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63016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教案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23.《文言文二则》之《铁杵成针》

教学目标

借助注释,理解《铁杵成针》中每句话的意思,初步体会文言文的精致与典雅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文言文的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文言文中的有大量表意丰富的单音节词,意思表达有跳跃性,文中往往还有不少虚词,让小学生读起来生涩,理解起来也很困难。

难点分析

四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对古文字词的理解能力还很弱,对文言文中的实词与虚词还没什么分辨能力,很难理解文言文表达的意思。

教学方法

1.通过讲授法,推理法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的理解方法,理解文中句子意思。

2.通过讲练结合法,巩固文言文的理解方法,体会文言文的精致。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初读了《铁杵成针》这则文言文,你知道了关于李白的什么事呢?

(自由表达)

2.文中哪句话写了李白逃学这件事,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把你找出来的句子,读一读,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文言文的?

方法:

看课后注释;抓关键词,用组词法;联系上下文。

②引导理解句中“世、传、弃、去”的意思,进而联合理解整句话意思: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小结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的方法。

4.李白逃学的路上遇到了谁?

在干什么?

(用文中句子回答)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引导抓住句中重点词“过、是、逢、老媪、方”理解,串连理解句意思:

(他)经过这条小溪时,见到一位老婆婆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

5.李白看到这一幕,“问之”,他问的是谁?

(老婆婆)所以“之”在这里指代的是?

问之,曰:

“欲作针。

学习“之”在文言文中的常用法。

“之”在古文里常用作代词,指代前面所提的人、事或物;用作助词,表“的”的

意思。

例:

看路边李树多子折树,诸儿竞走取之。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怎么问?

(老婆婆,你在干什么呢?

老婆婆又是怎么答的?

(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于是)就问老婆婆在干什么,老婆婆说:

“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6.听了老婆婆的话,你觉得此时的李白心里怎么想的?

后来又是怎么做的?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联系注释,理解句意:

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对比这句话与上文“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两句话中对李白的称呼有何不同?

为什么?

7.引导理解“磨针溪”名字的由来及地理位置。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8.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只要有恒心,肯下功夫,多难的事都能成功。

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一句俗语: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下面这段文言文,用短短的几十个字讲述了今年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你知道是什么吗?

己亥末,庚子春,大疫,染者数万,众惶恐,举国防,皆闭户,不出,街无往车,无常岁之盛,万巷空寂。

国士南山,坐荆州,以白衣者抗。

医无私,警无畏,商慷慨输,以众心,数月,终胜,疫除……

小结

文言文中的很多字词意思跟现代文相同,有些文言词语意思在古文中也是相通的,联系我们刚才学到的理解方法,多思考,相信你一定能读懂这则现代版的文言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故事中的生字新词,了解故事的内容。

2.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成语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初识文意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等几篇文言文,知道了学习文言文主要用各种读得方法:

(课件出示:

1、断句读;2结合注释理解读;3、品读感悟读。

)我们今天继续用这种读的方式来学习《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则《铁杵成针》,你知道这个故事是讲了关于谁的故事吗?

(出示课件,简介李白)

2.引伸学习:

李白小时候《铁杵成针》的故事我们都知道,现在,故事浓成了很短的文言文,让我们一起穿越到李白的幼年时代,看看你能不能准确地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含义呢?

 

二、断句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1.(课件出示原文)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停顿,用铅笔在课文中用“/”划出朗读节奏。

并用小窗发语音。

(检查纠正读音。

注意“还”的读音。

2、课件出示断句,学生对照。

3、谁来读读试试?

(指名朗读,把握节奏)。

读文言文,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要读出停顿;没有标点符号的,根据意思也需要适当读出停顿,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4、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

发语音。

5、我们接力来读读试试吧?

看谁读音准确,读得流利,朗读过程中注意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降低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难度,同时,故事内容就是文言文的基本大意,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借助注释,借助故事内容,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达成本课的训练目标。

借助注释,理解内容。

三、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1.文章的节奏感读好了,下面请你借助注释读一读,看看能理解课文吗?

2.请同学们小组群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你从文中理解了什么?

有什么地方不理解?

(可以说文章的出处,或者词语的意思)小窗发语音到群交流。

3.活动检测自学效果。

活动1.下面老师出一个词,你会解释吗?

(出示课件词语解释,提问:

你是怎样知道它的意思?

借以总结理解文言文词语方法:

借助注释;组成词语;借助经验)

活动2、你能理解这句的意思吗?

发语音解释一下吧?

