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0451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docx

《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docx

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

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

舌与脏腑

  1.以五脏划分

  舌根主肾、命门,大肠,舌中左主胃,右主脾,舌前面中间属肺,舌尖主心、心包络,舌边左主肝,右主胆。

  2.以三焦划分:

  舌尖属上焦,上焦主心肺;

  舌中属中焦,中焦主脾胃;

  舌根属下焦,下焦主肝肾。

  3.舌形色在五脏分居

  白苔肺经;绛苔心经;黄苔胃经;鲜红胆经;黑苔脾经;紫色

  肾经,焦紫起刺或舌青滑均属肝经。

  

  舌与经络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

它通过连及舌本,挟舌本,或在经脉循行中虽未系舌本,但有关舌病者亦属其经脉所主等形式,与舌相联系的主要经络:

  一、足太阴牌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入腹,属脾,络胃,上穿嗝,挟行咽喉,连于舌本,并散舌下。

另一分支从胃腑别出,上穿隔,注入心中,与手少明心经相交接。

  当外邪侵犯本经后,可出现循经病变,如舌根强硬,食后呕吐,胃院疼痛、胀满,时有暖气,便后或排气则觉舒适;亦可有全身症状,全身及四肢沉重无力;总以脾胃病症状为主。

  二、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耻下,斜行足心涌泉穴,出舟骨相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绿至胭内侧,沿股内侧后缘上人脊内,贯穿脊柱,属肾,络膀胱。

直支,从肾脏上行,穿肝,过隔,入肺,沿喉咙上行挟于舌根部。

另一分支从肺别出,络心,注胸中,交于手厥明心经络。

  外邪侵犯本经,可出现循经和全身症状,以肾虚症状为主。

  三、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趾毫毛中(大敦穴),沿足背上行,过内踝前一寸,向上八寸交于足太阴脾经后,向后上行至膝关节内侧,沿大腿内侧向前,入阴毛中,绕阴部,入小腹,上挟胃旁,属肝,络胆,上行过嗝,散布胁肋部,向上沿喉咙后方。

人鼻咽部,向上连接目系,上出前额部,于头顶交汇督脉。

另有目系支脉,从目系分出,下行至额里,环绕唇内。

另一肝系支脉,从肝分出,过嗝,入肺。

  外部侵犯本经,引起循经和全身症状,多以瘀证,实证为主。

  四、任脉:

  任脉起于中极穴下方的会阴穴,向上行经关元穴达咽喉,上结于舌本,出循面部而络于目。

  由上述可见,五脏皆系根于心,通过经络,手足阴阳脉气亦通于舌,正如清代傅耐寒在《舌胎统志》序中论述:

盖舌为五脏六腑之总使,如心之开窍为舌,胃咽上接于舌,脾脉挟舌本,心脉系于舌根,脾络系于舌旁,肾肝之络脉,亦上系于舌本。

夫心为神明之府,五脏之主;胃为水谷之海,六府之源;脾主中州,四脏赖心灌溉。

是以脏府有病,必变见于舌上也,故舌辨脏府之虚实寒热,犹气口之辨表里阴阳。

  练舌保健法

  1.舌柱上腭。

打坐时闭目冥心,舌尖轻舔上腭,调和气息,舌端金津玉液频生,当此津液满口后分3次咽下,咽时要汩汩有声,直送下丹田。

久行此法,五脏邪火不炎,气血流畅,百脉凋匀,有益寿之功。

  2.赤龙搅海。

用舌在口内舔摩内侧齿龈,自左至右,由上至下为序,共9圈。

然后再用舌舔摩外侧齿龈9圈,顺序同上。

此法久之可固齿,健脾胃,轻身祛病。

  3.鼓漱华池。

口唇轻闭,舌在舌根的带动下在口内前后蠕动。

当有津液生后要鼓漱有声,共36次。

津液漱口后分3口咽下,并用意念引入丹田。

这谓之玉液还丹。

此法玉液灌溉五脏,润泽肢体,久之身轻体健,步履轻捷,百病皆除。

  4.赤龙吐信。

把口张大,舌尖向前尽量伸出,使舌根有拉伸感觉,在舌不能再伸长时,把舌缩回口中。

这样一伸一缩,面部和口舌随之一紧一松,共做9次。

此法利五脏,久之可回春驻颜。

  5.张口结舌。

张大口,伸长舌,口中如有津液生后可仰头咽下,心中默数81个数后收功。

久行此法有通气、消食、驻颜去皱之效,对面部神经疾患也有疗效。

  

