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民县非物质文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0201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裕民县非物质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裕民县非物质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裕民县非物质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裕民县非物质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裕民县非物质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裕民县非物质文化.docx

《裕民县非物质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裕民县非物质文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裕民县非物质文化.docx

裕民县非物质文化

哈萨克族相马术

信息来源:

文体局发布日期:

10-12-20编辑:

Ymxxb7点击:

 240次

哈萨克马的饲养放牧现状摄影:

李戈壁拍摄时间:

2010年8月19日拍摄地点:

裕民县哈拉布拉乡加帕尔村

   哈萨克马种公马外部特征摄影:

童建林拍摄时间:

2010年8月18日拍摄地点:

裕民县察汗托海牧场塔斯特村

   传承人金恩斯汗讲解哈萨克跑马外部特征(后腿肌肉特征)摄影:

童建林拍摄时间:

2010年8月18日拍摄地点:

裕民县察汗托海牧场塔斯特村

   哈萨克跑马马驹外部特征摄影:

童建林拍摄时间:

2010年8月18日拍摄地点:

裕民县察汗托海牧场塔斯特村

 

 

 

 

 

 

哈萨克族相马术(哈萨克马)是生活在草原牧区的哈萨克族牧民世代相传的独特相马技能。

早在公元前6千~7千年哈萨克族的先民塞种人就开始了驯养马匹。

西汉时期,乌孙国(今伊犁一带)产乌孙马。

《史记》记载:

“乌孙以千匹马聘汉女,汉遣女江都翁主”。

《前汉书》称乌孙马为“西极马”或“天马”,与“大宛马”相媲美。

据考证,乌孙马即今哈萨克马的前身。

    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以畜牧业为生,终年逐水草而居。

冬季游牧新疆境内,夏季迁到中亚一带。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中俄划定国界,部分哈萨克族定居新疆。

哈萨克马生活在天山山脉北麓丰茂的草原上,历史上曾渗入外血,经哈萨克族长期培育而成,当地习惯上称近代改良过的马为伊犁马,而未经改良,体尺较小的土种马称哈萨克马。

自古以来,哈萨克族人就有了“勇士的翅膀是骏马”“马是四类牲畜之首”的谚语。

关于“四类牲畜”的古老传说故事是讲5个兄弟受哥哥汗王的迫害,五兄弟历经磨难,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驯服了马、牛、骆驼、绵羊和山羊使他们的部族摆脱了狩猎为生的生活,开始了畜牧业。

哈萨克人尊驯服马的罕巴尔为——罕巴尔神。

哈萨克人在培育和驯养马的时候要祈求罕巴尔神的恩惠。

哈萨克马的总体特征:

头中等大,显粗重,背腰平直。

毛色以骝毛、栗毛、黑毛为主,青毛次之。

成年体尺:

公马体高为140厘米,体长为144.2厘米,胸围为167.0厘米,管围为19.3厘米;母马相应为133.7,139.5,161.7和17.3厘米。

优良的跑马外部特征:

    额头尖、芦苇尖耳、头旋高、鬣毛短、眉骨前凸,眉骨上部凹陷深,羚羊眼,鼻梁隆起,鼻孔宽大、下唇厚实、臼齿间隙宽、尖而利,有些马的臼齿向后弯曲,此牙哈萨克族称之为“骆驼牙”、下颌骨两侧外凸、下颌宽深(能嵌入成人一只拳头),额宽、头骨清秀、颈突明显、脖颈短、气管粗,脖颈和肩甲骨连接处似马鞍型,鬐胛高,肩胛骨光滑,肩胛骨前缘隆起,胸部肌肉发达,胸部宽阔,前胸窝能嵌入成人一只拳头,胸骨似鸟胸,肘关节韧带肌肉发达(如反扣的碗状),哈萨克族习惯上称为上马脚蹬,腋窝宽速度越快,桡骨内侧粟状物越大越好,胫骨的筋腱粗壮,筋腱与胫骨之间可以两指掐入来判断筋腱的粗细,指骨短,胫毛长,蹄匣坚硬似椭圆形,呈青灰色,蹄掌肉球厚,与地面摩擦时起到隔热作用,两前腿并立时胫骨处能放入成人的一只拳头,越宽越有耐力,腹部平坦,背部比肩胛骨低,背腰平直,背部长短适中,肋骨间隙宽,肺活量大,腰椎宽,髋结节之间距离宽,髋骨宽阔,肛门处能放入成人一只拳头,这样便于排粪,尾椎粗毛密,尾尖毛稀疏,从侧面看股骨前突,韧带伸缩有力,生殖器包皮紧缩有弹性,后腿胫骨肌肉发达,跗关节弯曲似弯弓,犹如幼驼的后腿修长有力,从后面看三点成一线(头顶、鬐胛部、荐部),跑马性子急,手牵着紧跟着你,听到马蹄声时急躁不安。

