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8095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docx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docx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理解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特点。

能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某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环境问题的表观

1.资源短缺

2.环境污染

3.生态破坏

4.全球环境变化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1)地球自然资源总量有限,而人类需求不断增长,构成人口与资源之间永恒的矛盾。

(2)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1)发达国家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2)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不少地区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造成环境污染。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即转移给邻近地区,扩大污染的危害。

(1)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把污染企业转移到贫困地区。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2.过程的不可逆性

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干预环境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不可逆的。

3.规模的全球性

有些环境问题是局部的,只影响一个流域、一个地区或少数国家。

但有些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例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酸雨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和海洋污染问题等。

一、判断题

1.自然原因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  )

2.环境污染可能会导致生态破坏。

(  )

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  )

4.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控制人口增长。

(  )

5.环境污染企业的辐射会促使环境污染的全球化。

(  )

答案:

1.× 2.√ 3.√ 4.√ 5.√

二、选择题

6.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

①环境污染    ②人口增长过快

③生态破坏④资源短缺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

A

7.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

B.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

C.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天空

D.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答案:

D

8.下列属于当前全球突出的环境问题的是(  )

A.噪声污染和水土流失

B.臭氧层破坏和地震频繁发生

C.水体污染和湖面缩小

D.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答案:

D

9.局部的环境问题之所以能够扩大甚至蔓延全球,其原因有(  )

①自然界的大气、水、地表物质不断运动、循环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和渗透

③一个地区环境的改变,会使全球所有地区的环境随之改变

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主要的、明显的,差异性是次要的、不明显的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A

10.与历史上的环境问题相比,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是(  )

A.所有环境问题都有全球化趋势

B.已经能够被人类准确预见

C.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D.都是人为原因引起的

答案:

C

 环境问题的表现

[合作探究]

阅读下图,探究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2)在工业社会,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可能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

(4)除了资源短缺之外,人类还面临哪些主要环境问题?

提示:

(1)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2)人口数量呈爆炸式增加;人均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多,而地球上能源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可能会带来能源问题即因需求急剧膨胀而导致全球性资源短缺。

(4)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核心归纳]

1.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和全球环境问题的区别和联系

图示说明:

因环境恶化直接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需求无限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又使其加重了;而这三者表现的规模都已扩展到全球。

2.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主要表现

为形成过

程的差别

环境污染主要是指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生态破坏则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环境的破坏,引起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联系

一是这两种环境问题都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影响;二是环境污染问题还会衍生出许多生态问题,如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会导致大气污染,其危害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鱼类等生物资源的破坏等

[跟踪训练]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2.下列污染物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

A.工业排放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废气

C.汽车排放废气

D.建筑工地扬尘

3.图中土地沙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

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C.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

①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和内陆地区,特别是撒哈拉沙漠和中亚沙漠区,只能是沙漠化问题;②在西欧发达国家分布最多,很可能是酸雨问题;③分布在非洲的原始林区和亚洲的横断山区,是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土高原至云贵高原一带,可能是水土流失问题;⑤分布在沿岸海域,应是海域污染问题。

第2题,西欧的酸雨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造成的。

第3题,土地沙漠化是在沙漠周围气候干旱,在风力作用下沙土运动造成的。

答案:

1.B 2.D 3.C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跨越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材料二 漫画“苦难的地球”。

(1)仔细观察材料二图,找出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其中具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2)环境问题的产生以人为原因最为重要,其主要表现为哪几对矛盾的冲突?

(3)为什么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

提示:

(1)图中显示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大气污染、水污染、乱砍滥伐、温室效应、噪声污染、火山喷发、土地荒漠化。

 其中具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温室效应、大气污染。

(2)主要表现为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3)地球自然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由于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以及人类世代的无限延续和个人需求的不断增长,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导致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

[核心归纳]

1.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

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产生的问题。

当人类违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则把这种不良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就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如下图所示:

2.环境问题的主要矛盾表现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资源和人类发展而出现的,究其本质是发展问题,是发展方式不当造成的。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的冲突:

矛盾冲突

表现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地球自然资源的总量有限,并且分布不均。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个人需求的增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地增长,构成了人口和资源之间永恒的矛盾。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但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经济利益的行为,不少地区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置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于不顾,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有些地区和国家对待环境问题,采取只顾自身利益而以邻为壑的态度,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而转移给邻近地区。

结果使污染向更大范围转移,扩大污染的危害

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整体环境,个人行为的不负责任,最终会影响大众的利益

[跟踪训练]

几内亚比绍政府曾经和美国及西欧几个国家的废物公司秘密签订一项合同,合同规定:

几内亚比绍政府在今后5年内要接受该财团15吨有毒废物,获得6亿美元现钞。

合同后因舆论压力而取消。

据此回答1~2题。

1.污染物转移的实质是(  )

A.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

B.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C.资源短缺

D.任意排放废弃物

2.下列有关污染物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几内亚比绍地广人稀,少量的污染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B.不会带来危害,因几内亚比绍属热带气候,环境自净能力强