(1)舌色

  ①淡舌:

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象。

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②红舌:

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

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③绛舌:

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

  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④瘀斑舌:

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⑤青紫舌:

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

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为热极,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分、血分;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寒证。

  

(2)舌形:

观察舌质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

  ①老嫩:

“老”即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多属实证、热证:

“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嫩,多属虚证或虚寒证。

  ②胖瘦:

“胖”指舌体胖大、肿胀,多与水湿停留有关。

舌质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者,多属脾虚或肾阳虚、水湿停留;舌质红而肿胀,多属湿热内蕴或热毒亢盛。

“瘦”指舌体瘦小而薄,多属虚证。

舌质淡而舌形瘦者,多为气血不足;舌质红绛而舌形瘦者,多属阴虚内热。

  ③芒刺:

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属热邪亢盛。

热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

临床上芒刺多见于舌尖与舌边,舌尖芒刺多属肝胆热盛。

  ④裂纹:

舌体上有多种纵行或横行的裂沟或皱纹,多由于粘膜萎缩而形成。

裂纹舌可见于少数正常人。

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舌质淡而有裂纹者多属气阴不足。

  (3)舌态:

观察舌体有无震颤、歪斜、痿软、强硬等。

  ①震颤:

舌体不自主地颤抖,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

  ②歪斜:

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偏瘫或中风先兆。

  ③痿软:

舌体伸卷无力,多因气血俱虚筋脉失养所致。

  ④强硬:

舌体不柔和,屈伸不利,甚或不能转动,多属高热伤津,邪热炽盛,或为中风的征兆。

  2.舌苔:

舌苔是胃之生气所现。

章虚谷曰:

“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

吴坤安说:

“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

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故曰苔。

”现代医家认为舌苔的形成,主要为丝状乳头之分化。

丝状乳头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树,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正常的舌苔。

正常的舌苔为薄白一层,白苔嫩而不厚,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1)苔色:

有白苔、黄苔、灰苔、黑苔等。

  ①白苔白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其它颜色的苔可以认为是白苔基础上转化而形成的。

白苔一般属肺,主表证、寒证,但临床上也有里证、热证而见白苔者。

如薄白而润为风寒;薄白而燥为风热;寒湿之里证可见白而厚腻之苔。

  ②黄苔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不同。

一般说,黄苔的颜色越深,则热邪越重。

淡黄为微热;嫩黄热较重;深黄热更重;焦黄则为热结;黄而干为热伤津;黄而腻则为湿热。

  ③灰黑苔多主热证,亦有寒湿或虚寒证。

舌苔灰黑而干,为热盛伤津;舌苔灰黑而湿润,多属阳虚寒盛。

灰黑苔多见于疾病比较严重的阶段。

  

(2)厚薄:

有薄苔、厚苔、少苔、无苔。

  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厚苔多示病邪较盛,并已传里;或有胃肠积滞;或有痰湿。

苔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愈重。

但舌苔的形成,反映了胃气的有无,舌苔虽厚,说明胃气尚存的一面,而少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无苔则是胃气大虚,缺乏生发之机。

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脱,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多属胃的气阴不足,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正气已伤。

  (3)润燥:

反映体内津液的情况。

正常舌苔不干不湿,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外感病多为燥热伤津,内伤病多为阴虚津液不足;舌苔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而苔面水份过多伸舌欲下滴,称为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

  腻苔:

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内盛。

  腐苔:

苔质疏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易于擦去,多为实热蒸化胃中食浊,为胃中宿食化腐的表现。