2、优良走马外部特征:

走马与跑马的外形特征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1)腰椎似弓形

(2)臀部像反扣的锅,肌肉发达健壮。

(3)前胸、两前腿间隔宽,大走马走时两腿蹄掌基本能打到前胸上,步履大而稳健。

(4)、步履小、速度慢一般称之为小走马。

3、优良种马外部特征:

种公马与跑马的外形特征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1)鬃毛长而密,鬣毛长遮盖双眼。

(2)尾椎粗壮,尾毛长而密。

(3)身躯高大而雄壮,保护马驹、马群不受其他野兽攻击。

同时具有不受其他种群侵扰,带领马群寻找优良的栖息地。

 哈萨克族一般挑选5岁以上的优良种公马放在母马群,母马群由4岁以上6—7匹母马组成,10岁以上的优良种公马可以管理25—30匹母马。

优良的母马与跑马的外形特征基本相同,体态匀称,腹部圆而大,臀部宽阔圆润,繁殖季节脂肪囤积迅速。

4、优良马驹外部特征:

    已经基本具备了优良跑马的基本特征,不同之处在于:

眉骨上部凹陷不明显,鬃毛短、尾毛短,四肢修长,胫毛稀少,腹部如鱼腹,体高比体长要大,第一次套上笼头拴在饲养处三天直立不卧。

从马驹的外部特征看40%像种公马,60%像母马。

5、历史价值

哈萨克族相马术(哈萨克马)历史悠久,继承了哈萨克族先辈在相马方面的独特技能,具有“活化石”的作用。

丰富了中华民族相马技艺的内容。

6、文化价值

    具有鲜明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色。

哈萨克人尊马的始祖为罕巴尔神,马是哈萨克族民族的生命,是物质及精神的支柱,体现出哈萨克民族与自然的关系。

对于研究哈萨克族历史、风俗习惯、生产生活、人文环境、心理特征等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7、科学价值

哈萨克族相马术是哈萨克民族在长期的游牧历史进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针对性、操作性。

8、经济和研究价值

马和人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马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相马术研究对我们研究草原文化、民俗、民族心理特征有重要的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

哈萨克族乳制品制作技艺

信息来源:

文体局发布日期:

10-12-20编辑:

Ymxxb7点击:

 222次

过滤骆驼奶摄影:

童建林拍摄地点:

2010年7月29日拍摄地点:

裕民县阿勒腾也木勒乡

发酵成品饮用马奶酒摄影:

童建林拍摄地点:

2010年7月29日拍摄地点:

裕民县阿勒腾也木勒乡

成品酥油的存放摄影:

李戈壁拍摄地点:

2010年7月16日拍摄地点:

裕民县哈拉布拉乡霍东拉什村

成品的酸奶酪摄影:

李戈壁拍摄地点:

2010年7月16日拍摄地点:

裕民县哈拉布拉乡霍东拉什村

晾晒奶疙瘩摄影:

李戈壁拍摄地点:

2010年7月16日拍摄地点:

裕民县哈拉布拉乡霍东拉什村

 

 

自古以来裕民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早在2500多年前,这里就有呼揭、匈奴、乌孙等人类活动,以后又有鲜卑、柔然、突厥、蒙古等民族接踵而至、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明。

