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材料.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材料
《高等教育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一、一般知识,涉及选择和判断
1)在英国,1963年之前,高等教育只指传统大学,技术学院和理工学院的教育都不属于高等教育范围,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指的是培养“精英”、培养“文雅”的“精神贵族”的那部分教育,而培训生活、生产领域的专业人员的教育不属于“高等”教育范围。
1.我国现代的高等教育一般追溯到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
2.高等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3.高等教育一般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三种类型。
4.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具有学术性、专业性、创新性等特点。
5.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应该开始于清末,先后经历了学习日本、欧洲、美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6.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开年会,可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7.1978年5月我国的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这标志着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8.1984年潘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
9.在学术界比较权威的衡量一门学问是不是学科的标准有三条:
要有特殊的研究对象,要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要有工人的专门术语和方法论体系。
有的还加上要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代表著作。
10.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确定研究问题一般有坚持的三个原则:
价值性、创新性、可行性。
11.教学工作既是一门科学,有是一门艺术,作为高校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不懂得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就很难做好教学工作。
12.现代大学最早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开办了阿卡德米学园。
13.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于1088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学,属于学生大学。
14.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主要借鉴了巴黎大学的模式,属于教师型大学。
15.中世纪大学起初均为单科大学。
16.学习文科课程是大学正规教学的第一个台阶。
17.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神学性质。
18.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以讲授、辩论和大量的练习为主。
19.中世纪学已经有学位制度,学位原来的意思是“任教执照”。
20.中世纪大学的特征有自治性、国际性、民主性、职业性,此外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21.从17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独立学院和专门学院。
22.洪堡的大学理念的内容主要有:
大学的相对独立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23.洪堡认为,大学的核心是发现知识。
洪堡在各学院设立了研讨班和研究所,大学在传统的教学职能上发展出一种新的职能-科学研究。
24.洪堡的三个反对是:
反对肤浅的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反对经验知识凌驾于理论知识之上、反对缺乏人文教育的大学教育。
25.1861年,由美国国会通过的《莫里尔法案》在美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26.现代大学的职能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两项职能发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26.体现威斯康星大学模式与威斯康星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
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
27.初级学院之父是哈珀。
28.社区教育是一种非学位、非学历的继续教育。
29.社区学院目前的主要功能包括学历教育、转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面向社区的文化功能教育等。
30.美国高等教育中社区学院具有地区性、开放性、流动性、实用性四大特征。
31.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阶段:
15%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32.西周的“五学之制”是中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33.太学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正式设立大学的开端,是中国高等教育由萌芽走向雏形的表征。
34.唐宋时期,诞生了书院,书院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机构的原型。
35.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有五个:
教育目的上凸显人伦教化、教育体制上实行官私并存、教育管理上注重名师掌权、课程内容上突出儒学为尊、教学方法上崇尚自学讨论。
36.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始起步的标志。
37.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完整意义上的大学,也是第一所又政府投资创办的国立大学,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38.葵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实行了的学制。
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改革,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现代发展阶段,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转型的标志。
39.蔡元培改革北大的主要举措是实行大学自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五育并举、倚重研究。
40.大学理念包括大学思想、大学信念、大学观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目标,其中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
大学理念,乃指人们在观念上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系统的教育理念
41.最早探讨大学理念的人是19世纪英国高等教育学家纽曼。
41.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宣告创立,这事美国第一所研究性大学。
42.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现代大学最基本的理念。
43.培养精英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
44.培养一般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目标最基本的层次。
45.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有:
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弱化了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诱发了高等教育市场化观念。
46.当前,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最突出的现实问题是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的关系问题。
47.高等教育目的是指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何种高级专门人才的素质、规格和质量要求的预期规定。
48.高等教育目的的实践价值包括:
导向作用、调控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49.所谓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个人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
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以概括为: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2)个人的价值观高于社会的价值3)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存进人性的完善,而非造就公民。
50.所谓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
社会本位轮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概括为: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教育的目的除了促进社会发展而外,没有其他更高的目的3)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造就公民而非培育人性。
51.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仍是以社会本位论为主导的。
52.用个人本位论取代社会本位论,或者用社会本位论取代个人本位论,都是片面的二元论,都无助于制定正确的高等教育目的。
53.所谓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就是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精神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为中心的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教育目的观。
54.所谓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功利主义为指向的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主张。
55.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代表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5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具有四个方面的内涵:
1)人的素质的完整的发展,即人的各方面素质如人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素质、做人与做事素质的完整而非片面发展。
2)人的素质的和谐的发展,即人的各种基本素质的适当、匀称、协调而非失调或畸形的发展。
3)人的素质的多方面的发展,即人的各种素质内部多方面而非单方面的发展,如道德素质中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智力素质中的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等。
4)人的自由的发展,即人的自主的、能动的、不受阻碍的、具有个性和独特性的发展,而非规训的、受动的、压制学生个性的、模式化或标准化的发展。
57.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经历了从培养劳动者、培养人才、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公民的转变过程。