  舌象图谱说明

  1.正常舌

  舌象:

舌质淡红,胖瘦适中,舌苔薄白而干润适度。

  2.淡白舌

  舌象:

舌质淡白,舌体胖嫩,舌苔白色稀薄。

  意义:

多为胃气虚弱或气血不足。

  3.苍老舌糙苔

  舌象:

舌质淡红、苍老、白苔满布、微黄、粗糙如砂石。

  意义:

湿阻脉络、津不上承、或暴热伤津。

  4.淡白舌白苔

  舌象:

舌质淡白、白苔满布,中部厚如积粉。

  意义:

阳虚热浮,可见于阳虚而外感湿热。

  5.淡白舌黑燥苔

  舌象:

舌质淡白,舌体胖,舌苔灰黑燥裂。

  意义:

脾失健运、湿浊不化、痰湿上蒙清窍。

  6.淡红镜面舌

  舌象:

舌质淡红而嫩,边有裂纹,舌面光莹无苔、平滑如镜。

  意义:

胃阴不足或气阴两虚。

  7.瘀斑舌

  舌象:

舌质淡红偏暗,边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

  意义:

瘀血阻络,气血壅滞。

  8.淡红花剥舌(地图舌)

  舌象:

舌质淡红,舌体歪,舌苔白腻有剥脱,呈地图状。

  意义:

胃之气阴两虚,痰湿阻络。

  9.红舌花剥苔

  舌象:

舌质红而嫩,舌苔白腻花剥,剥脱处光莹无苔,或罩白色透明苔。

  意义:

湿热伤阴,湿浊未化,已伤阴液。

  10.红肿胀舌

  舌象:

舌质红,舌体肿胀、胖大、不能缩入口内,舌尖与中部黄苔,舌边与根部白苔。

  意义:

湿热熏蒸,血热上壅。

  11.淡红紫斑舌

  舌象:

舌质淡红,舌尖舌边多处青紫成片,舌苔白腻不均匀,中间苔少。

  意义:

气滞血瘀或久病气血不续。

  12.淡红舌白厚腻苔

  舌象:

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

  意义:

气虚血瘀,痰饮停聚。

  13.淡红舌厚腐腻苔

  舌象:

舌质淡红,舌体略胖,白厚腐腻苔满布舌面如积粉,表面微有淡黄色。

  意义:

湿热阻滞三焦

  14.淡红舌黄糙苔

  舌象:

舌质淡红,舌苔黄燥,粗糙如砂石。

  意义:

胃肠热结夹湿,湿热化燥。

  15.红舌黑腻苔

  舌象:

舌质红,苔厚腻,边白黄中间黑色。

  意义:

虚阳上浮,湿热内蕴。

  16.红舌无苔

  舌象:

舌质红而嫩、中有裂纹,除舌边有少许残存之苔外,余光莹无苔。

  意义:

胃肾气阴两伤。

  17.齿痕舌

  舌象:

舌质略红,舌体胖大而齿痕,舌中间有纵裂,苔薄白而颗粒粗松。

  意义:

脾虚湿滞,兼有内热。

  18.裂纹舌

  舌象:

舌质略细,多数纵裂如刀割,舌苔薄白。

  意义:

素有阴虚,真阴不足,虚火上炎。

  19.裂纹舌

  舌象:

舌质淡白透青紫,舌体胖大,中有深裂纹,舌边裂纹如刀割,舌苔白腻而不匀。

  意义:

气血俱衰,肾阴不足。

  20.红舌白腐苔

  舌象:

舌质红,舌苔白厚,颗粒粗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

  意义:

痰食内聚,湿热蒸腾。

  21.红舌黄腐苔

  舌象:

舌质红,有红点,舌体苍老,舌苔由白转灰黄,厚腐堆起,上有横直裂纹。

  意义:

湿热秽浊蕴结于里。

  22.暗红舌焦黄苔

  舌象:

舌质红而偏暗,苔焦黄如锅粑,厚而有裂。

  意义:

胃肠热结,腑气不通。

  23.红舌黄白苔

  舌象:

舌质红,有红点,苔黄白色,厚积满布,如米粉状。

  意义:

邪热湿毒蕴结于里。

  24.暗红舌黄燥苔

  舌象:

舌质绛红晦暗,舌体薄瘦,舌苔厚而焦黄燥裂。

  意义:

实热燥结于胃肠。

  25.红绛舌黄黑苔

  舌象:

舌质绛红、苍老、尖有红点,苔薄白转灰黄,根部灰黑垢腻。

  意义:

风痰上扰,痰热腑实。

  26.红绛舌黑糙苔

  舌象:

舌质红绛,有红点,黑色糙裂苔满布,厚积成块。

  意义:

热毒内实,痰热腑实。

  27.红色点刺舌

  舌象:

舌质红,有红色点刺状突起,舌苔白腻,表面微黄。

  意义:

营分郁热。

  28.青紫瘦小舌

  舌象:

舌瘦小面青紫晦暗,舌苔白厚腐。

  意义:

寒湿凝滞,气血壅滞。

  29.绛紫舌光剥苔

  舌象:

舌质绛紫而暗,舌面光剥无苔。

  意义:

热及营血,伤阴阻络。

  30.淡白舌水滑苔

  舌象:

舌淡而胖,边尖满布白滑苔,中根部黄苔,厚腻粘滑。

  意义:

肾阳不足;湿浊化热。

  31.红绛瘦舌

  舌象:

舌质红绛,舌体瘦长,两条黄色垢苔厚积,燥裂成块,余处光剥无苔。

  意义:

胃肠热结伤阴而兼阴虚火旺。

  32.红胖瘀斑舌

  舌象;舌质红绛有瘀斑,舌体肿胀,舌面有破损,苔白滑兼有酱色。

  意义:

湿毒内盛。

  3.舌诊的注意事项

  

(1)病人将舌自然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要呈扁平形,使舌体放松,不要卷缩,也不要过分用力,以免引起颜色的改变。

  望舌时尽量迅速敏捷地看清舌质、舌体、舌苔、避免病人伸舌过久,必要时可稍休息后再重复观察。

  

(2)病人面对光线,使光线直射入口,光线要充足,否则舌质及舌苔的颜色不易分辨。

  (3)注意饮食对舌诊的影响:

如食后因食物的摩擦使舌苔变薄;饮后使舌苔变润;食温热或刺激性食物后,舌质变红或绛。

所以一般不宜在病人进饮食或漱口后立即进行舌诊。

  (4)注意染苔:

如饮用牛奶后苔呈白色;吃乌梅、杨梅、咖啡、陈皮梅、橄榄等可将舌苔染为黑色或褐色;吃蚕豆、橘子、柿子及黄连、核黄素等,使舌苔染成黄色。

这些暂时的外物沾染,不可误认为病理的舌苔。

  附:

舌诊现代研究简介

  舌为口腔中主要器官之一,是由很多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外表被有特殊的粘膜,尤其舌背粘膜是组成舌苔的主要部分。

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极其丰富,其粘膜上皮薄而透明,故能十分灵敏地反映机体的变化、消化系统和体液的变化。

近年来运用现代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舌诊的日益增多,简介如下:

  

(1)正常舌象:

  淡红色舌质:

由于粘膜下层及肌层中血管及血运十分丰富,使舌肌呈红色,透过一层白色明带有角化的粘膜面,而形成正常的淡红色舌质。

  薄白苔:

由舌的丝状乳头末端角化树及其空隙中的脱落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渗出细胞等形成。

  

(2)舌象的变化:

  ①舌质的变化与血液循环、体液状况、及机体生理失调、

  组织细胞代谢障碍有密切关系;如全身机体代偿机能失调或机能不足时,就可能出现气虚的舌象;机体消耗过甚,影响到某些重要物质缺乏时,就出现阴虚的舌象。

  淡白舌多与组织水肿、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减少,血流缓慢等因素有关,常见于贫血,或蛋白质缺乏,尤其是白蛋白缺乏者,亦可见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或内分泌机能不全,如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红绛舌与毛细管扩张,血液量增加,血液浓缩等因素有关,多见于发热,尤其是急性感染性疾病,脱水,维生素缺乏,外科手术后,水液平衡失调及昏迷等病人;青紫舌可能与静脉瘀血,或缺氧而致还原血红蛋白增加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多见于肝脏病、心脏病及癌肿患者。

