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农与财政投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7055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三农与财政投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三农与财政投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三农与财政投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三农与财政投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三农与财政投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三农与财政投入.docx

《浅谈三农与财政投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三农与财政投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三农与财政投入.docx

浅谈三农与财政投入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TIANFUCOLLEGEOFSWUFE

财政学课程论文

题目:

浅谈“三农”现状与财政投入

姓名:

吴仕新

学号:

40902427

班级:

财务21班

指导教师:

王彦方

时间:

2011年12月29日

摘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但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农民进城务工的机会越来越多,并且收入比在家务农划算,所以很多农民朋友举家进城,导致城市压力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相对紧缺。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投入比重有所增加,但是,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以投入相对较低。

在此,我们借鉴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模式提出几点“三农”发展的建议。

关键字:

“三农”、财政支出、收入、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农业转型。

目录

一,基础设施薄弱5

二,农业发展传统式5

三,农民整体文化程度偏低6

四,生态破坏严重6

五,思想传统、滞后7

六,毕节实验区发展模式7

七,整改措施8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8

(二)转变农产品结构,提高农民收入8

(三)推进城镇化进城,统筹城乡发展9

(四)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促进健康发展9

(五)科技品种、技术的开发,以科促农9

(六)完善农村保险制度、稳定社会治安10

八、综合结论10

参考文献11

 

浅谈“三农”现状与财政投入

以贵州省毕节实验区为例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村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国家实行统收统支,财政过于集中,“三农”财政支出严重不足;又加上国家优先发展工业,导致农业占不利于发展状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发展“三农”至关重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但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农民进城务工的机会越来越多,并且收入比在家务农划算,所以很多农民朋友举家进城,导致城市压力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相对紧缺,农田资源等过于闲置,导致农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投入比重有所增加,但是,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直接用于农业生产、乡风民生建设投入相对较低。

我们常说的“三农”,即农民、农村、农业,但是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现在以毕节试验区的情况来看,农村人口超生还是严峻,在农明心中“一条牛也是看,一群牛也是看”,这样一来,导致“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

农村无法实现产-销对接的模式,导致农产品无法往外销售,农村的文化素质偏低,财政支出相对较少等诸多问题,导致农村发展不容乐观,现在,我们对农村的情况进行阐述,仍然以贵州省毕节试验区的发展为例。

对当前农村的现状进行描述:

一,基础设施薄弱

对农村而言,基础设施建设还很欠缺,就算基本住房建设、生活保障、仍然还存在问题,就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的披露,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和就业、文化方面的支出合计占10509.92亿元,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安排9884.5亿元。

就三农的各项支出如下表所示:

2011年中央财政对“三农”支出的各项金额(表1-1)

支出项目

农业生产

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

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

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

合计

金额(亿元)

3938.7

10406

3963.6

576.2

9884.5

我们可以看出,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资金仍然相对偏低;就毕节的农村而言,基础设施很薄弱,诸如:

公路、防洪堤坝、通讯设备、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欠缺,农民的生活艰苦,但是,2006年以来,在毕节市政府的领导下,开始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的基础设施上有所改善。

二,农业发展传统式

就农业而言,从表1-1中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就全国来看,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财政支出相对偏低。

现在我们以毕节市农业发展情况来说,农村的交通不便,且较为边远,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基本是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依然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应该因地制宜,转变观念,转变产业模式,像现代农业模式发展,比如,毕节的威宁县,赫章县盛产土豆,但是由于产-销链不够顺畅,只能用于人食和养牲畜,而没有把农产品“工业化”。

还有,毕节山川优美,比较适宜发展旅游产业,所以,这些资源没有被充分应用,过度的浪费资源现象严重。

三,农民整体文化程度偏低

农民的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落后,道德素质偏低,多数在家的务农的就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较多,没有发展的眼光,在家务农的思想就是吃饱,没有敞开眼睛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发展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经济,让自己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近年来,毕节实验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是,进城务工的劳动力较多,有些村子基本上只剩下50-60岁的老人在家,青壮年基本上都是去沿海一带务工,比如,浙江、上海、福建等城市务工的居多,导致农村出现刘易斯拐点。

我清晰的记得,曾今,毕节的一位记者采访一位小男孩时,记者问他,“你将来要做什么,小男孩答道:

放羊;记者又问,放羊做什么?