哈萨克族以畜牧业为生,终年逐水草而居。

冬季游牧新疆境内,夏季迁到中亚一带。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中俄划定国界,部分哈萨克族定居新疆。

    哈萨克族乳制品分别来自于“四类牲畜”(马、牛、山羊绵羊、骆驼)关于“四类牲畜”的古老传说故事是讲5个兄弟受哥哥汗王的迫害,五兄弟历经磨难,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驯服了马、牛、山羊绵羊、骆驼使他们的部族摆脱了狩猎为生的生活,开始了畜牧业。

哈萨克人尊驯服马的罕巴尔为——罕巴尔神。

牛的始祖为赞戈爸爸。

绵羊的始祖为乔力盼神,山羊的始祖为切克齐克神。

骆驼的始祖为沃依斯勒神。

   哈萨克族乳制品制作是哈萨克族妇女世代相传的食品制作技艺。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05年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在乌孙国生活期间创作的《黄鹄歌》诗歌,诗中写到“穹庐为室兮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描写了当时哈萨克族的先民乌孙人居所形式和饮食习惯。

其中“以肉为食兮酪为浆”生动描写了乌孙人的饮食。

这说明在西汉时期,甚至更早,乳制品已成为哈萨克族先民的主要食品。

   每年“四类牲畜”的哺乳期间,也是哈萨克族妇女最忙的季节,她们用勤劳的双手精心制作各种乳制品以备生活之需。

乳制品包括初乳、奶酪(肉色甜奶酪,白色甜奶酪,酸奶酪)、酸奶、奶乳渣、奶油、奶皮子、酥油、驼奶、马奶发酵等

   1、初乳  (哈萨克语:

吾俄孜)

 将四畜初乳到入锅中烧开,并用勺不断搅动约 10分钟左右成稠状出锅,口感松软营养价值高。

   2、奶皮子(哈萨克语:

海玛克)

   将鲜奶倒入锅中煮熟,第二天早晨将表面一层奶脂撇去,这就是奶皮子。

   3、奶油(哈萨克语:

克烈给)

   将早、晚挤出的牛奶倒入盆中,时间各为约12小时后,牛奶表面形成一层油脂,将油脂撇出,这就是奶油。

   4、酸奶(哈萨克语:

阿依然)

    将煮熟牛奶的奶皮撇除之后,加温加入发酵奶将盆口用大盘子盖上,用皮大衣或棉被抱紧,放置于较温暖的地方,经过2-3小时发酵,就制成酸奶。

酸奶喝完留下1-200克发酵奶为重新发酵酸奶时用。

初次制作酸奶时要用酸奶引子,酸奶引子是用200克左右的鲜奶将纯银器放置其中(如纯银手镯等,因纯银器具有发酵功能)发酵1-2小时即可。

   5、奶乳渣(哈萨克语:

卡特克或斯租别)

   将酸奶灌入羊毛编制成的袋子内(羊毛编制成的袋子具有便于排出多余乳水作用),挂在三角架上8-9小时,排除乳水后取出,加盐用手搅拌均匀即可。

   6、酥油(哈萨克语:

撒热玛依)

   

(1)将每天的奶油搜集放入木盆中5-6天发酵,参入凉水用手搅拌1小时左右,将水挤压排出,再加盐(防止发霉、变质)用手搅拌,将风干的羊肚放入水中浸泡使之松软,再将搅拌好的酥油装进羊肚内,置于阴凉处(使油脂不熔化),可储存长达一年时间左右。

   

(2)将撇去奶油的生奶和酸奶灌进皮囊内,用捣杆上下搅拌,使之完全融合,5-6天时间发酵后,用捣杆上下搅动1-3小时,使乳汁与油脂分离此时将囊内的油脂取出,油脂用来做酥油。

   7、肉色甜奶酪(俗称甜奶疙瘩)(哈萨克语:

克孜勒仁莫奇克)

    将生奶加温后放入引子,(引子:

牧民在冬宰时取出的反刍动物的皱胃,撒上盐风干保存5个月以上)两小时之后发酵,用慢火煮,不时用勺子搅动5-6小时后即成肉色甜奶酪。

   8、白色甜奶酪  (哈萨克语:

