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制修订的基本原则与内容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0659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制修订的基本原则与内容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制修订的基本原则与内容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制修订的基本原则与内容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制修订的基本原则与内容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制修订的基本原则与内容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制修订的基本原则与内容要点.docx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制修订的基本原则与内容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制修订的基本原则与内容要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制修订的基本原则与内容要点.docx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制修订的基本原则与内容要点

附件1:

关于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制修订的基本原则与内容要点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制修订工作组

去年启动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修订工作以来,完成了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含少数民族:

云南、新疆)110小学,163所中学、18所大学,共计135672在校学生的标准修订研制样本测试工作。

其中,汉族小学生56657人,中学生56508人,大学生6229人,少数民族小学生7318人,中学生7975人,大学生985人。

为确保本次修标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与可操作性,我们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统计计算和征求10个省份教育行政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修订原则和内容要点,供各位领导、专家和有关部门阅提意见建议。

一、重建《国家标准》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

1、取消原《国家标准》(2007版)中“运动能力”指标

《国家标准》(2014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包括三个部分:

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

突出《国家标准》(2014版)评价目的是了解不同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基本水平,并通过检测与评价各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来实现该标准的功能(附1)。

2、提出“共性”与“个性”评价指标的理念

《国家标准》的适用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而学生群体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其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的变化既有连续性特征,又具有阶段性特征。

所以,提出“共性”、“个性”评价指标十分有利于体现《国家标准》的科学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具体内容见“二”)。

3、取消原《国家标准》(2007版)“同类”指标的“选测”,设立全国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国学标准》(2007版)自推行以来,设立的“同类”评价指标的“选测”制度受到质疑。

具体表现在:

(1)将不同测量属性的指标归为一类,混淆了指标的评价意义。

如,小学五、六年级的50米跑(25米×2)、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运球、足球颠球、排球垫球为一类,这就造成了将“体现学校体育教学效果的指标与反映速度、爆发力、协调性等身体素质的指标”归为一类。

(2)尽管《国家标准》(2007版)管理办法中要求选测指标“每年由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在测试前2个月确定公布”、“原则上每年不得重复”。

但是,在实践中,各地各校常采用“避重就轻”选择指标,也造成了全国选择指标上的差异。

同时,选择不同指标还容易误导学生产生“不公平”、“避实就虚”的认识。

4、选择体重指数(BMI)替代身高标准体重

(1)1997年在国际肥胖委员会(IOTF)都柏林会议上,“建议像成年人那样,将体重指数(BMI)作为反映学龄儿童青少年体质的指数和估价超重、肥胖发病率的参数”。

(2)BMI作为评价指标,能够与未来国际青少年体型评价标准接轨。

5、选择肺活量替代肺活量体重指数

(1)小学1-4年级增设肺活量,保持《国家标准》(2014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即,从小学1年级至大学4年级均选择肺活量作为反映身体机能的评价指标。

(2)根据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身体形态与内脏器官的增长水平和发育速度呈现“非等比”特征,即体重和肺活量的自然增长水平不一致,发育敏感期也存在差异。

遗传学提示,体重遗传度为63%,肺通气量为73%,即,前者受后天因素影响的变异程度超过了肺活量。

对于体重超标或肥胖的学生而言,因体重大,在明显降低了身体形态得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降低了身体机能的得分。

所以,若保留肺活量体重指数将会明显造成部分体重超标或肥胖学生的分值下降。

(3)根据“异速生长”理论,机能水平与身体形态自然增长呈现“异速增长”特征,即肺活量与体重自然增长不同步。

(4)在一些省份测试项目中已设有肺活量(如北京、浙江等)。

6、小学5-6年级保留50米×8往返跑,取消400米跑

(1)由于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差异,会造成儿童个体生长发育水平之间的明显差异。

(2)众多研究和体质监测结果提示,400米跑与50米×8往返跑在评价小学生耐力水平具有不等效的作用,具体表现为400米跑更多强调耐力素质,而后者则强调灵敏性与耐力测试。

(3)我国众多小学(尤其是中心城市),场地条件是制约开展耐力跑的重要因素;而且,在2012年和2013年《国家标准》测试数据上报抽查复核工作中发现,许多城市小学开展400米跑相当困难,即便是有条件的学校,由于跑道不规范,也常常会造成测试误差。

