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09.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9300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0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0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0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0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0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09.docx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0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09.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09.docx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09

周测9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昆明模拟)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严重破坏,在1918~1928年的恢复建设过程中,曾大量购买美国的钢铁和各式产品。

这一举动(  )

A.造成了欧洲经济的衰落

B.破坏了欧洲经济的独立性

C.增大了美国经济的风险

D.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

解析:

材料中“恢复建设过程中”不是造成衰落,而是有利于恢复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购买美国的钢铁和各式产品”不代表破坏了欧洲经济的独立性,故B项错误;1929年美国从“柯立芝繁荣”中爆发大危机,与材料中“1918~1928年”相符,故C项正确;二战后通过马歇尔计划等美国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与材料中“在1918~1928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2.胡佛大坝于1931年由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动用5000人兴建,1935年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了竣工仪式。

建成之时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结构和发电设施,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湖,已成为美国人度假胜地。

这反映出(  )

A.罗斯福政府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B.胡佛政府没有应对危机

C.大坝的竣工标志着罗斯福新政的开始

D.两任总统都关注民生

解析:

A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题无关,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材料“胡佛大坝……由美国总统……胡佛动用5000人兴建”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新政,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胡佛大坝……由美国总统……胡佛动用5000人兴建……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了竣工仪式”,表明两任总统都关注以工代赈、民生问题,故D项正确。

答案:

D

3.1936年,美国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规定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

该立法主要是为了(  )

A.加强土壤保持以维护生态平衡

B.减少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C.通过补贴促进国内货币的流通

D.取得农场主对政府政策的支持

解析: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罗斯福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削减粮食生产,以稳定市场价格,题干材料美国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主要也是为了减少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加强土壤保持以维护生态平衡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B项正确;通过补贴促进国内货币的流通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取得农场主对政府政策的支持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加强对公路、铁路和电力的管理。

二战结束后,在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公用事业实行国有化政策。

材料反映了英国(  )

A.为应对经济危机持续影响采取措施

B.顺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

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方向

D.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

解析:

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为了渡过经济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二战后,并不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与新科技革命不相吻合,故B项错误;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

答案:

D

5.(2018·郑州检测)格·普·阿波斯托尔在《当代资本主义》一书中说:

“国家在和平时期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次大尝试,是罗斯福在美国搞的所谓新政,结果以失败告终。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

”材料旨在说明(  )

A.罗斯福新政是一次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失败尝试

B.科技革命是推动干预经济机制建立的真正动力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

D.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解析:

从材料“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可知科技革命产生的变化促进资本主义机制的调整,故B项正确。

答案:

B

6.(2018·濮阳模拟)瞿秋白在《俄乡纪行》中写道:

“不得志的小商人、小资产阶级的农民,自1920年以来都不满于劳农政府。

”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十月革命成功但并未解决土地问题

B.俄国苏维埃体制是次不成功的尝试

C.苏维埃俄国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解析:

十月革命成功后即颁布《土地法令》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故A项错误;俄国苏维埃体制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成功实践,故B项错误;苏维埃俄国是工农联盟政权,故C项错误;据材料“自1920年以来都不满于劳农政府”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

答案:

D

7.1925年苏共十四次代表大会前后,苏共中央在农村取消了大部分对出租土地、雇工及资本积累的限制,并降低了农业税和工业品的价格。

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走向了废止

B.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C.工业化资金的积累加速

D.农村阶级分化日益加剧

解析:

新经济政策走向了废止是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故A项错误;“苏共中央在农村取消了大部分对出租土地、雇工及资本积累的限制,并降低了农业税和工业品的价格”表明农民可以自主决定生产、减少税收和工业品支出,体现了维护农民利益,故B项正确;材料与工业化积累资金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的阶级分化,故D项错误。

答案:

B

8.(2018·昆明检测)有学者认为“在斯大林模式形成期间,苏联用强制手段确立了国家对农民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

该机制(  )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实现了稳定的社会过渡

D.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支持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形成期间的农业政策——粮食的义务交售制,此机制不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因而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A项错误;义务交售制排斥了市场作用,因而不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义务交售制实行期间,农民利益受影响,对社会稳定过渡不利,故C项错误;义务交售制用农产品换取资金,以支持工业建设,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8·青岛检测)二战后苏联实际上并没有加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苏联经济主要还是在苏联和东欧那个小范围里循环,经济慢慢停滞下来。

