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执笔:
白塔小学高平华
【单元整体概述】
本单元共3篇文章,主题为“感悟人生”,所写的内容有扫路人、哲学家和他的弟子、雪松,有人有物,无不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另外,本单元还安排了一次以“成长的烦恼”为内容的习作,单元的最后安排练习5。
《天游峰的扫路人》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我”登天游峰时与一位扫路的老人相遇,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老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折服。
平凡的工作岗位可以作贡献,平凡的工作岗位也可以带来快乐。
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伴着作者回到住地,也回荡在我们每一位读者的耳际。
《最大的麦穗》叙述了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山谷中的谜底》讲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揭示了一种生存的智慧:
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的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对于不谙世事的孩子,骤对强暴和逆势,这种以退为进、保护自我的生存策略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学会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分号的用法。
4、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感受人物的性格和品质特征。
5、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关键句的意思,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6、学会质疑、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单元课时安排】
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天游峰的扫路人
2
最大的麦穗
2
山谷中的谜底
2
习作:
成长的烦恼
2
练习五
3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单篇教材解读】
一、文本解读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散文的特点有三个:
“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意境深邃,注重生活感受,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本文以“我”的活动为线索,描写“我”偶遇扫路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老人那种自强不息、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课文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尤为细腻,生动传神,表现出老人的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
第二自然段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比喻贴切,想象奇妙,同时也烘托了老人工作环境的险和工作的艰难。
课文中对“人”的描写,除了扫路人的直接描写,还写到了“游人”,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
人生是什么?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认识肤浅。
他们缺乏人生经验,对人的思想心态历程理解不深,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把握语言、触摸语言和感悟语言,在一定的情境中,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
进而在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上,教师把握好本文的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的特点进行听、说、读、悟、写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从课文人物的语言中,感悟深刻哲理。
二、学生学什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文中的主要词语。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以往我们容易忽视第一课时的教学,或者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比较随意和简单。
其实第一课时的教学十分重要。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做好这样几项工作:
一是识字。
本文有六个生字,其中“削”为多音字,可以让学生查字典进行不同音的字义辨析。
其他几个字可以让学生说说怎么记。
有必要的话教师还可以板书示范,引导学生写好字;二是在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给出课文的分段,让学生概括每一逻辑段的大意,并且用比较简洁、流畅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给学生一定的质疑空间,让学生提出想知道的或者初读以后还未曾明白的问题,其中包括词语、语句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教师在做一定的分析整理后再让学生读,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
◆主要过程:
(一)谈话揭题,提出问题。
(二)提出要求,朗读课文
把课文的每一句话读通顺,读流利,没把握的可以请教别人,会了再多读几遍,读熟为止。
(三)给出段落,概括大意
这篇课文可以分三段:
第一段(第1、2节);第二段(第3节);第三段(第4—12节)
自读课文,用一两句比较简洁的话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概括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
在高年级段继续加强和巩固概括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再读读课文,围绕提出的问题“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进行思考,一边读一边做记号、做批注。
(五)巧记生字,示范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把握五个层次的“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读自悟,讨论交流,体会课文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第一个对话——与课题对话
1、指名读题,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强调地点“天游峰”;强调人物“扫路人”;强调地点和人物“天游峰”“扫路人”)
2、天游峰是怎样的?
扫路人又是怎样的?
到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二)第二个对话——与天游峰的对话
1、读读自己所划的句子。
谈谈自己的体会。
2、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朗读指导同步进行:
读出天游峰的高和险。
3、出示“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在内容或写法上,你喜欢这句话的什么?
(体会动词“抛”,体会比喻和夸张手法运用的恰当和具体)
(三)第三个对话——与游人对话
1、到课文中找出写游人表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写出了游人登天游峰时的吃力的样子;“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写出了游人畏难的情绪和状态。
3、再读句子。
想象说话:
如果你来到天游峰,你会怎么做?
4、毛主席的一首诗里有这样一句话“无限风光在险峰”,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你想对“望而却步、半途而返”的游人说什么?
(四)第四个对话——与扫路人的对话
1、读读你划的描写扫路人的语句,并说说它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的?
你体会出了什么?
2、交流:
①外貌的: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预设:
老人很有精神;很朴素)②动作的:
“老人引我进了屋,为我沏了一杯茶。
”“老人摇了摇头,伸出了七个手指头,然后悠然地说……”“说罢,老人朗声大笑”(老人热情好客、性格开朗);③语言的: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
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预设: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勤劳,自信等)
3、比较游人和扫路人面对天游峰的不同状态,你想到了什么?
4、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山势如此之险、工作量如此之大的生活面前,他难道真的不累吗?
(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鼓励学生“据文而辩”“据理而争”,不求最终答案,只是关注过程,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
(五)第五个对话——与文中的“我”和自己(学生)对话
1、“我”作为一个游客,在天游峰面前是怎样的表现?