小男孩说,赚钱,娶媳妇儿;记者又问:

娶媳妇做什么?

小男孩答道,生孩子。

记者又问:

生孩子干什么?

小男孩答道,放养”。

从这个真实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毕节农村的农民生活的方式及愚昧。

甚至,很多农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由于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很多年轻的男孩找不到媳妇儿,只有担任最高的官员职位----“光杆司令”,其实,农村的一些封建思想,阻碍着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所以很多孤寡老人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虽然,政府给与了一定的补助,救济,但是那毕竟是杯水车薪,物价的上涨,导致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当务之急。

四,生态破坏严重

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现有的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是我们心知肚明的,但是,对比节人民来说,生产力低下,收入较低,为维持生计,把环境也付诸于代价,举目一望,山上的树木光秃秃的,剩下的只是树桩;四周环顾,到处种满庄稼,无论山坡多险峻,山路多难行;往下一看,曾经清澈见底的河流,变得泥沙四起。

其实啊,对我们的生活、生存来说,生态环境对我们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建设好家园,保护生态环境义不容辞。

比如:

威宁的草海,去年有幸去了威宁,特意去了草海,但是,令我心寒的是,如今的草海没有翩翩起舞的白鹭,企鹅,以前清清的湖水没那,四周的生态已经快没有草海这个伟大的名字了。

五,思想传统、滞后

较多的人口导致了较大的贫困,一般来说,农村老一辈们盛行的思想“养儿防老”,对于相当欠开发,偏僻的毕节来说,这是一个铁律,基本一个农村家庭都是3-5个孩子,多则10个孩子左右。

可想而知,这么多的孩子,能够让每个孩子的吃得饱、穿的暖、念好书?

恐怕是力不从心呐,由此,产生的一个结果是,越生越穷,越穷越生。

有关资料报道,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到毕节考察工作时,他深入基层,遇见一家12个孩子的家庭,却只有两床被褥,但是胡锦涛不忍心看下去,自己节约的500元钱也给了这个“多生”的家庭读一下难关。

可想而知,当地人们的思想是多么的禁锢。

状况是多么的艰难。

六,毕节实验区发展模式

综合上述农村存在的这些现象,国家应该多给与,少收取的政策方针,支持农村的发展。

今年来看,国家逐渐地提高了“三农”的财政支出。

还是以毕节为例,1988年6月9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深入的研究、决定,向中央升报并批准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降低人口”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终于诞生,并且他带领毕节过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让毕节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毕节实验区是一个伟大的实验区,它是中国八大党派,每个党派扶持一县的方式发展、建设的,它充分体现了各个民主党派的积极性,有用性,是中国首次运用成功的典范。

现在,我们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及改善的政策措施,以及如何对农村预算支出,即是:

财政应该像农村拨多少钱?

钱怎么管理?

钱怎么花?

七,整改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至关重要;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最基本的公路、电、水必须全部到位,这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

但是,仅此还不够,因为农民要生产,要发展,所以,像堤坝、水利设施、防洪设施等基础设施应该加大合理的财政资金投入。

不能仅靠天吃饭的方式生产农业,靠天吃饭式的农业是一种效率低的生产方式,只有这些设施得到保障,现代化的农村才会慢慢到来,为什么农村人口大量外移,有的甚至举家搬走,都愿意去城里务工,做点小生意,其实,很多年岁已高的人是不愿意的,谁想安土重迁,只是为了生活,迫不得已;很显然,主要是外面的工资收入稍微大于在家的收入,城市里的高楼大厦比家里茅草房居住的舒适,所以深深的吸引着他们;虽然,现在国家搞新农村建设,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很多人还是不愿意回去,我认为,政府应该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管理,公平、合理、公开的让农民得实惠,为他们建设漂亮的美好家园,让他们安安心心、舒舒服服地搞生产。

否则,何谈建设农村,提高农村的粮食产量,解决温饱,过上小康社会呐。

所以,财政支出要在这里下功夫、花大力气。

(二)转变农产品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现在,农民在政策上享受了较大的实惠,负担相对较轻,政策给与了较大的补贴,支持。

比如,2006年全国取消了几千年来的税收,不在像农民种地收税,九年教育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但是,毕竟农民收入是有限的,基本收入就是卖粮食,卖猪、马、羊、牛等作为经济来源,基本很多农村还是传统的经济模式。

