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冲刺卷02江苏卷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28553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冲刺卷02江苏卷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冲刺卷02江苏卷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冲刺卷02江苏卷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冲刺卷02江苏卷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冲刺卷02江苏卷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冲刺卷02江苏卷答案.docx

《高考语文冲刺卷02江苏卷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冲刺卷02江苏卷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冲刺卷02江苏卷答案.docx

高考语文冲刺卷02江苏卷答案

2016年高考语文冲刺卷02(江苏卷)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答案】B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

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

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志愿精神是……活动”搭配不当,“志愿精神”与“活动”不搭配;B项“文学界、艺术界、评论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参加”有歧义;C项“它的根源是美国长期积累的高债务、高赤字问题造成的”句式杂糅,“它的根源是……”和“它是……造成的”杂糅。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

比如A项,经过压缩即可发现,“志愿精神”与“活动”不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比如C项,它的根源是美国长期积累的高债务、高赤字问题造成的”句式杂糅,“它的根源是……”和“它是……造成的”杂糅,这两个句子糅合为一了。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3.【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的知识,题干说的是“下面的八句诗句,可组成四幅题写园林景色的对联”,要求“选出上下联组合正确的一项”。

一看对仗关系,二看平仄关系,可以依据平仄先确定下联,因为对联要求仄起平收。

故“①⑤③④”应是上联,“⑧②⑥⑦”是下联,然后再依据对仗的知识进行排列即可。

“①水清石出鱼可数”与“⑧竹密花深鸟自知”,“⑤阑干摇红水摇绿”与“②桃花含露柳含烟”,“③石含太古水云气”与“⑥竹带半天风雨声”,“④竹里登楼人不见”与“⑦花间觅路鸟先知”。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对联,亦称“楹联”,常称“对子”、“门联”、“门对”,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很高的文学艺术的应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一、对联的效用对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从古到今,人们在新春佳节、婚丧嫁娶、乔迁住宅、庆贺祝寿等庆典活动中,都要张贴对联,宣柒气氛。

对联,从它的应用价值来说,有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

对联像号角,催人振奋;像清洗剂,净化人的心灵;像美妙的歌舞,创造吉祥的气氛;像诗歌图画,吸引人们欣赏;像情感的黏合剂,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增进友谊,启迪智慧;像警钟、利箭,抨击黑暗,抑恶扬善。

二、对联的结构及张贴方法

(1)对联的结构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个部分构成。

上联是出句;下联是对句,横批与上、下联紧密相连,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上、下联的思想。

(2)对联的张贴。

张贴对联的口诀是:

“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

意指对联的出句(上联)贴在人的右手边,即门的左边;对联的对句(下联)贴在人的左手边,即门的右边。

因为古代文体行文是竖排,是从右至左行文的。

现代文体是横排,是从左至右行文。

对联是竖写,要遵循古代文体的规则,所以要右至左张贴。

三、对联的基本规则对联的基本规则,或基本法则,基本要求,概括地说,是八个字:

“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1)对仗工整。

对仗工整的要求是四点:

一是上下联的字数相等。

一幅对联出句字数的多少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是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六字、七字,甚至几十个字都可以,但两边的字数必须相等,决不能一多一少,否则就不叫对联。

二是两边的词性相对。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量词对量词、介词对介词、„„。

三是两边的句式结构相同。

如主谓桔构式、动宾结构式、复句结构式等,上下联的句式结构必须相同,不能更改

(2)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是对联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即平声对仄音,仄声对平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对联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情形。

对联的平仄协调还有一条重要规则,那就是:

不论是平起式还是仄起式,上联的句脚必须为仄音,下联的句脚务必为平音。

4.【答案】(3分)B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大致有两种题型:

一是“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二是“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本题采用的是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这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将所给句子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

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本题可用排除法做,也可以先小范围内分层,如,由《诗经》到诸子作品可确定④①;“自然”与“山水自然”前后顺序明显,可确定③②;“上升为……”“不再仅仅是……”前后的逻辑顺序明显,可确定②⑤,然后综合考虑即可得到答案。

5.【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首先要观察画面内容,全面考虑画面中的要素,不能偏颇或漏掉,包括人物的神情,也是重点。

然后分析画面寓意,要联系现实,分析画面背后的内涵。

这幅漫画中“教育”是表述的主题,“泥团”“泥人”是对象,“模子”是形式,说明模式化教育抹杀个性。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6.【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句语境考察,以辨正误;也可采用回忆法,回忆学

习本课时该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还可通过结构分析法,猜测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本题中,D项解释有误,“卒’通“猝”,“仓促,急速”之意。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中,A项的“之”,前者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后者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B项的“而”,前者作连词,表顺承;后者也作连词,表递进。

