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注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研究 葛根现状与发展趋向.docx
《关于注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研究 葛根现状与发展趋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注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研究 葛根现状与发展趋向.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注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研究葛根现状与发展趋向
关于注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研究葛根现状与发展趋向
关于注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研究刘建义(上海体育学院上海xxxx)1有关心理学角度注意力的研究注意是什么?
这是心理学家长期以来不愿回答却又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
虽然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在注意的界定问题上心理学界仍未达成共识,但这并未影响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注意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早在1890年,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就说过,注意是心理学的中心课题,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它也是信息加工理论框架的中心概念。
认知心理学目前主要强调注意的选择性维量,将注意看作一种内部机制,借以实现对刺激选择的控制并调节行为(Kahneman,1973),也即舍弃了一部分信息,以便有效地加工重要的信息。
从这个角度出发,认知心理学主要着重研究注意的作用过程,提出了一些注意的模型,企图从理论上来研究注意机制。
最初,注意的选择性通常被概念化为一个促进的过程,即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对于专注信息的加工被选择性地加强了。
【1】伴随1950s认知心理学的崛起,专业研究人员对注意的研究兴趣迅速提升,此时刚刚起步的运动心理学亦开始关注运动员的注意特征,并持续至今:
“关注适宜刺激被认为是区分运动专家与新手最重要的认知特点之一”(Landers,Salazar,Petruzzello,Kubitz,Gannon,&Han,1994);
“对运动情境中适宜刺激的选择性注意能力至关重要……选择性注意也许是成功运动员最重要的一项心理特点了”(Cox,1996);
“……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执行而言,人们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专心致志于当前的任务更为重要的了”(Abernethy,1998)。
虽然这些陈述尚无法概括注意在运动领域作用的全部,但足可见运动注意研究价值之一斑。
检索国外相关资料不难发现,迄今运动心理学领域针对注意已开展过一定数量的研究工作,涉及的选题相对广泛,采用的研究范式亦很多样。
如目前运动心理学主要从认知(“心理努力”,mentaleffort)、行为(动作控制,actioncontrol)和生理(警觉,altertness)三个方面对运动员的注意特征与状态进行研究与测查。
在权威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手册》第二版“注意”一章中,较第一版略去“警觉或准备性注意”(attentionasalertnessandpreparedness),而集中讨论“容量或资源限制性注意”(attentionasalimitedcapacityandresource)和“选择性情景中的注意”(attentioninthecontextofselectivity)两方面的主要理论模型、研究范式、测量方法,与运动技能获得、技能水平提升、教学训练安排的关系,以及专家-新手注意活动方面的比较等(Singer,Hausenblas,Janelle,2001)。
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运动心理学在注意研究的选题上相对集中,主要致力于运动员注意品质的探索及注意能力测试评价系统的研发(王晓芬,姚家新,2001;
殷恒婵,孟庆茂,钱铭佳,2001;
殷恒婵,2002;
李永瑞,2002),亦有少数学者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展开运动员注意特征的研究(章建成,1994;
廖彦罡,2003)。
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紧张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2】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清楚直觉对象的数量,注意对象数量越多说明我们的注意广度越大。
注意紧张性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高度集中程度,是注意的强度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对象上,注意的稳定性表现的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注意的分配时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能够指向不同的注意对象,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记便是注意的分配活动。
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即是注意的切换速度的特征。
注意力转移(Mentalrotation)是视觉影像处理的一种形式,由Shepard和Metzler[1]在1971年首先提出,它的深入研究对探索脑认知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受试者要求识别三维转动物体的影像和镜像。
