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蛙泳运动员的转身技术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72099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7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蛙泳运动员的转身技术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优秀蛙泳运动员的转身技术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优秀蛙泳运动员的转身技术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优秀蛙泳运动员的转身技术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优秀蛙泳运动员的转身技术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秀蛙泳运动员的转身技术分析.docx

《优秀蛙泳运动员的转身技术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蛙泳运动员的转身技术分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秀蛙泳运动员的转身技术分析.docx

优秀蛙泳运动员的转身技术分析

优秀蛙泳运动员的转身技术分析

摘要:

蛙泳是我国2004和2008的重点突破项目,也是我国在世界大赛中起带头作用的项目。

国际游泳竞赛规则规定,蛙泳转身时,两手应在水面、水上或水下同时触壁,触壁前两肩应与水面平行,同时限制运动员在转身后只能在水中做一次类似于蝶泳手的长划臂和一次蛙泳腿的潜泳动作。

由于规则要求严格,所以蛙泳转身动作速度要比其它泳式稍慢。

本文通过录像分析系统,对中国优秀蛙泳运动员王群的水下转身技术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表明:

王群转身动作的触壁,蹬壁,滑行和水下划壁阶段都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旨在对其蛙泳转身动作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蛙泳;转身技术;王群

TheAnalysisontheEliteSwimmerbreaststrokesTurningTechnique

SportsCoachingCoolidgeBeijingSportUniversity

ShiXiaoWenAdvisorLiwenjing

 

Abstract:

Breaststrokeistheimportantitemof2004and2008inourcountry.Alsoistheleadingiteminworldwidecompetition.Thelawofinternationalswimmingassociationis,whenyoutakeaturn,bothofthehandsmusttouchthewallover,inandonthewaterlevel.Beforetouchthewall,bothofyouarmshouldbeparallelwiththewaterlevel.Owetothestrictofthelaw,theturningofthebreaststrokeSlowlythantheotherswimmingforms.Byusingvideosystems,thestudymaderecordandanalysisonunderwaterturningtechniqueofelitebreaststokers.TheresultsindicatethatWangQunshouldpaymoreattentiontoherroaringskillsinmintphaseofthebreaststroketurning

 

Keywords:

WangQunBreaststrokeTurningTechnique

 

中(英)文摘要............................................1

1.前言....................................................2

2.研究对象和方法..........................................3

2.1研究对象...............................................3

2.1.2实验数据的处理.......................................3

3结果与分析.............................................3

3.1蛙泳转身动作技术时相划分和运动技术特点......................3

3.1.1触壁阶段................................................3

3.1.2蹬壁阶段................................................4

3.1.3滑行和水下长划臂阶段.......................................5

3.2蛙泳转身技术运动学测试指标的分析............................6

3.2.1触壁阶段................................................7

3.2.2推手转身阶段.............................................7

3.2.3蹬壁阶段................................................8

3.2.4滑行和水下长划臂阶段......................................10

4.结论..................................................12

5.致谢..................................................12

6.参考文献.............................................12

 

1

1.前言

蛙泳是我们国家2004和2008的重点突破项目,也是我国在世界大赛中起带头作用的项目。

国际游泳竞赛规则规定,蛙泳转身时,两手应在水面、水上或水下同时触壁,触壁前两肩应与水面平行。

同时限制运动员在转身后只能在水中做一次类似于蝶泳手的长划臂和一次蛙泳腿的潜泳动作。

由于规则要求严格,所以蛙泳转身动作速度要比其它泳式稍慢。

在短池比赛中,平均25﹪的距离都是在水下游进的。

早在第三届亚洲游泳锦标赛上,就有统计显示,各项冠军转身段时间在百米项目中占整个时间14﹪,200米项目中占21﹪左右,400米以上项目占24﹪-26﹪左右,甚至更多。

因此,转身技术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是十分重要,不容忽视。

要在100米比赛中,转身距离占全过程游距离的15﹪。

因此,为了使我国的蛙泳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对蛙泳转身动作的深入研究很有必要。