C项的“因”都作介词,相当于“趁机”。

D项的“以”,前者作介词,相当于“用”;后者作连词,相当于“来”。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答案】①识破吴国降将的谎言;②建议派兵断绝诸葛亮粮道;③反对收押兰台令史;④反对出兵攻辽。

(答出一点得1分,四点4分)

考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9.【答案】

(1)当时(这时),明帝正热衷于修建宫殿,卫臻多次恳切地规劝。

(“方”1分,“隆意”1分,“数”1分,句子通顺1分)

(2)毋丘俭所说的都是战国时代使用的琐屑的计谋,并非成就王业者应该做的大事。

(“陈”“细术”“非……也”判断句式各1分,句子通顺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

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

(1)句中的“方”表时间,“正在、正当”之意;“隆意”即“热衷”;“数”是多次之意。

(2)句中的“陈”是“陈说”之意;“细术”即琐屑的计谋;“非……也”是判断句式。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明帝曹睿即位,卫臻被晋封为康乡侯,加封为侍中。

诸葛亮进犯天水,卫臻向明帝建议说:

“应该派一支奇兵急赴散关,断绝蜀军粮道。

”明帝就任命卫臻为征蜀将军,授予他符节,让他都督指挥这次军事行动,刚到长安,诸葛亮就退兵了。

卫臻回到洛阳后,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又加封为光禄大夫。

当时,明帝正热衷于修建宫殿,卫臻多次恳切地规劝。

等到殿中监擅自拘留了兰台令史,卫臻又把这事报告了明帝。

明帝下诏说:

“宫殿盖不成,我已经收心了,你怎么又管起这事来了呢?

”卫臻上疏说:

“古代制定处置越权官员的法规,不是因为厌恶他们办事太勤勉,确实是因为收益小而损失大啊。

臣每天观察这类事情,大多如此。

因此,我恐怕将来各职司会逐渐越职,以至犯了大罪。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明帝说:

“陛下即位以来,没有做出得以书写记载的业绩。

眼下吴、蜀倚仗地势险要,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平定的,不如姑且用国中闲置的兵力,前去克定辽东。

”卫臻对明帝说:

“毋丘俭所说的都是战国时代使用的琐屑的计谋,并非成就王业者应该做的大事。

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而我国仍旧按兵不动,休养将士,没有最终寻找机会讨伐它,实在是因为老百姓疲惫劳累的缘故。

况且辽东的头领公孙渊从小生长在海上,对辽东的统治已经沿续了三代,他们对外安抚少数民族,对内整修武备习练战阵,而毋丘俭却想用一部分军队长驱直入,早上到达,晚上就回来,他的想法太狂妄了。

”毋丘俭出兵果然失利。

后来卫臻升任司空,转任司徒。

正始年间,卫臻晋爵为长垣侯,食邑一千户,他的一个儿子被赐封为列侯。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1)【答案】奠定了全诗悲愁的情感基调(2分),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关心和思念(1分)。

【解析】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

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

只此两句,已觉人

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

“君子意如何?

”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

首联作用概括为:

奠定了全诗悲愁的情感基调(2分),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关心和思念。

(1分)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答案】用“予”用“吊”只写出同情(2分),用“赠”才能写出李白和屈原同冤。

(2分)

【解析】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

这样,“应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

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

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

“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简析时,要分析出诗中用“予”用“吊”只写出同情(2分),用“赠”才能写出李白和屈原同冤。

(2分)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答案】通过形象的比喻手法,富有情感的议论,(2分)高度概括了自古以来才华出众者命途多舛的历史事实,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答案】

(1)菡萏香销翠叶残

(2)苒苒物华休(3)满城风絮(4)莫道不销魂(5)奈何取之尽锱铢(6)泠然善也(7)门前冷落车马稀(8)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解析】

试题分析:

默写题中不能出现任何书写错误,否则该空得零分。

注意“菡萏、苒、锱铢、泠”等字的写法。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12.【答案】

(1)自己的生老病死;

(2)女儿的成长教育。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需要准确概括每段段意,同时理清段落之间的逻辑顺序,把握文脉。

对所涉及的语段合理划分部

分,简练归纳。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答案】指新疆地区的贫穷、孤独、辛劳、坚韧(生活艰难而不失信仰)的普通人。

(2分)悲悯、热爱。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的内涵,首先要找到此类人物的本质特点,同时兼顾该形象所代表的社会意义。

分析作者的感情态度,要学会破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来入手。

考点: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答案】

(1)用“动”与“不动”的比较,写出老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表现了老人的孤独。

(2分)引出下文作者对老人处境的无奈以及活下去到各地体验普通人生活等内容。

(1分)

(2)运用反复(或铺陈)的手法,(1分)说明新疆人喜爱舞蹈,暗示了新疆人在苦难中坚韧生活,不失信仰。

作者以此含蓄地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同情。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解答句子含义题的思路应该找准两个方向,分三步走。

