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探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31713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舍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探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老舍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探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老舍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探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老舍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探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老舍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探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舍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探因.docx

《老舍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探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舍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探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舍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探因.docx

老舍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探因

毕业论文

佳木斯大学

 

课题名称老舍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探因

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班级102

指导教师戴玉竹

学生姓名王莹

学生学号080110281015

 

目录

摘要II

AbstractIII

前言1

一、老舍的生平对创作的影响2

二、悲剧命运的成因5

(一)性格悲剧5

(二)社会悲剧7

(三)文化悲剧8

1.传统文化痼疾酿成的悲剧8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撞击下的悲剧11

总结15

注释16

参考文献17

致谢18

摘要

老舍先生是以平民出身跻身文坛,而始终保持平民风格,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城市平民生活大获成功者。

老舍可以说是平民写作的代表人物,而这些作品更是体现了作家在人物塑造和创作风格上的独特。

他的大多说作品都是对社会中小人物的悲剧性描写刻画。

老舍创造的悲剧世界具有多种各具特色的审美形态,本文就其悲剧形象的塑造,挖掘人物的悲剧性内涵。

在老舍敏锐、独特的观照视角下,这些悲剧形象身上透露着厚重的悲剧意识。

根据老舍的小说主人公悲剧内涵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分成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和文化悲剧三种类型。

关键词:

老舍;小说;人物;悲剧内涵

Abstract

LaoShecreatedthetragedyoftheworldwithavarietyofdistinctiveaestheticform,thispaper,thecharacterizationofthetragedy,thetragiccharactercontentmining.InLaoShesensitive,uniqueViewpoint,thesetragicimagesrevealathickbodyTragedy.Tragicimplicationwithitsprotagonistadifferentfocus,willbedividedintocharacter,tragedy,socialandculturaltragedyofthreetypesoftragedies.LaoSheisamongthecivilianscamefromtheliteraryworld,andalwaysmaintainthecivilianstyleofliterarycreationintheperformanceofcivilianlifeinbigcitieshavebeensuccessful.Mostofhisworksthatarelittlepeopleinsociety,portraythedescription:

"Rickshaw,""Teahouse",areveryrepresentative.LaoShe'swritingcanbesaidthatrepresentativesofthecivilianpopulation,andtheseworksisreflectedinthecharacterizationandtheauthor'suniquewritingstyle.Theseheroesfacethepressuresoflife,turningablindeye;classoppressionandsocialhardship,itishomeofwoodenly.Notonlydidnothaveawarenessoftheupsanddowns,butallattentioninfantasywalkedoffstudentsinthedeath.

Keywords:

LaoShe;Novels;People;Tragedy

 

前言

老舍的小说创作美学风格多姿多彩,喜剧风格无疑是其最鲜明最突出的。

但是,在老舍温婉的笑脸之后,人们还是不难窥探出他对忧患人生的独特的悲剧感悟。

悲剧意识,在老舍笔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

他以人道主义的温情开掘因袭传统文化的市民生活,表现出他们在与环境、时代错位的困境中为了生存的挣扎与苦斗。

他以人物的平凡性、事件的平凡性和内在的悲剧性,构成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人物和事件的艺术概括,从而撞击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深深思考。

老舍来自于下层贫民社会,他在创作中表现出了对下层百姓深切的同情与关爱。

打开老舍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城市下层社会的灰色画卷。

老舍笔下的人物都是北京市井最普通的人,从车夫、棚匠、说书的、唱戏的,到普通教书匠、老妈子、巡警等等,可以说,北京劳动人民从事多少行业,老舍笔下就有多少种身份的人物。

他继承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所开创的现代悲剧传统,从自己熟悉的北京市民身上捕捉到了悲剧的因子。

苦难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的悲剧,相对于那些激烈的冲突与毁灭的悲剧,老舍更多地表现的是那些几乎平庸的悲剧。

他是市民社会、市民性格的有力批判者,反映生活在社会这个角落里的人们的苦难、不幸和悲哀,写出他们的希望、追求、堕落和挣扎;既嘲讽了世间的假恶丑,又赞扬了人类的真善美,特别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心灵美;这种夹着讽刺的批判像一条经线贯穿老舍的幽默作品中。