苏联在全球化浪潮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反被边缘化了。

苏联被边缘化(  )

A.根源于两极对峙格局

B.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

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D.苏联改革的失误所导致

解析:

苏联在斯大林去世之后,虽然其后多位领导人都对这种僵化的“斯大林体制”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改革与触及,但都未能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最终致使苏联被日益边缘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2018·梅州质检)某西方学者说:

“1945年的和平从一个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裂,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

”该学者所说的“第三个意义”是指(  )

A.美苏未达成持久共识而爆发冷战

B.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

C.德意日变成稳定和平的民主国家

D.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规范化

解析:

A项是从材料“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裂”的角度来说的,故A项错误;1945年多极化趋势尚未出现,故B项错误;1945年对德意日进行民主改革还没完成,故C项错误;据材料1945年“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使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规范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英国于2016年6月23日就脱离欧盟举行全民公投,计票结果显示“脱欧”一方支持率为51.9%,英国最终决定退出欧盟,“脱欧”问题实质上反映了经济一体化过程中(  )

A.国际间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

B.国家利益与主权让渡的冲突

C.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冲突

D.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

“脱欧”是欧盟内部成员的行为,不是国际间力量对比,故A项错误;欧盟拥有成员国主权让渡的机构,欧盟理事会、欧盟议会维护欧盟利益,而英国是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在欧盟内英国的国家利益与整个欧盟的利益会出现冲突,故是英国“脱欧”的原因,故B项正确;英国是欧盟成员国,不属于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冲突,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多极化趋势加强,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杨雪冬在《全球化:

西方理论前沿》中写到:

“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并没有完全陷于被动,正是它们在经济领域中的积极活动才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开放以及全球经济的整合。

”这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

A.民族国家要增强国际竞争力

B.民族国家的职能没有弱化

C.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威胁

D.发达国家起着主导作用

解析:

“要增强”与材料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并没有完全陷于被动”不符,故A项错误;“民族国家的职能没有弱化”,与材料中“正是它们在经济领域中的积极活动才推动了”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主题是“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但未专门涉及发展中国家,故C项错误;材料主题是“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但未专门涉及发达国家,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邵阳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中,英国为了战争曾彻底地动员了它的人民和经济,它远比德国有效地分派男女劳动力的工作,并对全体人民实行了生活必需品的定量分配,结果便形成了一种似乎“公平分享”的原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削弱了,这使英国统治集团不得不实行一系列稳定英国政治和经济的改革。

在经济方面,主张重要的银行和某些工业部门国有化,主张扩大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

艾德礼工党政府执政六年间,共实施了八个国有化法案,其中包括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国内运输业、电力工业和钢铁工业等实行国有化,到工党下台的1951年,国有化的工矿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0%。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 撒切尔夫人(1979~1990担任英国首相)上台后,英国的通胀已超过两位数,一度高达21%。

撒切尔夫人将通胀视为头号大敌,认为它干扰经济活动,影响企业的理性规划,从而不利于投资与经济增长。

于是,她遵循货币主义原则,通过货币的紧缩政策,来控制通胀,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失业率从10%上升到大概12%。

撒切尔夫人在哈耶克自由市场的理论指导下,还采取了一系列供给方面的举措,她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包括捷豹汽车、英国电讯、英国石油及工厂和港口等。

与此同时,撒切尔夫人大力减税以刺激经济活动。

她将高收入的税率从80%降到50%,将低收入的税率也从33%降到了30%。

这样,到了1982年初,英国经济衰退开始触底,通胀也降到了8%左右。

英国的经济随后进入一段久违的良好发展期;GDP增速达到5%左右,通胀则进一步降到了4%左右。

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撒切尔夫人下台的前夕。

因此有人评价,是撒切尔夫人挽救了英国经济。

——摘编自戴险峰《重读撒切尔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英国推行经济改革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夫人经济改革的内容,并加以简评。

(1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材料一“二战中,英国为了战争曾彻底地动员了它的人民和经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削弱了”,二战使英国经济衰退;结合所学知识,从外部罗斯福新政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内部政党政治发展和人民斗争的推动等方面分析。

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材料一“主张重要的银行和某些工业部门国有化”,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主张扩大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缓和阶级矛盾。

(2)第一小问“改革的内容”,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评价”应辩证地分析。

答案:

(1)原因:

二战中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影响;二战使英国经济衰退(破坏严重);凯恩斯主义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影响;英国人民斗争;政党政治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等。

(任意写出四点得8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影响:

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等。

(任意写出两点得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内容:

实行货币紧缩政策;运行供给制改革;国企私有化;减少税收;减少福利;减少财政开支;放松对企业管制(鼓励企业竞争)等。

(任意写出其中三点得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评价:

进步性:

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改革;一定程度上克服福利国家制度弊端;推动英国经济的发展;缓解财政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等。

(任意写出其中三点得5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局限性:

造成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等。

(任意写出其中一点得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4.(2018·德阳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俄罗斯《权力》杂志记者报道,俄国政府为2007年版《〈1945—2006年俄国现代史〉教师手册》下达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指示:

“约定是这样的:

斯大林——好(建立了垂直的政权,但是,没有私有制);赫鲁晓夫——坏(削弱了政权的垂直性);勃列日涅夫——好(按照评价斯大林的标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坏(毁灭了国家,但是,在叶利钦时期出现了私有制);普京——最好的执政者(加强了政权的垂直性和私有制)。

”有人据此绘制了下图。

——据陆南泉《苏联真相:

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摘编

解读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对该《教师手册》的任一评价指示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对所选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12分)

解析:

本题问探讨,首先要提炼出《教师手册》的观点,“约定是这样的:

斯大林——好(建立了垂直的政权,但是,没有私有制);赫鲁晓夫——坏(削弱了政权的垂直性);勃列日涅夫——好(按照评价斯大林的标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坏(毁灭了国家,但是,在叶利钦时期出现了私有制);普京——最好的执政者(加强了政权的垂直性和私有制)”可以归纳出《教师手册》主张以建立、加强或削弱垂直政权为指标评价俄国领导人;然后对该观点进行探讨。

如果赞成,需要结合斯大林时代、普京时代强化中央权力的积极性正面肯定,从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时代的混乱反面证明;如果反对,需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缺点和阻碍苏联改革。

此题也可以补充观点,从是否符合时代潮流、符合人民利益、推动生产力和提高综合国力论证。

答案:

示例1

观点:

《教师手册》主张以建立、加强或削弱垂直政权为指标评价俄国领导人。

(1分)

态度:

赞成。

(1分)

论证:

①斯大林时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赢得反法西斯战争和战后经济恢复提供了保障;②普京时期改组政府,强化中央权力,有效地应对了车臣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了政局;③赫鲁晓夫时期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全盘否定,冲击了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造成了苏联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混乱和损失;④戈尔巴乔夫时期推行政治多元化,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和国际社会主义发展的挫折。

(8分,学生应从正反两面论证)

总结:

综上所述,俄国各历史时期领导人加强或削弱垂直政权的结果,说明《教师手册》的评价指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分)

示例2

观点:

《教师手册》主张以斯大林建立了垂直政权为理由给予其积极评价。

(1分)

态度:

反对。

(1分)

论证:

①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造成了农轻重比例失调、剥夺农民过多、压制生产者积极性等问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②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造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破坏和大清洗运动的发生,导致了科学文化、干部资源的严重损失;③斯大林建立的高度划一的思想文化体制,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极大地压制了文化的创造力;④斯大林模式成为制约50年代以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因素,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8分)

总结:

综上所述,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在各个方面都对苏联发展产生过消极影响,说明《教师手册》的评价指示具有片面性。

(2分)

示例3

观点:

《教师手册》主张从是否建立垂直政权和确立私有制等角度来评价俄国领导人。

(1分)

态度:

此观点片面,还应该增加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是否增强综合国力等角度。

(1分)

论证:

①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角度出发,斯大林通过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的办法,迅速把苏联建成了一个工业国,顺应了现代化的历史潮流,故应给其积极评价;②从是否符合人民利益角度出发,斯大林、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实行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重积累、轻消费和牺牲农民利益的经济政策,使人民的生活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故应给其消极评价;③从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角度,50年代以后的苏联领导人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造成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乃至停滞下降,故应给其消极评价;④从是否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故应给其积极评价。

(8分)

总结:

综上所述,对苏联领导人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应从多角度分类分项予以客观全面的评价,更为科学合理。

(2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衡阳调研)1931年12月,美国总统胡佛在向国会提交的复兴计划大纲中提出:

大幅度削减行政开支,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扩大联邦农业贷款银行的贷款能力。

这说明该计划(  )