两个方向是要回答句子的本义和深层意,要准确答出这两层意思,需要分三步思考。

第一步从句子本身出发,找出和解释关键字词,进而答出句子的本义,即表层含义。

第二步要联系上下文,仔细阅读文章,分析句子与所在自然段,以及所在段落的关系,解答句子的深层含义。

第三步要联系文章的主旨,这是解答和分析句子深层含义的一部分。

此题涉及效果必须把握该句子所运用的手法技巧以及效果。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答案】此句话独立成段,不仅点题,而且勾连上下文。

前面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后面写自己的所感所想,正是前面的见闻引发了作者的感想。

(3分)写法上由实到虚,虚实结合。

(答想象也可)尤其后面的文字,作者想象自己变成新疆普通人中的一员,经历着他们的生活,体验着他们的人生。

作者含蓄深沉地表达对他们的理解、同情、赞美、热爱,拉近了情感距离,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和感染力。

(3分)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16.【答案】①文化记忆加进了主观因素;②属于集体无意识的创作;③与历史真相不完全一致。

【解析】

试题分析:

回答此题,要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筛选同“文化记忆”有关的内容,然后归纳概括。

文本第二自然段提出了“文化记忆”这个概念,然后指出文化记忆之所以会同历史真相有差异,是因为文化记忆加进了主观因素,属于集体无意识的创作,因而与历史真相并不完全一致。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答案】①选用拿破仑虽失败但形象却更高大的典型事例②论证了价值认同是论定英雄的重要标准的观点,③和下文内容一起从不同角度论证观点,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

【解析】

试题分析:

要分析文本中某段的作用,可从其内容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和在结构文章上的作用两方面的分析入手。

该段在内容上选用拿破仑虽失败但形象却更高大的典型事例,论证了价值认同是论定英雄的重要标准的观点;在结构上和下文内容一起从不同角度论证观点,使文章的逻辑性显得更加严密。

考点: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答案】①不能仅仅以成败论英雄;②要重视对历史人物人格的权衡;③要摆脱传统偏见的束缚和影响;④对历史人物不应求全责备;⑤对英雄人物的论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考点: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七、作文(70分)

19.【答案】

细节见人品

日本学者有岛武郎说过,释迦、基督和苏格拉底这三位圣人,生前都没有著书立说,他们留给后世的所谓说教,似乎不过对自己邻近所发生的事件,或者与人的质问等,说些随时随地的意见罢了,并不系统地演讲过哲学大道理,日常茶饭和谈话,即是他们给后人留下的大说教。

这个现象十分使人反省。

孔子好像也大体如此。

这些圣人留下来的传世经典,都是其弟子们记录整理他们的语录。

人类的伟大精神,中外的哲学精髓,似乎并不单是那些一大厚本、一大厚本的理论,更深刻的哲学思维大多蕴涵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

并非远古如此,近代也有类似的伟人。

本杰明富兰林克,是美国人骄傲不已的名字,他不仅是著名的政治领袖、外交家、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记者、作家……还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之一,美国独立运动的先驱、《独立宣言》的起草人。

他给自己制定了十三条戒律严格的“道德格言”,竟然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几乎都是吃喝穿戴、待人接物等“生活琐事

”。

“节制。

食不过饱,饮不贪杯。

”如“缄默。

说话必须对人对己有益,避免无谓的闲聊。

”如“秩序。

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应当做什么事情。

”如“俭朴。

花钱必须于人于己有益;切忌浪费。

”如“清洁。

身体、衣服和住所力求干净。

”……

一共十三条,是他自定的戒律,也是他的美德修养。

读了富兰林克的十三条终生戒律,我真正感觉到这位伟人“伟大得平凡”,平凡得也与众不同,平凡到每个生活细节之中,每个细节又凸显出他的认真态度。

富兰林克的戒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伟大,一点也不可逃避平凡生活的约束。

伟大是从爱人、爱己、爱生活开始的,单纯的豪言壮语代替不了日常的平凡生活。

这一点,富兰林克与爱因斯坦是一致的。

爱氏说:

“雄心壮志和单纯的责任感不会产生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一个人的伟大不仅仅表现在他的特殊行动上,尤其表现在他的日常行为中。

凡出类拔萃人物大体如此。

富兰林克那些“节制”、“缄默”、“秩序”、“俭朴”、“健康”等等戒律。

并非无足轻重的小事,只有坚守这些普通道德的人,才可能根植扎实的品行,用点点滴滴的行为构筑做人的基础;日积月累,升华成一种境界;以小见大,折射出一个人的本性和本质,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造就时代伟人。

一个人的德性往往不彰显在大事业大成功中,它喜欢隐藏在生活的细节里;它也往往不一定让人们经受极大的痛苦才能获得,它与你内心的良知同在。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卢梭说:

“德性啊!