有些小说即使使用了幽默手法,所体现出的也不过是喜剧的外壳,而深藏在里面的是悲剧的内核。

这些都和他的悲观与感伤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

他骨子里的悲剧意识,来自于他对表现对象悲剧必然性的认识,使得他的小说中渗透了人道主义的同情、理性的批判和独到的启蒙思想。

一、老舍的生平对创作的影响

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生活使老舍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这些都是他将来倾向与写作平民生活和长于话剧创作的生活基础。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

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

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

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

但除了特定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

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

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

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1]。

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

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奸。

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

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

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

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也没有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他是北京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

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凑合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

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

老舍的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

他很好地解决了语文脱节的问题。

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在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他在现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

老舍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在语言上,他的语言的确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

连他的理论文章的语言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

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围。

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张以他的作品作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2]他的文字一直是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范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

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

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

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

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虽然老舍的四分之一的创作生涯都是在英国,但是老舍首先是代表北京市民文化这样一种生存方式,他是从平民生活中成长起来的一个知识分子,观察市民生活的变化的细腻在其作品中十分清晰的表现出来。

老舍的很多杂文,都是关于最普通的市民日常的生活,一些自己的兴致爱好,比如花草,他的花猫,近期的工作事宜等等。

老舍的文学作品处处能够见到这些民俗化的元素,以及文字间表现出的对北京的热爱,这种感情尤其是在小说中反映出来的“爱国”的情怀,都和年幼身世相关。

老舍幼年父亲因“与联军巷战时阵亡,”家中又遭联军抢掠,母亲因此挑起的重担与家庭遭受的困苦,让老舍一生都难忘。

老舍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更为广大的爱人类,爱和平。

这与前边提到的老舍于佛教与基督教也有不解之缘。

老舍在自传中说:

“在南开中学教书的时候,我曾在校中国庆纪念会上说过:

我愿将‘双十’解释作两个十字架。

为了民主政治,为了国民的共同福利,我们每个人须负起两个十字架——耶稣只负起一个:

为破坏、铲除旧的恶习,积弊,与像大烟瘾那样有毒的文化,我们须预备牺牲,负起一架十字架。

同时,因为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我们也须准备牺牲,再负起一架十字架。

”在英留学期间,老舍看尽了因为中国落后华人在英国人被人欺辱的现象。

在其作品里《二马》里的老马,《猫城记》的猫人,都是老舍用文笔来讽刺的对象代表。

茅盾曾说:

“《赵子曰》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在老舍的嬉笑唾骂的笔墨后边,我感到他对生活态度的严肃,他的正义和温暖的心,以及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

”[3]重在揭露黑暗社会对人身心摧残的作品如《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月牙儿》,隐隐的在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进程背后,清晰地展现了整个民族的蒙昧、落后所形成的吞噬人性的环境。

“改造国民性”的主题一直贯穿在其作品当中。

老舍的这种爱,不是仅仅局限于跟随着社会革命发展的趋势行走,而是内心而发的爱,甚至可以说是像佛教的那种对万事万物的善心,或者是像基督教义倡导的那种博爱。

如果这样将宗教和老舍的人格魅力硬拉上关系有些续牵强的话,那么老舍从母亲那里继承的,却不仅有血脉,更包括一生受用的性情和品质,以及绝不轻易改变的做人方式,这想必更重要。

所以,老舍于其他五位大家不同之处,也是影响他人生性情,乃至创作风格的重要一点。

如果老舍出身在上层社会,那么老舍的大半作品就要不存在了。

除去那些以闲情逸致写生活态度的散文杂文不说,老舍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一中下层的贫民百姓作为主角,并且站在他们的视角上看他们自己。

老舍的作品换个角度可以看出有幽默讽刺的,也有不那么幽默的。

孔庆东先生说:

“……大家都说他幽默,在作者心理就激起一种逆反的心理,难道我就不能写不幽默的作品吗?

我写不幽默的作品就不能写到一流吗?

