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4281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高二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高二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高二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

我校多为农村学生,教学设施相对齐全,人力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但专业心理教师相对匮乏,我校只有两位专职心理教师,只有在高二年级开设心理课,由于班级众多,一个班级两周才能上一节课,也很少订阅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书刊。

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十分淡薄。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也是非常迫切的。

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可以扩大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围,提高心理学知识意识和能力。

有人说,人的一生决定于高中,高中决定于高二,然而高二是高中阶段的“断层”时期,因为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有新鲜的感觉,同时,其兴奋心情也使其具有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高三的学生因为就要参加的高考,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给予更高度的关注。

相反,老师和家长对高二的学生的关注就相对较少,使学生在这个时期容易出现放松心态和厌学心理。

近期我们对我校高二学生的厌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高二学生厌学率57.42%,无论是成绩优秀者还是成绩不良者,厌学心理普遍存在。

可见,厌学已成为现阶段高中教育中现实而棘手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教学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理论依据

厌学[yànxué]词典bewearyofstudying网络Weariness;FluorescentAdolescent;wearinessoflearning,厌学(暂界定)——从学生主观的角度产生的对学业和学校生活的反感、厌倦甚至背叛、逃离并且对学业和身心发展必然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的总称。

学业(学习)倦怠——由于学业本身的艰苦性和学生主观上的认知策略低效、意志力不足与情绪消极所产生的一种不利于学业成功和身心良性发展的学校生活状况。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

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厌学情绪和逃学行为是一对孪生兄弟。

厌学情绪是逃学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逃学行为则是厌学情绪的极端表现。

人们常把逃学和厌学联系起来。

厌学可表现为很多种形式,如:

孩子变得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甚至每到上学前,孩子就喊“肚子疼”、“头痛”等;有的孩子不愿做作业,一看书就犯困;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虽然也在看书,却“看不进去”;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现烦躁,或者转移话题;上课时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不够”。

而逃学作为厌学的极端行为则主要表现为不去上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无成就感,就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也不例外。

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中老是受到批评、指责,而很少受到表扬、夸奖的话,那么他自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和畏惧情绪。

在这一点上,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没有感应感的原因,是学习困难而造成的,还是家长期望值过高造成的。

如果是学习困难而使学生没有成就感,家长可作具体的辅导,甚至可请家教辅导,以提高学生成绩。

如果是家长的过高期望值造成的厌学,就要立即降低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经常有成功的体验。

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厌学的情绪自然就会消失。

发展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学龄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儿童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根本手段。

然而,有关调查发现:

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

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三、实用价值

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中学生的厌学心理问题,是促进教育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问题。

面对当前中学生厌学心理日益严重的现状,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一心理问题,如何使中学生走出这一心理困境,寻求心理健康,已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及政府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的领导非常重视,但要想改善高中学生的厌学状况,必须对学生厌学做出正确的心理诊断,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对这种状况采取正确的对策。

通过此次研究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到厌学心理的巨大危害性,从而使同学们提高警惕,通过正确的方法,规避此类风险。

让自己可以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目前,中学生存在多种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症等。

这些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严重滞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而厌学是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的问题,也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

厌学是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智力因素除外)对学习产生一定程度的厌恶烦恼的心理。

这种心理使得他们缺乏学习欲望,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常感到无能为力,看不到目标和希望。

我们发现这种厌学心理在高中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

对学习功能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学习中情绪波动较大。

所以需采取有效的对策并加以解决。

使他们顺利的度过这个关键时期。

1.本课题以研究我校高二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生厌学学生为主,以研究家长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育人之道为辅

2.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厌学原因,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厌学学生更好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找出导致厌学心理的主要因素,运用科学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模式,提高我校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业水平;同时调适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

本课题从学生心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角度出发,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采用以下方法找出导致中学生厌学的可能因素。

(一)文献法:

对于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我们借助于有关文献资料,尝试分析导致厌学心理的成因。

(二)问卷法:

采用了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开放式和封闭式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因素。

(三)访谈法:

