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0206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精品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精品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精品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精品教案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表达效果的体会。

2.能仿照例句,选择一个情景写句子,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

 

3.能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

4.朗读、背诵古诗《乡村四月》。

 

【教学重点】

1.能仿照例句,选择一个情景写句子,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

2.能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表达效果的体会。

2.能仿照例句,选择一个情景写句子,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语文要素。

1.教师导入: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完成了一次环球旅行。

我们乘坐威尼斯小艇穿梭于古老的小城;我们走进别具风情的荷兰感受了恬静的牧场生活;我们驻足于金字塔下感叹人类的古代文明。

而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示课件1、2:

(设计意图:

从单元导读页回顾导入,回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为学习“交流平台”做铺垫。

二、学习“交流平台”。

1.交流总结。

师引导回顾交流:

请你读一读“交流平台”,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几篇课文,说一说:

哪一处静态描写或者动态描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出示课件3、4:

预设1:

我喜欢《威尼斯小艇》第四自然段描写船夫驾驶技术那段动态描写,我来给大家读一读,我感觉仿佛看到了小艇在极窄的河道中飞快的穿行,特别灵活。

出示课件5:

预设2:

我喜欢《威尼斯小艇》最后一段的那处静态描写。

安静而美好,和白天热闹充满活力的威尼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艇停了,威尼斯就入睡了。

出示课件6:

预设3:

我喜欢《牧场之国》第五自然段中那段动态描写,运河中的船只,满载牛奶的汽车、火车来往于城市和牧场,让我刚感受到了静谧之中的活力,同时也感觉人的活动并没有破坏这田园牧歌的生活。

出示课件7:

预设4:

我喜欢《牧场之国》第五自然段对牧场夜晚的静态描写,让我感受到了荷兰牧场夜晚的静谧之美。

出示课件8:

教师总结过渡:

这一幅幅动态或静态的画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不仅走入了那或静谧或灵动的美景之中,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景物进行描写,同时融入人的活动,能赋予景物生命力和变化感,增强艺术感染力,更好地表现景物独特的魅力。

2.拓展积累

师引导点拨:

在平时的阅读中你还积累了哪些表现景物静态美或动态美的句子呢?

(1)小组分享。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结合交流平台的内容,回顾本单元的重点语段,进一步感受语段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交流感受动态和静态描写赋予景物的生命力和变化感。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

1.读一读,说一说。

师:

读一读下面的两个句子,说一说:

这两个句子分别是怎么表现出景物的动态或静态之美的?

出示课件9:

预设1:

第一个句子写出了动态之美,是通过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景物以及感受,侧面写出了小艇行驶的速度极快。

预设2:

第二个句子通过描写许多动物安静下来的样子,表现出夜晚荷兰牧场的静态美。

教师总结过渡:

两个句子从正面和侧面两个不角度写出了景物的静态之美,我们来看下面这三个情景,想一想你能通过哪些方面写出动静之美呢?

2.以“放学后的校园”为例交流指导。

出示课件10:

(1)交流点拨。

教师提问点拨:

我们以“放学后的校园”为例,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出静态美呢?

预设1:

可以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放学后校园里各处的寂静无声。

预设2:

可以抓住教学楼、操场等环境描写,写出放学后校园的安静。

预设3:

可以通过放学前后的对比写出放学后校园的静谧。

(2)学生练笔。

师:

请从三个场景中任选一个来写。

(3)展示交流。

出示课件11:

(设计意图:

以问题入手,发现例句是怎么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的,在总结方法的基础上,以其中一个场景为例进一步交流方法,再通过仿写练笔进一步巩固实践。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

2.朗读、背诵古诗《乡村四月》。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

1.读一读,说一说。

教师提问引导:

自己读一读下面的两段话,说一说它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

出示课件12:

预设1:

第一段话描写的是埃及金字塔。

预设2:

第二段话描写了是一个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建筑物。

师总结过渡:

第一段话是我们课文中的一段话,描写的也是我们熟悉的金字塔。

那第二段话描写的这个白色的建筑物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2.看图,补充资料。

出示课件13:

教师提问引导:

看了图片,你们知道这段话描写的是哪个建筑物了吗?