第一,政府应该给与他们大力支持,政府投资等方式带动当地的发展,比如,适合发展旅游业的,要大力投入资金干;适合种经济作物果实的,要大力的去发展;总之,因地制宜,转变经济,把不适宜搞农业生产的地方,一定要转为其它生产模式。

第二,农产品“工业化”,把不值钱的农产品表位其它商品,变废为宝,例如,农家乐,农民可以制作泡菜、薯片等这些工业产品来作为经济来源,提高经济收入。

但是,这些恐怕离不开政府的投资,财政拨款。

第三,产-销对接,免得出现多生产,低收入的模式,即蛛网型的模式,政府应该联系、建立农产品采购商,适量、定量生产,做到物有所值,产有所销。

真正做到农民得实惠,农民有收入,这样农民的钱包才会鼓起来,做到农产品转型。

(三)推进城镇化进城,统筹城乡发展

近年来,城镇收入差距扩大,城市收入是农村收入的大约4倍,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将会导致收入不公,城镇和农村产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当前,政府应该加强城镇化建设投资,第一,城镇化适当扩大,可以为农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避免边远地区的农产品处于资产自销状态,第二,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第三,带动乡镇产业发展。

比如,边远的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导致农村旅游产业的几乎发展为零,多发展旅游业有了较大的前瞻性。

所以,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稳定社会治安,缓解城乡矛盾,让城乡的差距逐渐缩小。

推进文明家园建设,以城促乡,以城带想,和谐发展。

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城镇建设的投资。

(四)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促进健康发展

领导干部在某一地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地位,一个好的领导可以促进发展,一个无能的干部只能抑制地区发展,所以,加大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提高干部素质,在国家城镇的拨款中,要加大监督作用,做到公开透明,让群众了解资金来自哪里,流向哪里,做到全民监督,领导带动公民,公民监督干部,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当民齐心,其力断金,目的旨在干部踏踏实实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彻底的坚决杜绝贪污腐败,让财政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农业的发展。

(五)科技品种、技术的开发,以科促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业靠科技,那么农业也要用科技支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现代农业,向农民朋友推广新品种农作物的发展,推广新品种的种植,政府要加强新产品、新农具的研发、推广,用专业的农技人员知道农民,同时提高农民科技技能,不要在用老品种,老方式对待农业,只有这些技术提高了,种植效率才会提高,这就是当代追求的效率,只有做到以科促农,才是符合当代时代契机,吻合我们的口号,做到效率最大化。

其实,农业发展现在主要还是传统的耕种方式,科技的普及程度还很低。

鉴于这些问题,国家应该帮助农村投资,向农村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明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让党政深入农村,和农民朋友一道发展,建设和谐、完美、安康的新农村社会。

(六)完善农村保险制度、稳定社会治安

在农村,很多老人、智障人等生活没有保障,因为农村收入较低,丧失劳动能力,无法维持自己的生计,没有过上好日子,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该给与相应的财政支出或者完善保险制度,让农村丧失劳动力,五保户,孤寡老人加入保险行业,切实落实到每一位生活上困难的人。

只有在此下功夫,农村的民生、生活才会得以改善,社会治安才能稳定。

所以,国家既要加大这一方面的工作外,既要投入警力的建设,确实做到警民团结,和谐农村,和谐社会。

治安稳定是人民生活健康、辛福,走上小康社会的保障。

八、综合结论

综上所述,政府应该加大“三农”的投资,做好农村的保障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和技术指导,增收农民产量,提高农民收入,投资好水利工程设施,保证农业快速稳定发展,对新品种,新科技的投入,加强党政廉洁,改善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保证建设资金到位,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和资金整合。

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

坚持以规划为引导,以项目为载体,以县(市、区)为单位,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

真正让农村过上舒适的生活,过上小康,农产品才会提高产量,农村才会稳定,农业才会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近时,2009年6月,《毕节模式》,人民出版社

【2】王开俊,2005年,毕节地区“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对策思考《2005乌蒙论坛论文集(三)》

【3】易艳玲,2010年,毕节实验区扶贫资金投入效果的统计分析,《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祝福恩,2005年,加强农村村民民主政治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1期

【5】周建群,2010年,胡锦涛“三农”思想初探,《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4期

【6】魏琴,2008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产出效率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4期

【7】王斌,2010年,中国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抑制分析----以毕节试验区为例,《兰州学刊》2010年0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