我们走访学生家长、同任课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厌学的情况以及表现,搜集事实性资料。

和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深入了解厌学心理的深层次原因。

该方法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扩展资料层面,加深资料分析的深度。

(四)个案分析法:

对前来咨询的厌学来访者,采取跟踪调查分析的办法。

寻找导致厌学的因素以及对策,通过个案分析法,可以很好的记录分析厌学心理的纵向发展变化。

(五)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

使研究成果为更多的师生及家长理解、掌握和应用。

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厌学心理的目的。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本课题遵循保密性原则、坚持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调查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了解我校拥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真实情况;同时分析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学关系、亲子以及师生关系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通过对家庭、学校两个环境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三种人际关系和学生认知观念及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探索和实践找出有效的对策和途径。

同时,在进行课题研究之前,已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厌学症状并加以评估,在此期间,也将观察学生上课的反应和效果,了解学生们对厌学所做出的应对措施,认真分析,积极反思,并作出及时的补充或者改进,力争圆满完成本次研究,实现预期目的。

具体过程: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6年6月)

(1)准确界定研究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关键。

(2)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厌学心理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学习。

(3)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

(4)通过调查问卷,帮助学生弄清楚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对学习过程中的现状有所了解并找寻对策。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1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

(2)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

(3)定期开展专题性研究,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知识。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XX年12月)

(1)继续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总结和收集资料。

检测成效,做出定性、定量分析。

(2)收集资料,健全资料。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七、课题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自立项以来,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勤奋工作,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克服学生厌学现象的方法和途径,并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扩展了我的知识面,提升了我的研究能力,更加重要的是让我对高中生厌学问题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愈是研究愈发觉值得探究的问题和东西太多,而哪怕是解决了一小部分问题,都会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有益的帮助,我通过翻阅各种相关资料,走访部分厌学学生家长,反思班级中一些厌学同学的实例,亲自做厌学学生工作,以及与学校德育工作的专家、教学处主任李国鹏老师合作获得的许多的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和意见等方面去探究高中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如果能算上成果的话,下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在总结:

(一)高二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

厌学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已属普遍,许多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用“神童”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强迫孩子学外语、背诗词、弹钢琴等等,一旦孩子达不到他们要求的标准,动辄严厉惩罚,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同时对学习产生反感,甚或与家长对抗,有的还发展到因丧失生活的信心而轻生。

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缺少正常关爱。

有些学生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等原因,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放任自流,没有正确方向的引导,性格孤僻,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对学生学习态度甚至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主要有:

(1)家长溺爱。

这类放纵型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导致子女懒学勤玩,使孩子滋生了依赖性与懒惰性,不仅对枯燥的学习毫无兴趣,而且易沾染社会不正之风,贻害终生。

 

(2)家长要求过于苛刻。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有些强制性家长不顾孩子的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的人生与未来,逼迫孩子学习,如果孩子成绩不好还要严加惩罚,这样便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3)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

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创伤,家庭的阴影会占据孩子思想的很大一部分,进而无心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2.学校方面

厌学教师“厌教”课堂没趣味,学生受影响学习没兴趣。

教师态度不正、不民主、盛气凌人,学生厌烦这样的老师,进而不愿听他上课,厌学这一学科;教学内容不丰富,讲课照本宣科,听了收获不大,听着没劲;教法不活,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不管你愿不愿听,讲了就算;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越大,厌学心理越重。

这样的教学,学生像受罪,他怎能不厌学!

学校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量化学习成风,不考虑学生的情绪反应。

在传统教学体系中,要是没有分数,教师就像一个陷入敌阵而失去战斗力的士兵一样束手无策。

“合作教育学”提出尝试不给学生打坏分数或不打分数。

他们坚信懒惰的学生比想象中要少得多,只有在儿童遇到了力不胜任的学习任务时,他们才会变得懒惰起来。

并提出对于思维能力和学习成绩处于低水平的儿童,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分数,而恰恰是“自尊心”。

(1)学校办学方向有偏差或教育方法不当.

