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应用教学的建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3772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文字应用教学的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言文字应用教学的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言文字应用教学的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言文字应用教学的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言文字应用教学的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文字应用教学的建议.docx

《语言文字应用教学的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文字应用教学的建议.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言文字应用教学的建议.docx

语言文字应用教学的建议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的教学建议

1.总目标:

“高中学生应该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本课程重在培训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

“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这里突出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体现了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留心皆语文的理念,传承“学”与“用”相统一的语文教学传统,明确“学”的目的在于“应用”。

2.具体目标:

 ⑴阅读方面:

“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⑵书面表达方面:

“能根据需要,按照相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

⑶口语交际方面:

“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

⑷语言知识学习方面:

“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⑸拓展语言文字运用途径方面:

“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如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

⑹探究学习方面:

“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领略语言文字中的无穷奥妙,品味语言文字的无尽魅力,从而激发对语言文字的兴趣,热爱生动、丰富和优美的祖国语言,养成规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⑻语言与思维结合方面:

“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发展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7)(8)两点在2007浙江卷“语言表达应用”题上有充分体现。

(简要说明)

二、教材特色(编写说明)

首先我们谈谈《语言文字应用》是一本什么教材和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的问题。

这本《语言文字应用》是按照高中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选修课的教材,实际上也是40多年来第一本为专门讲授汉语语言文字知识和应用的中学语文教科书。

根据本书的主编曾对这本书和这门课的简要介绍,我们简单说说这本教材和这门课程的主要特色:

一是在学习内容上注意了“前后呼应”。

专门开设一门语言文字应用的选修课,主要就是为了帮助中学生梳理一下学过的语言文字知识,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也正因为如此,一方面这样的课就并非“重起炉灶”,而要充分注意与初中语文课程和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出现过的相关知识的衔接,这正是这门课程的切入点;另一方面这样的课也就不是“炒冷饭”,而要补充新的内容,特别注意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这也正是这门课程的落脚点。

二是在教学形式上突出了“动脑动手”。

语言文字知识在初中和高中必修课中可能主要是“老师照书讲、学生拿本记”,这也就往往使语言文字课变得“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其实语言文字知识决不是一些只需要死记硬背的条文,而是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鲜活的现象。

正因为如此,这本教材尝试着把过去“告诉式”的讲课转变为“参与式”的活动。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这也正是这门课在教学形式上与过去语言文字类课程的不同之处。

三是在专题选择上考虑了“自由取舍”。

高中课程标准规定每一门选修课的学习时间为36学时,而这本教材共有6课23节。

显然,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学完全部内容是有困难的,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地过一遍,效果也肯定不会太好。

各取所需、各学所好。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可拆可合,自成模块”,这也是这本教材的一个特点。

四是在课程安排上体现了“抓大放小”。

这本教材的每一课中,除了“引子”外,都安排了三个板块:

“课堂活动”、“知识链接(工具箱)”和“思考练习(小试身手)”。

其中的重点是“课堂活动”部分,即教材的“课文”,实际上就是针对相关语言文字应用专题中最值得注意的现象或问题组织同学们开展的一次课堂活动。

而每节后面的“工具箱”部分是开展活动的必要的知识和说明,“小试身手”部分则是活动的延伸和扩充。

由于这样的课程安排,每节课的学习的内容就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只能是围绕一个“点”来进行。

五是在学习目标上注重了“有效有用”。

“有效有用”是指现在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最重要和最实用的语言文字知识,是合格的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语言文字能力,更不用说也考虑到了中学生升学考试的实际需要。

从另一个方面看,“有效有用”更体现在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中学生能够真正变“死记硬背”为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方法,变“题海战术”为灵活地解决语言文字应用的各种问题,变“应付考试”为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修养。

这也是编写这本教材和开设这门课程的一个目标。

 

三、知识储备

下面我们谈谈怎么学好这门课和怎样使用这本教材的问题。

对于如何使用这本书和学好这门课,不同的老师可能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学法,这方面我们并不强求统一,也不希望教这门课的老师都“正襟危坐”,更不希望学这门课的学生都“敬而远之”。

