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 寻访心中的桃花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704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逃离 寻访心中的桃花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逃离 寻访心中的桃花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逃离 寻访心中的桃花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逃离 寻访心中的桃花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逃离 寻访心中的桃花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逃离 寻访心中的桃花源.docx

《逃离 寻访心中的桃花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逃离 寻访心中的桃花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逃离 寻访心中的桃花源.docx

逃离寻访心中的桃花源

逃离寻访心中的桃花源

还记得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描写吗?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安乐美好的社会,是中国传统隐逸文化所向往的理想家园。

对桃花源的渴望,作为一种永远的精神情愫,拨动着无数人的心弦。

千百年来,在尘世喧嚣中奔波劳碌的人们,都想找寻到桃花源去“独善其身”。

时至今日,它仍然符合人们崇尚自然,追求田园牧歌式生活与追寻理想栖息地的观念。

桃花源,或许只是一个符号,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

本期请跟我们一起,去寻访世外桃源里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心情,那些地方……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隐着是谁向往的生活

在中国古代,士人与隐者总是纠缠不清,士人可以超凡成为隐者,隐者也以入仕个官吏。

那时,入仕是实现人价的唯途径,以隐求仕,才有了“终南捷径”。

如今,们的自我意识慢觉醒,遵从心灵的安排成了很多人向往的境界。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他们的一生:

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多,

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

他们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脱节;他们弃平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志存高远,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中最尊人。

人们称他们为隐士。

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做出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

隐士就那么存在了:

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

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

最早的隐士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300年的尧时代。

尧跳过了自己家族的成员而选择了一位隐士作为继承人。

“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而逃去,于是遁耕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

”不仅如此,许由认为尧的话污染了他的耳朵,又跑到颖水河边洗自己的耳朵。

但是尧决意要找到一个品德优秀的人,于是他去游说另一位名叫舜的隐士。

舜接受了尧的禅让,

“天下之人,不归尧之子而归舜”。

后来,舜也想找一位隐士来做自己的继承人,

“舜以天下让善卷”,没想到,善卷也跑了,“入深山莫知其处”。

看起来,中国人似乎从开始记录中国文明早期领导者的轶事时起,就已经同时记载了隐士的故事。

这些久远的历史听起来更像传说,但是它们不仅仅是传说:

真的有人更愿意选择荒野,而不是文明。

这正是世界各地隐士传统的基础。

家国天下,隐逸只是一种方法

中国人最熟悉的“小隐隐于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一语出于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之口。

他当时接受了司马氏政权的拉拢,出仕做官,被人讥讽,但他对此不以为然,说了这句话来为自己辩解。

深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对这句话颇以为然。

儒家以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为行为的根本,其隐逸观念与仕宦观念是相辅相成的。

儒家“仕”与“隐”的界限在于邦有道还是无道,入仕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正所谓行义济世是儒家的根本,隐逸对于儒家而言只是权宜之计,是积极入仕的功能性环节,入仕才是其最终目的。

在古代,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一直都在整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入仕就意味着做官,仕途无疑是文人义士的一个最明智的选择。

用桃花源记为世人刻画了一个没有战乱,么有纷争的世外桃源的东晋诗人陶渊明也不例外。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但到了陶渊明的少年时代,家族的显赫已经成为历史。

我们在他的诗中颇能读到他曾急于用世的心情:

《杂诗·其五》中“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写出少年陶渊明对建功立业的渴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写出了风云际会将有所作为的决心。

但乱世并没有给他兼济天下的机会。

东晋末年,政权更递频繁,宗室夺权激烈,一不小心就“站错队”,儒家的忠君思想和士大夫的气节失去了依托。

正如他的诗中所说,他只不过是“误入尘网”,而“性本爱丘山”的他最后也只能无奈地选择归隐田园。

但因为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社会理想的实现还抱有一丝希望,于是才有了他的第二次出仕。

在对当权者彻底失望后,他再次归隐,而且再也没有出来过。

看来,“大隐隐于朝”无非是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走上尔虞我诈、利害分明的仕宦之路后,怎么可能超然于物外?

真实的世界容不下“云深不知处”,无奈之下,只能一走了之,避祸全身。

“隐”“仕”都达到最高境界的是东晋谢安。

他隐居会稽东山近20年,享尽诗酒山水之乐,琴棋书画无所不精。

谢家子弟个个如芝兰玉树,才华出众,在朝在野都表现不凡。

谢安“隐居”是一点也不寂寞的。

他不惜激怒朝廷,坚决不应召使得名望更高,以至有“安石不出,如苍生何”的呼声。

到了晋穆帝时,他觉得时机已到,居然应召出仕了。

一旦进入官场,他的老庄之学化为极其高明圆滑、以静制动的政治手腕,取代桓氏掌握了至高的权力。

在他主朝政时,内举不避亲,重任侄子谢玄,立下了淝水之战大败苻坚的不世之功,谢安本人由风流名士成为一代风流名相,谢氏家族的显赫也如日中天。

但是他深知功高见疑、功成身退之古训,已经开始准备退路,只是还来不及再归隐东山就死于任上。

终谢安一生可谓“隐”与“仕”都极尽辉煌,死也恰得其时,令后世读书人羡慕不已。

不过这是特例,中国历史上几乎绝无仅有。

  

隐士大都先仕而后隐,不然百姓一个,已落至尘埃,何须去隐?