一方面,在应试机制的作用下,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身心负担过重,造成精神高度紧张,难以应付各种压力,由此产生厌学心理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人格等教育长期等闲视之,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此外,一些教师厌恶,歧视后进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情绪低落.

(2)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法不当.如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轻思想政治教育,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重学习尖子,轻多数学生的培养;脱离实际,讲课枯燥无味等.

3.自身方面

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不稳定或心理承受能力欠佳,多见于神经过分敏感和性格内向的同学。

对学习的期望过高,心理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唯恐成绩下降。

对考试和平时的学习信心不足,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自卑心理严重。

学习生活欠规律,学习方法不科学,不适应新的环境和老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做到劳逸结合,造成不良的身心状态。

主要表现在: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进而产生厌学感;

(2)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

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

(3)教育管理或教学方面因素

不当的教育管理方法如惩罚性管理,过严格管理,极易造成现代心理承受能力本就比较弱的学生心理压力增大,进而发展到厌学。

4.社会方面

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社会大环境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近几年来出现的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的陈腐观念,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侵蚀,加之社会上“文盲大亨”的出现,致使“读书无用论”又有蔓延的趋势。

没读几天书、不识几个字的人步入商海,却通过各种手段赚大钱,这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影响是巨大的。

(1)社会因素主要有:

①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上学无用论”在当代高中生中普遍流行,高中生不能客观地看待和理解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习是为老师而学、为家长而学,与自己无关。

②受毕业分配,就业难及滥招生影响,认为即使上下去,考上了,也没什么意思,从而没有动力和方向。

5.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问题也可能是高中生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的间接因素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高中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高中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

青春期心理问题更易带来厌学情绪,主要表现为青春期闭锁心理、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以及早恋。

6.高中易忽略的导致厌学情绪的隐性因素

不可忽视的是,在高中还有一些不被关注的隐性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厌学情绪产生的成因。

(1)“尖子生”厌学:

学习成绩较好或很好的的一部分学生,往往被一致认为绝不会有厌学情绪,然而事实上,他们中间受一些因素的影响,也会有厌学情绪,尽管学习在一阶段中还好,但思想上心理上或许是带着情绪带着厌学情绪的,比如,极具个性的尖子生,虽然将学习搞得很好,但那是在家长或老师的重压之下不得已而为之,他们更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体育、音乐、漫画等等,因为智力较好,基础较好学习表面上并无问题,然而其他方面的发展堪忧,某阶段学习很好,但并不稳定,有大起大落现象,不爱与人交流沟通,乃至还有许多不好的小习惯,长期来看,基础年级的尖子生在高考中落榜部分就是这种类型。

影响的因素有,家庭条件的比较导致的心理失衡、兴趣爱好本不在知识文化学习、逆反心理、自己其他方面的“缺陷”带来的自卑逼迫自己用学习弥补,而自身本厌学等等。

(2)努力型学生厌学:

这部分学生原本心理素质较好,渴望成功与认可,想有所作为,非常勤奋地学习,由于种种原因,然而事实是一直等不到认可,哪怕是教师的鼓励,一直得不到自己认为应该得到的进步,时间一长,厌学情绪产生在所难免。

(3)思想德育教育的相对缺乏导致的唯学习成绩论教育下普通学生的“相对厌学”,程度不重,到多少有一点,长期对分数排名的教育再加上紧张的高中生活致使很多普通学生也有程度不同的持续时间不等的厌学情绪。

(4)同伴的影响因素。

如果说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在经济、知识和人格上的话,那么同伴则对个体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等各方面产生影响。

同学、朋友之间有共同语言、爱好,学习、生活的内容和规律相似,容易达成理解,马斯洛的“尊重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同伴中间最容易得到满足。

所以同伴间人际关系的优劣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高中生的交友范围相对初中更广泛,更开放,朋友义气更重,价值观不稳定,同伴因素确实是隐形的重要因素。

(二)高二学生厌学的防治策略

其实,“差生”不差,只是被主观地扣上了“差生”的帽子。

调查表明,有些成绩差的中学生并不是一直学习成绩都差,甚至有的还曾经排在班里前几名,只是后来的一些因素使他们开始“变差”。

越是厌学,成绩越差;成绩越差,越是厌学。

那么,如何摆脱这一恶性循环,使“差生”重获自信,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调整学习心态,积极、主动、愉快地对待学习,重新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呢?

