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近六年考点题型归纳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2817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 近六年考点题型归纳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 近六年考点题型归纳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 近六年考点题型归纳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 近六年考点题型归纳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 近六年考点题型归纳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 近六年考点题型归纳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docx

《高考生物 近六年考点题型归纳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 近六年考点题型归纳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 近六年考点题型归纳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docx

高考生物近六年考点题型归纳分析种群的数量变化新人教版

种群的数量变化

(2012四川)31I.(8分)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

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                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3)与曲线

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    。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    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答案】

(1)大豆捕食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

(3)更大能量流动

【解析】

(1)根据题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豆。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来决定的。

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3)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

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主要知识点以识记为主,难道较小。

(2012天津)5.设置不同CO2浓度,分组光照培养蓝藻,测定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结果见右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d3浓度相比,d1浓度下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光反应生成的[H]多

B.与d2浓度相比,d3浓度下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多

C.若d1、d2、d3浓度下蓝藻种群的K值分别为K1、K2、K3,则K1>K2>K3

D.密闭光照培养蓝藻,测定种群密度及代谢产物即可判断其是否为兼性厌氧生物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d3浓度下的总光合作用强于d1浓度下的光合作用,因此单位时间内光反应生成的[H]较多,A正确,d3浓度下呼吸速率小于d2浓度下的呼吸速率,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比d2浓度下的要少;B错误。

在d2浓度下净光合作用最强最利于蓝藻的增殖,故d2浓度的K值最大,d3深度呼吸作用弱,也不篮球蓝藻繁殖。

故K3较K2小,但K2最大,故C错。

光照再密闭,蓝藻会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仍可提供氧气,供蓝藻进行呼吸作用。

因此无法根据呼吸产物来判定,故D错。

【试题点评】主要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背景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净光合速率,种群密度等知识,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分析图中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难度适中。

(2012浙江)5.右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得个体数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解析】旅鼠和植物、旅鼠的天敌与旅鼠均为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A正确;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生物的种群数量会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B正确;旅鼠种群数量主要受外界环境条件及种间关系等的影响,C正确;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依赖于负反馈调节,负反馈维持稳态,正反馈更加偏离稳态,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近几年高考已经将生态学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出题,难度适中。

(2012重庆)4.题4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解析】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对;“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针对于a~b段,增长率=(a点种群数量-b点种群数量)/a点种群数量×100%,是一个常数,故与逐渐上升以至稳定的种群密度变化不存在正相关关系,B错;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对;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能使被啃食的植物等生产者较少,使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对。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中相关概念,影响种群增长因素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及其运用。

属于理解运用水平,难度适中。

(2012新课标卷)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来源:

中教网]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可判断7-12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导致性别比例失调,会影响到种群的密度

【试题评价】通过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以坐标柱状图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与综合归纳能力。

试题难度适中。

(2012广东)27.(16分)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_____,促使其释放____________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

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9)。

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_____型增长。

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__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_______。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

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答案】

(1)升高 垂体 抗利尿激素

(2)J   b   K2

(3)

【解析】

(1)根据题意,外界咸水的浓度高于罗非鱼体液的浓度,造成罗非鱼失水。

随着体液中水分的流失,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在感受到渗透压变化的刺激后,会产生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此适应咸水环境。

(2)根据图示,罗非鱼种群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呈“J”型增长。

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在K2附近波动。

(3)根据题意,可以获得下述关系:

,藻毒素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渗透压的调节、种群数量的数量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等内容,难度中等。

(2011江苏卷)25.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答案:

AB

(2011北京)2.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2011四川)31I.(7分)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

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它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

(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

结合其它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______能力。

答案:

(1)三或第四(1分)竞争和捕食(1分)

(2)垂直结构(1分)

(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达到平衡。

(2分)一定的自动调节(2分)

解析:

(1)据食物网,沙氏变色蜥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

卷尾鬣蜥捕食沙氏变色蜥,同时卷尾鬣蜥与沙氏变色蜥都捕食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因此二者是捕食与竞争关系。

(2)沙氏变色蜥向上、网蜘蛛活动区域下降,说明群落垂直结构变化了。

(3)由坐标图可知,有卷尾鬣蜥跟无卷尾鬣蜥比较,网蜘蛛数量先增多,后减少。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011安徽)29.II.(8分)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城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

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答案:

(1)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特点,由于华南虎是肉食性,而大熊猫是植食性动物,营养级低,所以生存优势强。

(2)大熊猫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是化学信息

(3)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基因交流。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减小环境阻力,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提高种群密度。