  舌体胖嫩,主要由于血浆蛋白减少,舌组织水肿,且可因水肿、舌体增大或肌张力降低、松弛而在舌边出现齿痕;裂纹为舌乳头融合及分离而造成的裂隙,可能与舌粘膜萎缩有关;芒刺系由丝状乳头向蕈状乳头转化,同时由于粘膜固有层中血管充血扩张,致蕈状乳头肿胀,充血而成。

  舌质干燥,是由于唾液分泌减少或伴有唾液含水量降低所致。

脱水患者,血液粘稠度增高,唾液水样分泌减少,故舌面干燥,所以舌面干燥是临床失水的最好指标,是任何原因引起失水的最早表现。

  ②舌苔的变化与丝状乳头增生,角化增剧,细菌的作用,口腔中存在水分多少,以及全身营养状况,脏器疾病等有关:

白苔多为氧气交换减少,或贫血,携氧降低,导致组织缺氧,引起舌粘膜代谢障碍和代谢产物增多而形成;黄苔是由于感染等致炎因子和代谢产物的刺激,使丝状乳头增生,粘膜表层弥漫的角化不全和角化过度,加上角质碎片和产黄色微生物的作用,以及舌的局部炎性渗出物等而形成,故多见于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发热及一些恶性肿瘤;黑苔的形成是因丝状乳头增生更剧,出现棕色角化细胞及黑色霉菌滋生,或腐败细菌作用于舌粘膜上之坏死物质,或与含铁微生物结合形成硫化铁而致黑色,故认为慢性感染,毒素刺激,胃肠功能紊乱,霉菌感染,长期应用抗生素和由于恶性疾病引起口腔健康情况恶化,是造成黑苔的原因,也可见于吸烟过量,口腔卫生差者。

  舌苔变厚,变腻,多由于病后食欲减退或进软食、流质、舌的机械摩擦作用减少,或因发热脱水、唾液分泌减少,清洗作用降低,影响舌的自洁作用降低,使丝状乳头延长,加上角质碎片、渗出物等堆积所致。

  综合目前有关研究资料,舌象变化与下列几点有关:

  ①与营养缺乏有关:

慢性胃病或慢性腹泻的患者,由于消化吸收不良,在临床上可见到黄色或灰色的舌苔。

体内消耗过多及代谢紊乱,也可见到舌苔的显著变化,如各种发热病人开始多薄白苔,中期多干黄苔,糖尿病人可见到干红苔等。

  ②与循环系统及血液的质和量有关:

高度贫血者,舌质淡白,舌乳头萎缩,失水、酸中毒、血液浓缩、缺氧者,舌质均呈鲜红或紫色;血小板减少,舌上可出现紫斑;恶性贫血出现光滑舌。

  ③与细菌病毒感染及机体抵抗力有关:

流行病初起多白腻苔,病势较重或严重时出现红绛舌;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以光剥舌较多,链球菌、葡萄球菌所致的败血症,则多见黄苔。

说明舌象的变化不仅与细菌种类有关,而且还可能与机体的抵抗力有及反应性有关。

一般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多在人体抵抗力极差的情况下发生,正气不足,故舌见光剥,而链球菌及葡萄球菌感染的败血症,以实热证居多,故多表现为黄苔。

  ④与唾液有关:

高热的病人如中毒性肺炎和急性肠炎失水患者,均有舌面干燥,口腔内失润现象。

这是因血液粘稠度增高,唾液水样分泌物减少所致。

又如阴虚患者,常有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副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使唾液浆液性分泌减少,代之以粘液性分泌,唾液的质量发生改变而见舌面干燥。

