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一中高一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一中高一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一中高一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一中高一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2021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一中高一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
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
她真是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
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
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
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
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怠。
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
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
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
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
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
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
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
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
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
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
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
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
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
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
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
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
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
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
赞美了焦刘二人忠贞的爱情。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A.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C.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D.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2.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B.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D.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3.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B.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答案】1.B2.A3.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由文中“从刘兄来看,……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可知,文中所说的“合情合理”是“刘兄”的想法,因此选项中不属于“刘兄”的观点的,就是答案。
本题ACD三项都是刘兄心里的想法,而B项是作者的评价,不属于刘兄的做法。
因此答案应为B项。
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所以选项中的内容是文中退一步来证明刘兄不是“帮凶”的话,不是得出作品主题的理由。
故选A。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此选项对作品的主题的理解不当。
B项,对“现代人”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理解错误,文中只提到“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而没有提到兰芝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
曹积三
①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
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
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
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
“艾青喜欢红玫瑰。
”我感到一阵宽慰。
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②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
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
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
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
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③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
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
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
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
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
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
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
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④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
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
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
他说:
“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
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幕。
”我说:
“艾老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一幅幅电影的定格镜头,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他笑了。
⑤艾老夫妇对电影的喜爱与支持,让人心里暖暖的。
1990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艾老莫属。
我便把想法告诉了高瑛大姐,大姐爽快地说:
“我去说,艾青肯定会答应的!
”艾老果然满足了我的心愿。
谁能料想,就在艾老为《中国彩人诗选》题签后的第三天,1990年3月21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
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文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
此后,再也无法自由运笔,挥毫题字了。
《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
⑥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
高瑛大姐告诉我,艾老曾与探望他的诗人邹荻帆有过一番苦涩的趣谈,说道:
“我这个人真奇怪,1957年打成右派之后,老是在右边出毛病。
195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割麦子时,镰刀把右腿膝盖割了个大口子,一个多月不能治,也不能走,更不能打弯,受了很多罪。
‘文革’期间,在连队阴暗的地窝子里住了五年多,里面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读‘圣书’,还要写这个写那个,又缺少营养,瞎了右眼。
1988年在自己家小院里跌了一跤,右眼眶起了个大包,引起脑血肿。
这一次又摔断了右胳膊,真是太巧了,都是发生在右边。
”说罢,朗然一笑……
⑦艾老笑谈天灾人祸,风雨淡定,真乃豁达人生!
⑧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
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艾青深受人们的敬重,这一点从其逝世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中可见一斑。
B.诗人艾青命运多舛,其诗集被“禁借”,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
C.作者对艾青家中的花木、葡萄架及葡萄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静谧、安适、温馨的氛围。
D.作者认为,艾青的诗歌和电影有相通之处,富有哲理,画境美,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5.作者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来写自己与艾青的交往?
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6.结合全文,探究“红玫瑰”的内涵及作用。
【答案】4.B5.倒叙。
作者先由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写起,接着写自己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再由“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过渡,记叙了表现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的两件事,最后以议论作结。
6.内涵:
①“红玫瑰”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②“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
作用:
①结构上:
文章由红玫瑰开篇,以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彰显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②借“红玫瑰”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B项,“但他
《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错误。
根据原文“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
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可知,原文中写的是艾青先生经历灾难挺了过来,并没有提到作者因《大堰河》的激励而奋勇前行。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叙述手法的分析判断能力。
考生要掌握不同写作顺序有哪些,比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的特点及作用,能够结合具体文章,通过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来分析写作顺序,并能分析采用这种顺序的好处。
题目是,作者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来写自己与艾青的交往?
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全文共8段。
第1段“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写作者送红玫瑰参加艾青葬礼。
第2段“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这是过度段,写少年时对艾青仰慕,终于见到了心仪的诗人。
第3段“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
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
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顺理成章写与艾青的第一次见面;第4段“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
我们聊起了电影”写与艾青交谈的过程。
第5段“1990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艾老莫属”“1990年3月21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写作者请艾青题字以及艾青右臂骨折,装上了金属假肢。
第6、7段“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
高瑛大姐告诉我……”写艾青乐观、豁达的性格。
第8段,呼应开头,表达对艾青的敬重、怀念。
纵观全文,由开头参加葬礼,引出关于艾青的回忆,这是倒叙的写法。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物象的内涵及作用的能力。
物象的内涵通常与其特点以及文章中人物的特点及主题有关联;物象的作用可从结构、人物、主题的等方面分析。
题目是,结合全文,探究“红玫瑰”的内涵及作用。
首先探究“红玫瑰”的内涵。
结合第1段“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不难看出,“红玫瑰”指作者参加艾青葬礼时所送的红玫瑰;“红玫瑰”又是艾青“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性格的具体体现。
然后分析“红玫瑰”的作用。
“红玫瑰”出现在开头,由它揭示了艾青的形象和性格——“浪漫、反叛世俗、讴歌光明”,以下行文写作者与艾青的交往等事件,处处体现了艾青的这种性格和形象。
因此,红玫瑰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抒情的线索,彰显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而“红玫瑰”象征的正是艾青的性格、精神与气质,是作者歌颂的艾青的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作者借“红玫瑰”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重和怀念。
二、古文和诗歌阅读(48分)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各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
“起,取武阳所持图!
”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
“王负剑!
王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摘自《荆轲刺秦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列:
行列。
B.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假借:
宽容。
C.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
掷击。
D.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就:
靠近。
8.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得持尺兵非有诏不得上
B.以故荆轲逐秦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C.方急时,不及召下兵秦王方还柱走
D.左右乃曰:
“王负剑!
王负剑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贿赂秦王的宠臣蒙嘉,借蒙嘉之口,打通接近秦王的通道,为廷刺秦王提供了宝贵机会。
B.秦武阳捧着燕国的地图跟在荆轲后面走向秦王的大殿时,吓得脸变了颜色,荆轲巧妙解释,才消除了秦王的怀疑。
C.荆轲手拿匕首追赶,秦王绕柱逃跑,大臣们未带兵器,殿下侍卫无秦王的命令又不能上殿,惶急中没有攻击荆轲的办法。
D.正在秦王万分危急的时刻,侍医夏无且举起手里拿着的药囊把荆轲打倒在地,秦王拔出剑来,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答案】7.D8.B9.D
10.荆轲取出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匕首露了出来。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就”,成功。
句意为: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能愿动词,“能”;
B.介词,“因为”/介词,“用”;
C.都是副词,“正”;
D.都是副词,“就”。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侍医夏无且举起手里拿着
药囊把荆轲打倒在地”无中生有。
原文只是说侍医夏无且举起手里拿着的药囊朝荆轲投掷过去,而没有说“把荆轲打倒在地”。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既”,已经,一般在文中可以翻译成……之后;“发”,打开;“穷”,尽,这里指地图全部展开,“见”,通“现”,出现、显露。
参考译文: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
“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
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
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
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
“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秦王对荆轲说:
“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
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
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
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
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
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
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
侍臣们就说:
“大王背着剑!
大王背着剑!
”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
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
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
“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
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
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太傅鞠武谏曰:
“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
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太子丹曰:
“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恋之交,置之匈奴。
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鞠武曰:
“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
“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
“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
”田光曰:
“敬诺。
”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
“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
“谨奉教。
”田光曰:
“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
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
“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
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
“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
唯荆卿留意焉。
”久之,荆轲曰:
“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
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B.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C.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D.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
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
封建社会的太子,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