因此老师可以在讲课时采取漫谈讨论的方式,不必按部就班,讲多少算多少;学生也可以在听课时采取插话提问的方式,不妨各抒己见,懂一点是一点。

不过教师要想真正讲好这门课或者学生要想多少学到一些东西,我们还是想对于教师如何使用这本书和学生怎样学好这门课,提出几点建议:

(一)教师层面

教师首先面临再学习任务:

(1)语言学知识

文字学、音韵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语用学、语体学、语义学,口语交际、书面交际,应用文,语言与文化(民俗等),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汉语与外语(如英语),语言文字法规和语言学著作的阅读。

教师务必自己先钻研教材(各种版本),重温大学教材,阅读有关书刊,汲取学术界“语言文字”研究的新成果。

语言的发展是动态的,每个时代都可能创造带有时代特点的新鲜语言。

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对当下的语言运用要有足够的敏感性。

要增强对学生多种多样语言现象的即时判断、分析能力。

努力澄清社会上正误交错的混乱局面,维护规范。

例如:

“玫瑰”何以“铿锵”起来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的成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会产生新词语。

新词语不仅是符号,体现出语言的丰富,而且也在影响人们的思维,“铿锵玫瑰”的出现和流传正是这一语言现象的体现。

  “铿锵玫瑰”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词语。

“铿锵”是形容词,多用来形容声音响亮而有节奏。

但是在“铿锵玫瑰”中,“铿锵”置于“玫瑰”前,赋予“玫瑰”这一喻体以有声有色、旗帜鲜明、大刀阔斧的感觉。

现代“月光”族

说到“月光”,人们总是会联想起夜晚,联想起皎洁与柔美.不过,在现代人不断变化的生活理念中,“月光”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成语的变化:

空穴来风  美轮美奂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

 

头脑里很乱。

—→形象说法:

头脑像垃圾场。

(缺乏一定的审美情趣)

 

忽视语境。

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对语境的感悟理解,直接反映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得分的高低。

题中材料提供的语言环境是答题的基础和前提,学生的答题是这些材料的合理而又必然的延伸和拓展。

只有这样,语言表达的逻辑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才能生动地体现出来。

而在答题时,不少学生忽视了语境因素,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造成无谓失分。

如:

2003年高考试题:

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

⑴提示语:

(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改写为:

            。

⑵提示语:

(阅览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   改写为:

            。

病文:

(1)用耳用眼不用嘴,动心动脑不动手。

    

(2)手中无书而心中有书,手中有书则失去钱财。

分析:

如果不看提示语,我们很难明白改写的两句要讲什么。

 

境界不高。

分下面几种情况:

一是表达的意思平庸;二是表达的意思消极阴暗;三是表达的意思违背题目要求;四是表达的意思违背常理。

(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27题)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5分)

人名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

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

长河永远奔腾,画卷刚刚展开,,史诗还在续写。

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病文:

“五十年像一场婚姻……有离婚也有结婚……婚姻刚刚开始”;“五十年像一只手……有短指也有长指……手指已经伸开”。

分析:

这样的比喻用得不准确,表达的意思违背题目要求,境界也不高,令人啼笑皆非。

下例要好得多:

“五十年像一首乐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乐曲渐趋高潮。

语言粗糙。

语言粗糙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拖沓冗长,不简明;二是条理不清,不连贯;三是突兀生硬,不得体;四是枯燥乏味,不优美。

当然,语言粗糙的毛病,根植于平时不注重思维训练,不重视语言锤炼。

根据要求写一段话。

每段话都要包含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字。

道路     身影      足迹        

①   描绘一种情景 ②   表达一种感悟

病文:

扫帚就是他们的劳动工具,无论温暖的春天、凉爽的秋天,还是火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在道路旁一个熟悉的身影,总会出现在你眼前,环卫工人辛勤的汗水,从这里撒到那里,为我们整洁的环境,你付出太多了。

辛苦了,环卫工人!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想象、联想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从语言表达这个层面看,这个句子的语言非常粗糙:

不简明,不连贯,不得体,不优美。

其实,要想表达一种感悟,我们最好虚写,使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

 

推荐学习书目

《中小学语言教学概论》(庄文中,商务印书馆)