我非给你们写一个看看。

所以老舍写了一系列不幽默的作品,《骆驼祥子》《月牙儿》等更有代表性的作品……”[4]这些不幽默的作品看过之后是让人心酸让人落泪的,里面描写的这些社会底层的人,如果不是老舍的出身,大概是接触不到这些社会现实的。

虽然以社会穷苦人作为描写对象的作品数不胜数,但是站在什么样的视角上去看他们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了。

虽然老舍在日后的步途上可以说是已经离开了社会的底下阶层,但是少时所经历的苦难,以及他本人品格中的善心,博爱之心,让他一生的作品也没有离开人民。

老舍小说创作的美学风格多姿多彩,喜剧风格无疑是其最鲜明突出的。

但是,在老舍温婉的笑脸之后,人们还是不难窥见他对忧患人生的独特悲剧感悟。

悲剧,在老舍笔下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

下层贫苦市民的出身,使他对平凡的市民生活有来源于自身的原生态体验,对文化生存状态的多重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以人道主义的温情开掘因袭传统文化的市民生活,表现出他们在与环境,时代错位的困境中为了生存的挣扎与苦斗。

从他们那难以作简单明晰判断的生活意蕴中,提炼出了更深层意义的悲剧性。

他以人物的平凡性,事件的平凡性和内在的悲剧性,构成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人物和事件的艺术概括,从而体现了老舍对悲剧的独特理解。

二、悲剧命运的成因

(一)性格悲剧

对于市民性格的挖掘,集中体现了老舍的创作心态。

早在《二马》创作中,老舍就通过东西方文化的比照,认识到了中英两国国民的性格差异,批判了“出窝儿老”的国民性格。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性格悲剧则显得沉郁悲凉。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是社会的,文化的等多重因素,同失去自救能力或根本没有自救追求的猫人(《猫城记》)不同,祥子这个破产的农民满怀着自救的愿望而来到北京。

几经选择,他的最大心愿是做一个自由的洋车夫,健壮,要强的祥子曾经是一个想通过个人奋斗方式改变自己命运的执著追求者。

而倾注他全部希望和心血要达到的只不过是能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这样一个卑微的愿望,然而,他身上固有的狭隘意识决定了他的个人奋斗必然失败的悲剧结局。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祥子身上固有的性格弱点,是导致祥子走向悲剧的内在主观因素。

剖析祥子的悲剧不能无视他三起三落的境遇,这些遭遇不然有外部的打击,但认真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每一次惨败无不与他的自身性格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落后的封建意识中固有的保守性,狭隘性,盲目性决定了祥子性格中愚蠢的一面:

保守,盲目,狭隘。

他第一次买的车是他“从风雨里咬牙,茶饭里自苦”的总报酬。

但农民的狭隘自足意识,使他为了钱冒险到战火四起的西郊拉车,结果连人带车被劫了。

如果他稍稍对自己的主观意识作些调整,或许能避免这样的灾难。

“凭什么?

”愚昧盲目的祥子无法理解灾难的根源。

但倔强的他还没有灰心,为了买部新车又不断地拼死拼活地苦干。

当钱攒得快够买一辆车时,又被特务敲诈了,假如祥子听从了高妈的忠告,把钱存在银行或放贷的建议,特务的讹诈便会一无所获。

天天把钱放在手心里才觉得舒坦,正是封建小农意识的典型心理与性格特征。

我们认为,祥子“买车,车丢了,”“攒钱,钱跑了”的两次悲剧还没有形成真正深刻的悲剧。

尽管这两次打击使他对自己“要强”性格发生了怀疑,但他依然具有强烈的生活欲望,这种欲望具体体现在他对“家”的热切的向往上。

然而同虎妞结合的“家”却不是祥子所期冀的温馨港湾,在这个“家”中,祥子始终处在一种极为尴尬的被动地位,他所尊奉的“男尊女卑”观念被虎妞现实的“经济法则”所轰毁。

在祥子眼里,虎妞并不具备一个妻子应拥有的种种美德,她一点也不娴静温顺,有过多的甚至有些变态的性要求,而且还干涉丈夫的生活道路等等。

所有这些都是狭隘保守性格的祥子所难以忍受的。

就是这样一个家,也随着虎妞的死而失去,一辆用虎妞的私房钱买的洋车也因筹措虎妞的安葬费而卖掉。

做一个自由的洋车夫的梦想再次幻灭,这时的祥子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已经逐渐消退了。