预设:

这个白色大理石建筑物是印度的泰姬陵。

教师补充介绍:

第二段话出自季羡林先生的《泰姬陵》一文,描写的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印度泰姬陵”

3.交流特点。

出示课件14:

教师提问引导:

这两段话都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预设:

都突出了景物的颜色特点。

教师追问:

在描写景物的颜色时,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

两段话都在突出表现一种颜色,都围绕一种颜色在描写。

第一段话突出金色,第二段话突出表现里景物白色的光辉。

教师总结过渡:

两个句子都集中强调了一种颜色。

像这样的句段还有很多,咱们一起再来看两段话。

4.拓展积累。

出示课件15、16:

(设计意图:

以问题入手,发现例句是景物的哪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发现两个语段的共同点,并在交流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积累。

二、学习“日积月累”。

1.聚焦题目。

出示课件17:

教师提问导入:

读一读这首古诗的题目,你从中都知道了些什么?

预设1:

这是一首田园诗。

预设2:

从“四月”能判断描写的是初夏季节。

师总结过渡:

农历四月已经到了初夏时节,这个时节的田园风光什么样的呢?

自己读一读吧。

2.学生自主朗读古诗。

师点拨:

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注意“了”的读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出示课件18:

师引导点拨:

请根据注释来说一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4.赏析。

教师提问引导:

带着你的理解再读一读这首诗,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1:

我看到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特有的美好景象,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真美,我感受到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

预设2:

我看到了乡村里一片繁忙的景象,人人都在忙着各种农事,我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5.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出示课件19:

教师小结过渡:

整首诗既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又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繁忙。

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6.延伸阅读:

教师提问引导: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深入农家生活,以田园生活为题,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

你还知道这样的诗句吗?

(1)全班交流。

(2)诵读积累。

出示课件20:

【课后反思】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在“交流平台”的学习中我结合单元语文要素“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对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和交流,在此基础上对语文要素进行总结,强调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是表现景物独特魅力的好方法。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内容。

在第一题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说一说两个句段分别是怎样表现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再以一个情境为例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静态美,最后让学生进行练笔实践,通过互评修改让学生进一步习得表达的方法。

在第二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发现两个例句表达方式的共同之处:

突出描写一种颜色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积累。

在教学“日积月累”时也以学生的自读感悟和积累为主,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诵读感悟,并熟读成诵。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的。

【语文要素】

2.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语文要素】

3.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

4.背诵古诗《蝉》。

[教学重难点]

1.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2.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的。

(重点)

2.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重点)

一、交流平台:

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

生活中,是否会有某一件事或某一样东西在不经意间打开我们的心扉,进驻我们的心田,给我们滋养,让我们透悟呢?

郭沫若有过,许地山有过,琦君有过,冯骥才也有过。

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一,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完成学习单。

预设:

课文所描写的具体事物特点表达的感情《白鹭》白鹭外形和情态的美赞美之情《落花生》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有用悟出做人的道理《桂花雨》桂花雨香气四溢;摇桂花的乐趣思念家乡《珍珠鸟》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人生活感悟。

2.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平台”,交流阅读体会。

3.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像本单元几位作家一样具有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悟能力。

二、词句段运用:

对比的写法

1.出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三个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2)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三个句子都是通过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作者对笔下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2.提问:

这些句子重点说明的是前面事物的特点,把后面的内容去掉可以吗?

(不可以,如果去掉了,就不能突出作者要重点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了。

3.让学生试着用对比的方法说说生活中的某种事物。

预设:

松树,一种平凡的树,它不像花朵把自己的艳丽呈现给人们,只是在银装素裹的世界中为人们送去星星点点的绿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所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

(难点)

2.背诵古诗《蝉》。

一、词句段运用:

一词多义

1.出示句子。

指名朗读句子,借助工具书查查“开辟”和“姿态”的解释。

开辟:

①开垦。

②开创、创立。

姿态:

①姿势。

②态度;气度。

2.练习将同一词语放在不同语境中说话。

(1)指导学生将“温和”放在“形容气候”的句子中说话。

例如:

昆明一年四季气候温和,被称为春城。

(2)指导学生将“温和”放在“形容性格”的句子中说话。

例如:

张老师的性格十分温和,对待犯了错误的同学,她总是轻声细语地指出错误,从来不发火。

3.师:

关于一词多义的辨析,首先要明确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语言环境和句子的本意进行比较,才能用得对,用得准确。

4.补充练习:

根据下列词语不同的意思,用每个词语写两句话。

骄傲新鲜自然简单精神便宜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虞世南的《蝉》,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听清字音。

2.学生自由诵读,分享理解古诗的一般方法。

3.介绍作者。

4.出示注释,借助插图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ruí):

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

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饮:

饮用,喝。

清露:

纯净的露水。

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

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籍(jiè):

凭借。

诗意:

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师:

这首诗有什么含义?

