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2350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西宁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真题语文

2016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真题语文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共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瘫痪(huàn)踌躇(chóu)家醅(pēi)强聒不舍(ɡuō)

B.菡萏(hàn)撺掇(cuān)睥睨(bì)义愤填膺(yīnɡ)

C.孪生(luán)嗔视(zhēn)愧怍(zuò)周道如砥(dǐ)

D.庇荫(pì)宽恕(shù)哂笑(shěn)盘曲嶙峋(xún)

解析: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答案: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更胜一筹穷愁潦倒销声匿迹油光可签

B.海枯石烂天衣无缝津津有味相形见绌

C.美味家肴锲而不舍锋芒毕露味同嚼蜡

D.尽态极妍狂忘自大遮天蔽日隐姓埋名

解析:

A“签”为“鉴”,C“家”为“佳”,D“忘”为“妄”,答案为B。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看到西宁市海湖新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人们不禁赞叹:

“西宁的变化太大了!

B.在改革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年轻人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敢于迎接任何前所未有的挑战。

C.据调查:

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疾。

D.诵读经典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解析:

B“目空一切”是贬义词,指狂妄自大,瞧不起所有的人,不符合语境。

答案:

B

4.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宁市快速公交的正式运营,极大地缓解了市内交通拥堵。

(在“交通拥堵”后加上“状况”)

B.我国人工栽培牡丹的历史大约有三百年左右。

(删去“大约”或者“左右”)

C.在那壮美的青藏高原上,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删去“在”和“上”)

D.做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要养成并且提高认真阅读的习惯。

(将“并且”改为“和”)

解析:

辨析或修改病句。

D.“提高”与“习惯”动宾搭配不当。

答案:

D

5.给下列新闻拟写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本报讯(记者郑思哲)5月12日上午,省减灾委员会组织省民政厅、省卫计委、武警青海总队、省公安消防总队、省气象局、省地震局等成员单位和西宁市、城西区有关部门共60多家单位,在西宁市新宁广场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

今年5月12日是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

围绕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省减灾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将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文化及科学知识的宣传工作,并以社区、机关、学校和企业为平台,开展防灾减灾系列活动。

同时,在“防灾减灾日”当天,省内各市(州)、县也组织相关单位在本地区广场、中心街道,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发放宣传资料、组织消防灭火演练、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同步进行集中宣传。

(《西海都市报》2016年5月13日有改动)

A.我省在西宁市新宁广场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

B.我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

C.我省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

D.我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解析:

阅读短文,了解其中所叙述的主要事件,根据新闻特点,抓住叙述主要事件的语句即第一段导语中最后一句“在西宁市新宁广场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即可判断答案;

答案:

C

6.下列各项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罗曼•罗兰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他认为当时的欧洲是一个需要伟人的社会,为此他写作了《名人传》。

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其他法国作家的作品,如都德的《最后一课》、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等。

B.《水浒》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

课文《智取生辰纲》就选自《水浒》。

C.《荷叶母亲》的作者冰心,是我国现代散文家、小说家。

《金色花》的作者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奖。

这两首散文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歌颂了母爱。

冰心的《繁星》《春水》是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而写成的。

D.“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

如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的《马说》、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解析:

A错,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

答案:

A

7.诗文默写(10分)

(1)“___________,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___________,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3)杜甫在《望岳》中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阐释古仁人无论身处何地始终不忘忧国忧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8.综合性学习(3分)

XX学校学生会邀请青海省著名作家井石先生于2016年6月26日下午14:

00—17:

30在学校礼堂举行“初中生与文学创作”专题讲座。

校学生会李明同学拟写了一则海报(见下图),准备在24日张贴。

请你在下列横线处补写出这则海报中缺少的三项主要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仔细观察海报内容,从活动内容、活动时间地点、有关人物三个方面来提炼信息点。

答案:

(1)专题讲座:

初中生与文学创作

(2)主讲人:

青海省著名作家井石先生(3)地点:

学校礼堂

二、口语交际(共3分)

9.在你十五岁生日之际,当你面对父母为你做的一桌饭菜和送给你的生日礼物——《中国大百科全书》时,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口语表达。

语言是否得体,主要是考虑说话者的语言是否符合“身份”“场合”“情景”“情感(语气)”方等方面的要求。

本题要根据题中提供的情境“十五岁生日”,表达的对象“父母”来拟用符合自己身份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感谢。

要有称谓。

答案:

三、古诗文阅读(共12分)

10.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回答问题。

(3分)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聚”和“怒”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中“炼字”的理解。

本题从拟人和以动写静的角度,分析说明字词在形容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

答案:

好在运用拟人手法,“聚”字化静为动,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字赋于了黄河人的情绪,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本诗是所学诗篇,根据所学所记,直接从诗句中的“亡”字即可理解诗人对百姓的同情。

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受苦受难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9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2分)

(1)山门圮于河圮()

(2)湮于沙上湮()

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本文是所学课文,根据学习积累,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答案:

(1)圮(倒塌)

(2)湮(埋没)

12.解释下列句中的虚词。

(2分)

(1)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于()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之()

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

(1)于(介词,在)

(2)之(代词,指代二石兽)

1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一句。

(2分)

解析:

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本题要注意理解“物理”“是非”古今不同的意义,根据句子的语境来判断,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答案: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1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2分)

解析:

仔细阅读文段,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文中找到两次写“笑”的地方,根据具体的情节内容,分析“笑”所表面的人物的心理活动。

答案: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1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解析:

本文为所学课文,本问题是学习中老师讲解的重点问题,根据所学所记,即可了解本文最后一句即本文要表达的观点。

答案: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四、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变色龙》(节选),回答问题。

(15分)

①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

四下里一片沉静。

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②“好哇,你咬人?

该死的东西!

”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叫喊声,“伙计们,别放走它!

这年月,咬人可不行!

逮住它!

哎哟……哎哟!

③传来了狗的尖叫声。

奥楚蔑洛夫向那边一瞧,看见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厂里跑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地跑着,不住地回头瞧。

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

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

又传来了狗的叫声,还有人的叫喊:

“别放走它!

”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

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④“好像出乱子了,长官!

”巡警说。

⑤奥楚蔑洛夫微微向左一转,往人群那里走去。

在木柴厂门口,他看见那个敞开了坎肩的人举起右手,把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

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

“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奥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