而真正使祥子自甘沉沦的转折点,其实是小福子的死。

小福子是一个“年轻力壮,吃得苦,能洗能作的姑娘,”她才是有着封闭狭隘农民意识的祥子理想中的老婆。

当祥子在历经一次次磨难之后,同小福子重新组成一个“家”成为祥子走上新生活的唯一的信念支柱时,她却不堪忍受屈辱而自杀了。

他痛苦地看清了这一事实:

“他是要强的,小福子也是要强的,他只剩下了些没用的泪,她已经作了吊死鬼,一领席,埋在乱死岗子,这就是努力一世的下场!

”祥子生活欲望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要强的祥子终于蜕变成一个苟活于人世的行尸走肉。

“哀莫大于心死,”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沉痛更富于悲剧性?

祥子在城市的生活中,以农民的善良与狭隘面对变化万端的纷杂世界,顺达时自足,逆境时报复,既宽容又自私,通体表现了固执与保守,然而,在对待虎妞难产的问题上,他性格中的懦弱与自私又造成了虎妞的悲剧。

作为生命存在,祥子有责任拯救;作为感情基础,祥子也有责任拯救。

但是愚蠢麻木的祥子没有表现出一个丈夫应有的良知。

特别是在生命与几十块钱之间选择时,祥子选择了后者。

从表现上看这是祥子囊中羞涩的无奈,然而从客观效果看,这无奈中又包含着残忍,在虎妞的生命悲剧中也透露出对旧观念,对麻木灵魂的愤怒批判。

这种悲剧引起的“怜悯与恐惧”同样具有悲怆沉郁的审美价值。

(二)社会悲剧

我们分析了祥子毁灭的内在因素,但老舍用笔的重心却显然没有局限在这一点上。

作为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不但塑造出一系列独具风格的性格典型,并且还揭示出人物悲剧产生的根源在于黑暗罪恶的社会制度。

小说中作家按捺不住愤激的情绪,一再现身说法:

“坏嘎嘎是好人削成的,”“人把自己从走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中去!

”[5]这表明作家在注意从祥子的主观因素探索悲剧根源的同时,把目光又投向了客观现实。

他以其穿透性的目光看出了生活在漆黑环境中祥子注定的悲剧命运。

祥子的堕落暴露出黑暗社会的阴森恐怖,让人“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6]人创造了社会,创造了文明;而社会,文明又作践着,毁灭着人。

这种二律背反的矛盾使《骆驼祥子》的悲剧性变得异常深重悲哀。

《月牙儿》写的是母女两代被吃人的社会一步步逼迫成娼的悲剧。

母亲卖身养活女儿,而天真无邪的女儿不愿走母亲的老路,她希望老老实实地做人。

然而,在那个“狼吞虎咽的世界里,”“谁坏谁就有便宜,”又怎能容得下她!

在经过一系列屈辱之后,她最终认同了妈妈的“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

待老迈的妈妈找到女儿时,“女儿已是个暗娼!

”“女人的职业是世袭的,是专门的。

”女儿的悲愤话语让人感到异常的痛楚与辛酸,这同时也是对逼良为娼的社会的血泪控诉!

《柳家大院》描述了石匠一家的悲剧,尤其是石匠媳妇因为不堪公公和丈夫的虐待而自杀的悲惨结局,更是震撼人心。

作家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叙述了她在封建的宗法制度的逼迫下,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过程,从而控诉了“吃人”的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也是三角》触及到底层妇女痛苦命运的社会经济根源。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洋车夫林老四以五十块的价钱把女儿卖给了两个大兵。

他“接着那些钱”悲惨地呼喊:

“我不是你爸爸!

”令人感到战栗的是姑娘面对同时被两个大兵男人占有的局面,并严峻地指出,这一切都是为了贫穷!