找出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2、交流:
“我终于顺着这跟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预设:
作者不怕山高路险)
3、“我心里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作者为了什么倒抽一口气?
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想法。
(预设:
倒抽一口气表明作者很惊讶。
惊讶什么呢?
揣摩“我”的内心活动说一说)
4、“30年后我再来看您!
”(预设:
这句话你能读到它背后的意思吗?
)
5、读一句话我们不仅要读明白它字面的意思,还要读透它背后蕴含的意思。
用这样的方法去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
”你读懂了哪两层意思?
(表面上写老人的笑声传得很远,隐含的意思是老人的自信、豁达和开朗永久地铭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老人给“我”的启迪一直激荡在“我”的心中。
)
6、读罢课文,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7、学生交流。
(六)教师总结
《天游峰的扫路人》赞美的是一位自信、豁达开朗、攀登不止、生命不息的老人,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是一座点亮人生的灯塔,伴随我们远航。
送给同学们两句话:
1、是青松,就挺立山巅;是小草,就装饰大地。
岗位可以不同,追求应该一样:
做一个快乐的人。
2、世界上最伟大的是精神。
(七)作业设计
1、想象练笔:
三十年后的一天,“我”又来到了天游峰,看到了银丝一样的阶梯,耳边又传来了“哗哗”的声音……请你根据上面的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2、模仿课文写扫路人外貌的句子,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外貌。
3、课余阅读《老人与海》。
板书:
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一险峰不累
九百多级自在悠闲
层层叠叠
豁达开朗自信
【积累运用】
(一)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眉清目秀、容光焕发、冰清玉洁、明眸皓齿、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婀娜多姿、仪表堂堂、衣冠楚楚、亭亭玉立、鹤发童颜、面黄肌瘦、蓬头垢面、骨瘦如柴
(二)写人物外貌的句子:
1、这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中等身材,四方脸庞,由于长年在地里干活,脸上的皮肤显得很粗糙。
好像好几夜没睡上安稳觉,他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
2、李阿姨快四十岁了,长年的辛劳,给她眼角留下浅浅的鱼尾印迹。
不过,她那浓密油亮的短发,仍是那么乌黑。
眼睛虽是单眼皮,但秀气、明亮。
那高高的鼻梁下经常有力地紧抿着的嘴唇,显示着青零星的活力。
3、玲玲不到两岁,胖墩墩的。
红扑扑的小脸蛋上,有一双水灵灵的眼镜。
小辫儿朝天翘着,粉红色的发带在头上一颠一颠的,像两只飞舞的彩蝶。
尤其逗人喜爱的,是她那张伶俐的小嘴。
(三)人生格言:
1、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爱默生
2、信心是一种心境,有信心的人不会在转瞬间就消沉沮丧。
——海伦·凯勒【美】
3、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萧伯纳【英】
【资料链接】
武夷山文字介绍及图片
【课例链接】
课例①
课例②
16、最大的麦穗
【单篇教材解读】
一、文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
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领悟文中的道理。
二、学生学什么
1、学会本课生字“垄”,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4、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阅读,发现问题;再读课文,奠定基调。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
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
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2、板书课题。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
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
用言语挖苦、取笑人。
苍老:
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
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师生梳理问题:
预设:
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
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
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
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对照列出的问题仔细读课文,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
2、交流解决的问题。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所要揭示的道理本身比较难懂,要学会联想。
要将摘取最大的麦穗与追求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将不去“定夺”,或观望,或扔掉已经摘下的与放弃机遇、错失良机联系起来;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与抓住时机,认真完成当前的任务联系起来。
教学中首先要立足文本的核心价值,即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要把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苏格拉底的话语结合起来体会。
至于苏格拉底的育人智慧可以到再次整体回顾时涉及。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朗读课文
1、我们夸一个人有见识、很聪明的时候,经常会用上这个词,猜猜,什么词——“智慧”。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那黄灿灿的麦田,找寻那一株最大的麦穗,感受一个智者的独特的精神世界。
2、我们班有好多同学朗读课文特别棒。
老师要请七位同学读课文。
谁愿意读站起来。
分段读课文。
(二)触摸语言,感悟智慧
有人说:
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
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几句话,找出来读一读。
语言要放到一定的环境中才可以读透。
这三句话分别是苏格拉底在什么环境中说的?
1、品读第一句话“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
①指名读。
苏格拉底的话是在给弟子们提要求。
他会用怎样的语气读?
②给别人提出要求要清楚明白。
我们还可以怎样读?
③联系下文想想“只许进不许退”背后有什么深意?
2、品读第二句话“你们已经到头了。
”
①联系上下文读读这句话,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再通过你的朗读把这份心情表现出来。
(预设:
责怪;批评;警告;遗憾……教师追问:
问什么?
)
②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
你怎么看出来的?
③投影出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
④这些弟子在摘麦穗时是怎么想的?
⑤这时候如果你在场,你会给他们怎样的建议?