《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章熊、张彬福、王本华,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言知识新视点》(王荣生、韩雪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打磨语言:

追求语言表达》(王寿沂,开明出版社)

《广义修辞学》(谭学纯、朱玲,安徽教育出版社)

《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刘伯奎,暨南大学出版社)

《思维与语言运用》(王占馥,广东教育出版社)

《汉语的危机》(朱竞,文化艺术出版社)

《咬文嚼字》(上海文化出版社,月刊)

 

(二)学生层面

⑴由于中考等方面原因,目前高二学生对语法知识大多支离破碎、一知半解。

 ⑵汉语是学生的母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接受了大量的语言文字应用实例。

据此,我们可以视学生的具体情况用一星期左右时间进行系统的补课、衔接(“切入点”),弥补初中的语法、修辞知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

作为高中二年级以后开设的《语言文字应用》的选修课,当然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都肯定要超出以前(包括小学和初中)学过的一些内容。

但是这些新的东西,不但不可能完全脱离以前学过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对过去学过的语言文字知识的梳理和整合。

所以建议教师在上这门课之前能适当帮助学生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

比如拼音中的声母韵母,容易读错的音和容易写错的字,常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主语、宾语和名词、动词、兼词等语法概念,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等等。

这些基本功在帮助学生完成课文活动中布置的任务时会用得上,对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和培养新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二是要加强语文意识的养成。

语文意识至少应该包含朗读的标准意识,说话的达情意识,书写的规范意识,词汇、名言警句、常见典故、生活素材的积累意识,语言运用的通顺、得体意识,与常见文体相关的审美、评价意识……当然,咬文嚼字、推敲斟酌的语言意识,应是语文意识的核心。

一般中学生多少都有一点语文意识,问题是有没有达到“自觉关注”的程度。

如果能够自觉地把学到的语言文字的道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也就能或多或少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为建设现代社会的语言文明做出一点贡献。

四、本模块教学与高考的关系

新课程的教材是由必修和选修两大系列构成的。

必修教材花1.25个学年完成,选修教材也得花1.25个学年才能完成,师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教、去学,可是,高考试题中却难以寻觅它们的踪迹。

高考冷落了选修内容,考试知识点、能力点的覆盖面明显偏窄。

这种现象可能会及时加以纠正,但“语言文字应用”涉及内容一直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位置。

2007年,福建、江西、广东和重庆4个省分值各增加了2-3分。

高考语言文字题主要考查表达应用能力。

语言文字题原来有一道辨别错别字题,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把它移到作文题来考查,将作文评分标准“每3个错别字扣1分”改为“每1个错别字扣1分”,从考识记能力层级上升到考表达应用能力层级,加大了考查力度,对学校教学和社会用字都可能产生影响。

语言文字应用板块保持了原高考多种能力综合考查的风格,五道小题都落在重要考点上,成语运用、辨析病句、连贯排序、仿写修辞、概括要点,能力考查十分清晰,所用语料都很阳光。

在语料中显示出来的丛飞、保洁员的高尚品德,霍金在轮椅上的探究精神都令人感动。

教学可以结合高考的有关考点、考试内容,有选择、有梯度地运用历年高考“语言表达应用”的试题;但是,要防止不加选择地把高考这方面的试题堆给学生,防止异化为高考复习课。

这门选修课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同时,可以为高三“语言表达应用”总复习打好铺垫;然而,不能企望一步到位,不可能一次完成高考“语言表达应用”的复习任务(重点中学也不能贪多),高三还要安排时间进一步巩固、深化。

教师须收集、分类近五年各省高考“语言表达应用”的试题。

例如:

2007浙江卷“语言表达应用”题具有以下特点:

(1)贴近生活,正面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第23题要求考生写终审意见。

第24题的寓意揭示了当下普遍存在的“围城”心态,和生活联系密切。

(2)加强了语言思辨能力的考查,进一步改变重视语言形式,忽视思维的倾向。

第22题要求针对反方的观点“美不是客观存在的”仿写反驳句。

第23题写出终审意见则必须针对一审和二审意见,必须辨别是非,分析社会风气的对错。

第24题的寓言以及寓意引导考生换位辩证思考。

(3)从单一到综合,体现了命题形式和内容的综合性。

(4)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2004年我们考过对对子,今年,我们用对联的形式考查“得体”,题目很有文化味,对传承传统文化也很有意义。

