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7416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7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文言文比较阅读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文言文比较阅读

2020温州--阅读下面材料,探究古典意象“雨打芭蕉”的内涵。

◎材料一

听蕉记

[明]沈周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

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①。

然蕉曷②尝有声,声假雨也。

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

蕉雨固相能③也。

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④而成声,声与耳又能相入也。

迨⑤若匝匝㴙㴙⑥,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⑦,如珠倾,如马骧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矣。

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选自《石田先生文钞》

[注释]①不忒(tè):

没有差别。

②曷:

疑问代词。

何,什么。

③相能:

相互配合,关系和睦。

④戛摩:

击撞摩擦。

⑤迨:

等到。

⑥匝匝㴙㴙(zé):

象声词。

⑦鸣榔:

渔人敲击船舷发出声音,用以惊鱼,使入网中。

⑧骧:

奔驰。

◎材料二

夜雨有作

[宋]张嵲

睡足秋堂夜雨声,

天涯此夕叹飘零。

空阶滴沥肠堪断,

更向芭蕉叶上听。

(选自《全宋诗》

◎材料三

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

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盖蕉之为物,于晴日和风轻阴皎月无不宜,而更向芭蕉叶上听。

尤宜于雨淅沥空阶,声响互答,孤客闻而兴思,幽人为之舒抱矣。

(选自梁清标《蕉林书屋图小序》)

◆阅读材料一,探析声美。

1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1)承雨有声

字源推测法:

甲骨文

__________

(2)声假雨也

参考成语法:

狐假虎威

__________

(3)则蕉亦默默静植

课内迁移法:

亭亭净植(《爱莲说》)

__________

(4)以伺雨

查阅词典法:

①窥探,探望;②等待,守候;③服侍,照料。

(《古代汉语词典》)

__________填序

13.蕉和雨的“相能”体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4.《听蕉记》是如何用文字表现雨打芭蕉的声音美?

结合画线句,加以分析。

◆阅读材料二,体会情思。

15.你如何感受到《夜雨有作》中诗人的深重愁绪?

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三则材料,探因溯源。

16.根据以上材料,概括“雨打芭蕉”深受古人喜爱的原因。

◆根据探究过程,得出结论。

17.概述你对“雨打芭蕉”这一古典意象的理解。

【答案】12.

(1).接受,承受

(2).借,凭借(3).竖立(4).②

13.蕉叶大而空,承接雨的时候发出声音。

或:

蕉叶为静态,雨为动态,动静相碰撞而有声。

或:

雨有大有小,有疏有密,不同的雨落在蕉叶上,发出不同的声音。

14.画线句用一组叠音拟声词,生动传神地表现了雨落蕉叶上或疾或徐、或疏或密等特点;通过僧人诵经、骏马奔驰等比喻来描摹雨打蕉叶的声音,极富新意,有通感之趣。

运用排比句式,读来节奏分明,极富音乐的律动感,让人联想到雨中芭蕉摇曳生姿的美感。

15.通过“天涯”“叹”等词读出了诗人的飘零孤寂,从“雨打芭蕉”声比空阶滴沥的雨声让人听着更断肠,进一步感受到了他的愁思深重。

16.雨打芭蕉有独特的声音美,启人遐想;雨打芭蕉动静相能,让人有所得于动静之机;雨打芭蕉之声让人闻而生思,借此舒怀,寄托幽微之情思;芭蕉尤宜于雨中观赏,“听蕉”是一种有韵味、雅致免俗的生活方式,所以深受喜欢。

17.雨打芭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景象,能触发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体现了人们对清新雅致生活的追求,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是一个极富美感和韵味的古典意象。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归纳整理多种方式进行理解识记。

承:

字源推测法。

会意字。

甲骨文,

上部像一个跪坐的人,下部像两只手,表示双手向上,托住一个人。

本义是捧着、举起、承受。

假:

参考成语法。

狐假虎威,意思是狐狸凭借仰仗老虎的威风。

假,凭借、仰仗的意思。

参考可知,“声假雨也”的“假”,也是“凭借、仰仗”的意思。

植:

课内迁移法。

“亭亭净植”的“植”,竖立。

迁移到课外,“则蕉亦默默静植”的“植”也是“竖立”的意思。

伺:

查阅词典法。

《古代汉语词典》中“伺”字的释义有三项,结合上下文,②“等待,守候”比较恰当,“以伺雨”意思是来等待雨。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1.“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概括为“蕉叶大而空,雨点落上的时候发出声音”。

2.“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概括为“雨有大有小,有疏有密,不同的雨落在蕉叶上,发出不同的声音”。

