贝多芬的()。

“感情多深哪!

”说明()。

  3、这段话主要写()。

  讲读课文

  讲读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

  简介贝多芬的创作倾向:

贝多芬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

他出身贫苦,十分同情穷苦的劳动人民,他说:

“我应该努力为穷苦人干点什么。

”他的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取民主的革命热情。

  思考:

  “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什么意思?

(说明不一定是事实,只是传说而已。

  概括段意。

  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讲读第二段。

  (1)自由轻声读第二段,画出以下有关内容。

  贝多芬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中散步?

(秋天 夜晚 河边幽静 听到琴声)

  钢琴声为什么会使贝多芬走近茅屋?

(断断续续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兄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感情,读出感情。

  (2)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心里会怎样想?

(兄妹互相关心体贴,妹妹懂事,其实她非常想听到我的演奏。

只是因为穷,买不起入场券。

我何不为他们弹上一曲?

  (3)贝多芬走进茅屋,他看到了什么?

  贝多芬弹完曲子,盲姑娘说的话,表现了她的什么思想 ?

        

  (“多纯熟啊”,是发自内心的赞美;“感情多深哪”,表现她对曲子产生了共鸣;“您,您就是贝多芬吧!

”表现她内心的激动)

  (5)指导学生用“纯熟”造句。

  贝多芬听到盲姑娘的话后会样想?

(这盲姑娘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懂音乐,她能从琴声里判断出弹琴的人是谁。

我真是遇到了知音,我要为她再弹一首。

  概括段意。

  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后,走进屋子,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板书设计

          (所闻)(所见)(所感)

           兄妹谈话盲姑娘弹一曲

      贝多芬

           亲切赞叹月光兄妹弹两曲

           皮鞋匠优美乐曲妹妹神态波涛汹涌

  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指名读课文片断。

  讲读课文

  讲读第一段。

  (1)“传说”这个词告诉我们什么?

  (2)概括段意:

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讲读第二段。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散步?

(明月高照的秋夜,周围幽静,传来琴声。

  这琴声怎么会引起贝多芬的注意?

(因为弹的是他自己谱写的曲子。

  贝多芬走进茅屋,这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出了什么?

(兄妹俩的对话)

  请两三个同学分别读兄妹人对话。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随便说说”的含义。

  (4)“随便”是什么意思?

盲姑娘是真的“随便说说”吗?

这她为什么要这样说?

  贝多芬听了兄妹的对话后可能会怎么想?

  贝多芬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他看到了什么?

(引读)贝多芬座在钢琴前弹了一曲,听到盲姑娘说什么?

(引读)盲姑娘的这句话,反映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

(“多么纯熟啊”是赞美;“感情多深哪”说明她理解这曲子的感情;“您,您就是贝多芬吧!

”这是激动。

  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会怎么想呢?

  概括段意:

贝多芬听了兄妹的话,走屋子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

  作业。

  读课文。

  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兄妹对话时,是怎么想的?

贝多芬为兄妹俩演奏一曲后,听了盲姑娘的话后,又是怎么想的?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板书设计

                6月光曲

               贝多芬   盲姑娘    知音

               弹奏    想听     感动

               再弹    入神     动情

               记录本   陶醉     激情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

  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