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52286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docx

《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docx

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

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考察现代西方着名哲学家怀特海在其代表作《过程与实在》中所阐述的过程哲学或机体哲学的基本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所具有的深刻启示。

过程哲学是超越传统西方哲学中的实体实在论和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的新尝试,从而是现代西方哲学的生长点之一。

【关键词】有机体/过程/生成/过程哲学/怀特海

【正文】

在现代西方哲学家中,英国着名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1861~1947)可谓是个兴趣广泛、思想独特,且在多种学科中颇有建树的大师级人物。

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他把数学家的严密与哲学家的智慧天才地融为一体,同时又在自然科学,尤其是理论物理学方面造诣颇深,有资格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作出评论,甚至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把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半个科学家、科学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学家集于一身,这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中叶的现代西方哲学家和思想家中是极为少见的。

因此,日本怀特海研究专家田中裕称之为“七张面孔的思想家”——数理逻辑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柏拉图主义者、形而上学家、过程神学的创始人、深邃的生态学家和持教育家立场的文明批评家。

(注:

[日]田中裕,2001年。

用今天的眼光看,怀特海一生尽管写了许多着作,然而毫不夸张地说,《过程与实在》是其一生哲学思想精华之集大成,是其名符其实的代表作。

用当代美国着名哲学家、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过程研究中心教授小约翰·B.科布和大卫·R.格里芬的话说,这本着作是“最近两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着作之一”,“是历来最为复杂并最富创见的哲学论着之一”。

(注:

小约翰·B.科布和大卫·R.格里芬,1999年,《过程神学》,曲跃厚译,中央编译出版社,第177页。

纵观西方哲学发展史,《过程与实在》不仅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哲学着述之一,而且就整个西方哲学着述而言,该书绝对可以入围最佳哲学着作之列。

尽管由于20世纪以来分析哲学和各种形式的实证主义公开宣扬“拒斥形而上学”的巨大影响,同时,也由于怀特海本人在这部论着中使用了大量晦涩难懂的新概念和新范畴来表述其新思想,从而使这部高扬形而上学的着作在现代西方哲学的百花园里似乎有点受人冷落,不少人对这部着作敬而远之,认为其中提出的思想似乎与现代西方主流哲学有些格格不入,然而“是金子迟早要发光的”。

随着分析哲学的式微及其与人本主义哲学相融合的趋势,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中所阐述的过程哲学或机体哲学思想,已经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东西方有识之士的青睐。

该书自问世以来,围绕其所探讨的诸多问题,已经(借用过程哲学的术语来说)“生成”许多二手的研究性和阐释性着作,并在美国逐渐“生成”一个过程哲学学派或有机哲学学派,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过程研究中心”(设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

该书中所阐述的过程哲学思想已经日益深入人心,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特别是随着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宗教哲学研究在当代西方世界逐渐兴起,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和有机体思想更加被人们所重视,从而成为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热门话题之一。

  一、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从基本内容和特征来看,《过程与实在》可以说是一部张扬形而上学思辨理性的哲学杰作,是一部独辟蹊径、磨砺辩证发展过程思想的别开洞天的哲学着述,也可以说是怀特海集数十年(这本书是他在66岁以后开始撰写的)数学、逻辑、历史、科学和哲学的潜心思考,为我们精心熬制的一道高蛋白、高浓度的哲学靓汤。

《过程与实在》全书共分5编。

第一编阐述了过程哲学的所谓方法问题,并且概要地阐述了过程哲学的基本范畴,以及过程哲学的宇宙论据以构成的观念图式。

第二编则试图运用这些观念图式来揭示构成文明思想之复杂结构的诸观念和问题,如“事实与形式”、“自然秩序”、“机体与环境”、“主体性原则”、“符号参照系”、“命题”和“过程”等。

为了获得与哲学问题有关的人类经验的合理说明,他还考察了一组属于17、18世纪的哲学家,尤其是笛卡儿、牛顿、洛克、休谟和康德的哲学观点。

他认为,这些哲学家中的任何人在阐述经验的基础时都是片面的,但是,从总体上看,他们所给出的一般陈述则支配着后继哲学的发展。

第三和第四编则根据以上方法和观念构造出一种机体哲学或过程哲学的宇宙学图式,从而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空间、因果性和认识论诸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

