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77585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完整版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完整版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完整版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完整版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完整版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完整版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2、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中国式的管理心理学的体系,通过学习起到以下作用:

1、对推进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2、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3、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人作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1、“企业就是人”。

2、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3、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有何关系?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区别的。

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

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性的学科。

5、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在学习过程中,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国内和国外经验相结合。

做到学能致用,用能生效。

一、要明确管理心理学的两种属性

二、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行为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管理心理学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由此产生的工业应用心理学和同期先后出现的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三个分支学科为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提供了素材,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2、梅奥的“霍桑实验”主要内容是什么?

通过实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

“霍桑实验”历时八年,分为四个阶段(四项实验):

工厂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谈话研究;观察实验(接线板接线实验)。

梅奥的结论是:

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梅奥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

1.工人不仅是“经济人”而且是“社会人”;2.定劳动生产率的首要因素是“士气或情绪”而不是报酬等物质的利益;(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不仅存在正式组织,而且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依靠权力维持其生存,而非正式组织则依靠感情、惯例、倾向等等保持其成员的忠诚。

4.管理者不仅应当善于理解组织成员合乎逻辑的行为,更要善于理解其成员不合乎逻辑但却合乎感情的行为。

3、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是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逐级发生的,你认同么?

详细说明一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认同。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第三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1、管理及其实质是什么?

管理的实质是经济意义上的管理。

是用以指导人们如何有效地管理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过程所有一切活动的。

所谓管理,就是对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的运动进行决策、计划、指挥、监督、组织、核算和调节。

2、简述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等三个阶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

这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又分别由早期管理理论、传统管理理论(又称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理论三种理论组成。

(二)行为科学理论

这是西方管理理论的第二个阶段。

它强调人的行为,认为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才能提高效率。

行为科学理论从它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可以大致分成早期的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时期、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新时期三个时期。

(三)现代管理理论

这是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继行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管理理论学派,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等等,从而形成了现代管理理论。

3、什么是人的行为?

行为的特点和种类有哪些?

研究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人的行为是人类日常生活所表现的一切动作。

人类行为的特征包括:

自发的行为、有原因的行为、有目的的行为、持久性的行为、可改变的行为。

行为的种类按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可分为:

管理行为、政治行为、社会行为、文化行为、战争行为。

研究人的行为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1)研究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目的在于激发动机,推动行为。

(2)研究人类行为的控制与改造,目的在于保持正确的行为。

(3)研究人与物的配合,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4)研究人与人的协调,目的在于创造一种良好的激励环境。

总之,研究人为学的目的是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4、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是什么关系?

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我们研究和应用管理心理学做人的工作,预测行为的规律性,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有关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及其规律性。

第四章人的个性

1、简述希波克拉特的气质类型学说。

希波克拉特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每一种液体和一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黄胆汁相对于胆汁质,血液相对于多血质,黏液相对于黏液质,黑胆汁相对于抑郁质。

一个人身上哪种液体占的比例比较大,他就具有和这种液体相对应的那种气质类型。

2、什么是气质?

如何划分气质类型?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1、按理智、情绪及意志的强度,可将气质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当然,还有许多中间型,如理智——意志型。

2、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可将气质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3、按个体的独立性和顺从性,可将气质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3、如何认识气质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

1、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3、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4、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情感和行动。

4、什么是性格?

性格特征有哪些?

性格是个性中的重要心理特征,是区别个性的主要心理标志。

性格可以反映人的行为取向,还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动机和态度,所以说性格是行为方式和现实态度的统一体。

性格,是指一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一定思想、意识、信仰、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

性格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独特性、整体性和持续性。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5、什么是能力?

影响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

能力是与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通常是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

影响能力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以素质、知识和技能、教育、社会实践、勤奋等对能力的影响最显著。

此外,营养状况、个人的爱好、兴趣等,对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的影响。

6、性格与气质、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

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1、性格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能力为基础。

2、能力的发展水平受性格特征的影响。

3、优良的性格特点往往能补偿某方面的能力弱点。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气质影响着性格的表现方式,还会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

2、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着和改造着气质,从而使之服从于生活实践的需要。

3、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而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

7、性格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特点:

1、内涵的发展

2、发展的连贯性

3、身体衰退早于心理衰退

4、发展曲线

影响因素:

1、生理性因素,主要包括遗传、体格与体型、性别。

2、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职业。

第五章人的需要

1、什么是欲望?

欲望的特性有哪些?

欲望,是指人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形式,或者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尚未达到要求的一种表现形式。

形成欲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缺乏;二是期待。

1、欲望的无限性

2、欲望的关联性

3、欲望的反复性

4、欲望的竞争性

 

2、什么是需要?

需要有什么特点?

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特点:

1、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结合

2、劳动创造与满足需要结合

3、人的需要与发展生产结合

4、人的需要取决于社会生活条件

3、什么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何正确评价该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归纳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类。

这五种需要是从低到高,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地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

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是占支配地位的。

需要满足了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马斯洛需要理论也有其两重性,作为科学,它是一种激励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共同规律。

但是,他的研究是在西方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研究结果也更多的是反映在西方社会里人们这方面的事实,有一定的局限性。

4、如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正确处理职工的需要问题?