(课件出示句子)

活动3.下面请大家互相考核,一人读原文,请另外一个人说出自己的理解。

预设

铁杵:

用来捣米或者捣衣的铁棒。

大家看图片,“杵”,本来是舂米或者捣衣的铁棒,要把它磨成缝衣服的针,得需要多长时间?

多大的耐心啊,作者正是借用此意,来激励人们做事情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是:

这,它和现代文中的“是”意思一样吗?

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词?

方:

正在,也和现代文意思有较大差别。

感其意:

被她的意志感动。

感:

被感动。

媪:

妇女的统称,这个我们在第一课《清平乐.村居》一文学过。

我们可以借助经验理解

弃:

放弃(从“弃”字你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李白不能坚持学习的做法)

卒业:

完成学业。

指导书写“卒”

4.通过这的故事,我们可以提炼一个词语:

铁杵成针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检测的方式。

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同时积素词语,溶实本课朗读课文,表达感悟。

】  

四、指导朗读,加深感悟

1.请大家再次带着感悟去朗读课文,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理)

2.谁来朗读一下?

大家评一评,他读的怎样?

3.你还想试试吗?

(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意,通过朗读表达文意,同时积累语言关联文本,拓展提升。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谈话引入:

像“铁杵成针”这样告诉我们要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故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再看篇《司马光好学》这则文言文故事,用我们学到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1、断句读;2结合注释理解读;3、品读感悟读,自己读明白这则文言文。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①患:

担心。

②若:

如。

③游息:

玩耍休息。

④迨:

至,到。

⑤倍诵:

“倍”通“背”,“背诵”的意思

⑥乃:

才。

⑦尝:

曾经。

⑧或:

有时

⑨咏:

吟咏。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及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

(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所收获就多了!

六、分层布置作业

A.读熟课文《铁杵成针》,并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B.诗仙“李白”一生诗作颇丰,请搜集其中一首,进行诗配画。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下)

教材版本

统编版小学语文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22《铁杵成针》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精致与典雅。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感受小古文的“精致与典雅”,要通过断句诵读,推敲字词义与现代文比较,来了解小古文的字词和句子精致典雅特性,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小古文中,字词和句子的精致典雅学生不易于感受,因为四年级学生对小古文的字词句式精致典雅的特点没有深入了解,他们只是追求简单的字义和文章内容的理解,没有形成品赏文言文的习惯。

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个性诵读和断句后的诵读比较,教师范读和视频朗读,教师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体会到小古文的精致典雅。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李白感悟老奶奶的意志。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谚语导入,激起同学兴趣。

2.介绍主人公李白与谚语的相关的事情,引出课题《铁杵成针》。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初读文本

1.出示文本,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抽读,读准字音,互评。

(2)老师断句范读。

(3)听视频读。

(4)生练读,齐读,点评。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媼(ǎo)/方/磨铁杵,问之,曰(yuē ):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huán) /卒(zú )业。

读完故事我们知道了,故事的主人翁就是李白和老婆婆,是老奶奶要把铁杵磨成针。

请大家注意以下几个读音。

三、品词读句,赏经典。

1.读读词语,重点正音。

(1)出示词语,指名朗读下面词语:

铁杵磨针溪弃去老媪

欲作针还卒业曰

(2)学生齐读,读得整齐,读得响亮。

2.看看偏旁,猜猜字义。

老媪(看“媪”字的组成,女+昷(繁体昷同温)指温顺温柔的女人,联系前面的“老” ,可以想到“老媪”  指的就是慈祥善良的老奶奶或老婆婆。

3.联系文中语句,观察“曰”字字形,说说“曰”的意思。

外框是个口字,里面“一”代表舌头,表示舌头在动,在说话,所以“曰”就是说的意思。

(3)读读带有“日”的语句。

4、文中是怎样称呼李白的?

找一找。

(李太白\太白)

(2)为什么不都称呼李太白?

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

对,(避免重复,表达更简洁。

(3)读读带有上面人称的语句。

5.联系语句,猜猜"其"字。

(1)太白感其意。

(2)“其”是其中、其他的意思吗?

不是,在这里是指示代词,是(老媪、老奶奶,)

太白感受到了谁话中的意思?

(3)读读带有“其”字的语句。

6.听老师讲述,把字组成词语,体会古文用词特点。

在四川眉州这个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象耳山。

山下有一条小溪,小溪叫磨针溪。

磨针溪这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这座山中读书,听出来了吗?

这里的“世”就是?

对,世间、世上:

“传” 呢?