鉴于以上对厌学原因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家庭方面

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

(1)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善于发现孩子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为孩子规定的目标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使孩子能够并乐于努力去达到目标,让其体验成功的乐趣。

(2)作为家长,不要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关心、指导。

父母的鼓励、理解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家长也要经常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鼓励孩子多与老师交流,帮助孩子化解与老师间的误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3)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最好能为孩子提供相对独立、安静的环境,尽量不要在孩子学习的地方看电视、聊天。

不要在孩子学习时,打断他们或询问一些与学习无关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养成注意力分散的毛病。

(4)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要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使孩子有成功的感受,逐步提高学习的自信心,由“厌学”变为“乐学”,不良行为才能迎刃而解。

(5)创造“学习型家庭”氛围。

据调查分析,有的学生厌学与家长的不爱求知有关,这些家长应转变思想,认真多学点知识,可以学孩子的功课或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些新的理念,提高自己的家教能力和水平。

斯特娜夫人说:

“父母是镜子”,其一举一动对孩子影响很大。

当父母一再教育孩子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给物质奖励时,不见得能培养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刻苦精神;而父母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的好学精神,却能有效地启迪孩子刻苦学习。

2.学校方面

(1)要加强家校联系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做到联手共管,使学生有个引导和支持。

同时端正家长对子女读书的看法,使其与校方达成共识,做到学校能及时把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反馈给家长,而家长能把学生在家的情况提供给学校。

(2)要加强师资建设

学校要加强各项管理,特别是教学管理,师资力量管理。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模式和师资力量,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学质量。

同时学校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必要的改革,改变教师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角色观,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定教”的教学观念,也只有这样学校才有吸引力,才有出路。

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巧用各种媒体,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快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要在很长时间内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面,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

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

如果你牢固地掌握了它,你就会成为真正的能手。

”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3)要加强师生联系

有人说“教师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家长”。

可见教师对学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应该走近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世界,并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以信心与关爱,让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能够与学生交朋友的教师是出色的教师。

教师绝对不能歧视学生,而应该正确引导学生

(4)要上好学习心理课

厌学学生大多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学习上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上好学习心理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培养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让学生悦纳老师。

如果学生讨厌某一老师,他也会讨厌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

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注重教仪教态,学习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剖析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乐于疏导学生偏差的心理等等,使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可信任,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

(6)要指导课余生活

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课余生活,禁止学生上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

可以召开“我的课余生活”、“做文明的网络使者”等主题班会,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

3.社会方面

要优化社会大环境,大力净化社会风气。

因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家庭和学校教育外,社会教育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上特别是街道、社区、图书馆等要为学生创造健康的学习、活动的场所和机会,使这些地方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阳光地带”。

端正社会风气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每个人尽自己的责任,来抑制不正之风,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使不正之风无法藏身。

由此可见,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厌学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而矫正厌学心理则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

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材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相信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我们的工作就不会白做,辛勤的汗水终会浇灌出美丽的鲜花。

世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

每个学生都是一块金子,都有他闪光的一面。

教师应把教学与学生特长结合起来。

其实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因为它们可以相互影响。

由于有特长、有兴趣,他们会经常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加他们的成功体验,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渐承担其学习任务。

总之,中学生厌学是普遍存在而且十分复杂的一种社会现象,涉及到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等多个方面,应该进一步作深层次的探讨,以使对厌学的界定和影响因素有更准确地把握。

而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一个教育问题,通过学校教学的具体情境来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使影响厌学心理的内外部因素都能有效地改变,达到预防及改善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目的。

期望本课题对厌学的高二学生有所帮助,我也会继续关注这一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