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64543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郑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郑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郑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郑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郑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

《郑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郑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

郑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郑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题大庾岭北驿①

(唐)宋之问

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③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④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⑤头梅。

【注】①驿:

驿站。

②阳月:

农历十月。

③殊:

实。

④瘴:

南方湿热蒸郁之气。

⑤陇:

此处指大庾岭,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

(1)这首诗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请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诗歌的前两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请做简要赏析。

【答案】

(1)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2)对比手法。

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

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

【解析】【分析】⑴。

诗的最后二句,诗人从写景转为抒情。

他在心中暗暗祈愿: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

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

《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

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

⑵诗人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其心中的痛苦哀伤自是可知。

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眼望那苍茫山色、长天雁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

悲切之音脱口而出: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意谓:

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

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

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

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故答案为:

⑴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⑵对比手法。

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

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和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⑵本题考查分析写法技巧。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并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对这首元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 “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C.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D.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

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答案】

(1)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2)D

【解析】【分析】

(1)认真阅读这首曲子,可以看出这首曲子的主旨句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这句话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

据此可知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2)ABC理解正确。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都难以摆脱痛苦的生活。

故答案为:

⑴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

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⑵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语言、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 这首诗既抒写诗人辞官南归时的离愁,也表达立志报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立意高远,感情充沛。

B. 诗的前两句议论、抒情。

“浩荡”写“离愁”之大,“白日斜”指离别的时间,也渲染出惨淡哀伤的气氛。

C. “浩荡离愁”的黯然神伤与“吟鞭东指”流露出的暂时的放松相互映衬,是诗人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

D. 诗的后两句展开联想,用“落红”比喻朝廷,借此表达自己虽然不被重用却依旧甘愿奉献的爱国热忱。

E. 这首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情。

受生活中“落红”“春泥”“护花”等现象的启迪,写出打动人心的名句。

【答案】B,D

【解析】【分析】B项有误,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

D项有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比喻自己,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故答案为:

B、D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4.补写出空缺部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

(2)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

(3)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4)不应有恨,________

(5)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

(6)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答案】

(1)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拔剑四顾心茫然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何事长向别时圆

(5)寒林空见日斜时

(6)云横秦岭家何在

【解析】【分析】“忧”“拔”“斜”“秦”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故答案为:

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⑵拔剑四顾心茫然

⑶沉舟侧畔千帆过

⑷何事长向别时圆

⑸寒林空见日斜时

⑹云横秦岭家何在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

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

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5.诗歌鉴赏。

(甲)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请概括两首诗的内容。

(2)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清?

【答案】

(1)甲诗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乙诗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2)甲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乙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讽刺之意。

【解析】【分析】

(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前提。

《赤壁》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后两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所以答案可整理为:

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题乌江亭》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所以答案可归纳为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2)《赤壁》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题乌江亭》作者杜牧在惋惜、批判项羽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意见和用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鼓励百折不挠的精神。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故答案为:

⑴甲诗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乙诗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⑵甲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乙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讽刺之意。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6.阅读《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

①[牙璋]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

这里指奉命出征的将帅。

②[凤阙]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1)从下面所给的选项中任选一句诗,结合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甲: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乙: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2)意象是诗歌中寄托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

《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两首诗都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使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意象,写出了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进而表达出 ________的情感。

【答案】

(1)答案示例甲:

敌兵滚滚而来,像一片黑云,翻卷着,涌动着,逼近城墙,城墙仿佛将要坍塌了;我军严阵以待,适逢日光从云隙间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铠甲上,铠甲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耀人眼目。

答案示例乙:

大雪铺天盖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着,怒吼着,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似乎也卷入了激烈拼杀的战阵。

(2)旗;鼓;忠君爱国

【解析】【分析】

(1)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①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画面,要抓住诗句中的“黑云”“城”“甲光”“金鳞”几个意象,运用合理的想象,描绘出两军对垒的情势来作答。

②描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画面,要抓住诗句中的“雪”“凋旗画”“风”“鼓声”几个意象,运用合理的想象,描绘战场的环境。

(2)《雁门太守行》中的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和《从军行》诗句“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中都运用意象“旗”和“鼓”来描绘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表达作者“忠君爱国”的思想,这可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以看出。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答案示例甲:

敌兵滚滚而来,像一片黑云,翻卷着,涌动着,逼近城墙,城墙仿佛将要坍塌了;我军严阵以待,适逢日光从云隙间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铠甲上,铠甲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耀人眼目。

答案示例乙:

大雪铺天盖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着,怒吼着,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似乎也卷入了激烈拼杀的战阵;

⑵旗;鼓;忠君爱国。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7.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小题。

【甲】水调歌头·中秋

(北宋)米芾①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②,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

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乙】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①米芾(fú):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②醽醁(líng lù):