总之,《国家标准》(2014版)评价指标经过了专家论证,实地测试等环节,最终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指标类别

测量对象

评价指标

评价意义

身体形态

全体学生

体重指数(BMI)

体型

身体机能

全体学生

肺活量

心肺功能

身体素质

全体学生

50米跑

速度素质(移动速度)

坐位体前屈

柔韧素质

全体小学生

1分钟跳绳

协调性、灵敏性素质

小学三至六年级

1分钟仰卧起坐

力量素质(肌肉耐力)

小学五、六年级

50×8往返跑

耐力素质

初中、高中、大学各年级

立定跳远

力量素质(爆发力)

引体向上(男)

1分钟仰卧起坐(女)

力量耐力(肌肉耐力)

1000米(男)

800米(女)

耐力素质

(二)评价指标筛选的依据

由教育部体卫艺司牵头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会,邀请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部分高等体育院校从事学校体育、体质研究的专家,以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学校体育工作领导等参加。

理论依据如下

1、2007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

2、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尤其是身体素质自然增长的敏感期等。

3、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指标体系”(五年一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指标体系”(二年一次)。

4、“2013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上报数据抽查复核工作方案”中的测试指标体系(附2)。

二、规范评价指标的测量属性

依据上述原则,结合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综合评价理论模型,各年级评价指标的测量属性如下:

(一)共性指标

作为反映全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状况,重点突出对体型、心肺功能、速度与柔韧素质等四个方面的评价。

1、BMI(体重指数)

选择国际流行体重指数(BMI)评价学生体型特征,以全面实现对我国学生“超重”、“肥胖”、“低体重”等体型的监控,并为未来施行“体重控制”干预的效果评价指标奠定基础。

2、肺活量

心肺功能是体质健康综合评价的核心要素,肺活量是反映心肺耐力的简便易行的指标之一。

3、50米跑

依据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模式,神经系统是优先发育的系统之一,且跑是运动能力之首。

所以,选择50米跑作为综合反映学生运动速度、反应速度、灵敏素质及神经系统灵活性的指标。

4、坐位体前屈

柔韧素质是身体素质与形成运动技能的基础,选择坐位体前屈反映学生关节灵活性以及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与弹性。

(二)个性指标

作为反映不同学段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状况,重点突出身体协调性、力量与耐力素质等三个方面的评价。

1、小学

按照生长发育阶段性规律,大部分小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前(儿童期),其身体形态、机能处在缓慢增长期,身体素质的增长也常常以协调、柔韧、速度以及灵敏、平衡等能力为主。

研究提示,小学生身体发育呈稳定增长趋势。

如协调、平衡等在小学1~3年级发展最快,而灵敏与柔韧素质在小学4~6年级发展最快。

(1)1分钟跳绳

依据身体素质自然增长规律,小学是身体灵敏性、协调性和动作节奏感形成的敏感期。

同时,考虑到小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下肢力量和良好的心肺功能,所以,选择1分钟跳绳作为综合评价小学生上述能力的指标。

(2)1分钟仰卧起坐

小学生由于还处在“向心律”发展的高峰期,机体内有机物含量较高,形成肌肉力量的物质基础(如蛋白质、无机盐等)还处在不断积累过程中,不太适合对其最大力量进行评价。

所以,选择1分钟仰卧起坐作为评价小学生腰腹核心肌群耐力水平的指标。

(3)50米×8往返跑

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处在青春期前,甚至有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已经进入青春突增期,其肢体长度、围度、体重等身体形态指标以及心脏、肺、肝脏等循环与内脏器官的体积、重量等已经有明显增长的趋势,机体内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系统功能得到发展。

2、初中、高中、大学

初中至大学各学段的男女学生(12岁以上)已经进入青春发育期,处在青春期的男女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将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以身高、体重为代表的身体形态指标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随后,伴随内脏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以及内分泌系统功能的活跃等,促使身体素质有了明显了增长,尤其是体现在力量与耐力素质方面,将进入明显快速增长。

所以,初中以上的男女学生除了保持对移动速度与柔韧素质的评价以外,还需要增加对速度力量、力量耐力以及耐力素质的评价。

(1)立定跳远

力量素质是人体运动的基础,学生跑、跳、投及攀爬等各种运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均离不开力量素质。