58.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是:
培养人。
59.高等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判断
60.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
判断
61.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有三个:
使受教育者政治化、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6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有三个:
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支持;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重要、更直接;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63.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有二个:
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64.高等学校三大职能: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
65.柏林大学的创立把学术研究引入大学。
66.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首先是在美国产生的。
66.中国最早的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和汉朝的太学。
我国近代大学的创设,肇始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67.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
判断
68.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
通才特征:
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专才特征:
1.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69.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
68.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观念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教育。
通才向专才变化首先在美国出现。
1862年《莫雷尔法案》的颁发彻底改变了传统大学脱离社会、穷究学术的单一、封闭的办学格局,使高等教育向着多样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70.普及教育是大众教育中大众化程度最高的一种。
70.马丁。
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阶段。
71.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大致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美国模式:
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另一种是日本模式:
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
72.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有4个:
发展速度要适度、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发展终身教育。
73.科学教育包括四个方面:
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精神教育。
74.人文教育包括四个方面:
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维教育、人文方法教育、人文精神教育。
75.平等和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
76.平等思想提出最早是孔子和柏拉图。
77.从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先后经历了原始教育平等、教育特权、现代教育平等。
78.教育平等表现在4个方面:
就学权利平等、教育条件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
79.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在于三个方面: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社会的政治制度;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80.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81.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结构:
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82.美国大学目前实行准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
83.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建立于民国时期,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84.目前世界各国的招生制度大致可归纳为两种,即证书制和高考制。
85.多年来我国尝试着进行了一系列招生制度的改革,包括三个方面:
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高考制度增加素质方面的考核、培养方式的多样化。
86.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主要表现为:
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87.高等教育形式结构包括2个:
全日制高等教育和非全日制高等教育。
88.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本质上讲,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89.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模式有三:
中央集权型,如法国、意大利、瑞典;权力分散型,如美国;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如日本、德国。
90.国家的宏观协调、社会的广泛参与、高校的自治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是当前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运行机制的共同特点。
91.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权力结构。
92.高校权力结构分为三种:
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
93.高校的领导体制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
94.我国高校的现行领导体制的特点有3个:
实行党委领导、校长是最高行政长官、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95.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增强教学的计划性、科学性,沟通教与学之间的联系,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96.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有6个:
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权力与权威相结合的原则、分权与集权相统一的原则、教学管理与科研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统一管理与学术自由相结合的原则。
97.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有三:
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
98.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管理的内容包括:
科研规划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科研档案管理。
99.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原则有五个:
公平合理原则、形成特色原则、协调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原则。
二、论述
1.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普及化。
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阶段:
当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所接纳的学术数与青年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从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看,20世纪中期,少数发达国家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20世纪后期,大众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少数发达国家又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在新经济即将到来的时刻,各国都已经将发展教育及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这不仅是因为现实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够提供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迎接新经济到来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新经济对知识的社会花和人力素质的要求所决定的。
(2)高等教育多样化。
随着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当今的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理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未来高等教育将逐步向多形式、多途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将变得更加灵活。
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进行高等教育机构的改革,不但教与学的方式在转变,而且学校的结构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包括:
高等院校的层次多样化、高等院校的规模多样化、教学组织的多样化、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学生成分的多样化。
(3)高等教育国际化。
新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新经济时代将是全球化更加突出的时代。
适应这样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时代的要求,未来的高等教育也将呈现显著的全球化特点。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在工业经济时代后期就已经显现,在新经济时代,这一趋势将更加普遍。
此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在教育目标上,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将成为重要的内容。
(4)高等教育信息化。
新技术和信息网络给高校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
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教育信息化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特点。