C.获得巨额的经济赔偿能促进该国的经济发展

D.有毒废物会给该国带来环境污染

解析:

第1题,美国和西欧几个国家的公司向几内亚比绍转移污染物是利用了该国政府比较贫穷,急需资金改善国内条件的事实,其实质是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

第2题,美国和西欧同样具有几内亚比绍的自然环境条件,却没有选择在其国内处理污染物,可以看出该污染物具有严重污染的特性。

同时少量的资金只能暂时缓解该国的困难,从长远来看对其帮助不大。

答案:

1.A 2.D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2018年2月8日,受冷空气影响,内蒙古西部大风起兮沙飞扬。

为此,内蒙古气象台于8日9时30分发布了大风蓝色预警。

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和阿拉善盟15时起均出现6、7级左右的大风天气。

其中8日白天阿拉善盟额旗大部、右旗大部、左旗北部、经济开发区出现6级以上大风和沙尘天气,14时15分拐子湖出现了立春以来首场沙尘暴天气过程,最大瞬时风速达到20.3米每秒,风力8、9级,最小能见度248米。

沙尘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1)材料二中反应的灾害性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可以看出当今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

提示:

(1)生态破坏。

(2)规模的全球性、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

[核心归纳]

1.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特点

表现

举例

危害的不

可预见性

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一般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后才表现出来

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过程的

不可逆性

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干预环境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不可逆的

原始森林被砍伐后,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绝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

规模的

全球性

有些环境问题不仅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随着大气的运动,酸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全流域受到影响

2.当代环境问题分布的区域差异

分布特点

表现

原因

地区

差异

城市地区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地区以生态破坏为主

城市人口稠密、工厂集中、交通流量大,污染集中;绿地面积小。

乡村利用资源的强度过大

国家

差异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

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

全球性

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热带雨林破坏等

人为因素占主导

[跟踪训练]

下列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特点的叙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B.过程的不可逆性

C.规模的全球性

D.治理的不可行性

解析:

选D。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包括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规模的全球性。

一、选择题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  )

A.自然原因引起的     B.人为原因引起的

C.人口增长引起的D.全球变暖引起的

2.该类环境问题主要发生在(  )

A.流水作用强的地区

B.流水作用弱的地区

C.风力作用强的地区

D.风力作用弱的地区

解析:

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引起该地区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全球变暖、人口增多、短期经济行为以及不良消费习惯,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引起的。

第2题,从图中“草原生态破坏”可知,该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这里风力作用较强。

答案:

1.B 2.C

3.热带海洋的珊瑚礁被破坏后,人们即使再投放一些人工鱼礁也难以重建其生物多样性。

这说明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是(  )

A.过程的不可逆性

B.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C.规模的全球性

D.广泛性

解析:

选A。

与历史上的环境问题相比,当代环境问题表现出三个主要特点: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规模的全球性。

材料讲的是不能恢复以前的生态环境,说明其不可逆性。

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据此完成4~5题。

4.下图中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  )

A.人均资源拥有量多

B.城市化问题严重

C.生活贫困化加剧

D.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

5.下列生态问题的原因,分别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  )

A.矿产枯竭、土地沙漠化

B.土壤盐碱化、物种减少

C.水源枯竭、水土流失

D.物种减少、森林减少

解析:

第4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小于③④两国,主要是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所以人口总量大,人均资源拥有量少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第5题,矿产枯竭、土地沙漠化、森林减少、物种减少、水源枯竭主要是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则是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

答案:

4.D 5.B

读下列材料,完成6~8题。

材料一 “以邻为壑”的含义。

以邻为壑,出自《孟子·告子下》:

“是故禹以四海为壑。

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意思是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

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材料二 自20世纪50年代起,每年都有大量的垃圾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东南太平洋的某些岛国成了美国的大垃圾场,虽然当地人也知道垃圾贻害无穷,但因经济贫困,只能无奈接收。

材料三 张涛同学在一个超市门口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在短短的十分钟内,就有多达80个方便袋被带出超市,被访问的26人都知道方便袋会带来环境问题,但为了方便,几乎全选用了方便袋。

曾经,人们习惯用“菜篮子工程”比喻贴近民生的某项措施或工程,但现在大街小巷已难觅“菜篮子”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漫天飞舞的方便袋。

材料四 大多数饭馆里都准备两种筷子,一种是多次使用,消毒处理后装在袋子中的,这种一般提前摆放在桌子上;另一种就是大家熟悉的一次性筷子,短且弯,有时还有挫口,但为了显示对客人的尊重,主人往往一进门就让服务员把干净好用的筷子换成方便筷,尽管大家都知道非一次性筷子最多只要自己再洗一下,比方便筷好用得多,但鲜有人拒绝撤换。

6.环境问题的形成有很多原因,材料一、二反映的是(  )

A.人类无限需求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C.个人利益与大众利益的矛盾

D.对环境问题的危害认识不足

7.方便袋和方便筷等一次性消费品的大量使用,分别会带来的问题有(  )

A.过度消耗资源和环境污染

B.水体污染和生态破坏

C.环境污染和过度消耗资源

D.水土流失和酸雨

8.下列行为有利于减轻或避免环境问题的是(  )