在注意转动角度不等的物体时,反应时间不同。
实际的物体(图形)转动时,受试者要在头脑中转动其影像。
把这种视觉影像处理形式称为注意力转移。
【3】2有关运动领域的注意力研究关于运动领域的注意研究选题,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五类(Kremer&Scully,1994):
(1)在设想运动员应注意同任务完成相关的“预线索”(advancecues)而“滤去”(screeningout)分心物的基础上展开的选择性注意研究;
(2)对“分配性注意”(dividedattention)或同时完成两项或多项任务的能力进行的研究;
(3)检验生理唤醒对注意及操作水平的影响,这类研究揭示出唤醒会引发注意“聚焦”(focus)非随意性变狭窄,进而导致运动操作的受破坏;
(4)探讨运动员注意策略的个体差异;
(5)对注意的心理生理学研究。
在权威的《运动心理学手册》第二版“注意”一章中,作者综述了“容量或资源有限注意”(attentionasalimitedcapacityandresource)和“选择情景中的注意”(attentioninthecontextofselectivity)两方面的主要理论模型、研究范式、测量方法,两类注意活动与运动技能获得、技能水平提升、以及教学与训练安排的关系,专家-新手两类注意活动的比较等(Singeretal,2001)。
为了研究运动情境下的选择性注意,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研究范式,即将分离的游戏电视画面重叠在一起,但要求被试只注意其中一项游戏,并觉察一个特定的事件(Neisser,1975)。
对选择性注意的指向与广度进行研究和测量时,主要使用自我报告法,如著名的TAIS(Nideffer,1976)。
但鉴于TAIS存在大量相矛盾的研究成果和问题,如因素分析似乎并未揭示出注意的二维结构,分量表也并不独立,预测效度不高,对专家——新手的鉴别力也不佳,于是,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寻求更为客观的选择性注意的行为和生理测量(如心率、EEG)方法,为提高注意指向与广度测量的效度提供了前景,如提出了心律变化与注意指向的关系(J.Lacey,1967),提出了EEG与注意指向的关系(Ray&Cole,1985),当然这些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经验性研究的支持。
确定特定运动任务中重要线索的最简便方法是询问那些运动专家(高水平选手),了解他们所见及优先觉察到哪些信息,但运用该方法的难点在于行动者难以凭借语言报告他们整个控制过程及细节,尤其当这些过程处于自动化进行状态时,他们更倾向于报告那些他们期望认为重要或被告知重要而并非实际使用的信息(Nisbett&Wison,1977)。
于是,有选择的遮蔽行动者可见到的一些特定信息,就成为有价值的敏感的方法,用以环境中不同线索对操作的重要性,即采用视觉遮蔽技术(时间或空间遮蔽)及眼动记录对操作者对特定线索或资源的觉察情况加以研究。
时间遮蔽技术重在发现关键时间段(时刻),而空间遮蔽技术是通过线索遮蔽时反应的变化来直接评估线索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无论是教练员训练队员,还是老师授课都充分认识到高度的注意力,是完成动作技术的关键,反过来,也通过各种运动训练来增强注意力的水平。
所谓运动训练是指:
在教师或教练员的指导下,为全面提高学生或运动员的竞技技能和专项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的教学过程。
当教师带领学生来到运动场馆,准备上一堂训练课时,教师首先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让学生的思想集中到运动训练内容上来,这是上好一堂训练课的必要条件。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某些事物的指向性与集中性,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而“注意力”直接反映注意的指向和集中的程度。
当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运动训练中,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示范和练习,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技巧技能,达到上课的预期目的。
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与否,直接影响学习或训练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手段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对一个系统的控制,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使系统按指定的方式进行,从而实现预期的目的。
同样,对学生运动训练中注意力的控制,也是通过专门的方法和手段使这一过程按照指定的方式运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运动训练的内容上来,从而使学生很好地完成学习和训练任务,顺利地达到提高学生竞技能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预期目的。
[4]3注意力品质测量的相关研究研究方法在各个学科中都是制约学科发展的命脉,对运动心理学的发展也起着同样的作用[5]。
自注意研究进入运动心理学家的视野后,针对注意研究方法的探讨就一直方兴未艾。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体育运动心理学家开始着手这方面的探索,其中以奈德弗的工作最为著名。
他编制了第一个测量注意的量表即注意与人际关系测验(简称TAIS)。
尽管该量表也有不足,但它仍然是当时用于评估注意范围和方向的一种常用量表【6】。
Landers指出了运动心理学家测量注意的3种主要方法:
一是利用反应探针时技术进行注意的行为评估;二是利用心理指示;三是利用自我报告【7】。
随着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注意的研究已从过去的量表式、经验式研究转入实验室的计算机辅助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对注意的研究多为理论上的思辨以及应用国外量表进行研究,缺乏对注意的实质性研究,从刊登在中国期刊网上论文中可见一斑【8-10】。