(5)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职业及成人高等教育、自考和远程、在职教育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也就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学术理论型人才与职业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也是不同的。
2.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建构
(1)学术自由理念。
学术自由意味着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不屈从于外界干扰与压力,客观、自主的追求真理或事物的真确性。
学术自由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研究自由;二是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自由。
(2)大学自治理念。
大学自治理念的确立,是使大学免遭外界干扰二专注于自身学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
大学自治既是一种办学理念,有事一种权利。
(3)教授治校理念。
教授治校理念是大学自治理念的逻辑延伸。
教授治校理念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校长的任用、教师的聘任、人事的任免、学术的规划、课程的改革、学校的发展战略等,都应充分听取教授的合理化建议。
教授治校的具体形式是组织教授会、评议会、校务会及各种委员会。
(4)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大学教师必须在科研活动中理解学科内容及其精髓,以更有效地进行教学;二是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具有引导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功能。
2.论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
答:
(1)高等教育目的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培养人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终极追求。
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非手段,把学生素质的提高看作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破除一切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和工具化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视为能动而非受动的人,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核心任务,反对一切以宰制、管束等外在的硬性干预;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学生视为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把激发学生具体而多样的发展需求与潜力视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剔除一切规约化、模式化的取向。
(2)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的知识教育,加强智能的教育。
大学应该提供给学生充实而饱满的智慧训练,这是保障他们提高生活的力量的主要源泉。
大学应该培养学生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
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教授单一的技能和造就某一方面的专家。
(3)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就业取向的目的观,树立全面发展的目的观。
高等教育的过度职业化倾向,会使高等教育丧失应有的人文精神、超越精神,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潭,从而使高等教育由以存在的价值和理想渐渐衰退。
高等教育是给人以全面智慧援助与精神支持的教育,而非单纯的就业准备教育。
总而言之,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人作为自身的最高目的,立足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多方面生动活泼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3.论述现代大学的职能。
答: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大学在社会经济生活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高等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们越来越要求大学在社会中承担起更大职责、发挥更多的职能。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首先,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因此,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的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使命来展开。
其次,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高校培养的专门人才从目标、规格到内容、质量都不相同。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
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主要源泉。
其次,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
再次,科学研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术研究是大学的生命线,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21世纪大学的历史使命。
(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首先,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
其次,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
再次,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总之,现代高校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无论是哪一种类型或层次的高校,培养人才始终居于中心地位。
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否则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活动就会脱离社会实际。
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高校,职能发挥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任何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特点,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4.论述如何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与渠道)
答:
正确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对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未来世界高等教育的选择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之所以要整合,在于两点:
一是因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各自有其合理的内核和现实价值,也各有其自身局限性,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高等教育必须改变非此即彼的状况,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二是因为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内在的关联,两者互相渗透、相互支撑,因此有整合的基础。
首先科学蕴涵着人文精神于人文教育价值;其次人文以科学为基础。
由此可见,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不可或缺。
科学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为指导,人文教育要以科学教育来奠基,二者相互依存。
实现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
(1)强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整合的教育观念,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同时纳入学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各专业培养目标。
(2)建立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大大提高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并为培养创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因此,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于一体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精神。
因此,必须提升广大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
5.论述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答:
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
当前的改革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建立就业新机制,完善就业管理体制。
当前的就业困难是结构性的,解决这一困难,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2)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实行学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为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实际需要,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加快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适应就业需要,加强对高等专科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他们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逐步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3)拓宽到基层就业渠道,解决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阻碍。
(4)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限制,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
(5)规范就业市场秩序,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6)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工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6.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答: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围绕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是:
(1)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
(2)建立起一个社会广泛参与办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3)扩大高等学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