首先要考虑中国是一个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

要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出发。

满足需要的程度必须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满足需要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般地说,满足职工需要有两条途径:

1、职务以外需要的满足,这种满足不是工作本身获得的,而是工作以后获得的。

2、职务之内需要的满足,是指在进行工作的同时就能得到某种满足。

这种满足,主要是指工作环境本身。

一般采取以下方法:

1、从调查研究入手,调查研究是解决好职工需要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和前提。

2、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综合分析。

5、什么是动机?

影响个人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动机,是指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的满足)的过程。

对个人动机的模式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的因素,有以下三种:

嗜好与兴趣、价值观、期望值。

第六章人的挫折

1、什么是挫折?

产生挫折的原因有哪些?

心理学上将挫折解释为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1、外在因素,又可分为实质环境与社会环境。

2、内在因素,包括个人的生理条件与动机的冲突。

3、组织原因,如组织的管理方式、组织内的人群关系、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等。

2、挫折在情绪上的反应有哪些?

愤怒的攻击,包括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不安;冷漠;退化。

3、挫折的防卫方式有哪些?

合理化作用、逃避作用、压抑作用、代替作用、表同作用、投射作用、反向作用

4、预防挫折的方法有哪些?

1、消除产生挫折的原因

2、改善人群关系

3、改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

第七章人的期望

1、什么是期望?

期望心理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期望心理的产生,一般都与目标、目标价值及可行性比较相联系。

其中目标及目标价值是外在因素,可行性比较是内在因素。

当外在因素作用于人的大脑,经过内在因素的作用,出现能力及经验接近或大于客观要求时,期望心理便会产生。

2、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期望理论是一种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时,积极性才能高。

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

3、如何在管理中应用期望理论?

(一)树立目标,激发期望心理

(二)运用期望值调动积极性

(三)把人的期望方向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

4、目标管理过程分为哪些阶段?

1、目标的制定阶段

2、目标的实施阶段

3、目标成果的评价阶段

5、目标管理有哪些作用?

1、能集中企业每个职工的力量,保证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

2、能创造一个培养各级管理人员真正领导能力的管理环境。

3、能迅速提高每一个职工的工作能力。

4、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八章人性管理

1、有哪几种主要的人性假设?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有四种对人性的假设:

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

经济人:

它认为在企业里人的行为主要目的是追求自身的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社会人:

是梅奥基于霍桑试验的积极成果提出的。

它强调了人的社会性需求,突出了人际关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自动人:

它认为人除了有社会需求外,还有一种想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潜力的欲望。

复杂人:

人不只是单纯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人”,更不可能是纯粹的“自动人”,而应该是因时、因地、因各种情况采取适当反映的“复杂人”。

2、什么是个性差异?

组织如何正确对待个性差异?

个性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特征上的差异。

它不仅表现在经验和能力上,而且还表现在某种情绪因素上,对组织有利也有弊。

1、对于个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差异,可以采用一些补救的方法,如对职工进行培训、保持个人的心理均衡等。

2、如果由于团体内的个人差异而产生矛盾和冲突,通常采用三种不同的管理策略,或分而治之、或压制、或疏导。

3、人类学习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类能学习很多东西。

2、人类对外界刺激的知觉是经过选择的。

3、人类的学习,除了谋得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外,也可能学到错误的方法。

4、学习必须要有动机,才能收到效果。

5、人们遇到问题时,先运用学得的各种符号及抽象概念等,来代替问题中的事物及其关系,以寻求可能解决的途径,是为思考。

6、人们解决问题时,所采纳的方法并非客观上最完美的解决方法,而是自以为最满意的方法。

4、态度对于人的行为有哪些作用?

态度,一般是指个人对所处环境中各种人物和事物的认识,评价及其倾向性。

态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缺勤率和流动性;有利于社会性认知与判断,以及组织的认同;能够增强人的忍耐力;有利于团体的相容和凝聚力;有利于提高激励水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第九章激励行为

1、什么是激励?

激励有哪些主要作用?

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激励也可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

调动人们潜在的积极性,出色地去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2、激励要遵循哪些原则?

1、组织目标的设置与满足职工的需要尽量一致。

2、组织的行政管理政策、规章制度,要有利于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要有良好的管理方式,实行参与制、民主管理、授权管理。

4、建立良好的人群关系。

5、形成良好的风气。

6、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

3、个人行为激励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1、分析职工工作情绪因素

2、采取各种有效的管理制度

3、开展以工作成效为中心的评比和竞赛

4、什么是强化?

强化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强化是指通过外力来干预某种刺激与行为的联系,可分“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正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或奖励,使该行为巩固、保持;负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或惩罚,使它减弱、消退。

1、设置鼓舞人心的目标

2、采用渐近法

3、信息及时反馈

4、个人需要的满足

第十章组织行为

第十一章决策行为

1、简述决策行为的过程。

决策行为实质上是一个比较、选择、确定和执行的过程。

在管理中,应该把它看作是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

包括参谋系统、决策系统和管理系统。

参谋系统:

1、情报信息2、预测研究3、可行性分析

决策系统:

1、方案论证2、决策形成

管理系统

2、决策者应有哪些思维特征?