令我们欣慰的是进入1990年中后期后,我国学者对注意的研究逐渐摆脱了以往的哲学思辨,进入了自编测验、应用先进的科学仪器、独立开发软件研究阶段,呈现了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
如张运亮应用ACL504型眼动仪对后卫位置的篮球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进行视觉搜索模式的比较研究【11】。
在量表编制上,如殷恒蝉的注意力测验【12】。
在注意力测试软件的研制上,我国学者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已有7个中国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研制了相应的软件:
殷恒蝉(青少年注意力测验[13]、优秀运动员注意力测评系统[14])、张灵聪(注意稳定训练仪[15])、白炳良(注意稳定测量仪[16])、赵先卿(注意广度测试系统[17])、殷恒蝉(恩师TM[18])、王晓芬(WT-注意力测试软件[19])、李永瑞(BT-LYR注意能力测试软件[20])、迟立忠(BTL-C-注意品质测试软件[21])。
4有关儿童动、静态的注意力水平差异研究经过长期的各种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注意的水平。
在吴广宏的《足球与乒乓球锻炼对小学的注意广度的实验研究》一文中指出,足球锻炼对小学生的注意广度有显著影响,且中等强度的锻炼效果好于小强度的锻炼效果。
[22]在孔久春《中等强度的乒乓球运动对儿童注意力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同样指出,中等强度的乒乓球运动能有效地促进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发展,且一年级学生干预效果比五年级更明显。
在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敏感期(6-7岁),尽早对其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增长智力、增进心理健康。
[23]研究表明,长期从事太极拳训练的人,注意力的水平有显著高于非长期从事锻炼的。
以“注意力”“运动”等为主题、主题或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网等等期刊上,发现以幼儿为研究对象,探索动静态中注意力水平差异的研究很少,力求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找到答案。
林崇德、辛涛(1996)将儿童智力发展分为学龄前期、小学时期和青少年期。
学龄前又被分为两个不同阶段,三岁之前为婴儿期,三岁至六、七岁为幼儿期[24]。
幼儿时期是人大脑发育、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大脑各个技能状态最佳的塑造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可以迅速的接受新鲜的事物,并且可以快速的模仿,甚至是快速的吸收。
这个时期的儿童的行为受情绪支配作用大,他们的情绪仍然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常会为了一件小事大哭大闹。
但是较之前一个阶段的儿童,他们已开始产生调节情绪的意识,但在实际行动上尚不能真正控制。
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参赛总是伴随一定的情绪唤醒,包括生理上的唤醒和心理上的唤醒,那么唤醒与注意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运动心理学家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
依斯特布鲁克认为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注意的范围会逐渐缩小。
唤醒水平太低会导致注意范围扩大,既按纳有关线索也接纳无关线索,无关线索的存在会降低运动成绩。
只有在适当的唤醒水平,注意范围缩小会排除无关线索并保留所有有关线索,此时的成绩应达到最佳[25]。
奈德弗根据他自己的观察和其他一些人的研究,提出焦虑和唤醒水平的升高会对注意过程产生以下两方面的影响(Nideffer,1980b):
(1)干扰从一种注意方式转至另一种注意方式的过程;
(2)造成注意范围的缩小。
对体育运动领域中倍受关注的“Choking”现象的解释,也是注意与情绪关系研究的范畴。
目前对该现象有两种解释:
干扰理论假说和自动执行假说。
干扰假说认为“Choking”是由于注意的改变破坏了运动过程26]。
奈德弗(1992)运用干扰假说详细地解释了“Choking”现象。
他认为在比赛中,当运动员意识到比赛的重要性后(注意朝向内省),运动焦虑会增加,从而引起生理性紧张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肌肉紧张等,这些生理反应形成一种干扰源,分散了运动员的注意力,最后导致“Choking”。
另外有研究表明自我专注与认知焦虑有关。
Carver和Scheier(1981)认为心理压力使个体的注意更加朝向自我,注意从当前任务转移到无关信息从而导致成绩下降。
Baumeister(1984)认为比赛的情景会引发运动员对动作的控制意识,从而破坏动作的自动化。
尽管Baumeister等人的研究发现自我朝向和压力导致成绩下降,但他们没有对自我朝向和压力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研究。
Liao和Masters(2002)采用“时间-事件”研究范式对冰球运动员赛前焦虑和自我朝向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躯体焦虑与自我朝向呈直线相关,躯体焦虑水平越高,自我朝向越强;认知焦虑与自我朝向的关系更复杂,回归分析表明认知焦虑与自我朝向呈倒U关系。
情绪与注意关系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焦虑与注意偏向的关系研究。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焦虑症患者对威胁性刺激会产生注意偏向。
但是有研究发现,是高应激(状态焦虑)而不是高特质焦虑使得被试对威胁性词汇区域的探点有更快的反应时,这提示,状态焦虑使注意指向威胁性刺激。