(2011浙江)5、下表是调查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

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来源于存活数

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Ⅲ)

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

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010山东)8.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答案】C

【命题立意】考查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分析。

【解题思路】在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因此A错误;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因此B错误;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因此C正确。

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因此D错误。

(2010新课标)31.(8分)

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

,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公益作品(汉水丑生2012-7-13标记)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个。

【答案】⑴竞争;⑵c、a;⑶降低;⑷恢复力稳定性、低;(5)400

【解析】a与b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最初a、b的种群数量同时增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b的数量开始减少,说明在a、b竞争的过程中,a最终胜利。

如果d的数量大量减少,即c的天敌数量减少,导致c的数量迅速增多,进而导致a被大量捕食,使得a的数量锐减。

而如果干旱导致a即生产者大量减少,必将使得c和d的种群密度都会相应的减少。

生态系统低于外界干扰的能力是抵抗力稳定性,而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营养结构负责程度等都很低,因此抵抗力,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也很低。

【评析】;“你死我活”的竞争曲线,而对于食物链中某一成分的改变而导致的种群数量改变的较易解答。

最后一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也是应该识记的,生物公式不多,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2010全国卷II)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A.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B.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C.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答案:

选C

解析:

南方热带雨林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较北方森林中的代谢要旺盛的多,这与南方热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2010浙江)

3.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B.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从图中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外界环境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天敌的捕食、年龄结构的变动,种群个体数量还是在K值附近左右波动,所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个体数量变化还是符合逻辑斯蒂增长,所以答案是A

(2010江苏)30.(8分)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受到广泛关注。

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利用配制的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8d.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量,发现铜绿徽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等特性。

(2)某同学用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人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3)也有人提出假设:

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

材料用具:

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x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500mL锥形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微孔滤膜(可以除菌)等。

实验步骤:

①材料准备:

在装有7000mL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d。

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

⑦培养液配制:

③实验分组:

取锥形瓶6只.分为两组。

④接种与培养:

⑤观察与统计:

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数板对6只锥形瓶内铜绿微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

【答案】

(1)个体小世代周期短无性生殖

(2)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

(3)

用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用微孔滤膜过滤玻璃缸中的水,用滤液代替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

在对照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mL用蒸馏水配制的X培养液,在实验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mL用滤液配制的X培养液

在6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绿徽囊藻,并将上述培养瓶置于相同适宜的条件下培养8d

【解析】本题考查了水华形成的原理及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

(1)由于铜绿徽囊藻个体小、时代周期短且进行无性生殖,所以短时间内产生大龄个体而形成水华。

(2)当着两种藻类在一起时,为了争夺光照、无机营养和二氧化碳等而进行竞争。

(3)要探究粉绿狐尾藻是否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徽囊藻的生长,可用粉绿狐尾藻的培养液培养铜绿徽囊藻,看其生长情况,如假设成立则对照组中铜绿徽囊藻能生长,实验中受抑制。

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对照原则,既要有对照组,同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

(2010福建卷)26Ⅱ.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长繁殖,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

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

调查如下表:

(1

)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

(2)调查棉蚜种群

数量可采用法。

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型,在(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不变、减少)

答案:

(1)寄生

(2)样方S6——30(3)增大

(2009广东理基)50.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

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

A.1925年~1930年B.1930年一1935年

C.1940年~1945年D.1945年~1950年

(2009山东)6.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答案:

D.

解析:

本题通过数学曲线图的形式反映了种群密度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具备能够从图示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依据曲线b,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故B正确。

曲线a表示的大型动物,由图可知,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故而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所以A、C错误。

D项中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个体间竞争越剧烈,故而d点不是竞争最剧烈的点。

(2009上海)16.在光照下,将等细胞数量的衣藻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培养,结果是(虚线和实线分别表示大肠杆菌和衣藻的生长曲线)(C)

(2009安徽)3.用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A.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公益作品(汉水丑生2012-7-13标记)

B.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C.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必修3第四章种群的数量变化的有关知识。

一个新的种群引入到一个新环境中,开始的适应期种群的数量增长缓慢,随后增长加快这时幼年个体多,种群处于增长型。

当种群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此时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增长率下降。

整个种群的发展过程符合“S”型增长。

答案:

C

(2009江苏)19.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I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2008山东)

27.(14分)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位“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

答案:

(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c

(2)b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55亿

(2008上海)

24.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答案:

D

(2007全国Ⅰ)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答案】D

【解析】A项中由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自然界中的多数生物种群的数量增长都要达到最大值,因此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通常呈S型;对于S型曲线来说,种群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

然后种群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