  ⑤与内分泌有关:

内分泌失调者,舌象有异常反应,如肾上腺机能不全者,舌面上可能有褐色隆起或陷下的色素斑

  (3)舌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①舌象的变化能够反映疾病的轻重和进退:

如舌质淡红,舌苔白、薄、润均为病情较轻;舌质红绛、青紫、舌苔黄厚,灰黑,或光滑无苔,均为病情较严重;淡白舌多属于慢性疾病,病情变化慢,病程较长,如贫血,蛋白质缺乏或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红绛舌多见于发热,脱水,水液平衡失调等,如烧伤患者,创面越大,伤热越重,则舌质变红越快越明显,如并发败血症则舌质多红绛干枯,肝硬化病人若原为淡红舌,薄白苔或薄黄苔,一旦转为红绛光剥,常表示肝功能恶化;急性阑尾炎多见腻苔,在治疗过程中厚腻苔转为薄白苔,多是病情好转,但如疼痛减轻而腻苔不退,则表示病情未减,甚至可能增剧。

  ②舌象的变化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绿脓杆菌性败血症,多见舌光剥无苔,而链球菌、葡萄球菌性败血症,则多黄苔;重症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甲状腺机能亢进,严重的肺、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常见舌质红绛,舌体瘦小,舌干而有裂纹等阴虚舌象,有的舌苔光剥舌边尖有红刺,后期则舌面光滑如镜、重症肝炎患者,舌质多红绛,干枯少津,病情恶化时更明显,舌苔多厚腻或燥,色黄或黑,有时也可见光剥无苔;肿瘤患者晚期出现红而光亮的舌象。

  

  