本论文依托上海市**幼儿园,探究幼儿在运动前,运动中及运动后三者之间注意力水平的差异,具体在细化到在运动中不同强度和不同强度不同间隔时间注意的水平研究,排除幼儿在这个时期易受情绪影响的特点,对整个实验结果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体育运动实践中,一个优秀的体操或体育舞蹈选手能同时协调地驾驶自己的四肢和躯体,做出各种高难、复杂的优美动作。
而一个初学者的动作总伴随着笨拙、僵硬和不协调。
这是注意力的局限从另一角度的表现。
根据人们在同一时间内很难高质量完成两种任务的情况,英国学者A·T·Welford和DonaldE·Broadbe:
It(1950)提出了一种人脑信息处理的,单通道,,(singleproeess-ingchannel)理论。
该理论假设,人脑信息处理系统里有一个类似“瓶颈口”的狭窄处,在某一时间里只允许一种信息通过。
如果人们在同一时间里需要进行数种活动,对其他活动的操作处理要等到“瓶颈口”畅通后才能分别逐个进行。
支持这一假设的还有一种叫做“心理不应期妙(thepsyehologie:
、1refraetoryperiod)的实验。
该实验发现,当人们正在对一个假象产生反应的时候出现他所要捕捉的真正刺激时,其反应时比没有被假象牵动时所需的反应时要长得多。
单通道理论对此现象的解释是,“瓶颈口”当时正被对假刺激产生的反应占用,要等主体终止对假刺激的反应以后,即要等到“瓶颈口”畅通以后,才能对真刺进行反应[27]。
因此,在设计动作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有限注意,在消耗幼儿最少的注意情况下,在一定强度中测试幼儿的注意力的水平。
参考文献[1]运廖彦罡.动员注意力的研究——多层面模式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6):
109.[2]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M].上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张效仁.人类在注意力转移时大脑前后皮层活动的研究进展[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24
(2):
50.[4]方曙光.浅析学生运动训练中注意力的控制[J].**工学院学报,2004,17
(2):
94.[5]张力为.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演进[J].**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
38-43.[6]张力为.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85-187.[7]于萍.篮球运动员注意力的选择与转移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1997(3):
58-59.[8]马克勤,蔺光梅.关于提高网球运动员接发球注意力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2,21(4):
460-462.[9胡世奇.论散手运动员的注意品质[J].**体育科技,2003,24
(1):
70-71.[10]周亚琴.运动员的注意力及其训练[J].**体育学院学报,2003,37(6):
148-150.[11]张运亮.篮球后卫运动员专项认知眼动特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5):
39-41.[12]殷恒蝉.青少年注意力测验与评价指标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
51-53.[13]殷恒蝉.青少年注意力测验与评价指标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
51-53.[14]殷恒蝉.优秀运动员注意力测量与评价系统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3):
58-69.[15]张灵聪.注意稳定的训练与“注意稳定训练仪”的研制[J].**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
60-63.[16]白炳良.注意稳定测量仪[J].**师范学院学报,1999,12(4):
39-42.[17]赵先卿.注意广度测试系统的研制[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7):
48-49.[18]殷恒蝉,孟庆茂,钱铭佳,等.恩师~(TM)(MC~2Study~(TM))对提高中小学生注意力水平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3):
95-96.[19]王晓芬,姚家新.“WT———注意力测试软件”的研究与应用[J].体育科学,2001,21
(1):
69-72.[20]李永瑞.不同注意类型高水平运动员注意瞬脱及注意能力特征的研究[D].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2001.[21]迟立忠.运动人群与非运动人群注意特征比较及注意机制研究[D].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2004.[22]吴广宏.足球与乒乓球锻炼对小学的注意广度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
1727.[23]孔久春.中等强度的乒乓球运动对儿童注意力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8,30(6):
50.[24]林崇德,辛涛.智力的培养[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25]张力为.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85-187.[26]王进.解读“反胜为败”的现象:
一个“Choking”过程理论[J].心理学报,2004,36(5):
621-629.[27]刘文浩.注意力的局限与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对策[J]**体育学院学报,1992,94(3)45.本文来自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