一般而言,肌肉的快速收缩产生的加速度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称为速度力量(爆发力)。

即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使人体移动到尽量远距离的能力,以及下肢、躯干和上肢不同部位肌肉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能力是构成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内容。

所以,选择立定跳远作为反映初中以上学生下肢爆发力及身体协调能力的评价指标。

(2)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肌肉耐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学生具备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或者对抗身体疲劳的能力也是关乎到其运动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且,抓、握、举等是日常生活的常规动作,其完成效益如何,与肩带、上臂、前臂和背部等肌群关系密切。

所以,选择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作为初中以上学生上肢肌群耐力或腰腹肌群的评价指标。

(3)1000米(男)、800米(女)

耐力素质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发育成熟度,研究发现长期从事耐力训练有助于学生全面提高肌肉、心肺、血液、免疫系统以及物质代谢调节等功能的提高,即耐力素质与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关系。

我国多年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与监测结果提示,当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耐力素质持续下降”,所以,选择1000米(男)/800米(女)作为评价初中以上学生耐力素质的指标。

三、重构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

(一)基本原则

1、身体形态

重视其遗传和个体化特征,鼓励采用体育锻炼保持正常体重,强调维持“正常体重”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采用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控制超重与肥胖发生率,同时强化增加力量训练,改善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对改善低体重的效应。

2、身体机能

尊重肺活量的大小受到体型、营养、体育锻炼等因素的影响,突出通过积极参加有氧锻炼能够有效的提高心肺功能能力。

3、身体素质

强调身体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才能实现的理念,尤其是不锻炼就不能取得优异成绩。

(二)权重确定的原则

1、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设立统一的“类权重”

(1)根据《国家标准》(2007版)“权重”不一致的现状,参考《国家标准》(2007版)执行过程中的实情与《国家标准》(2007版)管理办法等因素,建议《国家标准》(2014版)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特征,制定统一的“类权重”,进一步强化其评价体质健康现状和导向目标的功能。

即,身体形态与机能类指标权重各为15%,身体素质类权重为70%(表2)。

(2)新确定的“类权重”与《国家标准》(2007版)对比,《国家标准》(2014版)身体形态与机能类的权重总体上有升有降,其目的是强调与遗传关系密切,评价指标相对稳定;适当降低小学段身体素质类权重,也是强调小学生还处在生长发育突增前机体内物质与能量积蓄的过程,并强调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是能够明显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

表2《国家标准》(2014年)类权重确定

测试指标

《试行方案》(2002年)

《国家标准》(2007年)

《国家标准》(2014)

身体形态

60、40、15、15

(小学一年级至大学)

20、20、10、10

(小学一年级至大学)

15

(小学一年级至大学)

身体机能

15

(小学五年级至大学)

20

(小学五年级至大学)

15

(小学一年级至大学)

身体素质

40、60、70、70

(小学一年级至大学)

80、80、70、70

(小学一年级至大学)

70

(小学一年级至大学)

备注:

(1)表中数字代表不同学段的权重;

(2)《国家标准》(2014)类权重从小学至大学各学段男女学生均设为“统一”标准;(3)设立“统一”类权重,有利于保持不同学段学生总分评价时的“公平”,而且有利于整个学生阶段的纵向比较。

2、微调身体素质类指标的权重

(1)确立“类权重”后,根据各学段身体素质评价指标的数目与属性,以及对体质健康的贡献率,身体素质评价指标权重实行“等权”设定。

(2)由于各学段身体素质评价指标数目存在一定的差异,微调时,将按照从小学1年级逐渐递增到大学的趋势,采取共性指标逐渐降低和新增个性指标逐渐增加的原则对部分指标进行微调,以突出《国家标准》是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检验其健身效果,以及作为全面评价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基本功能(表3、表4)。

表3《国家标准》(2014版)不同学段身体素质单项指标权重的变化

评价指标

小学

初中、高中、大学

1-2年级

3-4年级

5-6年级

50米跑

20

20

20

20

坐位体前屈

30

20

10

10

1分钟跳绳

20

20

10

1分钟仰卧起坐

10

20

400米跑/50米*8往返跑

10

立定跳远

10

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

10

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

20

总计

70

70

70

70

表4历次《国家标准》不同学段身体素质单项评价指标权重比较

身体素质

单项评价指标

《试行方案》

(2002年)