表1转身距离占比赛距离的百分比

比赛距离出发距离与比例转身距离与比例途中游距离与比例冲刺距离与比例

100m15m15﹪15m15﹪62.5m62.5﹪7.5m7.5﹪

近年来,我们蛙泳水平的提高与转身技术的改进密切相关。

以蛙泳100米转身为例,每年全运会成绩都有所提高。

关于转身技术的专门研究,1979年前苏联勃格达纳维秋斯在“改进游泳运动员的转身技术”一文中,通过对训练和比赛的测试,指出前苏联游泳运动员转身落后的显示。

1984年前苏联帕尔菲诺夫在“转身在游泳训练中的地位”一文中,对游近池壁、团身、蹬离、滑行等环节提出了理论性较大的原则建议。

1985年美国詹姆斯.威尔逊等人在“优秀游泳运动员转身技术”一文中,采用电影图片分析出游近池壁和蹬离池壁的时间与距离,推导出游近池壁时的平均速度和蹬出的平均速度,指出转身总时间与比赛成绩相关,并随着比赛距离的增加而增多,成高度相关。

国内对于转身技术的分析,大部分是比赛的临场技术统计观察报告,仅北京体育大学游泳专业研究生(1982年)“关于提高我国蛙泳转身速度的途径探讨”的研究,较详尽的说明了游近池壁、转动、滑行等环节,提出了推壁后倒式摆动转身技术,为加速蛙泳转身提出了4点结论。

1982年的时候北京体育大学游泳教研室朱泰昌等人对前民主等国美国以及中国优秀蛙泳、自由泳运动员转身技术进行了探讨和定量分析,提出了中外优秀运动员的转身技术特点,为进一步改进蛙泳转身技术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为充实转身技术理论教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现代游泳训练水平不断提高,在成绩相近的激烈竞赛中,往往只差千分之几秒而夺冠。

因此,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出发、转身这些细小的技术环节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在游泳竞赛中,除了50米距离的项目外,都要作一次或多次转身动作。

在不违反游泳竞赛规则的情况下,改进提高转身技术则可以提高比赛的成绩。

2006年4月6日中国蛙泳小将王群与澳大利亚名将、世界纪录保持者埃德米斯通一起站在起点参加短池游泳世锦赛女子50米蛙泳的决赛。

王群或第七名,成绩是30秒87。

有人预言,王群会成为第二个罗雪娟。

根据科研人员的测试和建议,以及有关参数的分析,认为她只有进一步提高出发、转身能力,才能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完成2008年奥运会的重任。

综上所述,对转身技术的分析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我们即是在此基础上对转身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提高王群的转身技术提供指导意见。

2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国内优秀蛙泳运动员王群的转身技术录像为研究对象。

2.1.1水下录像

用一台水下摄像头对王群水下动作进行正侧面的跟踪拍摄。

拍摄频率为50场/秒。

2.1.2实验数据的处理

用EXCEL200对视迅系统得到的数据进行坐标转换,计算得到运动学指标。

测试变量为:

手触壁停留时间T1;

脚触壁停留时间T2

脚蹬离至第一次蛙泳腿潜泳动作时间T3

脚蹬离至头浮至水面的时间T4

脚接触池壁时距水面的距离H1

头在水底的最大深度H2;

转身所用的总时间:

T

蹬离池壁的速度:

V

3.结果与分析

3.1蛙泳转身动作技术时相划分和运动技术特点

蛙泳转身动作的整个过程如下:

当游进池壁时,双手同时触壁,然后屈臂,头和肩部贴近池壁,屈腿的同时两脚靠近池壁,同时双手推池壁身体侧转。

一手离开池壁前伸转身时头在水上呼吸,臀部和腿部贴近池壁。

转身结束时,双脚触及池壁,双臂前伸,用力蹬腿滑行。

为了方便分析,将转身动作要点分解如下:

3.1.1触壁阶段:

运动员在最后一次蹬腿结束后不减速地游近池壁,一般是从离池壁还有5-7米的距离开始计算。

两臂前伸,在正前方高于身体重心的地方触壁。

此阶段的关键游近池壁时不要减速,这样使身体尽量保持最大的惯性。

提早做好触壁的准备。

一般而言,至少在触壁前3个动作就应该调整动作,这同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调整步幅是同样的道理。

其次就是一定要坚守蹬腿后触壁这一原则。

不少的运动员习惯慢吞吞地划手后在触壁。

这样容易产生两个问题:

一、划手后再触壁,游速将急剧下降:

其次,臀部会下沉,这将给转身动作的完成造成困难。

图一

 

3

推守转身阶段:

触壁后,全手掌压池壁,随着惯性屈肘、屈膝团身,同时身体沿纵轴向左侧转动,并抬头吸气,左手离开池壁,在水中随着身体向左侧转动并逐渐向左前伸。

当身体转至侧对池壁时,头向前进方向甩、并低头入水,右臂推离池壁,从空中摆壁,同时提臀使两脚触壁,两手经颏下前伸,两腿弯曲准备蹬壁。

此阶段的要点是在游速达到最大时伸臂触壁,并且要尽量缩短触壁时间。

双臂应像弹簧一样弹离池臂,勿抓池槽或者池壁。

双手触壁的同时,脚跟上提,收向臀部,两膝替下前收。

腿应尽量收紧,这样可以增大转动的速度。

双腿收至体下时,头和上体后甩。

后甩头时需要目视上方,即目视天空或目视天花板。

此时目视池槽或目视池侧是不对的。

上移臂的手掌应在耳旁前移,水下前移的手臂应贴近身体,像刀片一样切水前伸。

后倒至双脚触及池壁,双手头后并拢,为进入转身下一阶段动作做好准备。

图二

3.1.2蹬壁阶段:

从脚掌接触池壁开始,到蹬伸结束为蹬壁阶段。

两脚掌应贴在水面下约30-40厘米处(Maglischo1993)。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运动员的转身不足和过度会使脚的位置偏移,相对太高或太低。

这样将直接导致运动员的离壁方向产生改变(朝向水面或朝向池底)或者不得不采用技术补救措施(如弓背补偿等)。

理想的状态是:

在蹬伸的最后阶段,运动员的躯干和手臂应该都是水平向前的,这样让头部的排水面积达到最小,从而减少水的阻力。

虽然也需要一些角度让身体处于水下某个比较好的深度,但是力的传递方向还是应该沿着裸关节、髋关节然后到肩关节。

蹬壁时,臀部和膝盖的角度因人而异,但是学者Blanksby(1993)发现臀部到池壁的最短距离与整个腿长的币值与转身时间呈负相关。

这说明腿蹬壁时越直,转身所用的时间越短。

理想的膝盖夹角应该是110-120度。

如果角度太小(小于110度),股四头肌将被过度拉长,不利于快速发力。

事实上,相对较大的膝关节夹角同时让运动员可以在转身时减少游距,这样可以直接节省时间和能量。

同样,如果膝关节角度太大(大于120度),将耗损储存的弹性势能。

因此,必须选择适宜的膝关节角度。

脚的触壁时间必须控制在最小的时间内,当然这是建立在蹬伸充分的基础上。

脚的触壁时间可以被分为被动蹬伸和主动蹬伸两个阶段。

被动蹬伸阶段为脚触壁的瞬间和股四头肌的离心收缩。

这个阶段对运动员的速度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而主动蹬伸阶段是为了让身体获得

离壁速度,股四头肌向心收缩的阶段。

膝关节和裸关节在此时的充分而有效的伸展。

同时,躯干绕垂直轴转动,让躯干在蹬伸后回到蛙泳正常姿势。

因此,为了蹬伸更有数,应该尽量

4

减少被动蹬伸时间而增大主动蹬伸时间。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蹬壁的用力方式。

关于这点,有很多学派和观点。

Lyttleetal.(1999)的研究表明,蹬伸力的峰值、蹬伸所用的时间和运动员受到的阻力有个平衡点。

因此,较好的蹬伸方式是逐渐发力,而不是剧烈和迅速的蹬伸。

这样,池壁对人的最大反弹力在蹬伸的后期出现,而这个时候才是运动员姿势比较有利的时间点。

因此运动员受到的阻力也会比较少,从而蹬离的速度可以得到提高。

此阶段还应双脚触壁,脚趾向上,两脚趾之间连线与水面接近平行。

蹬离池壁前不要转为伏卧姿势,这会消耗体力、增大阻力。

应该是在蹬离池壁的过程中,而不是在转身过程总转为伏卧姿势。

一般把这个动作称为“螺旋滑行”(corkscrew)。

螺旋滑行动作是在蹬离池壁的过程中、在长划臂动作开始前、在身体保持流线型姿势的情况下完成的。

图三

3.1.3滑行和水下长划臂阶段:

蹬壁后,身体成流线型滑行,当速度减慢到正常游泳速度时,两手开始长滑壁至人腿两侧稍停,滑行速度稍慢时,开始收腿和两手贴近腹、胸、颏下前伸,当两臂伸直夹头时,蹬腿、滑行,两臂开始第二次划水时,头露出水面尽可能保持蹬腿时获得滑行速度。