  白苔舌总论

  伤寒邪在皮毛。

初则舌有白[/b]沫。

次则白[/b]涎白[/b]滑。

再次白[/b]屑白[/b]疱。

有舌中、舌尖、舌根之不同。

是寒邪入经之微甚也。

舌乃心之苗。

心属南方火。

当赤色。

今反见白色者。

是火不能制金也。

初则寒郁皮肤。

毛窍不得疏通。

热气不得外泄。

故恶寒发热。

在太阳经。

则头痛、身热,项背强、腰脊疼、等症。

传至阳明经。

则有白[/b]屑满舌。

虽症有烦躁。

如脉浮紧者。

犹当汗之。

在少阳经者。

则白[/b]苔白[/b]滑。

用小柴胡汤和之。

胃虚者。

理中汤温之。

如白色少变黄者。

大柴胡。

大小承气、分轻重下之。

白[/b]舌亦有死症。

不可忽视也。

  微白[/b]滑苔舌

  寒邪初入太阳。

头疼、身热、恶寒、舌色微白[/b]有津。

香苏散、羌活汤之类发散之。

  薄白[/b]滑苔舌

  此太阳里证舌也。

二三日未曾汗。

故邪入丹田渐深。

急宜汗之。

或太阳与少阳合病。

有此舌者。

柴胡桂枝汤主之。

  厚白[/b]滑苔舌

  病三四日。

其邪只在太阳。

故苔纯白[/b]而厚。

却不干燥。

其证头疼发热。

脉浮而紧。

解表自愈。

  干厚白[/b]苔舌

  病四五日。

未经发汗。

邪热渐深。

少有微渴。

过饮生冷。

停积胸中。

营热胃冷。

故令发热烦躁。

四肢逆冷。

而苔白[/b]干厚。

满口白[/b]屑。

宜四逆散加干姜。

  白[/b]苔黄心舌

  此太阳经初传阳明府病舌也。

若微黄而润。

宜再汗。

待苔燥里证具。

则下之。

若烦躁呕吐。

大柴胡汤加减。

亦有下淡黄水沫。

无稀粪者。

大承气汤下之。

  白[/b]苔黄边舌

  舌中见白[/b]苔。

外有微黄者。

必作泄。

宜用解毒汤。

恶寒者五苓散。

  干白[/b]苔黑心舌

  此阳明府兼太阳舌,其苔边白[/b]中心干黑者。

因汗不彻。

传至阳明所致。

必微汗出、不恶寒、脉沉者。

可下之。

如二三日未曾汗。

有此舌必死。

  白[/b]滑苔尖灰刺舌

  此阳明府兼少阳舌也。

三四日自利脉长者生。

弦数者死。

如有宿食。

用大承气下之。

十可全五。

  白[/b]苔满黑刺干舌

  白[/b]苔中生满干黑芒刺。

乃少阳之里证也。

其证不恶寒反恶热者。

大柴胡加芒硝急下之。

然亦危证也。

  白[/b]滑苔黑心舌

  白[/b]苔中黑。

为表那入里之候。

大热谵语。

承气等下之。

倘食复而发热、或利不止者。

难治。

  半边白[/b]滑舌

  白[/b]苔见于一边。

无论左右。

皆属半表半里。

宜小柴胡汤。

左加葛根。

右加茯苓。

有咳嗽引胁下痛、而见此舌苔者。

小青龙汤。

夏月多汗自利。

人参白[/b]虎汤。

  脏结白[/b]滑舌

  或左或右。

半边白[/b]苔。

半边或黑或老黄者。

寒邪结在脏也。

黄连汤加附子。

结在咽者。

不能语言。

宜生脉散合四逆汤。

可救十中一二。

  白[/b]苔黑斑舌

  白[/b]苔中有黑小斑点乱生者。

乃水来克火。

如无恶候。

以凉膈散承气汤下之。

十中可救一二。

  白[/b]苔燥裂舌

  伤寒胸中有寒。

丹田有热。

所以舌上白[/b]苔。

因过汗伤营。

舌上无津。

所以燥裂。

内无实热。

故不黄黑。

宜小柴胡加芒硝微利之。

  白[/b]苔黑根舌

  舌苔白[/b]而根黑;火被水克之象。

虽下亦难见功也。

  白[/b]尖黄根舌

  邪虽入里。

而尖白[/b]未黄。

不可用承气。

宜大柴胡汤加减。

下后无他证。

安卧神清。

可生。

倘再有变证。

多凶。

  白[/b]苔双黄舌

  此阳明里证舌也。

黄乃土之色。

因邪热上攻。

致令舌有双黄。

如脉长恶热。

转矢气烦躁者。

大柴胡调胃承气下之。

  白[/b]苔双黑舌

  白[/b]苔中见黑色两条。

乃太阳少阳之邪入于胃。

因土气衰绝。

故手足厥冷。

胸中结痛也。

理中汤泻心汤选用。

如邪结在舌根。

咽嗌而不能言者。

死证也。

  白[/b]苔双灰色舌

  此夹冷食舌也。

七八日后见此舌而有津者。

可治。

理中四逆选用。

无津者不治。

如干厚见里证。

则下之。

得汤次日灰色去者安。

  白[/b]尖中红黑根舌

  舌尖白[/b]而根灰黑。

少阳邪热传腑。

热极而伤冷饮也。

如水停津液固结而渴者。

五苓散。

自汗而渴者。

白[/b]虎汤。

下利而渴者。

解毒汤。

如黑根多、白[/b]尖少、中不甚红者。

难治。

  白[/b]苔尖红舌

  满舌白[/b]滑而尖却鲜红者。

乃热邪内盛。

而复感客寒入少阳经也。

小柴胡汤加减。

  白[/b]苔中红舌

  此太阳初传经之舌也。

无汗者发汗。

有汗者解肌。

亦有少阳经者。

小柴胡汤加减。

  白[/b]苔变黄舌

  少阳证罢。

初见阳明里证。

故苔变黄色。

兼矢气者。

大柴胡汤下之。

  白[/b]尖红根舌

  舌尖苔白[/b]。

邪在半表半里也。

其证寒热、耳聋、口苦、胁痛、脉弦。

小柴胡汤和解之。

  白[/b]苔尖灰根黄舌

  此太阳湿热并于阳明也。

如根黄色润、目黄小便黄者。

茵陈蒿汤加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