用怀特海的话说,建构过程哲学的宇宙论图式的宗旨,是阐述一种严密的宇宙论观念,通过直面各种有关的经验话题发展这些宇宙论观念的意义,并且最后详细阐述所有具体话题都可据之而发现它们的相互联系的某种恰当的宇宙论。

第五编则涉及到如何看待宇宙学难题的终极方法的最终解释问题,并试图回答“万物最终归结于什么?

”这一问题。

怀特海明确指出,这里的观点接近于布拉德雷的观点是不言而喻的。

在学术界看来,虽然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中总是以“机体哲学”来指称自己阐述的新哲学,并明确地指出该书致力于阐述的哲学理论叫做机体哲学,(注:

参见怀特海,2003年,《过程与实在》,中文版,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作者前言”。

)然而,用“过程哲学”来概括怀特海在该书中所阐述的基本思想和观点,似乎更为确切。

根据笔者的理解,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一书中所阐述的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过程哲学明确地把自身设定为某种抽象的和思辨的形而上学理论,并认为形而上学对于人类的经验和认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这使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各种形式的实证主义明确地“拒斥形而上学”的价值取向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怀特海看来,“哲学是对抽象的说明,不是对具体的说明”。

(见怀特海:

《过程与实在》中译本,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第34页。

以下凡引此书,只注明页码)“形而上学范畴不是对显而易见的东西所作的独断性陈述,而是对各种终极性的普遍原理所作的试探性的系统陈述。

”(第13页)对具体的经验现象的说明,是实证科学的任务,而对抽象和普遍的说明,才是形而上学的任务,因此,形而上学必然要创立一系列一般概念。

形而上学创立一般概念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建立一个抽象的理性王国,而是要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和宇宙。

用怀特海的话说,“通过提供一般概念,哲学应当使人们对潜藏在自然母腹中的那些尚未变为现实的无数具体实例的认知变得更容易。

”(第29页)除此之外,形而上学所具有的现实目标之一,是精确地分析各种命题。

不仅要分析形而上学的各种命题,还要分析诸如“今天吃饭有牛排”和“苏格拉底是不朽的”这类极为普通的命题。

尽管每一种哲学都会依次遭受被其他哲学所取代的命运,但是,由各种哲学体系所组成的总体,则表达了关于宇宙的各种各样的普遍真理,并期待着对各种有效性领域进行协调和分工。

(参见第12、19页)

怀特海还具体分析了建构形而上学体系所要坚持的原则和手段。

他说:

“在恰当的形而上学体系中,当我们还没有精确地定义关于各种存在物的范畴图式时,哲学争论的每一个前提都是可以存疑的。

”(第13页)因此,他特别推崇笛卡儿的怀疑方法,并以此为前提,首先精确地定义了其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图式(共27种范畴),以此为基础批判性地考察和分析了自古希腊哲学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各主要派别的基本思想。

他还明确地指出,每一门科学都必定会设计自己的工具,而哲学所需要的工具是语言。

(参见第18页)然而,哲学又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日常语言的原有用法,而是要赋予其特殊的涵义,使其成为哲学特有的专业语言。

“哲学之所以使用自己的专业语言,表达了各种思想流派所具有的这样一种意图,即它们都试图清晰地表达经验事实所预设的那些普遍观念。

由此可以推知,形而上学学说的任何创新,都展示着与流行的哲学文献中所存在的那些事实陈述具有某种程度的不一致性。

这种不一致性标志着形而上学方面的分歧程度。

”(第21页)

通常认为,形而上学理论作为哲学中最抽象的基本理论,是远离人们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的。

然而怀特海则认为,形而上学与实践具有密切的关系。

他明确指出:

“在‘实践’中所发现的任何东西,必定都存在于形而上学的描述范围之内。

当这种描述不能包含这种‘实践’时,这种形而上学就是不恰当的,需要进行修正……形而上学只不过是对适合于全部实践细节的那些普遍性所作的描述而已。

”(第21页)并且强调检验形而上学理论之真伪的标准是实践及其效用,当然,用他的话说,“任何形而上学体系都不能完全地期望满足这些诉诸实践的检验。

这种体系充其量只是对所寻求的那些普遍真理的逼近。

”(第22页)

怀特海还明确地讲道,每一种哲学理论中都有一种基本原则。

在过程哲学中,“这种基本原则叫做‘创造性’。

”过程哲学“抛弃了思想的主词—谓词形式,迄今为止就其前提而言,这种形式是对事实的终极特征的直接体现。

结果,那种‘实体—性质’概念被排除,并且以动力学过程描述代替了那种形态学描述”。

(第11页)在这里,怀特海一方面坚持用创造性原则来说明宇宙及其过程,另一方面明确地提出了他的形而上学原理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是以流变和生成为基本特征的动力学方法,而不是静态的形态学描述方法。

那么,如何论证形而上学理论的正确性呢?

对此,怀特海清醒地认识到:

“哲学的主要危险在于证据选择的狭隘性。

”(第611页)所以,怀特海尽力从各门自然科学(主要是现代物理学,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数学、逻辑、语言学和符号学等学科中广泛地选择证据,尤其是以近代科学的发展(代表作就是其《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来说明和阐述其过程思想和机体哲学。

在谈论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性质和功能时,怀特海还涉及到西方哲学的一般方法论问题。

他认为:

“欧洲哲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数学发展为一门抽象的普遍性科学所造成的。

但是,在哲学后来的发展中,哲学方法一直深受这种数学样板之害。

数学的主要方法是演绎法,哲学的主要方法是描述性的概括法。

在数学的影响下,演绎法被强加给哲学,作为其标准方法……对哲学方法的这种误解,掩盖了哲学在提供一般观念方面的巨大功绩,而这种一般观念增加了我们对经验事实理解的清晰性。

”(第17页)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深刻理解西方哲学方法论具有启发意义,其内在意蕴尚需我们进一步作深入系统的研究。

其次,在本体论上,过程哲学坚持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

整个宇宙是由各种事件、各种实际存在物相互连接、相互包涵而形成的有机系统。

自然、社会和思维乃至整个宇宙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机体,处于永恒的创造和进化过程之中。

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不是所谓原初的物质或物质实体,而是由性质和关系所构成的“有机体”。

有机体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过程则是构成有机体的各元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持续的创造过程,它表明一个机体可以转化为另一个机体,因而整个宇宙表现为一个生生不息的活动过程。

因此,怀特海有时也把自己的这种实在论叫做“有机实在论”,认为“用物理学的语言来说,从唯物论向‘有机实在论’的这种转化——正如这种新的观点可以被称呼的那样——是用流动的能量概念取代静止的质料概念”。

(第564页)

怀特海明确地反对传统西方哲学的实体实在论观点,认为构成世界的最终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意义上的“第一实体”,也不是笛卡儿哲学意义上的“实体”,更不是什么绝对的“精神实体”。

那么,什么是实际存在物呢?

怀特海明确回答说:

“实际存在物的本性惟一地在于,它是某种正在被摄入的事物。

”(第73页)何谓摄入?

他说,实际存在物与宇宙中的每一项都有某种完全而确定的联系。

这种确定的联系,就是它对那一项的摄入。

所谓摄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积极的摄入,一种是消极的摄入。

消极的摄入是把宇宙中的某一项从积极的促成作用中确定地排除,而积极的摄入则是对进入积极的促成作用中的那一项的确定的包含。

这种积极的进入叫做对那一项的“感受”,其他存在物则被要求来表现任何一项是如何被感受到的。

现实世界中的所有实际存在物,相对于某种作为“主体”的既定实际存在物而言,必然要被那个主体“感受到”,尽管一般来说这种感受是模糊不清的。

(参见第73页)

有时,怀特海也从实际存在物与主体的关系角度来界定实际存在物。

在《过程与实在》中他曾明确地讲道:

“实际存在物既是从事经验活动的主体,又是其经验的超体。

这就是主体—超体,而且这种描述中的任何一半都须臾不能离开我们的视野。

当考察实际存在物自身的实在的内在构造时,在多数情况下将会使用‘主体’一词。

但是‘主体’永远应当被理解为‘主体—超体’的缩写形式。

”(第50页)有时,他又从实际存在物与事实的关系角度谈到,“终极事实就是实际存在物,一切概莫能外;并且这些实际存在物就是经验的沉淀物,既错综复杂又相互独立。

”(第31页)

怀特海认为,每一种实际存在物都可以用无数方法来分析。

把实际存在物分析为各种“摄入”,是一种展示实际存在物的本性中最具体的成分的分析方式,这种分析方式可叫做“区分”。

每一种摄入都能在其自身中再现实际存在物的各种普遍特征:

它与外部世界是有关联的,因而它具有某种“矢量特征”,它涉及到情感、意图、评价和因果性。

(第32页)

与笛卡儿的二元论不同,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试图以某种单一类型的实际存在物为图式,对宇宙进行富有洞察力的哲学描述。

(第33页)怀特海认为,实际存在物由于彼此摄入而相互关涉。

实际存在物的这种共在事实叫做“联结”。

“那些直接的现实经验的终极事实就是这些实际存在物、摄入和联结。

对于我们的经验来说,所有其他一切都是派生的抽象物。

”(第33页)

对于实际存在物,不仅可以作形态学的分析,还可以进行发生学的分析。

正是在发生学意义上,怀特海明确地把实际存在物看作一个过程。

在他看来,实际存在物是变动不居的,它处于不断流变的世界之中。

根据过程哲学的观点,“实际存在物完成之日,就是它毁灭之时。

”(第150页)这种创造物在不断地毁灭,因而成为不朽的。

“这个过程从发生学上说可以被分析为一系列预设了它们的先行者的那些次状态。

”(第281页)因此,实际存在物是一个过程,这里存在着从状态到状态的生长;存在着整合与再整合的过程。

(第517页)这样一来,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都是由各种实际存在物的发展过程所构成的一条历史轨迹,它在相当程度上是前后相承的。

总之,从本体论角度看,过程哲学“试图把世界描述为那些个体的实际存在物的产生过程,每一种实际存在物都有其自身绝对的自我造就能力”。

(第109页)整个宇宙就“是一种面向新颖性的创造性进展”,而不是一种稳定的形态学意义上的宇宙。

(第407页)

当然,关于实际存在物一直处于流动世界之中的观念,并不完全是他的首创。

怀特海指出,早在柏拉图《蒂迈欧篇》中就有关于事物永远处于生成和消灭过程之中的思想,因而其提出的过程观念只不过是这种思想的延续和扩展而已。

然而,他也批评道:

“整个近代思想都在暗中预设了非进化的物质观。

直到最近几年,惟一的选择还是:

要么物质性的宇宙是永恒的,它一直保持现在这种类型的秩序;要么它根据耶和华的命令而诞生和走向灭亡。

”(第174页)因此,他致力于根据近代科学成果来系统地和明确地阐述早在《蒂迈欧篇》中就已经包含的过程思想。

需要强调的是,怀特海从本体论上把“过程”看做是实在,把实在看做是过程,这与传统的过程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同时,怀特海还详细地考察和论证了宇宙的过程性,并把这种过程明确区分为宏观过程和微观过程,分别对其作了详细说明,这也是具有开创性贡献的。

怀特海明确指出:

“过程有两种类型:

宏观过程和微观过程。

宏观过程是从已获得的现实性向获得之中的现实性的转化;而微观过程是各种条件的变化,这些条件纯粹是实在的,已进入确定的现实性之中。

前一过程造成了从‘现实的’向‘纯粹实在的’转化;后一过程造成了从实在的向现实的增长。

前一过程是直接生效的,后一过程是目的论的。

未来是纯粹实在的,没有成为现实;而过去是由诸现实性所组成的一个联结。

诸现实性是由它们的实在的发生状态所构成的。

现实是目的论的过程的直接性,实在是通过这种直接性而成为现实的。

前一过程提供了那些实际上支配着获得的条件,而后一过程提供了现实地所获得的种种目的。

‘有机体’概念以双重方式同‘过程’概念相结合。

由种种现实事物构成的共同体是某种有机体。

但是,它不是一种稳定的有机体。

它是某种处于产生过程之中的未完成物。

因此,就种种现实事物而言,宇宙的扩展是‘过程’的首要意义;而宇宙在其扩展的任何阶段上都是‘有机体’的首要意义。

”(第392页)

再次,在认识论上,过程哲学也提出一些独特看法。

我们知道,近代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认识论,而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并认为主体与客体相区分是认识发生的前提。

怀特海则认为,认识论问题和实在论问题若相互孤立起来,就不可能得到恰当的解决。

认知者和被知者、知识与对象、观念与事物的二元论,正是他认为近代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所具有的弊端。

因此,他试图用摄入概念来消解这种二元对立。

  以摄入思想为基点,怀特海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作为主体的自我是在过程之中出现的突现物。

传统的西方哲学认为,在实际进行认识和取得知识之前,必须先有认识者。

而怀特海的观点则与此相反。

他认为,执行摄入功能者即主体是摄入活动的产物。

用怀特海的话说,感受者(feeler)是从自己的感觉活动中出现的统一体。

同时,根据过程哲学的基本观点,怀特海指出,传统哲学中的“主体”一词容易引起误解,认为最好使用“超体”一词来表达有关的思想。

因为“这种作为主体的超体正是产生那些感受的过程的目的。

各种感受不能与它们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割裂;这种目的就是感受者。

各种感受以感受者为目标,作为它们的目的因。

各种感受就是其所是,以便使它们的主体可能是其所是”。

(第406页)

关于认识的客体,怀特海也不同意传统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即把认识客体当作外在于认识活动和认识者的自在对象。

相反,怀特海认为,任何东西只要在主体身上能够唤起某种特定的活动,它就构成认识的客体。

也就是说,客体也是在认识的过程中生成的,是与主体现实地发生关系的客观对象,或者说是主体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就主客体的关系来说,怀特海认为,每一种实在的经验场合都是一个主体,场合的主体性随场合的存在而存在。

实际存在物从主观性上永远消失,在客观性上却是不朽的。

消失中的现实性得到了客观性,同时却失去了其主观的直接性。

打个比方说,我们那些死去的祖先,作为直接的主体他们无疑已经死去了,然而作为客体却始终存在,永垂不朽仍受到我们的理解,并对我们产生着现实的影响。

因而怀特海写道,客体是自然中永远不会消逝的元素。

如此看来,在认识过程现实地发生之前,根本无所谓主体和客体之分。

主体和客体是在实际存在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生成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生成的过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怀特海明确地批评近代以来在西方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出:

“全部近代哲学都是围绕着如何根据主词和谓词、实体和性质、殊相和共相而描述世界的困难为转移的。

其结果永远与我们的直接经验相抵触”。

(第89页)他认为,这种传统哲学只能把我们引到某种孤立的实体之中,不能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现实世界。

而实际上,一种实际存在物被另一种实际存在物“摄入”或“感受到”,是一种完全的相互作用。

而且主体的“意识是以经验为先决条件的,而不是经验以意识为先决条件”。

(第95页)这同近代哲学所强调的认识主体必须具有自我意识为前提才能进行认识的观点形成鲜明对照。

他还强调,某物要成为现实的认识对象,就必定意味着所有现实事物都同样要成为客体,同时还意味着,全部现实物都要成为主体,每一个主体都要摄入它由此产生的宇宙。

就身心关系而论,在怀特海看来,“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难解难分地相互交织在一起。

”这同笛卡儿明确坚持的身心二元论及洛克的有关论点也大相径庭,因为在他们看来,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世界,尽管这两个世界具有难以说清的偶然联系。