在滑行时,为了保证准身所获得的速度,应该尽量减少水产生的各种阻力。

阻力的减少可以直接使转身的效率得到改善。

研究表明,运动员应该尽量让滑行速度保持在0.4-0.5m之间,这样可以减少摩擦阻力(Lyttleetal.1998)。

同时,,考虑到运动员的速度,

这个深度应该在靠近滑臂阶段时逐渐减小。

虽然很多运动员喜欢在较深的地方滑行,但是,事实上,在滑行阶段深度的增加并不会减少阻力的产力。

形状阻力和兴波阻力时游泳过程中重要的阻力因素。

因此,运动员必须要保持比较好的流线型姿势,即在水中滑行时,一手手掌应握紧另一手背,两臂应紧贴头部,并且没有多余的其它身体动作。

因为在蹬离池壁时人获得的速度时最大的,因此,在滑行中尽量减少速度的降低,可以有效地提高成绩。

而身体任何小的偏移都会让阻力产生人的改变。

通常在滑行中比较常出现的错误有:

1.手掌没有紧握,双臂没有完全展开贴紧头部。

2.抬头或低头。

3.双腿没有并拢,脚趾没有展开。

理想的滑行技术不仅可以增大蹬伸得滑行距离和可以减少身体收到的阻力。

甚至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滑行距离。

长滑臂前,通常运动员会先做一次蝶泳腿动作。

根据之前在滑行阶段的讨论结束,在较快速度的滑行阶段,可能是比较小的打腿幅度会有效一些,因为这样偏离流线型较小,产生的阻力也相对较小。

但是现在关于打腿的幅度的问题还没有定论。

另外一个与转身效果相关的重要的问题就是做蝶泳腿的时间。

通过对各个水平运动员的观测发现,从脚蹬伸结束到长臂结束这个时间段都有可能。

简单的分析一下,如果蹬伸结束就立即做蝶泳腿,由此产生的阻力可能比较大;如果等很久才做蝶泳腿,这个动作带来到来的效果几乎是没有的。

2000年Lyttleetal.通过以不同的速度牵引运动员,模拟转身后打腿的动作,得出结果:

得出结果:

大部分运动员都是等差不多ls后开始蝶泳腿动作(Lyttleetal.2000;Sanders,2003)。

Blanksby在1966年他的研究结果中指出,大部分的运动员在蹬伸结束后都滑行过长时

5

间和打退幅度太小。

这样导致速度减少到低于他们正常游速,于是他们需要额外的时间和能量去重新恢复到正常的速度。

相反,如果滑壁过早,运动员的速度就会过大,而且在没有充分利用到蹬伸获得的速度时各种阻力就开始增加了。

Skender在1997年也发现了大约2/3的游泳运动员在蹬伸后都没有保持足够长的流线型状态,于是也就不能获得最大的蹬离距离。

同时,由于滑壁过早,速度很快便降低至正常游速。

而剩下的1/3则是滑行过长,这显然是蹬伸时角度过屈导致的。

这样他们的速度将减至低于正常游速,于是需要多余的能量消耗去重新恢复速度。

而此阶段的长划臂为类似于蝶泳滑臂的水下长划臂动作。

开始双手爆发式地加速划至大腿。

为避免产生流,头部应保持稳定姿势,目视池底。

短时滑行之后,双手慢慢前收,特别要注意尽量减小阻力。

当双手收到上体之后,开始收腿。

当双手经头部前伸时,开始蹬腿,头部冲出水面,开始出水后的第一滑臂。

图四

总之,三个基本要求是:

1.游近池壁不应降低速度,并且要转得快。

2.转身动作结束后的身体姿势应有利于蹬壁。

3.有利于游泳动作的衔接。

 

3.2蛙泳转身技术运动学测试指标的分析

通过对王群两次蛙泳录像进行解析和处理。

现将测试结果列表说明(见表3)

表3蛙泳转身技术动作的测试参数结果

指标代号第一次转身第二次转身备注

手触壁停留时间T10.48s0.58s

脚触壁停留时间T20.32s0.32s

脚接触池壁时距水面的距离H10.21m0.28m

脚蹬离至第一次蛙泳腿潜泳动作时间T31.32s1.28s

脚蹬离至头浮至水面的时间T43.90s3.52s

头在水底的最大深度H20.87m0.89m

转身所用的总时间T5.10s4.76s

蹬离池壁的速度V2.19m/s2.24m/s

根据测试参数结果对王群个阶段的动作分析如下:

3.2.1触壁阶段

由录像可知,王群在靠近池壁约5米处,蹬腿后基本不减速的游近池壁,并且两臂前伸,提早做好了触壁的准备。

动作基本符合要求和规律。

3.2.2推手转身阶段

王群两次触壁都较短,并且在触壁的同时,两膝盖前收。

图1、图2为王群两次转身时

6

团身的最小角度。

因为根据转动惯量的原理,转身时,团身角度越小,转动的速度也就越大,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可是由于拍摄角度的问题,我们不能够得到王群团身的准确角度。

可是,这是一个对于转身技术有一定影响的因素。

所以值得注意。

接着,王群在后甩头和上体时,由于目视池底,导致蹬壁后,身体游行轨迹斜向池底,这便是导致身体下沉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1王群第一次转身触壁阶段

图二王群第二次转身触壁阶段

7

3.2.3蹬壁阶段

如图所示,王群两次转身接触池壁的位置距水面的距离分别是0.21m和0.28m(图3、4),而理想的距离是30-40cm。

由于蹬壁的位置相对过低,因此,王群在蹬伸后离壁方向又朝向了池底。

于是王群不得不采用弓背等技术进行补偿,这样势必会消耗一定的能量。

图3王群第一次蹬壁瞬间

图4王群第二次蹬壁瞬间

 

8

 

另外在蹬壁瞬间,理想的膝关节角度为110-120度之间。

由于摄像机的拍摄角度以及王群的转动位置,我们没有办法得到王群在蹬壁瞬间的膝盖夹角。

但是通过观测王群在触壁瞬间的膝关节角度,我们可以推测出王群两次蹬伸的角度应该还是偏小的。

如果蹬伸角度过小,股四头肌将被过度牵拉,不利于接下来的蹬伸发力。

图5王群第一次触壁瞬间膝关节角度

图6王群第二次触壁瞬间膝关节角度

3.2.4滑行和水下长划臂阶段:

在观测录像时,我们发现,王群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滑行时身体潜在水下的距离较深。

根据测量结果显示,王群在滑行时最低深度达到0.8m以上。

与理想深度0.4-0.5相距甚远,这样一方面使身体所受的阻力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身体最终又要浮至水面,因此,显然是浪费能量做功。

 

9

图7王群第一次水下长划臂阶段

图8王群底而次水下长划臂阶段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在滑行过程中,王群没有一直保持流线型姿势,她的头部始终是朝池底下的。

由于头是有导向作用,所以王群的滑行方向始终朝下,这也是导致王群滑行时身体位置较低的因素之一。

图9王群水下长划臂结束

 

10

4﹒结论

4.1转身前保持游速。

4.2蹬伸时,脚的位置应该在水面30-40cm处,手臂和躯干充分伸展,膝关节屈度为120度左右。

4.3蹬伸力的方向应该是沿着裸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的连线。

并且尽量使蹬出的方向水平。

4.4在蹬伸阶段和滑行阶段应该尽可能使身体保持流线型位置,为了减少兴波阻力,滑行阶段应保持在50cm处,头部过低,导致加深下潜的深度。

5.致谢

本文在李文静老师的细心指导和大力帮助下。

由本人独立完成,诚心感谢李老师在大学四年里对我教育和培养。

6.参考文献

[1]郑毅贤,提高自由泳翻转身技术方面探讨,浙江体育科学。

1994(05)

[2]殷玲玲混合泳汇总仰泳转蛙泳后滚翻转身技术分析,四川体育科学1995(02)

[3]黄钢蛙泳出发、转身滑行阶段时机的初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2)

[4]房海蛟.优秀用用选手徐妍玮是怎样提高出发、转身能力的.2003(04)

[5]贾忠.蛙泳转身技术逆动作顺序教学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9,(02)[6]麦世伟,要[6]重视游泳的出发和转身技术教学,体育函授通讯,1994,(Z2)

[7]朱泰昌.杨玉强.杨秀浩.顾正平.优秀蛙泳、自由泳运动员转身技术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2,(02)

[8]王兆龙,浦增忠,对蛙泳翻转身新技术的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2,(02)

[9]张志田,李彦贺,蛙泳前侧滚翻转技术.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81,(01)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