3、品读第三句话“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
①苏格拉底这次又是以怎样的语气说的?
(告诫、善意的提醒)
②苏格拉底肯定了什么?
在肯定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看来这个分号不简单,句子的意思更进一层,变得更完整,更深刻。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
你从苏格拉底的话中读懂了什么?
④如果再给弟子们一次机会,他们会怎么想?
怎么做?
(三)感悟中心,提升认识
1、苏格拉底的弟子们真的一无所获吗?
哪一个字告诉你了?
(悟)
2、是的,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
这就是……
3、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
①点名读。
②说说“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的含义。
③苏格拉底的测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把“麦穗”换成“机遇”去说说。
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我要向他致敬,向他学习。
⑤你愿意把这段话中哪一句记在心里?
反复诵读: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
⑥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让同学们都喜欢我的语文课。
今天或者说现在,我就是要认真上好这堂课。
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
⑦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⑧再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
四、总结教学,实践感悟
1、按照分号的不同用法,各写一段话。
2、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板书链接
24最大的麦穗
追求
眼前的麦穗 实实在在
【积累运用】
1、苏格拉底的名言:
①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②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③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④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2、背诵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资料链接】
1、苏格拉底简介
2、苏格拉底的故事9则
【课例链接】
1、(同课异构)
2、课例http:
//218.26.206.131:
8020/u/1627/archives/2009/2620.html
17、山谷中的谜底
【单篇教材解读】
一、文本解读
《山谷中的谜底》,包含着哲理的深思。
作者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二、学生学什么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三、我们怎么教
本文计划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将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了解课题中的“谜”指什么?
“谜底”又是什么?
继续训练用简洁的话概括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分四步,即猜谜导入→初读课文→精读训练→作业设计
(一)猜谜导入,感知谜底
出示谜语:
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
(打一用具)
1、猜谜
2、说说这个谜语的“谜面”是什么?
猜出的结果叫什么?
(板书:
谜底)谜底就是谜语的答案,有时也比喻事情的真相。
3、大自然中也有许多谜,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条山谷,也去猜一个谜。
(板书:
山谷中的)
4、以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山谷”:
两山之间低凹而狭窄的地方。
5、读题,“山谷中的谜底”也可以怎么理解?
(山谷中某一奇异现象的真相)
6、那么,这山谷中有什么谜?
它的谜底也就是事实真相又是什么?
它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自读课文,明确要求
1、自由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查词典并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下列词语(学生也可以提出不懂的词语。
)
惟一:
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摧毁:
用强大的力量毁坏。
女贞:
树的名字。
3、用钢笔描红、完成临写。
4、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5、指名读课文,师生评价,及时纠正。
(三)说说大意,理清脉络
1、如果用猜谜来打比方的话,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谜面,哪一部分是谜语底?
默读课文画出两个部分的起止。
(第1、2自然段为谜面;第4~6自然段为谜底)那么第三自然段写的又是什么?
(旅行者的发现)
2、说说各段的段落大意。
(第一段:
魁北克的一个山谷里有一个奇异景观,西坡长满多种树,东坡只有雪松。
第二段:
两位旅行者的发现解开了谜。
第三段:
旅行者从中得到启示)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精读课文,感知谜面
①指名读第一段,要求用简笔画表示“南北走向的山谷”及“东坡,西坡”。
②这条山谷有一个什么“谜”?
(西坡:
长满……东坡:
只有雪松)
(四)小结教学,布置预习
1、认真读课文其余部分,画出旅行者发现的句子,并写上自己的体会。
2、你能从课文揭示的谜底中知道什么?
可以先与同学们进行讨论交流。
◆板书链接
西坡谜东坡
长满杂树山谷中的只有雪松
底
第2教时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自已提出问题,自己回答问题。
从探究学习中领会逆境和压力面前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勾起回忆,激发读趣
山谷中有一个怎样的谜?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课时学得的知识)
同学们一定想知道旅行者最终是怎样解开这个谜的,用心读课文,多提为什么,你一定会把课文彻底读懂,说不定你还能从“谜”中解开另一个“谜”呢!
(二)切入“谜底”,缘根追源
1、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
2、学生找出句子,仔细读一读。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出示句子:
“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也丧失了生机。
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
4、看来雪松的本领真大。
到课文中找找哪几句话具体写了雪松的这个本领?
找到以后做上记号并大声朗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
5、指名读,谈体会。
6、你佩服雪松什么样的本领?
看看谁能用两个词概括一下雪松的本领!
(板书:
弯曲、反弹)
7、指导朗读。
8、谁能到黑板上来给我们讲讲这个谜和它的谜底?
(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
“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紧扣学生的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指导学生读中悟理。
)
9、组织辩论:
有人读了课文的第三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
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我们也来把第三段读一读,然后再反驳他,要有理有据,才能把它辩得哑口无言。
(重点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
)(板书:
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