阿合仁莫奇克)

   将生奶4-5公斤煮熟后加入1公斤左右酸奶,使其发酵后,即成白色甜奶酪。

以上两种甜奶酪出锅时形似豆腐,味美香甜,适合老人食用。

如凉晒干透以后,可储存长达一年时间左右。

   9、酸奶酪(俗称酸奶疙瘩)(哈萨克语:

胡尔特)

   将撇去奶油的生奶和酸奶灌进皮囊内,用捣杆上下搅拌,使之融合,用5-6天时间发酵后,用捣杆上下搅动1-3小时,分离并将囊内的油脂取出,将剩余部分倒入锅内煮3-4小时,并用勺子不断搅动,待水分蒸发变稠再灌入面袋吊挂在三角架上1-2天,排出乳水,凝固后再从袋内取出掰成小块,凉晒于笈笈草编织的架子上2-3天,再装入袋子内晒干。

干透以后,可储存长达一年时间左右。

便于携带方便食用。

   10、驼奶的制作包括熟驼奶和生驼奶制作两种

  

(1)熟驼奶(哈萨克语:

合木然)的制作:

牧驼人家,大约从每年4月到次年2月为挤驼奶期,将挤好的生驼奶煮熟撇去奶皮,再重新加温,将其灌入备有发酵引子(伙尔)的皮囊内,用羊毛绳子将口扎紧,并用捣杆上下搅拌大约半小时后扎紧皮囊口,用皮大衣或棉被包裹起来,在气温高时4-5小时就能发酵,气温低时要1-2天才能发酵。

即可饮用。

,其较生驼奶粘稠,并且营养价值也较高。

  

(2)生驼奶(哈萨克语:

初巴特)的制作  

    将刚挤出的驼奶灌入备有引子的皮囊内,用羊毛绳子将口扎好,用捣杆不断上下搅拌约30分钟左右,即可发酵饮用。

   11、马奶发酵(哈萨克语:

合木子)方法  

   牧马人大约在每年6-9月份,将刚挤出的马奶灌入备有引子的皮囊内,用羊毛绳子将口扎好,初次发酵马奶要用捣杆不断上下搅拌约1小时左右,将每天每次挤出的马奶集中分两次灌入皮囊内,3-4天后发酵,兑上生马奶即可饮用。

马奶发酵引子的制作方法有两种:

用一块纱布将约半公斤葡萄干包好,放入约15-20公斤重的生马奶中,再加入8-9块方块糖,将皮囊扎紧包裹好放于温暖的地方,3-4天后发酵,取出葡萄干兑上生马奶即可饮用。

另一种方法,用一碗酸奶加入到约15-20公斤重的生马奶中,用捣杆不断上下搅拌、均匀,3-4天后发酵,即可饮用。

   12、乳制品适用场合及营养价值:

由于哈萨克族乳制品制作遵循自然法则,方便适用。

哈萨克民族热情好客,乳制品做为常用食品,大部门在夏季、秋季制作,冬季食用,多用于节日、喜庆场合、招待家人、贵宾等。

并且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钙、铁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尤其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老年人补充营养及热量,强身健体有很好疗效。

   锅,木盆,水桶,水,咸盐,马奶、牛奶、绵羊奶、山羊奶、骆驼奶,倒杆,绳子,羊肚子,纯银手镯,风干的牛刍胃,发酵用的皮囊、芨芨草帘子,四腿晾晒木架。

 

哈萨克族多依布

信息来源:

裕民县政府网发布日期:

10-07-08编辑:

裕民县政府点击:

 182次

 

 

传说这是在上千年以前,由一个部落头人发明的游戏。

一天这个头人闲得无聊,他就找来一个奴隶为自己解闷,他在地上随便画了几条线,在各自一边画出“比”的位置。

“比”是大部落“塔依甫”的头人。

棋盘画好后,他用刀削了几节小木棍做“塔斯”(棋子)。

并统称这些“塔斯”为奴隶。

然后就让那个奴隶与他交战,鼓励奴隶将棋子走到“比”的位置,说只要走到那个位置,奴隶的身份就可以改变。

奴隶信以为真地绞尽脑汁地往前进,他则毫不留情地拦截和吃掉奴隶的棋子,结果那个奴隶最终也没有走到“头人”的位置。

所以直到今天,“塔斯”仍然被统称作奴隶。

 