你是纯

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难道非要那么多的痛苦与工夫才能认识你吗?

你的原则不是铭刻在每个人的心里吗?

为了认识你的法则,只要返求自我,并且在感情宁静的时候谛听自己良知的声音不就够了吗?

这就是真正的哲学,让我们学会安心于此吧!

做人切不可忽略细节,如果说一个人的大事业大成功是他的框架和骨骼的话,那么若干“细节”就是他的血肉,是来自生活母体的活性细胞。

一个人往往因为好多优秀的“细节”,终于筑就了良好的人品与德性。

谁如果能从富兰林克遵循十三条戒律的细节与过程中,用心思考,静静地品评,即使表面看来多是平凡无奇的举止,也会从中得到深刻的修养。

许多人的德性败坏是从不拘小节开始的。

德性就像一架时钟的发条,为了一个辉煌的目标,一分一秒不能松劲,不放弃使命,不放弃责任,不放弃尊严……这些原则都不在豪言壮语之中,而是在生命和生活的细节中体现。

古人说:

“勿以善小而不为。

”人品与德性的大厦不可能“拔地而起”,只能在一个个的生活“细节”中长高。

考点: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语文(附加题)

一、

20.【答案】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

【解析】

试题分析:

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断句:

 

一:

找虚词,定句读。

 

利用文言文中有断句功能的虚词来断句。

 

1.用于句首的发语词:

夫、惟、盖、凡、窃、敬、请、苟、若、岂、且夫、无乃等。

2.用于句末的语气词:

者、也、矣、焉、乎、哉、与(欤)、耶、耳、邪等。

3.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前后都可断句: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

 

4.用于句首的时间词前可断句:

如“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俄、有间”等。

5.用于句首的关联词前面大多可断句:

如“故、故而、是故、以故、因、苟、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虽然、至于”等。

 

二、明修辞,定句读。

 

借助文言文讲究修辞(顶真、对偶、排比、反复等)的特点来断句: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三、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1.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2.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1)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尔、汝、女、若、乃等,  

(2)疑问代词:

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

此、是、斯等,  

四、察对话,定句读。

 (紧紧抓住“曰”“云”“言”) 五、辨句式,定句读。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如:

何···之有、为···所、何···为、无乃···

乎等 

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答案】诸子历史

考点:

识记文学常识、层级为识记A。

22.【答案】重实用而不重文采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先秦诸子的文章风格的熟悉程度。

考点:

识记文学常识、层级为识记A。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答案】A、C

【解析】

试题分析:

A、《狂人日记》是日记体,是第一人称的视角;C、琪官赠与宝玉的茜香罗,宝玉赠给琪官的是松花绿汗巾。

此类题目往往涉及对作品中情节、人物形象的把握情况的考查;以及对作品中写作手法的分析。

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不能只满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

考点: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简答题(10分)

(1)【答案】《短歌行》(1分);赤壁之战(1分);孙刘联军和曹操(1分);诸葛亮借东风,用火烧之计,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大军(1分);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1分)。

考点: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答案】刘备夷陵之战兵败,在白帝城一病不起。

(1分)临终前把诸葛亮召来,将刘禅托付于他,(1分)并对他说若刘禅不才,可取代之,(1分)又提醒他马谡是个言过其实的人,不可重用。

(1分)诸葛亮哭拜在地,表示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白帝城托孤”一段情节的了解,要求考生熟读《三国演义》,并熟悉小说全部情节,考试时考生只需要按要求选取原文中“刘备白帝城托孤”一段情节,从开端到结局概括地叙述出来即可。

考点: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5.【答案】以维持风化之名,多管闲事;以显示高处为目的,欺侮弱小;以维护秩序为名,憎恶变革。

(3点,每点2分)

【解析】

本题需要从整体把握文意,然后筛选出写“上海滩流氓”行为的段落加以概括。

解答这类题需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的语句,把握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

本题的答案区域在鲁迅对上海滩流氓的刻画的那段话中,可以概括为“以维持风化之名,多管闲事;以显示高处为目的,欺侮弱小;以维护秩序为名,憎恶变革。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6.【答案】以传统文化中最恶俗部分为靠山,又以西方文化为依托,维护现存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秩序。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重要的句子多数是论者所持的观点,或是文章某一个部分的中心句,这些观点和要点是作者在相关篇章中反复展开论证的。

做这类题目,就是解释句子所蕴含的意义,分析其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揭示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因此要注意对其“言外之意”的把握。

“是将‘中国法’与‘外国法’集于一身”这句话中,“中国法”指“以传统文化中最恶俗部分为靠山”,“外国法”指“以西方文化为依托”,“集于一身”说明是兼有两面,以此来维护现存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秩序。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7.【答案】提倡理性的文学论争;构建有明确理论和信仰的文化;改革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弊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