A.少用或不用方便袋和方便筷

B.少到超市买菜

C.尽量使用绿色方便袋

D.方便袋用完后及时烧掉

解析:

第6题,“以邻为壑”以及发达国家将垃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都体现了只顾本地区或国家的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的状况。

第7题,一次性方便筷会造成森林等资源的过度消耗,方便袋会造成白色污染。

第8题,“少用或不用方便袋和方便筷”不但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而且可以减轻环境污染。

答案:

6.B 7.C 8.A

1948年瑞士化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而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最初DDT确实发挥了巨大的功效。

然而1962年一本《寂静的春天》却使DDT臭名昭著——DDT作为剧毒化学物质杀死了大量的生物,而且对人和环境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严重危害,作为美国象征的白头海雕因DDT和其他杀虫剂的毒杀濒临灭绝,世界上许多地方的青蛙因DDT的污染而致畸。

DDT不仅损害人和生物的免疫系统、神经和生殖系统,而且有致癌作用。

另外DDT还具有高残留性,在南极的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

据此完成9~10题。

9.因DDT的发明,米勒可谓名利双收,仅仅十几年后《寂静的春天》因披露了它的危害,又使DDT臭名昭著。

这一戏剧性的变化说明环境问题具有的特点是(  )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B.过程的不可逆性

C.规模的全球性

D.影响范围的区域性

10.DDT的高残留性使得它在生物链中攻无不克,就连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这说明其危害具有(  )

A.不可预见性B.不可逆性

C.全球性D.区域性

解析:

第9题,DDT的发明在当时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后来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具有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的特点。

第10题,南极地区没有使用DDT,但是在企鹅体内发现了DDT,这说明DDT的危害已经影响到了全球,说明其危害具有全球性。

答案:

9.A 10.C

二、综合题

11.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

(2)该海岸被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

B.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少

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

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

(3)苇滩、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

(填选项字母)

A.延缓全球海平面上升

B.容纳、净化污染物

C.增加河流水量

D.保护生物多样性

(4)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简述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

解析:

(1)结合相互联系的文字信息,可以判断A、B、C的含义。

(2)海岸带的变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地表径流和海浪沉积可营造海岸,海岸也受地表径流和海浪的侵蚀。

海岸后退是因为营造建设比侵蚀弱,而入海泥沙量减少,使得构筑海岸缺少了物质来源,这是海岸后退的主要原因。

(3)苇滩、湿地具有强大的降解污染、繁衍物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4)枯水期水量过少,海水可能逆河道上溯产生咸潮;河流携带泥沙少,海岸线营造能力弱,侵蚀后退严重;对河口和整个海洋提供淡水水量少,难以稀释和降解污染。

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能带来更多的淡水,减轻淡水变咸状况;携带更多的泥沙,延缓海岸侵蚀后退速度;稀释海水污染物,减轻海洋污染。

答案:

(1)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 海洋污染

(2)B

(3)B D

(4)减轻了淡水变咸的状况;延缓海岸侵蚀后退;减轻海洋污染。

12.2015年的两会,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在之前的地方两会工作报告中,环境治理也多次被提及。

原因是我国目前严峻的环境状况,如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问题层出不穷,环境事件屡次上演。

下图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图例各代表一类环境问题。

请将甲、乙、丙、丁填入下列环境问题的括号内。

A.酸雨危害(  )    B.森林锐减(  )

C.水土流失(  )D.水体污染(  )

(2)环境问题乙在我国的____________地区最为严重。

(3)甲、乙、丙、丁四类环境问题中,目前在欧洲表现最突出的是________。

(4)甲、乙、丙、丁四类环境问题中,对生物多样性威胁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解析:

(1)我国酸雨的主要分布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0%。

我国森林锐减的地域主要在各大天然林区。

乙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一带,为水土流失。

从图中看,水体污染以长江中下游最为严重。

(2)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最为严重。

(3)当前,世界最严重的三大酸雨区是西北欧、北美和中国。

(4)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是指大量不同的动植物,其中有半数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物种的灭绝主要归结于森林的破坏,森林消退(特别是热带森林破坏)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最大威胁。

答案:

(1)丙 甲 乙 丁

(2)黄土高原

(3)丙

(4)甲

13.下图是我国黄土高原某地区农业生态恶性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按因果关系推理,选择下列适当的内容,将其代号填入图中方框内。

A.土壤肥力衰退B.毁林开荒

C.旱灾加剧D.毁草开荒

E.土地破坏F.粮食产量下降

(2)造成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促使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解析:

(1)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这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直接相关。

因为人口过快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加,毁林、毁草开荒,从而使生态失调、土地破坏、旱灾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这些生态条件的变化又致使粮食产量下降,从而使人口的生存压力更大,出现图中的恶性循环。

(2)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除了上述人类的不合理垦殖之外,还有其自身的原因:

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质疏松等。

(3)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如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答案:

(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

F、A、C、E、B、D(A、C、E可互换,B、D可互换)。

(2)不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