3.“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概括为“蕉叶为静态,雨为动态,动静相碰撞而有声”。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句子所表现的声音美。

词语:

“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运用一组叠音拟声词,摹拟雨打芭蕉的声响,生动传神地表现了雨落蕉叶上或疾或徐、或疏或密等特点。

修辞方法:

“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

通过僧人诵经、珍珠倾泻等比喻来描摹雨打蕉叶的声音,形象而富有新意;四个比喻句构成排比,使语言富有气势。

短句,读起来节奏明快,极富音乐的律动感,更能表现雨打芭蕉声音的疾徐、疏密之美。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

这首诗写诗人在秋季雨夜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感叹自己的飘零孤寂,抒发自己的深重愁思。

“天涯此夕叹飘零”,“天涯”“叹”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

“肠堪断”,“空阶滴沥“的雨声让诗人的心情悲伤到了极点,一个“更”字表明“雨打芭蕉”的声音让人更加悲伤,表现了诗人此时的深重愁思。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听蕉记》中“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

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概括为“雨打芭蕉有独特的声音美,启人遐想”;“蕉雨固相能也。

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概括为“雨打芭蕉动静相能,让人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蕉林书屋图小序》中“盖蕉之为物,于晴日和风轻阴皎月无不宜,而更向芭蕉叶上听”概括为“芭蕉尤宜于雨中观赏,‘听蕉’是一种有韵味、雅致免俗的生活方式”;“孤客闻而兴思,幽人为之舒抱矣”概括为“雨打芭蕉之声让人闻而生思,借此舒怀”。

因此深受古人喜欢。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雨打芭蕉”是一种自然景象,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意象,出现在各种文学、书画及音乐作品中。

文人墨客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雨打芭蕉”的景象中,变幻出千般妙韵、万种心曲,或空灵、或悲戚、或欢快,创作出了无数动人的诗篇,体现了人们对清新雅致生活的追求。

【点睛】《听蕉记》参考译文:

芭蕉,叶子大而空,承接雨点时会有声响,因雨点的快慢疏密而发出不同的声响,不会有差误。

但蕉叶何尝有声,它是借助雨点才发出声音的。

雨点不落在蕉叶上,那么芭蕉也只是默默地静静地栽种在那里;蕉叶不空,雨点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蕉叶与雨点本来就是相互起作用的。

蕉叶是静的,雨点是动的,动的雨点与静的蕉叶相碰撞而发出声响。

声响又是能够进入耳朵的。

及至耳朵接受了雨打芭蕉之声,人们用“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来摹拟这种声响,觉得它像僧人在佛堂诵经,像打鱼人驱鱼的木棒在敲响,如珍珠倾泻,如骏马奔腾,至于将听到的声音想象成什么,那又属于听者的佳妙了。

长洲人胡日之将芭蕉种在庭院来等着下雨,以“听蕉”为别号,这样看来他对动与静的机理有所领悟了吧?

《闲情偶寄》节选参考译文:

房子周围只要有些空地,就应该种芭蕉。

芭蕉能让人有情趣而且不落俗套,跟竹子的功效一样。

《蕉林书屋图小序》参考译文:

芭蕉这种植物,在风和日丽、天气微阴、月色皎洁时观看皆适宜,更让人喜欢的是芭蕉叶上听雨声。

尤其有韵味的是在下雨时,雨滴敲击台阶,声音互相回应,孤独的旅人听到这声音,产生了思念之情,伤感的人听到这声音,借此舒怀。

2020台州--文言文阅读(14分)

【甲】

宾王,义乌人。

七岁能赋诗。

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

文明中,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

为敬业作檄①传天下,暴斥武后罪。

后见读之,矍然②曰:

“谁为之?

”或以宾王对,后曰:

“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

”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

【乙】

唐考工员外郎宋之问③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

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且为诗曰: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第一联搜奇覃思④,终不如意。

有老僧点长命灯,坐大禅床,问曰:

“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

”之问答曰:

“弟子业诗,适遇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

”僧曰:

“试吟上联。

”即吟与之。

再三吟讽,因曰:

“何不云: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之问愕然,讶其遒丽。

又续终篇曰: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

迟明⑤更访之,则不复见矣。

寺僧有知者曰:

“此骆宾王也。

(节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檄:

古代官府用于征召或声讨的文章。

②矍然:

吃惊的样子。

③宋之问:

初唐时期诗人。

④覃思:

深思。

⑤迟明:

黎明。

15.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有多种。

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

(1)联系课文。

序号

释义

课文

或以宾王对______

今或闻无罪(《陈涉世家》)

再三吟讽,因曰______

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2)查阅字典

(2分)

“属”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以下几种常见义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下列两个“属”的正确义项,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属:

①zhǔ连接;②zhǔ嘱托,嘱咐;③zhǔ劝请,邀请;④shǔ种类;⑤shǔ官属,部属;⑥shǔ隶属,属于。

A.署为府属________

B.而兴思不属________

16.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讽其苦何耶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18.楼联“山月常明,应知诗杰丞临海;湖波乍涌,恍见文澜动则天”提到了甲文所叙述的哪两件事?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9.两文为了表现骆宾王的才华,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试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1).