1、应有广阔的思维品质2、应有善于深入思考的品质3、应有独立决断的能力4、应有思维的敏捷性

3、什么是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应如何考虑?

对于确定型决策,既然结果是确有把握的,那么决策就应根据已有情报选择最佳方案。

风险型决策,是指要冒一定风险的决策。

应着重考虑以下四点:

1、选择最有希望的方案行动。

2、准备好必要的应变方案,以便在可能的不测事变发生时得以应付自如。

3、运用各种主客观条件,尽量化险为夷。

4、留有余地,要有最后的保险手段。

对于不确定型决策,由于决策的后果不确定,那么就要考虑以下四方面:

1、要“摸着石头过河”

2、多方案并进

3、步子不要太快

4、要把力量集中在信息反馈上

4、如何运用系统观念来指导领导者的决策行为?

1、决策的依据必须充分考虑到大系统、相关系统以及以往决策的系统,彼此要协调适应。

2、要充分了解决策的后果将要涉及到哪些系统,从而要引起哪些系统进行相应的变革和对策。

3、决策本身要系统展开。

4、从系统观点出发,决策的方案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方案。

第十二章领导行为

第十三章创新行为

1、什么是创新?

(创新心理行为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无解)

创新就是指创新主体为了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观念指导下,以一种新颖独特的方法,通过艰苦、专心致志的努力,改造客体,使之产生有社会价值的、新颖别致的成果的活动。

【创业的过程是指一个创业者从其发现、评估新的市场机会,到进一步地将其发展成为一个新创企业,并进而加以管理的全过程。

一个完整的创业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识别与评估市场机会;准备并撰写经营计划;确定并获取创业资源;管理新创企业。

】→“创业”心理行为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2、创新与知识有何关系?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更需要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知识创新。

3、试述创新的内容。

创新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

4、试述影响创新的因素,并举例说明。

外部环境因素:

1、社会政治制度2、社会经济因素3、社会文化

内部环境因素:

1、企业文化2、组织结构3、激励制度4、领导风格

个体因素:

1、习惯性思维2、戒备性思维3、学而不思4、知识贫乏

5、试述创业者如何进行心智模式的修炼。

(一)创业意识的修炼

1、积极的个人价值观2、超常的创新欲望3、强烈的自我控制欲4、对个人独立性的执著追求5、对成就感的需求

(二)创业心理素质的修炼

1、自知与自信2、加强耐挫能力

(三)创业能力的修炼

1、创新能力2、经营管理能力3、人际协调能力

(四)创业知识结构的修炼

案例分析

一、心理学家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给两组大学生看同一个人的同一张照片。

在看这张照片之前,对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对另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然后让两组大学生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中说明他的性格特征,结果两组学生的解释截然不同。

第一组大学生说。

深沉的目光里隐藏着险恶,突出的下巴表现他死不悔改的决心;第二组大学生说:

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突出的下巴表明他在科学道路上的坚强意志。

试分析上述实验揭示的现象及其对管理活动的启示。

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第一印象对于社会知觉的重要影响。

答:

对管理活动启示:

一般来说,第一印象的作用是消极的,因为他仅仅是一种假设、猜想,如果不经过进一步检查、验证,只凭第一印象去处理人际关系以及管理问题,往往会出现差错。

但是,第一印象作为初次见面时的认识现象,是客观的、无法回避的,况且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人们进一步加深认识的基础和必经阶段。

所以,在管理中,关键是如何正确运用每一印象的作用,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另一面。

具体说,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是看待别人时,要尽量避免仅仅凭第一个印象就下判断,并根据这种片面的判断去待人接物,对人、对事要多观察、多分析,以发现对方的优点。

二是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给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有利的基础,三是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由于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各种偏见和误解,引导人们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举止比较文雅、有修养,待人礼貌,但爱幻想,不大喜欢深交,遇事缺乏果断性;农民阶层出身的人,作风朴素,不怕苦和累,憨厚老实,但有时有自卑感,有点倔强固执;工人阶层出身的人,集体主义强、守纪律,情感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试分析其原因。

答:

(1)上述材料表明:

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阶级和阶层因素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里又必然是属于一一的阶级或阶层的成员,作为阶级或阶层的成员,所形成的个性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本阶级或阶层的烙印。

 

三、俗话说“货比三家”,消费者购物时往往在心理上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首先借助感知与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思维获得理性认识,再加以反复比较,以决定是否购买。

试由以上过程分析认识中感知与思维的关系。

答:

(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各种不同感觉加以联系和综合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

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就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感知是形成表象并产生思维的直接基础。

(2)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综合分析,形成知觉,对事物有了较完整的形象。

感觉、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3)人们为加强对事物的认识,还借助记忆把过去生活实践感知过的东西、体验过的情感或知识经验,在头脑中重复反映出来。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仅通过感知去认识事物的外在联系,以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过渡,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征和内在联系,全面地、本质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这个思维过程(包括记忆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头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