 

多依布在草原上流传开来以后,又创造了较为正规的棋具,并且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

最初是用木头来做棋子,大小约为2厘米左右,为两种不同形状,一方立面为“A”形,另一方立面为“M”形。

因为哈萨克是游牧民族,天生对羊只的各部位了如指掌,因此有聪明人在吃完羊蹄后,发现羊趾骨关节造形美观,最适合做“塔斯”,便用刀将它一破为二,刮尽结合部的骨骺,将棱角磨平,形成上端圆狐,下端平整、大约2厘米左右的棋子。

接着又用染羊毛做花毡的颜料,在锅里经过煮染成红黑两色,一副美观的骨质塔斯就算完成了。

(如果是在野外临时起意,也可以用石子、草棍等物替代)。

多依布塔合达(棋盘)起初是用木炭条画在桌面上,随着这个游戏在各部落中的传播,较量的机会也多了起来,因此出现了一些博弈高手。

他们的棋盘制作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一般多用山羊脊背的皮绘制。

博弈高手则用小马驹背部和颈部的皮绘制。

因为皮革棋盘柔软坚韧,经久耐用,携带方便,适合频繁地折叠。

(其它简易棋盘也可在纸上和桌面上绘制。

)棋盘为长方形,由7条和6条斜线相交,有7条线的称长房,6条线的称双房,形成了32个交叉点(或者32个菱格),每个交叉点则是棋子的落脚点。

红黑双方各有“塔斯” 12枚,先是布在靠自己一边的3行12个点上,中间空着的8个点为交战空间。

对局时,如果长幼有差,那就请长者先行一步。

其他人一般是经过抽签或者协商确定先后之后,便开始举步向对方进攻。

棋子每次只能移动一格,而且只准前进不得后退。

如遇对方一子挡道,而其后又有空白点,即可在跨越之后将其吃掉。

跨越几个即吃掉几个,直至攻占对方底边的“比”位。

   攻占“比”位之后,该棋子则由奴隶变得神通广大,它可以在直线上任意驰骋,不拘一格追杀对方,或者将对方逼迫得无路可走。

双方经过斗智斗勇,一方被吃的不剩一个塔斯,或者逼得对方无路可走,则宣告获胜。

 

 哈萨克族马鞭制作

信息来源:

裕民县政府网发布日期:

10-07-08编辑:

裕民县政府点击:

 201次

 

 

哈萨克族是马背上的一个民族、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哈萨克族人形成了以马与歌为主要特点的草原文化、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马鞭为马具制作的一部分,马具制作的精美程度,是其身份象征,该项目为世代相传。

将弯曲不直的土尔条抹上酥油或动物油,在炉子或火上烤,加热搬直。

将牛皮放入木捅里,用麸皮、质量较差的面粉、“卡的克”倒入木捅,搅拌后放到较热的地方,每3天翻一次,15天后,牛皮上的毛脱落下来,然后拿出,平铺地面,洒上咸盐,晾上1天,用塔勒尕克(加工皮张木制工具)进行加工,晾干后备用。

熟好的皮张可制作马笼头、马鞍子、马肚带等。

将熟好的牛皮用刀、契锥、斯得格什(木制长方形,边上有矩形豁口的工具),把皮张加工成宽窄不同的细条,根据细条的多少编制成各种用途的鞭子,如6个塔斯巴(皮子细条的数目)、8个塔斯巴、12个塔斯巴编织成马鞭,如:

6个塔斯巴、8个塔斯巴编织成骑马用的马鞭,12个塔斯巴编织成放羊、放牛的鞭子。

目前,哈萨克族马鞭制作技艺传承人越来越少,多数哈萨克族年轻人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不会马鞭制作。

每年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及阿肯弹唱会均举办哈萨克族马鞭展览。

哈萨克族捻毛线

信息来源:

裕民县政府网发布日期:

10-07-08编辑:

裕民县政府点击:

 151次

 

 

在哈萨克族生活用品中,毛线的运用占有重要地位,如毡房、花毡、毡筒(鞋)、毡帽、哈萨克刺绣等,在古时,这些用品均需要各种手纺毛线进行缝合或装饰。

毛线的制作与哈萨克族生活密不可分,也逐渐形成了其特有捻毛线工艺。

将大羊(3—4岁的羊)的羊毛剪下(或骆驼毛),洗干净,晒干,用手将羊毛均匀撕开,根据所需毛线的粗细,把羊毛搓成细条,一头挂在“乌勒乔克”(纺毛线工具)上,多余搓好的毛线缠在小拇指上,把“乌勒乔克”左右转动,直到毛线捻成型,再把小拇指上搓好的毛线送出继续通过“乌勒乔克”转动捻成型。

当拇指上的毛线用完后,可以停下来继续衔接搓成细条的羊毛。

直到所需毛线长度足够为止。

一般一天一个人可以捻毛线200—300米。

用“乌勒乔克”捻出的毛线结实、耐用,是哈萨克族织补、装饰的重要材料。

在哈萨克族日常生活中,手工捻的毛线使用已经很少,会传统捻毛线工艺的哈萨克族人大多是生活在牧区的少数老人。

哈萨克族笈笈草编织

信息来源:

裕民县政府网发布日期:

10-07-08编辑:

裕民县政府点击:

 157次

 

 

哈萨克族在游牧生活中,发现草原上生长的芨芨草通过简单编制,即可遮挡风雨及日晒,且经久耐用。

随着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特有编制艺术,并在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每年9月份下雨后,等到天晴在笈笈草根较软的前提下,根据需要选择较粗较长的笈笈草人工拔出,剥去每根笈笈草的外皮晾干,根据编织图案色彩的种类,将捻好的毛线染成需要的颜色晾干备用。

过程:

观察需要制作图案的样子(哈萨克族图案有种养头、方型的);地上铺好毛毯或毡子将每根笈笈草按照图案的颜色逐根缠绕,缠好后逐根摆好,看图案是否正确,不断纠正;用木头制作架子,架子的要求高度1米至1米2,宽度1米8至2米左右;在架子的横木条上,每隔15至20公分,用两块石头从两头缠上棕色毛线,然后搭在横木上,将笈笈草组织好的图案按顺序逐根交叉缠绕,在定好位的石头上,这样一块笈笈草编织好的图案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用途:

在毡房内使用该编织主要用于顺着毡房内围一圈,防止有害动物和虫类的进入,又是很精美的装饰品。

随着社会发展,哈萨克族牧民在生活当中使用笈笈草编织的物品越来越少,会此项制作工艺的哈萨克族人大都为年世已高的老人。

每年阿肯弹唱会毡房布置中展出有哈萨克族笈笈草编织物品。

哈萨克族刺绣

信息来源:

裕民县政府网发布日期:

10-07-08编辑:

裕民县政府点击:

 126次

 

 

哈萨克族是以游牧为生,很久以前,哈萨克族的男人们骑马放牧,哈萨克族的妇女们就在自家的毡房里,用五彩毛线绣在布料上,来装饰衣物或毡房。

经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哈族刺绣风格。

用尖木椎当笔,沾上牛奶加盐做成的涂料,在布面上画出各种哈族传统图案,晒干。

把晒干的布料用骆驼毛线绷到木框上,把布料绷平整。

用刺绣针穿上各色细毛线,沿着画好的图案一针一针刺在布面。

刺绣广泛应用于房屋装饰及服饰等,如:

挂毯、箱套、衣服袖口、前襟和下摆、手巾、挂帘、帷帐、窗帘、门帘、被褥的罩单、枕套、帽子、遮盖衣服的布幔等等。

制作简单、美观实用,展示哈萨克妇女的勤劳智慧。

哈萨克族刺绣作品是哈萨克族日常生活及装饰必不可少用品,目前,会哈萨克族传统刺绣的年轻人已经不多。

每年“三八”妇女节,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及阿肯弹唱会举办有哈萨克族刺绣展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