 

下面对怎么使用这本书和上好这门课提一点具体的参考性建议。

五、教学内容取舍

《语言文字应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者的话”指出:

“在专题选择上考虑了‘自由取舍’。

有条件的学校和老师不妨多讲点,有能力的学生不妨多学点(包括自学),其他学校和学生则可以突出重点、抓住难点,甚至‘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高考,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详略处理。

 本模块的教学时间为9周,其中8周教学(每周4+1课时,计40课时),1周复习考试。

作文讲评每两周1课时,整个学段共4课时;余下课时分配如下:

初中语法、修辞复习与衔接(4课时)

第一课 走进汉语世界(4课时)

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2课时)认识汉语的丰富、优美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2课时)理解古今词义、句式变化

第三节 四方异音——普通话和方言

第二课 千言万语总关“音”(2课时)

第一节 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

第二节 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

第三节 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2课时)

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认识古诗的分类及押韵、对仗

第三课 神奇的汉字(3课时)

第一节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1课时)认识造字法(字形与字义的关系)

第二节 规矩方圆——汉字的简化和规范

第三节 方块的奥秘——汉字的结构

第四节 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2课时) 运用造字法知识消灭错别字

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6课时)

第一节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2课时)辨别多义词,认识古今词义的演变

第二节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2课时)辨别、掌握多义词

第三节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   了解新词语的来源和规范要求

第四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2课时)积累、运用各类熟语

前四个单元小测和讲评:

2课时

第五课 言之有“理”(9课时)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1)(2课时)认识、掌握虚词的使用

第二节 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

(1)(2课时)使用关联词,单句与复句的变换

第三节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3)(2课时)认识并修改各种病句

第四节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

(2)(3课时)认识歧义,消除歧义

单元小测和讲评:

2课时

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8课时)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3)(2课时)选词:

准确、生动;

炼句:

简洁、连贯;选择、变换句式(补充)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3)(2课时)认识并运用修辞手法

第三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

(2)(2课时)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感情色彩、形象色彩

第五节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1)(2课时)了解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单元小测和讲评:

2课时

 

六、教学意识

⑴应用意识。

学生学习、积累有关语文知识和材料,为了“应用”。

语言文字应用的评价要考查的是学生是否具有积极的应用意识和负责的态度,是否具有对语言文字现象的敏锐性和探究兴趣。

教师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形式的选择,都应该从“应用”着眼,又通过一定的过程落实的“应用”上(“落脚点”)。

⑵整合意识。

教师须引导学生对过去(初中)学过的语文知识,结合例子进行必要的归纳、梳理。

怎样打比方?

         比喻的凝缩与延伸  

怎样组织整句与散句?

 长句与短句的选择与变换 

复句系统与句群组造   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句子成分的对应性与语序易位  语句的灵活调整  

句子的链接与衔接     言辞选择与词语变异  

议论语言的形象化     怎样美化语言

语境的狭义与广义     言语得体与语境

⑶实践意识。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目标,并以语文实践为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

讲究“训练”的科学、阶梯、有效,“训”是教师精要的讲解、点拨,“练”是学生的模仿、实践,“训”指导“练”、针对“练”、矫正“练”;“练”的情况反馈、证明“训”的效果。

以上,“应用”是第一位的;“整合”服务于“应用”,反过来又指导“应用”;“实践”是达到“应用”的主要途径。

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另外,要强化学生语言应用的“语境”、“语体”意识。

俗话说: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口语、书面),我们的学生往往是有欠缺的。

根据上下语境,给文段空白处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秦淮河的水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

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        。

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A、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

  B、那粼粼的水波是这样的迷茫、深沉。

C、那静静的柔波是这样的空荡、柔情。

  D、那弯弯的涟漪是这样的袅娜、迷离。

   横线上加一句话,该加哪一个,加进去它的风格、色彩,它的情感、感情、情调它才协调啊,显然应当是A。

B项,那粼粼的水波是这样的迷茫、深沉,迷茫是不是让人看不透?