(1)①有人

(2).②于是,就(3).

(2)A.⑤(4).B.①

16.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

17.等到(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逃亡,(人们)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18.骆宾王多次写奏章议论政事,得罪朝廷,被贬为临海县丞;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让武则天惊叹。

19.甲文写骆宾王“七岁能赋诗”,这是正面描写;写武则天对骆宾王的讨武檄文备加赞赏,这是侧面描写。

乙文写骆宾王帮助宋之问续写诗歌,这是正面描写;写宋之问惊异于骆宾王的诗才,这是侧面描写。

【解析】

【15题详解】

(1)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翻译。

根据所给的一个句中的虚词,推断另一个句中相同的虚词的意思。

①所给句是“今或闻无罪”:

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

或:

有人;根据这个提示,“或以宾王对”中的“或”就该译为:

有人,整句译为:

有人便告诉她是骆宾王;

②所给句是“因往晓之”:

于是就去劝他。

因:

于是,就;根据这个提示,“再三吟讽,因曰”中的“因”就该解释为:

于是,就,整句译为:

反复吟诵了几遍,于是就说。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

根据所给义项选择。

要先把我句子意思,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A.署为府属:

成为徐敬业的幕僚部属。

属:

应取第⑤义项,shǔ官属,部属;

B.而兴思不属:

但诗兴构思不能连接。

属:

应取第①义项,zhǔ连接。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句意为:

年轻人深夜不睡觉,却在这里苦苦吟诗,到底为什么?

根据句意来划分:

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还要注意句式变化,倒装句要在翻译时,把语序调整过来;如果有省略句式,翻译时,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

译文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语句通畅。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

及,等到;败,失败;亡命,逃命,逃亡;所之,去了哪里。

【18题详解】

本文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原文“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可见“山月常明,应知诗杰丞临海”这句是写骆宾王多次写奏章议论政事,得罪朝廷,被贬为临海县丞;由原文“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

后见读之,矍然曰:

谁为之?

’或以宾王对,后曰:

‘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可见“湖波乍涌,恍见文澜动则天”是写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让武则天惊叹。

【19题详解】

甲文“七岁能赋诗”,是对骆宾王正面描写;“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

后见读之,矍然曰:

谁为之?

’或以宾王对,后曰:

‘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写武则天对骆宾王的讨武檄文备加赞赏,这是侧面描写;

乙文“再三吟讽,因曰:

‘何不云: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又续终篇曰:

‘桂子月中落……看余度石桥’”写骆宾王帮助宋之问续写诗歌,这是正面描写;“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写宋之问惊异于骆宾王的诗才,这是侧面描写。

【点睛】甲参考译文:

骆宾王,是义乌人。

七岁就能写诗。

武则天统治时期,多次上奏,后来获罪被贬作临海丞(官名),心情苦闷无法实现理想,于是放弃官位离开了。

文明(年号)年间,徐敬业准备起兵拨乱反正恢复李氏的统治,骆宾王前去投靠了他,成为徐敬业的幕僚。

骆宾王为徐敬业写了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文中痛斥武则天的罪名。

武则天读了以后,很惊讶问:

“这是谁的手笔?

”左右告诉她是骆宾王。

武则天说:

“如此有才能的人却不重用,这是宰相的过错。

”后来徐敬业战败,骆宾王四处逃亡,不知道去了哪里。

乙参考译文:

唐代考功员外郎宋之问因事屡次被贬,后来放还,到了江南。

途中游览灵隐寺,这天夜晚明月当空,他在长廊上漫步吟诗: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挖空心思地作出了第一联,但终究感觉不合心意。

有个老僧点着长命灯,坐在大禅床上,问道:

“年轻人深夜不睡觉,却在这里苦苦吟诗,到底为什么?

”宋之问答道:

“弟子修业于诗学,刚才我想赋诗以题此寺,无奈没有诗兴表达不了心意。

”老僧道:

“请你试吟上联。

”宋之问就把第一联吟诵给他听。

老僧听了后反复吟诵了几遍,便说:

“为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呢?