(诗人以“蝉”喻指清高尊贵的人,比喻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5.联系本单元课文,体会作者借助“蝉”寄托个人志向、情操的写法。

6.同桌或小组间用不同形式练习朗读,熟读成诵,并默写。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课通常都是按部就班,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地讲解,这样的课堂远远达不到活力课堂的要求。

课堂结束后,很多地方值得深思。

如何把“自学、探究、应用”运用在复习整合课中,还需要我们继续探讨。

从“语文园地”内容看,有“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这三部分内容。

我把“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第一题放在第1课时讲,剩下的放在第2课时讲。

这两节课如何连接、过渡是备课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以前讲这些内容时,我并没有认真思考连接和过渡的问题。

这样是不行的。

从这两节课来看,我对教材的研读与把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备课不仅要认真,还要研读,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

在古诗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感悟诗意,似乎又翻出了新意,值得提倡。

《金字塔》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译愧”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通过两片短文的对比阅读,发现两片文章在介绍金字塔的方式上不同。

4.搜集资料,尝试用自己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教学重点:

1.认识“译愧”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通过两片短文的对比阅读,发现两片文章在介绍金字塔的方式上不同。

教学难点:

搜集资料,尝试用自己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揭示课题:

预设:

同学们,在人类历史上,有七大奇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大部分早已淹没,埃及金字塔成了硕果仅存的遗迹。

长久以来,她都是一个让大家不断揣度的不解之谜。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金字塔,去探究它的神秘,去一睹它的风采。

2.出示图片欣赏。

3.出示课题《金字塔》,谈话:

大家对金字塔有什么了解,分享给大家吧!

二、认读生字

1.把每一个生字读准确,才能把课文读准确,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他们吗?

译愧熠遐黏刃埃滥淤湛

2.试着组词学习。

预设:

译名惭愧熠熠生辉黏着

遐想刀刃埃及泛滥淤泥精湛

3.词语搭配。

预设:

雄浑的画卷雄浑的乐曲雄浑的声音

精湛的技术精湛的手艺精湛的艺术

锋利的刀刃锋利的匕首锋利的剪刀

4.和同桌互相指读生词。

三、内容感知

(一)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本课由两篇文章组成,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

(二)读一读本课的导读部分,了解学习任务:

要求:

读文章后,说说你对金字塔有了哪些了解。

两篇短文用了不同的方式写金字塔,你更喜欢哪一种?

说说你的理由。

(三)带着任务阅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号吧!

任务一:

阅读《金字塔夕照》。

任务二:

阅读《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1.想一想,两篇文章介绍金字塔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

《金字塔夕照》——抒情散文。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非连续性文本。

2.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

预设: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文本的一种类型,它既具文本的基本共性,但在语言和结构的组合上又区别于其他文本形式。

非连续性文本又称“间断性文本”,相较于具有叙事性、文学性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由逻辑、语感不严密的段落层次构成的阅读文本形式。

一般包括图表、图解文字、目录、说明书、广告、地图、索引等。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在结构和语言不具有完整的故事性,它比叙事性文本更能够直观的表达编者传递的基本信息,具有概括性强、醒目、简洁等特点。

因此,相对于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能够简洁系统的呈现文本的关键信息,其阅读具有“短、简、快”的特点,能够大大缩减读者的时间,提高阅读的效率。

(四)思考一下这两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金字塔的哪几个方面。

预设:

《金字塔夕照》——夕阳下的金字塔。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和建塔时的古埃及。

1.金字塔夕照。

(1)跟同桌一起朗读课文《金字塔夕照》,交流:

在作者的笔下夕阳下的金字塔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预设:

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2)思考:

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开罗是金色的?

预设: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3)出示句子:

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那里放射出来的。

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在这开阔而雄浑的画里你看到了什么?

望着这人间奇迹,你想到了什么?

(4)出示句子:

夕阳下的金字塔真是太美了,让我们着迷,让我们陶醉。

——有人说金字塔的白昼和月夜,各有各的情趣,各有各的美,但我觉得最令人难忘的,恐怕还是这大漠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

(5)这雄伟的建筑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让我们心怀赞叹再来朗读吧!