《我这一辈子》里的老巡警上演的是一出美好人性被黑暗社会所毁灭的悲剧。

一个曾是聪明又有本事的年轻人,谨小慎微地挣扎了一生,但依然逃不脱不断从希望的陡坡上滚落下来的悲惨结局。

不管是祥子、《月牙儿》中的母女俩,还是那个一辈子“仿佛走着下坡路,收不住脚”的巡警,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被侮辱被损害者多半在生活的重压下最终“屈服”,乃至同流合污。

从他们身上,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剧。

在老舍的这些作品中,通过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描绘,彻底地否定了这个“出奇不公平的世界”。

我们在《月牙儿》的抒情悲叹中,在《也是三角》的令人窒息氛围的描绘中,在《我这一辈子》的洞悉世情的体验中,都仿佛感触到了作家心灵的震颤,似乎听到了作家的激越的呼声,这样的黑暗社会制度,我们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把悲剧根源指向社会制度,使作品的悲剧性内涵得以深化。

(三)文化悲剧

在老舍一生漫长的创作道路中,他所有的有分量的作品无不具有深刻的文化蕴涵。

老舍的最大贡献,是他站在文化观照的角度,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角落去剖析悲剧的根源,以及对中西两种文化,两种文明撞击所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1.传统文化痼疾酿成的悲剧

对于文化,老舍有自己的界定:

“一人群单位,有它古往今来的精神与物质的生活方式,假若我们把这个方式叫做文化,则教育,伦理,宗教,礼仪与衣食住行,都在其中,所蕴至广,而且变化万端。

”[7]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但是如果仅“以老牌号自夸自傲,固执地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灭亡”,所以老舍认为:

“一个文化的生存,必须它有自我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

”[8]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之下,”文化批判”成为老舍创作的重要题旨之一。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老舍批判了销蚀人的意志,使人保守苟安的封建性传统文化,为老舍尽心营造的就是北平所固有的庸常、敷衍、软弱、保守的整体文化氛围,以及这种文化环境对周围个体生命有形无形的精神影响和渗透。

北平是一个有着特定内质的历史城市,在某种意义上北平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六百年帝王之都的历史积垢以及封闭自大的围城文化的时空意识,使外来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无法迅速取代乡村文化。

在这样一个封闭落后的都市里,城以及城所代表的文化和这个城市中的人—市民,在精神上找到了最稳固的契合与依傍。

城中的人因这座城市而骄傲并愿意葆有这种传统,因了这样的人,这座城市的传统才得以代代相传。

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在酿造着生活的温馨时,也同时制造着生命的悲剧。

张大哥就是这种文化氛围里的典型代表,他虽然见识短浅,但认为除了北平人别人都是乡下佬。

张大哥重实际而讲趣味,认为:

“‘趣味’是比‘必要’更文明的。

”于是在厨房的火光,肉味,小猫的喵喵叫中,他看到了真理,也看到生命。

他一生的哲学就是维护这种生活状况,弥合裂缝,调节争端。

“凡事经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上去。

”[9]他热心帮助别人的目的和后果只能是保持社会原有的黑暗。

乡下人的老李追求“诗意,”不仅仅是向往一种美好微妙的爱情,更期待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更合理的文化环境。

但最后却以老李的被迫放弃,张大哥的大功告成结束,显示了传统文化的稳固性以及对个体的巨大侵蚀力。

如果说张大哥的悲哀在于他维持庸俗哲学的不自知,那么邱先生,老李们的悲哀则在于他们头脑清醒却又无力摆脱环境的左右,不得已而为之。

于是只好也像张大哥一样,在百无聊赖中维持现状,保住一份灰色的生存,并让儿孙也照此办理,皆大欢喜,共同充当那个时代反动统治的社会基础,在承受着自身悲剧的同时,又在酿造其他善良者的悲剧,小说结尾处几对闹离婚的夫妻终于都回到了张大哥的“常识”的轨道上来,不再闹离婚,万事大吉,是一个颇有象征意味的结局,这就是悲剧的原因和实质!

个性化到张大哥身上,他那些达到艺术高度的所作所为,都可以概括为敷衍,而且是一种诚意认真的敷衍,这诚意和认真就是悲剧,庸人的悲剧;借用鲁迅的话加以概括,就是“几乎无事的悲剧。

”这又使我们想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