A.坚持了自由放任政策

B.不利于缓解经济危机

C.体现了国家的干预性

D.提升了社会消费能力

解析:

材料体现胡佛向国会提交复兴计划大纲,说明并非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故A项错误;胡佛在复兴计划大纲中提出的措施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复兴计划大纲及内容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复兴计划大纲中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有利于提高社会消费能力,但材料未体现计划实行的效果,故D项错误。

答案:

C

2.以当代美国默里·N·罗斯巴德为首的新的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

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

据此可以推断(  )

A.罗斯福新政是对胡佛做法的全面否定

B.胡佛的举措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

C.胡佛对经济危机爆发负主要责任

D.胡佛开创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解析:

根据材料“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非自由放任即干预经济,同时强制干预又带来负面问题,得出胡佛的举措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故B项正确。

答案:

B

3.(2018·福州检测)1933~1939年美国联邦资金在全美各地区的分配中,美国西部17个州获得的资金在各州中名列前茅。

有人认为“在促进密西西比河以西的经济发展中,公共资金正在取代私人资本,使一些西部人关注点从华尔街转向了华盛顿”。

这说明了罗斯福政府(  )

A.扩大了在西部的影响力

B.把西部开发作为新政的核心

C.推动了西部的经济转型

D.打击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扩张

解析:

根据材料“密西西比河以西的经济发展中,公共资金正在取代私人资本”,罗斯福新政利用国家干预来扩大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主要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西部经济转型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突出政府弥补私人资本的缺位,故D项错误。

答案:

A

4.最初,美国的居民主要来自西欧,后来扩大到非洲、东欧、亚洲和世界各地。

1970年时,美国有2.03亿人口,其中外国出生的人口有970万,到了新世纪之交,在2.63亿美国人中这个数字已上升为2260万。

这(  )

A.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

B.有利于美国形成多元文化主义

C.源于二战后意识形态斗争有所减弱

D.说明各非主流群体在美国相互融合

解析:

材料没有种族不公平的数据,故A项错误;“1970年时,美国有2.03亿人口,其中外国出生的人口有970万,到了新世纪之交,在2.63亿美国人中这个数字已上升为2260万”,大量的外国人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故B项正确;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斗争非常激烈,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各国的非主流文化是否在美国融合,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8·邵阳联考)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比较图表,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世界经济全球化格局已经形成

B.世界各国经济结构日趋相同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D.发达国家逐渐实现经济转型

解析:

世界经济全球化格局至今还未形成,故A项错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经济结构不可能日趋相同,故B项错误;发达国家早已在发展中国家之前实现工业化,工业比重的下降是因为产业转型,不是水平的落后,故C项错误;发达国家逐渐实现经济转型,第三产业的兴起,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上升,故D项正确。

答案:

D

6.1922年3月,列宁指出,俄共要同从小农经济中成长起来的、得到小农经济支持的俄国资本主义进行“最后的斗争”;1923年,列宁则在《论合作社》中重新审视了合作社和农民的作用,要让所有小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这表明(  )

A.推行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B.列宁牺牲农业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

C.同资本主义斗争的必要性

D.列宁已认识到改造小农经济的重要性

解析:

材料未提及实行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列宁强调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未提及与工业化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同资本主义的斗争,故C项错误;列宁强调调动小农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8·菏泽模拟)1917年,列宁指出,俄国存在农民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经济成分。

到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列宁重申了这一观点。

这表明苏俄(  )

A.已经重新定义私有经济的作用

B.并未对战时共产主义予以否定

C.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

D.向社会主义过渡完全宣告失败

解析:

据材料“1917年,列宁指出,俄国存在农民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经济成分。

到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列宁重申了这一观点”,这五种经济成分中,四种存在私有成分,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涉及国民经济已经恢复的问题,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D项错误。

答案:

A

8.1921~1927年,苏联本国生产的拖拉机(按功率计算)只占供应农业的全部拖拉机中的8.3%,从1933年起,苏联不再进口拖拉机,全部国产;1940年机械动力已占农业动力的77.7%。

苏联粮食年平均产量在1925~1927年期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为7360万吨,“二五”期间为7290万吨。

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斯大林模式不利于技术转化

B.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工业化

C.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

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机械化程度提高而粮食产量却减少,与技术转化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农业生产制约工业化,故B项错误;材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无关,故C项错误;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