但凡做隐士的男人当初么有不想出仕做官的,因为出仕在当时是体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想当年姜老太公,七八十岁了还没有放弃这个追求,天天提个鱼竿到渭水边琢磨事,最终还真“钓”出了一番功名。

道法自然,都在深山更深处

与儒家的“修齐治平”不同,我过古代还有一种思想绵延几千年,那就是道家的隐逸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庄子。

冯友兰先生认为,“道家者盖出于隐者”。

《庄子》与儒家从社会仁义的基本立场出发不同,它强调“重生”、“贵生”的生命个体意义,注重高度自主、自由的精神生存状态。

如何摆脱外物所役是道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庄子认为,名利、仁义等对生命本体的危害尤为严重。

因此,逃避名利、不愿为外物所累则成为道家不愿出仕的理论基点。

江苏省江阴县南阳岐村南至今仍有一座石桥,上面镌刻着一组对联,“曾有霞仙居北坨,依然虹影卧南旸”,赞的就是明末奇人徐霞客,世人称为“霞仙”。

1587年,徐霞客出生在江苏江阴的一个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

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

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他喜欢读地理、历史和探险方面的书籍,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游历生活。

1609年,徐霞客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乡,开始了他的“探险之旅”。

在明末天下鼎沸,赋敛之毒横行天下之时,徐霞客没有依靠来自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捐助,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16个省。

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徐霞客并不是盲目地游山玩水、寻奇访胜,大自然的奥秘深深吸引着他,寻找自然规律才是他终极的目的。

浩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中国,它的源头在哪里,很长时间都是个谜。

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1000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上源。

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徐霞客没能找到长江的真正源头。

但他为寻找长江源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直到1978年,我国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沱沱河。

在车载马驮、交通不便的400年前,徐霞客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

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

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

他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有人劝徐霞客不如回去,但他却坚定地说:

“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

从22岁离家远游,至56岁去世,这位“霞仙”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他留下了240万字的旅游笔记,虽然大多失散,但保留下来的仅4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在世界地理史上都具有绝无仅有的地位。

他这样特殊的人生,甚至使新中国一度踌躇,无法给这位千古奇人盖棺定论,最后名之“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

而其实,他本就是个隐者。

如果不是他那从240多万字的游记中散存下的小部分片段,我们至今无法得知,在400多年前的中国,有一位世外奇人走进自然那么深,那么远……

方外哲人,为人之本性而活

不啻中国,外国也有隐者,美利坚合众国的梭罗就是一位。

梭罗的生平简单安静又耐人寻味。

1817年,梭罗生于美国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但他没有选择经商或者从政,而是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

1841年,当了两年老师的梭罗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

1845年3月,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阿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自生活。

瓦尔登湖附近是爱默生拥有的私人土地,就在康科德城边上。

梭罗自己砍材,在湖畔建造了一个14平方米的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在此期间,那部著名的散文集《瓦尔登湖》问世。

书中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与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单调生活相反,梭罗常常进城,也经常邀请朋友到他的小屋中参观做客,他甚至还举办过一次大型野餐会以倡导废奴运动。

但大多数时候他都伏案读书,笔耕不辍。

1847年,梭罗回到康科德城。

1848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

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未满45岁。

在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他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纷繁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他认为:

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梭罗曾向美国读者介绍过孔子和《四书》,认为儒家思想对当时的美国大有裨益。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写道:

“古代的哲学家,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印度的……他们是最贫穷的,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是最丰富的。

”他认为,人不是为了国家而活,不是为了天神或社会而活,也不是为了指导现代生活的历史而活,人是为了其本性、为了人本身而活的。

但这并不能与自私混为一谈。

为人的本性而活并非终点,而是一种省察生活的起点。

在中国,《瓦尔登湖》的读者并不多,但自有一批忠实拥趸,“在夜深人静时捧着它,像是找回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正如译者徐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

或许,我们无法像梭罗那样身体力行,但我们起码可以通过他的甘醇、悠扬的文辞重返自然,进入澄明自省之境。

心之归隐,遵从内心的安排

隐者,多么让人着迷的那一群人。

隐着,又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

遁避红尘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都是赞赏的,但起码并不排斥。

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其笔下15部小说,就有9部小说的主人公,最终归隐。

《神雕侠侣》中杨过厌倦了江湖纷争、不屑于世俗礼法,带着小龙女重返“活死人墓”;《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将教主之位让给杨逍,那双挪移乾坤之手,自甘于为赵敏画眉;《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与任盈盈分别辞去华山掌门、日月教主之位,新婚之日琴箫合奏《笑傲江湖》以示笑别江湖、忘情山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