(参见第594页)过程哲学则把物质和精神、身体和心灵看做是同一个过程中的两个要素,认为两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这对我们深刻理解身心关系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在过程哲学中,知识被当做过程之中的中介状态,认识属于一种主观的形式,这种主观形式或者被客观内容吸收到满足的主体性之中的那种功能所承认,或者不被其承认。

(参见第293页)对于“感受”,过程哲学也有自己的独特理解。

它把“感受”归之于整个现实世界,而不仅仅是主体的感受。

怀特海指出,“感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1)所感受到的实际场合;

(2)所感受到的永恒客体;(3)所感受到的各种感受;(4)它自身的主观的强度形式。

在这种合生的过程中,这些不同的感受会继续达到更宽广的整体感受的普遍性。

(第386页)“从所有方面看,感受都是确定的,具有确定的主体、确定的原初材料、确定的否定性摄入、确定的客观材料和确定的主观形式。

”(第405页)感受是主体内在地包含的一个方面,因此,“感受不能从包含着它的实际存在物中抽象出来。

这种实际存在物叫做感受的‘主体’。

正是借助于其主体,感受才成为一种事物。

”(第406页)这方面的深刻蕴意,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

怀特海还考察了语言、命题的本质及其作用。

他说,每一种实际存在物都是一种经验博动,包含着经验范围内的现实世界。

他认为,过程哲学中的判断理论既可以被很好地描述为一种符合论,也可以被描述为一种融贯论。

而实际上它是一种符合论,因为它把判断描述为关于某种命题与客观化的联结之间的一致性或不一致性综合摄入的主观形式。

(第347页)在怀特海看来,判断是主体在过程之中的某种感受。

就这种主体而言,它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不正确的,而命题则是对判断的分析。

判断是一种综合感受,是感受的某种决定,而命题则是所感受的内容,而且只是被感受到的材料的一部分。

(第351页)怀特海对判断和命题所作的这种区分和界定,也值得我们从认识论上进一步研究。

怀特海还把过程哲学与康德的先验哲学作了对比。

他认为,过程哲学是对康德哲学的颠倒。

他说,《纯粹理性批判》描述了主观材料进入客观世界的现象之中的过程,而过程哲学则试图描述客观材料如何进入主观的满足之中,以及客观材料中的秩序如何提供主观满足之中的强度。

在康德看来,世界是从主体中显现出来的;而在过程哲学看来,主体是从世界中显现出来的——世界是“超体”而不是“主体”。

(第162页)对于“主体是从世界中显现出来的”这一观点,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分析。

对于认识结果的检验问题,怀特海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恰当的检验不是最终的检验,而是过程的检验。

”(第24页)这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可谓独树一帜。

众所周知,科学理论的检验问题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难题。

“过程检验”论也许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此外,从认识论角度看,过程哲学还试图建构一种对纯粹感受的批判。

(第207页)为此,怀特海详细考察了感觉、知觉、判断、直觉、因果观念、审美体验和符号等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并且考察了有意识的知识的正确性何以保证的问题。

最后,从方法论上看,过程哲学所使用和所推崇的方法是所谓发生学方法。

与过程思想相一致,怀特海试图以动态原则和过程原则来重建哲学,并以一系列新范畴和新阐释来系统阐述其过程哲学的基本主张,力求避免对自然的二重化、简单位置的谬误和误置具体性的谬误等。

  二、过程哲学对我们的启示

要对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作出全面而科学的评价,尚需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至少需要用一部专着来作解释。

这里仅就其对我们的启示,作一些初步概括。

我们知道,人类思想中最宝贵、最重要、最有用的属性之一,是它有能力一般性地揭示并解释现实世界的构造。

不管我们是否同意或是否完全同意怀特海提出的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我们必须首先看到和承认,过程哲学是怀特海对现实世界的构造所提出的一种解释方式、一种概念图式、一种新的理论范式。

尽管这种解释方式和概念图式不是最终的和绝对的,怀特海就明确反对把任何解释图式和方式看做是最终的和绝对的,并称之为独断式的教条,但必须承认,这是现代西方哲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解释方式和图式。

这种解释方式明显地不同于传统西方哲学的解释方式。

总体上说,以往的西方哲学家都是以某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