让人没有开阔感,可是原文里面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是不是格调上不一致了。

D项,那弯弯的涟漪是这样的袅娜、迷离,这迷离是什么?

不容易看透,跟语境不协调。

C项,语言本身说得就不大好,静静的柔波是这样的空荡、柔情,用柔情来说柔波这个语言好吗?

不好。

其实D项自身还有一个毛病呢,弯弯的涟漪,弯弯的是平面的,涟漪是立体的、起伏的,动荡的那才好。

 

七、教学方式方法

本模块教学,课堂上主要不是教师传授语言知识,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变“告诉式”为“参与式”。

⑴实例教学法

生活中的语言生动而丰富,是一笔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

从生活语言中去挖掘可以服务于语文教学的素材,力求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应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应用的实例入手,去感悟、探究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则、特点。

   鲜活、趣味。

例如《西安事变》,“事变”——

   张学良、杨虎城:

义举、兵变、兵谏

   蒋介石:

哗变   宋子文:

忤逆之举

   南京政府:

叛乱,(蒋介石)蒙难

   周恩来:

义举、革命

“义举”、“兵变”与“兵谏”

西安事变发生后,如何通电全国界定这次行为,张、杨曾召集人员想了一天,提出“义举”、“兵变”都不太符合当时的情形。

“义举”指正义的举动,多用于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兵变”,指军队哗变,是下对上的一种武力行为,带篡位性质。

显然,这都不适合张、杨控制蒋介石为的是逼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理想。

后来张学良的得力助手李青山提出“兵谏”一词,一下子为张杨二人采纳。

“兵谏”指的是用武力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必从。

语出《左传•庄公十九年》:

“初,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

”“兵谏”十分准确地传达了张杨的真实意图。

“叛乱”、“忤逆”与“义举”

同样是这次事变,不同的人评价亦不同。

以何应钦为首的南京政府认为张杨二人的行为是“叛乱”,并以此为借口出兵讨伐;宋子文则提出一个“忤逆之举”,认为张杨二人的行为是违背、冒犯了蒋介石;时为共产党领袖之一的周恩来则认为是“义举”,是一次正义的举动,高度评价了张杨二人的行为。

⑵情境教学法

教学应有意识地搜集电视电影、报纸杂志、日常生活中鲜活的语言材料,或者结合阅读、写作的实例,注重在具体的语境、语体、语用中引导学生认识、辨别、应用语言,避免机械化训练,避免玩文字游戏。

教学应“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

查找(街头、电视、报刊)错别字,推荐自己喜欢的一句广告语,感悟文学作品中生动的一个句子,语林拾英,成语接龙,对对子,按要求造句比赛,朗诵会,演讲(辩论)比赛,主持集会,网页制作,语言文字专题研究……

防止几种情况

低效(重复初中内容,泛泛而谈,没有教学重点,不能突破难点)

   针对性不强(未能根据学生的实践,教学起点太高或过低)

   讲座式灌输

   以练代教(例:

有不少学校的老师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让几位同学上台“演讲”,这当然很好,可是,我们看到的大量情况,是上台的学生背稿子的模样,眼神往往呈试图回忆状,由于紧张、记不起等原因,话语常常吞吐难续。

可见,“根据现场需要和反馈信息临时增删、调换说话内容,变换内容与语气”,也是非常需要“教”的。

教师缺乏模块的整体意识(如扬长避短式取舍教学内容)

 

  八、《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安排和使用建议

《教师教学用书》按照教科书中“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语言的艺术)”6课23个小节的顺序编排。

除每课列出“本课主要内容”和“本课主要参考书目”外,各个小节又包括“本节学习重点”、“课堂活动指导”、“课后练习指导”、“专题知识扩展”和“参考文献链接”等5个部分。

附录中还提供了由特约的几位中学语文教研员和中学语文教师撰写的“教案示例”。

下面就上述几个部分的内容作简要的说明。

1.教学内容和重点。

“本课主要内容”概括了每一课的主要内容和本课的各个专题。

“本节学习重点”介绍了该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所列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来安排教学活动,一般情况下不要超出教材规定的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