古代的一种美酒。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词开篇先写秋之声的听觉感受,表达对晚来秋意的感受,以“不学宋玉解悲愁”表现出词人旷逸豪宕的襟怀。

B. 与【甲】词不同,【乙】词开篇先写望月的视觉感受,因之而“把酒问青天”,显示了词人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 【甲】词词人“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体现的是词人开怀痛饮的忘我境界和超尘脱俗的襟抱。

D. 【乙】词词人“把酒”而“大醉”,既有因中秋月夜美景的陶醉,更有怀念手足的真情。

(2)请结合词句,赏析【甲】词中“怅”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两首词,梳理两词作者是如何度中秋的。

【答案】

(1)D

(2)【甲】词下阕中“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阕,巧妙过渡,既承接上阕“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开启了下阕的赏月遣怀。

(3)【甲】词作者听砧声,闻蟋蟀,饮美酒,望明月,奏乐曲,醉卧江流。

【乙】词作者望明月,饮美酒,思未来,念亲人,彻夜无眠。

【解析】【分析】

(1)ABC赏析正确。

D根据词前小序,可知这首诗是中秋月夜所写,词中并没有描写中秋月夜的美景。

(2)“怅”是下片的第一个字,结合这首词的上片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并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向往隐居生活之意,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而“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阕,巧妙过渡,既承接上阕“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开启了下阕的赏月遣怀。

(3)结合这两首词中所描写的景和事进行分析,【甲】描写的景物有“砧声”“蟋蟀”“明月”,做的事有“饮美酒”“望明月”“奏乐曲”“醉卧江流”。

【乙】词描写的景物有“明月”,事有“望明月,饮美酒,思未来,念亲人,彻夜无眠”

故答案为:

⑴D;

⑵【甲】词下阕中“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阕,巧妙过渡,既承接上阕“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开启了下阕的赏月遣怀。

⑶【甲】词作者听砧声,闻蟋蟀,饮美酒,望明月,奏乐曲,醉卧江流。

【乙】词作者望明月,饮美酒,思未来,念亲人,彻夜无眠。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⑶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8.九

(1)班刘恩同学在整理归纳古诗意象时遇到了困难,先请你跟他一起阅读下面三首诗歌,联系诗歌内容讨论“孤舟、行舟、轻舟”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

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

泊平江百花洲①

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春游

陆游

兰亭路上换春衣,

梅市桥边送夕晖。

闻有水仙翁是否,

轻舟如叶桨如飞。

【注】①这首七律是诗人从京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

刘恩:

我觉得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待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出行的方式,“一别心知两地秋”使得惜别之情溢于言外。

所以我认为“行舟”这个意象包含了诗人的离情别绪。

但是“孤舟和轻舟”我就不知道了,你能帮助我吗?

我认为:

________

【答案】“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是从眼前泊岸的孤舟说起,不必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自己同它一样,也是一只不系的孤舟,结合作者从京城外调赴任背景,作者用“孤舟”来感慨人生漂泊、前途难料。

《春游》一诗点出了诗歌的时间和背景,路上的美景更是让诗人兴奋不已,“轻舟如叶桨如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点出了诗人内心的轻松与自在。

【解析】【分析】结合全诗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理解这两个意象,“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尾联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

这个结尾,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

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春游》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春游的事,首句“兰亭路上换春衣”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兰亭路上呈现的春天的美丽景色,第二句“梅市桥边送夕晖”,描写夕阳西下时美丽的景色,“送夕晖””三个字看出诗人对这一景色的喜爱,最后一句“轻舟如叶桨如飞”,写诗人乘着小船在水中徜徉,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点出了诗人内心的轻松与自在。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是从眼前泊岸的孤舟说起,不必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自己同它一样,也是一只不系的孤舟,结合作者从京城外调赴任背景,作者用“孤舟”来感慨人生漂泊、前途难料。

《春游》一诗点出了诗歌的时间和背景,路上的美景更是让诗人兴奋不已,“轻舟如叶桨如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点出了诗人内心的轻松与自在。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9.古诗阅读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独”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

A.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王维《秋夜独坐》)

B.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诗的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诗中其他地方也处处流露出这样的“偶然”。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样的“偶然”所表现的情感。

【答案】

(1)B

(2)“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

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

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解析】【分析】

(1)“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诗人的闲情逸致。

“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

A写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慨叹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

B写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欣赏美丽的月色。

C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

故选B。

(2)“偶然”就是无意之中。

首先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知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就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意境,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

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

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故答案为:

⑴ B;

⑵“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

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

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词语意蕴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理解词语的意蕴。

⑵本题考查从思想感情的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

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九日送别

(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蓟(jì)庭,地名。

(1)请简要分析“今日暂同芳菊酒”中的“暂”字的妙处。

(2)从全诗看,末句写“断蓬”有什么用意?

【答案】

(1)一个“暂”字,把作者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转念又觉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