2.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1)读一读第二篇文章,说一说:

为什么说金字塔不可思议呢?

(2)在文章里找找答案,边读边想,边想边批注做标记。

(3)利用好文字、图片、数据、图表、示意图等,理解金字塔的结构,建筑时间以及精湛的工艺。

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分享展示。

(4)你从哪里读出了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预设:

塔原高约146米,塔基原边长约230米。

因年久风化,塔现高约137米,塔基现边长约227米。

(5)146米究竟有多高呢?

同学们能想象出来吗?

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一谈。

预设:

金字塔真是太高了,不可思议,得抬起头仰视它。

(6)出示句子,感知说明方法:

整个胡夫金字塔大概有50层楼高,塔基面积相当于126个篮球场那么大。

塔高的10亿倍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

预设:

列数字作比较。

(7)出示句子体会精巧的艺术:

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

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仍很难用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五)复习说明方法。

四、理解猜想

(一)猜想:

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

预设:

自由表达。

(1)这些巨大的石料是怎样运上去的?

(2)这精湛的工艺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完成的?

(二)金字塔建造时候的古埃及是什么情况?

(1)为什么金字塔建在尼罗河附近?

(2)古埃及有哪些文明成就?

(3)猜想:

文中说到的船有什么作用?

预设: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五、交流展示

1.两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篇呢?

2.聘请小导游:

带领大家去金字塔旅游,你想从哪些方面怎样给大家介绍呢?

预设:

结合实际进行发言。

习作: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颐和园、秦始皇陵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来写写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简介。

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

通过本次习作,相信同学们会好好的保护它们。

1.可以从一幅幅文化遗产的图片入手,在背景音乐中欣赏,在欣赏中引起心灵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到平时积累的语言,选择喜欢的表达方式。

3.重视习作的交流和评议。

学生写完后要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习作,通过师生评议,达到能修改自己习作的目的。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以及我们的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等资料,了解其现状、特色、有关的故事等,撰写习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重点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难点

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恰当的处理,将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教师:

准备相关课件、图片和视频资料。

学生:

课前搜集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字材料、图片和故事。

2课时

1.体会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

3.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恰当的处理,将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一、图片展示,切入课题

1.出示图片:

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布达拉宫……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

2.文化遗产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等能彰显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遗产。

二、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1.指导学生看书,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

2.学生交流发言。

3.师生总结归纳:

(1)确定习作的内容,即介绍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然后选择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介绍。

(2)可以写景点风光,也可以写与景点相关的故事、传说。

(3)将搜集到的材料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4)可以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使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具体。

三、小组交流,共享资源

1.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选择一处在小组内进行口头交流。

2.小组成员相互评议。

四、根据要求,下笔行文

1.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2.介绍最有特色的内容,著名风光,景点,适当引用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

3.做到有条理、重点突出。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有代表性的习作。

习作: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内容:

著名风光、景点特色、动人故事、美丽传说

要求:

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生动

1.交流习作,师生共同讲评。

2.修改习作。

学会修改自己和他人的习作。

一、回顾习作内容和要求

介绍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抓住最有特色的内容,著名风光、景点,适当引用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

做到有条理、重点突出。

二、展示佳作,共同评议

1.教师将习作展示在大屏幕上,引导学生说说习作好在哪里,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2.找出习作的精彩之处,说说作者是怎样介绍得有条理的。

3.再读习作,说说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提出你的修改意见。

4.师生小结。

三、指导学生修改习作

1.对照别人的习作,看看自己的习作有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

2.检查一下自己的习作是否条理清楚。

3.看看语句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

4.看看文章还有没有其他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5.自己修改后,小组内互相交换,再次进行修改,并为修改后的习作写评语。

四、撰写习作

将修改好的习作认真撰写在作文本上。

习作: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条理清楚 语句通顺 无错别字 重点突出

本节课在设计上最大的亮点是深入浅出、细致严密,非常注重作文评改课的可操作性、实用性。

教学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首先让学生明白“标题、开头、结尾”评改的各项具体标准以及“要为中心服务”的大原则,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自评、互评、互改、自由讨论、共同商讨、分工合作,精益求精。

学生兴趣浓、热情高,既调动了主动性,又培养了合作意识,比单纯老师批改收获大,学生也认可这种自主评改作文的方式,是可以继续深入探索的。

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形式上都体现了由点到面、讲究实用的教学思想,达到了让学生学会修改,分享写作心得,共同追求写作进步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