《国家标准》

(2007年)

《国家标准》

(2014版)

小学一、二年级

50米跑

20

坐位体前屈

40

40

30

1分钟跳绳

40

20

小学三、四年级

50米跑

30

40

20

坐位体前屈

40

20

1分钟跳绳

40

20

1分钟仰卧起坐

40

10

小学五、六年级

50米跑

30

20

20

坐位体前屈

20

20

10

1分钟跳绳

20

10

1分钟仰卧起坐

20

20

20

400米跑50×8往返跑

15

30

10

初中、高中及大学

50米跑

30

20

20

坐位体前屈

20

20

10

立定跳远

30

20

10

引体向上(男)

1分钟仰卧起坐(女)

20

20

10

1000米(男)、800米(女)

15

30

20

四、实行“附加分”的做法

1、“附加分”是当学生单项评价超过100分时,给予学生一定鼓励或奖励的有效手段。

在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其他学科考试总分已突破100分,所以,《国家标准》(2014版)将选择身体素质类中能够通过后天锻炼明显增加的指标实行“附加分”,进一步突出其激励功能。

2、建议实行“加分”的指标:

小学段为1分钟跳绳,中学、大学段为耐力跑与引体向上/1分钟仰卧起坐。

3、加分幅度为20分。

五、评价等级和分值范围划分的原则

(一)基本原则

1、单项与总分的评价等级区分4个等级,分别为:

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

2、单项分与综合分值范围采用百分制。

3、分值范围确定的原则:

(1)尊重2013年实测数据,即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还在下降的事实,这样会影响到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成绩(低于《国家标准》(2007版))。

(2)降低“及格”标准,扩大及格率,理论上减少不及格率降低学生对“不毕业”的担心。

(3)提高“良好”标准,降低良好率,发挥《国家标准》的引导作用,即不参加体育锻炼就无法达到良好。

(4)维持“优秀”标准。

4、从教育行政管理角度,《国家标准》(2014版)按照年级划分评价等级,不体现“年龄”的概念。

(二)评价等级划分原则

1、调整评价等级对应的理论百分位数与分值范围

(1)为了有效的突出《国家标准》的导向作用,对评分表中评价等级对应的理论百分位数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表5)。

(2)原则上保持10%的学生达到优秀,即单项得分为90分-100分。

提高达到良好的标准,降低良好率,比《国家标准》(2007年)减少25%,即得分为80-89分之间。

降低及格线,扩大及格率,比《国家标准》(2007年)增加30%,即得分为79-60分之间。

降低不及格率,即有10%的人群得分在59分以下。

(3)上述百分位数与比例是理论上设计,其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国家标准》的导向性,即如果学生不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是很难达到良好水平以上,但是为了保护广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通过降低及格线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5)取消设置最低标准的规定,发挥《标准》的鼓励作用。

表5《标准》百分位数比较与调整表

评价

等级

理论

等级评价

理论

百分数

试行方案

(2002年)

《国家标准》

(2007年)

《国家标准》

(2014版)

百分位数

比例

百分位数

比例

百分位数

比例

优秀

P90

P85

15%

P90

10%

P90

10%

良好

中上

P89-P75

P84-P55

30%

P89-P50

40%

P89-P75

15%

及格

P74-P11

P54-P4

50%

P49-P15

35%

P74-P10

65%

不及格

P10-P3

P3及以下

5%

P14以下

15%

P9以下

10%

毕业

不及格

P2及以下

2、按照年级制定相应的评价等级

(1)《国家标准》(2007版)中,身高标准体重是依据学段作为分组标志,公布了评价标准。

特别是《国家标准》(2007版)小学男生为同一个标准,女生1-4年级为一个标准,5-6年级为一个标准。

(2)《国家标准》(2014版)因为采用BMI代替身高标准体重,且处在青春期前和青春期的儿童少年,其身高、体重岁年龄增长幅度较大,且个体差异较为明显。

所以,《国家标准》(2014版)将根据实测数据细化分组标准,形成小学、中学按照年级分组,即小学6组、初中为3组,高中为3组,大学生因身体形态相对稳定,依然区分为1组。

(3)身体机能与素质的单项指标评分均按照年级进行分组。

其中,小学为6组,初中为3组、高中为3组,大学为2组(大学1-2年级与3-4年级)。

因为大学1-2年级有体育课。

3、身体形态评价等级:

取消“营养不良”,修改为“低体重”

(1)依据WHO的提示,青少年“热量-蛋白质营养不良”是当前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营养行动计划》(2002年)指出:

发展中国家中有接近40%比例的青少年患有“营养不良”。

其中,“生长迟缓”(自幼长期缺乏膳食热量-蛋白质)比例最高。

(2)国际上流行的营养不良筛查标准是WHO《儿童生长标准》(2006)与美国CDC《儿童生长表》。

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营养不良筛查标准,而目前在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采用的筛查标准是“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该“标准”仅是个人研究行为,未或任何部门认可。

(3)《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公告》:

“学生的营养状况继续得到改善,低体重记营养不良检出率进一步下降,且基本没有重、中度营养不良”。

“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7~22岁年龄组轻度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为2.87%、5.81%、5.69%、5.45%”。

(4)《国家标准》(2007版)中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来判断营养不良,容易将“豆芽菜”体型,又处在青春突增期的青少年误判为“营养不良”。

所以,在《国家标准》(2014版)中将取消“营养不良”的概念,将其修改为“低体重”。

4、取消“较低体重”的评价等级,将其与“正常体重”合并;重新确定体型评价等级与对应的分值范围

原《国家标准》(2007版)中分值范围为100分、60分和50分,分别对应“正常体重”、“较低体重、超重”和“营养不良、肥胖”五个等级,即划分为5个评价等级却仅仅对应3个分值段,就造成了标准临界值在评价时分值差距过大的问题。

所以,修订原则如下:

(1)将原五级评分等级,调整为4级,分别为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肥胖。

并将对应的分值调整为正常体重为100分,低体重与超重为80分,肥胖为60分,每个评价等级分值相差20分。

(2)取消50分(不及格)的概念。

六、单项指标分值范围的计算与表述

为实现上述原则,《国家标准》(2014版)制作评分表时,建议在以下方案中选择其一进行分值计算与表述,请各省市提出选择意见和完善建议。

(一)方案一

1、身体机能与素质指标

(1)维持“优秀“分值范围:

90-100分,5分为一个间隔,共设3个分值段;

(2)压缩“良好“分值范围:

85-80分,5分为一个间隔,共设2个分值段;

(3)扩大“及格“分值范围:

78-60分,2分为一个间隔,共设10个分值段。

(4)保持“不及格“分值范围:

50-10分,10分一个间隔,共设5个分值段(表6)。

因为身体机能与素质测试成绩越高,提高难度越大,“鼓励“的力度应该越明显。

另外,简化优秀与良好分值段还能够进一步鼓励引导和激励作用,希望学生们选择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才能达到良好水平及以上。

同时,此方案还十分有利于强化学校体育课综合改革力度,即鼓励体育教师们开拓思路,因地制宜的开发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方法、手段,避免采用简单的手段来仅仅实现“及格”。

2、总分评价

区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其中,优秀:

90-100分;良好:

80-85分;及格:

78-60分;不及格:

50-10分。

3、附加分

分值范围为105-120分,分值间隔为5分,共设4个分值段。

表6《国家标准》(2014版)评价等级与分值对应表(单项分)

评价等级

分值范围(分)

分值间隔(分)

分值段(个)

优秀

100-90

5

3

良好

85-80

5

2

及格

78-60

2

10

不及格

50-10

10

5

附加分

105-120

5

4

(二)方案二

1、身体技能与素质指标

(1)维持“优秀“分值范围,即90-100分,2分为一个分值段,共设6个分值段;

(2)压缩“良好“分值范围,即88-80分,2分为一个分值段,共设5个分值段;

(3)扩大“及格“分值范围,即78-60分,2分为一个分值段,共设10个分值段。

(4)保持“不及格“分值范围,即55-5分,5分一个分值段,共设11各分值段(表7)。

(5)但是,该方案存在数据不支持的问题,以及每一个分值段与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变化不一致的问题。

即出现成绩递增跨度与分值增加不一致的问题。

2、总分评价

区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其中,优秀:

90-100分;良好:

80-88分;及格:

78-60分;不及格:

50分以下。

3、附加分

成绩范围为105-120分,分值间隔为5分,共设4个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