对,传说。

你们发现了吧,古文中的一个字,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词。

你们来看看,“过小溪" 的“过", 组个词,“路过”可以,“经过”也很好,“跃过”也可以,”趟过”,这个词最好了古时一个字,现在-一个词。

太白/感其意,还(huán) /卒(zú)业。

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了,回去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说古文语言简洁、凝练。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四、上面我们从6个方面分析理解了文言文词语的简洁、精炼,现在来看看文言文句式的特点。

1.出示"之"字句,“问之”问谁?

问什么呢?

李白问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

一字一句,多么的精简呀!

(2)读读“之”字句。

2.出示“是”字句

(1)“是”是指示代词,是这条(小溪)的意思

(2)读读“是”字句

3.调调顺序,感受句式

(1)看,下面这三句话,读读,说一说,意思相同吗?

表达的顺序有什么变化?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世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

(意思一样,可是表达的顺序不一样,第一句强调的是“山中”,第二句强调的是"读书”,第三句多了一个字,是现在的说法,感觉是大白话,语言不简练了。

(2)读读书中的语句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五、尝试背诵

我们分析了小古文词语、句式,反复诵读了小古文的句子,感觉到了什么?

(字词句精致典雅)下面我们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1.自由背诵

2.看着填空,尝试背诵。

磨针溪,在()。

世传(),未成,().过(),逢老媪(),问之,日:

”()。

”白()。

老妪日:

”()。

"太白(),还()。

3.自由背诵,抽背(同学们真棒,才读两遍就能背出来了)

五、拓展延伸

1.“铁杵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连李白这样有天分的人都需要勤奋与毅力,我们普通人更应该加倍努力,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2.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一句谚语: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3.齐声诵读。

小结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小古文。

初步学尝试了断句诵读,如何理解字、词、句,体会到了文言文的精致与典雅。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原大家多多诵读小古文,喜欢上小古文!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下)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22《铁杵成针》

教学目标

借助注释,理解《铁杵成针》中每句话的意思,初步体会文言文的精致与典雅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小故事并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领悟其中的道理。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而不是采取填鸭式教学,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难点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文言文,但是理解文言文的技巧他们并未掌握。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理解文言文,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读文言文,而且从古代文学中向优秀人物学习。

教学方法

1.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字、词、句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的精致与典雅。

2.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意思,体会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谈话激趣,导入课文

一提到李白我们就很自然的想起很多优美的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些诗句脍炙人口,让我们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文采,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被后人誉为“诗仙”。

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小时候却还有一段逃学的经历呢!

他后来又是事怎样改变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古文《铁杵成针》(板书)

2.理解课题

先看看“杵”chǔ,部首“木”字旁,右边是一个“午”字,“铁杵”是干什么的呢?

通过注解我们知道铁杵是舂米或者捣衣用的,针就是缝衣针,题目意思就是铁杵磨成缝衣针。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请同学们看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小古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一起回顾:

1看注释,2看插图,3联系上下文,组词等方法。

那我们到文中去看看吧。

我们再读课文,对照文章听故事。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有个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象耳山。

山下有一条小溪,小溪叫磨针溪。

从这一句中我们知道故事发生的地点在象耳山下的磨针溪。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磨针溪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这座山中读书。

从这一句中我们知道故事中的人物是李太白。

未成,弃去。

(读着读着,还没有读完,他就放弃不读了,收拾收拾东西离开象耳山。

从这一句中我们知道故事的起因是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

“欲作针。

(在经过这条小溪的时候,他碰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棒。

李白感到很奇怪,就问:

“老婆婆,你为什么磨铁杵呀?

”老婆婆说:

“我想做一根针。

”)

理解“过是溪”。

“过”,用组词法:

路过、经过、跃过

李白经过哪条小溪?

这里的小溪是第一句中讲到的“磨针溪”,这里用“是溪”代替。

理解“问之”。

谁问?

问什么?

李白问,问老媪“你为什么磨铁杵呀?

”老媪回答说:

“我想把它磨成针。

原来呀,“问之”“曰”“欲作针”这六个字就写出了一段对话,那么相对白话文是相当的简洁。

听了老媪的回答,李白可以说是百感交集呀!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听了,被老奶奶的意志感动了,于是他重新回到山中,继续学习,直到完成学业。

后人也就用: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这句谚语来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能成功的道理。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老师送给大家两句持之以恒的名言请大家积累下来。

(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2、推荐读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再去读读其他有趣的小古文吧。

小结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只有每一句话的意思都懂,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读通顺。

总之,要教好文言文,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其乐学、会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