”宋之问十分惊讶,惊讶于这两句诗的遒劲壮丽。

他又接着把这首诗吟到终篇: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老僧所赠的诗句,却是全篇中最精妙的地方。

第二天,宋之问再去拜访他时,却找不到他了。

寺中的僧人有知道他的人说:

“这位老僧就是骆宾王。

2020宁波--请你参与“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阅读活动,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妙赏亭

[明]祁彪佳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子瞻于匡庐道之矣。

此亭不暱①于山,故能尽有山。

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②层霄而上。

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

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

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

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③然。

而众妙都④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

(选自祁彪佳《寓山注》)

【注释】①暱:

同“呢”,亲近。

这里指挨近,靠拢。

②掖:

搀扶。

挟持。

③沤:

水中气泡。

④都:

汇聚。

【亭之址·有讲究】

13.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14.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答题。

(1)解释【甲】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临:

_________

(2)请从【乙】文中找出直接写妙赏亭建造位置的句子。

【亭之景·有情味】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

【亭之名·有因由】

16.祁彪佳为什么把亭命名为“妙赏亭”?

根据【乙】文中的画线句,简要回答。

【探究成果】

17.请你补全“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活动收获卡。

活动收获卡亭不仅是实用之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亭,虽由人作,宛自天工。

亭的选址,依山傍水;亭的环境,美不胜收。

观赏者眼中有景,情由心生,寓情于名。

欧阳修自问自答,道出亭名,体现了他

(1)____的心态;祁彪佳名亭为“妙赏”,感叹“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流露出他

(2)____的心情。

不知不觉中,亭成了古人怡情寄趣的载体。

【答案】13.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14.

(1)居高面下

(2)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

15.

(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2)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

16.祁彪佳认为在此亭不仅能欣赏妙景,还能有神清气爽的奇妙感受,所以将此亭命名为“妙赏亭”。

17.

(1).

(1)悠闲自在

(2).

(2)得意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意思是:

寓山园林的美景,不能以寓山结束,大概因为身处在寓山之中吧。

故断句: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14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中实词及内容的理解。

(1)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注意: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意思是: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

临:

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2)解答此题,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

阅读全文可知,“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在池中设立小岛,在小岛上设立亭阁,好像大海中一个气泡)”,描写了妙赏亭建造的位置。

【15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

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山,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水声潺潺,潺潺的水声;而,表承接;泻出,飞淌下来。

(2)暱,靠近;故,所以;尽,全。

【16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首先理解划线句子的意思,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理解作者把亭命名为“妙赏亭”的原因。

“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意思是:

水流拍打着石头,穿过树林,发出冷冷的响声,不仅可以忘饥渴,而且能洗涤十年尘土肠胃。

“激石穿林,泠泠传响”是对景物的描写、赞美,“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是由眼前景抒发情感。

祁彪佳以为他的寓山“众妙都焉”,又以高士逸人自诩,隐约透出一股辛酸。

为求解脱,不愿与腐败政治同流合污,他把所有尘埃俗世中的劳役伤神彻底抛在脑后,在这个亭子里不仅能欣赏妙景,还能洗涤心灵,带来奇妙感受,所以将此亭命名为“妙赏亭”。

【17题详解】

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答此题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内容和创作背景作答。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

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作者写醉翁亭,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

“作之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态,把难言的被贬谪的苦衷寄托在山水中。

乙文,祁彪佳在丙子岁(1636)日记中多次写到在寓山“垒石成峰”,他亲自指点匠工,有时也自己动手。

甚至慨叹“予真愚公也”。

一旦园成,看到自己的心血成了美景奇观,娱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祁彪佳以为他的寓山“众妙都焉”,又以高士逸人自诩,流露出他得意的心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

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妙赏亭

[明]祁彪佳

寓山园林的美景不能以寓山结束,大概因为身处在寓山之中吧。

苏轼在庐山中就悟出了这个道理。

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

几层楼台,牢固地建立在深绿色的陡崖峭壁上,常常有云气若隐若现地飘浮,好像被云霄挟持着向上浮动。

仰起头使劲看,仿佛自己遨游天宇,几乎不觉身在亭间。

突然回头看,好像在一片湍流中。

水流拍打着石头,穿过树林,发出泠泠的响声,不仅可以忘饥渴,而且能洗涤十年尘土肠胃。

在池中设立小岛,在小岛上设立亭阁,好像大海中一个气泡,众多的妙趣都汇聚在这里,怎么能不使品德高尚的人欣赏呢!

2020自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①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王下令曰:

“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

王惊而问其故。

优盂曰:

“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

“何如?

”对曰:

“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②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③,发甲卒为穿圹④,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大牢,奉以万户之邑。

诸侯闻之,皆知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