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22739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精品教案.docx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精品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精品教案.docx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精品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为此,本课在设计上遵循两点:

第一,教学形式、方法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多种数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数学;第二,注重学生有效参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上册第88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习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知识,一方面为了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第九单元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

本节课例5一图四式是学生已有的经验,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口算虽是是新内容,但大多数学生在学前已有一定的口算基础,例6的计算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的数,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不作为数学的基本内容,不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

因此,本课设计主要从创设情景入手,通过学习让学生经历研究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运算方法的过程,从而掌握计算方法,并从中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道理,能熟练地进行口算。

2.让学生加深对11—20各数的认识,渗透加减法的关系,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花盆挂图,8朵写有数字的卡片花。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复习铺垫。

师:

小朋友,你们吃过红红的西瓜,酸甜的葡萄吗?

不少小朋友现在一想起来,忍不住要流口水呢!

今天森林王国要举行一场“瓜果品尝大会”(课件出示),你们想来参加吗?

课件出示:

1.1个十和3个一组成()(括号里贴梨的图片)。

2.8个一和1个十组成()(括号里贴橘子的图片)。

3.15可以分成()个十和()个一(括号里贴香蕉的图片)。

4.19是由()个一和()个十组成(括号里贴葡萄的图片)。

5.个位是2,十位是1,它是()(括号里贴西瓜的图片)。

6.17,个位是(),表示()个一;十位是(),表示()个十(括号里贴桃子的图片)。

师:

你们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题,答对了,这些水果就是你的啦!

(根据学生说的答案,教师点击相应的水果显现答案,并配有答对的音乐。

【学情预设:

孩子们看到动画般各种闪闪发光诱人的水果,不仅一饱眼福,而且渴求解决问题的欲望非常强烈,他们争先恐后挑选自己喜爱的水果轻松作答,仿佛正品尝着香甜的水果欢心极了。

师:

这么快水果就被分完了,看来小朋友们对11-20各数组成的知识掌握得可棒了。

【设计意图:

复习的知识点是简单枯燥的,但一个符合孩子认知情趣的情境却使它变得生动有趣,也正是因为它的简单性与必要性,孩子们学得更加积极主动,情绪亢奋。

此环节不仅是新知识的铺垫,也是情感体验的铺垫。

二、自主尝试,领会新知。

1.例5:

10加几的加减法。

⑴看图列式。

师:

“瓜果大会”一定有许多的瓜果,可没有桌子摆放可怎么办呀,别急小猪和小猴,大象和小兔是“瓜果品尝大会”的小木匠,现在它们要准备搬运木头开始工作啦!

(课件出示小猪搬一捆10根的木头,小猴搬3根木头。

师:

小猪搬了多少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捆是10根。

)小猴搬了多少根木头?

师:

谁能根据他们搬的木头列出算式来?

生:

10+3=13

3+10=13

13-3=10

13-10=3

教师板书,问:

你是怎么看的?

【设计意图:

情境的创设又有了延续,孩子们在故事情节中饶有兴趣地观察到数学信息,利用原有的看一幅图写4道算式的知识经验,很快地解决了问题。

⑵讨论算法。

师:

为什么10+3=13,你是怎么算的?

小组可以互相说一说。

【学情预设: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1)1个十和3个一组成13。

(2)13可以分成10和3所以10+3=13。

(3)个位上0+3=3,再加上十位上的1是13。

(4)数数,10往后数3个数就是13。

师:

为什么3+10=13?

生:

因为10+3=13所以3+10=13。

师:

原来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是不变的。

师:

为什么13-3=10?

【学情预设: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1)13去掉3个一只剩1个十。

(2)13可以分成10和3所以13-3=10。

(3)个位上3-3=0,再加上十位上的1是10。

(4)数数,13往前数3个数就是10。

(5)因为10+3=13所以13-3=10。

师:

你用上了“想加法做减法“的方法更简便了。

师:

那13-10=3呢?

生1:

因为13-3=10所以13-10=3

生2:

因为10+3=13所以13-10=3

……

师:

小朋友们真棒,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既简单又好算的方法,掌握计算的本领!

【设计意图:

本课的重点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计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方法,因此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交流,对比,优化算法的时间,把学生无意识的学习状态变成自主探究的有效课堂。

⑶归纳学法。

师:

根据一幅图,我们能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请大家观察两道加法算式10+3=133+10=13(读算式时教师有意识地强调“10”),你们能照样子也发明出这样的算式吗?

【学情预设:

学生能编写出10+1=11至10+9=19八种算式,孩子们活跃积极,课堂气氛热烈。

教师根据学生编的算式板书并有序地排列。

师:

请你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

都有用10来加,都是10加几或几加10。

师:

哦,10+1=11、10+5=15、10+9=19,看来十加几就等于十几(板书:

十加几等于十几)。

师:

那你们还能根据这些加法再写出它们的减法算式吗?

教师根据学生编的算式板书并有序地排列。

师:

这些减法算式有什么秘密呢?

师:

是呀,十几减几就等于十,十几减十就等于几(板书:

十几减几等于十、十几减十等于几)。

师:

大家真了不起,总结了这么好的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就是学习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板书: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设计意图:

掌握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对孩子来说很简单,只需多加练习熟能生巧便能达到提高计算正确率的目的,然而对于能力强的孩子来说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为此在教材设计上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教师通过把学生列举的算式进行有序的排列,在有意识的板书暗示中,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满足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的要求,实现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2.例6:

认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⑴看图列式。

师:

大象和小兔也搬来了木头(课件出示大象搬11根的木头,小兔搬2根木头)

谁能根据他们搬的木头列出算式来?

板书:

11+2=1313-2=11

2+11=1313-11=2

师:

为什么11+2=13?

生:

个位上的1和2相加得3,再和十位上的1相加得13。

师:

为什么13-2=11?

师:

你们算得真好!

【设计意图:

承接“瓜果品尝大会”的情境,又为学习加减各部分的名称提供了素材。

⑵介绍加减各部分的名称。

师:

小朋友们,目前在我们学习的算式中,只有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先看加法算式,数学家们给他们取了好听的名字,在加法中,加号前面的数叫加数,加号后面的数也叫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和(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板书:

2+11=13

加数加数和

师:

你们记住了吗?

谁来说说?

(请学生齐读,并指名说。

师:

在加法算式中,都是加数+加数=和。

师:

减法算式也有好听的名字,你们知道吗?

师:

大家起的名字都很好听,但每个人都用自己起的名字,方便吗?

为了方便,数学家们给他们起了统一的名字,在减法中,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差(请学生齐读,并指名说)。

板书:

13-11=2

被减数减数差

师:

在减法算式中,都是被减数-减数=差。

【设计意图:

起名字环节,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拥有无限的空间去创造,教师无需对学生命名做评价,这样既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也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渗透了统一的思想。

师:

看来加减法算式在数学王国里也有自己的名字,希望小朋友就象记住好朋友一样,记住他们的名字好吗?

三、巩固深化,拓展创新。

1.口算比赛(书P881、2)。

师:

现在是小朋友表演口算本领的时间了,准备好了吗,开始!

学生独立作答,教师巡视辅导;指名说答案,集体订正。

师:

祝贺你们成为今天的口算大王,掌声表扬自己吧!

【设计意图:

一堂计算课如果只是教师学生一味的说,也是“口说无凭”学得不扎实,如果只是学生一味的作题,这种“填鸭子”的学习方式容易疲劳产生厌烦,最后对新知还不知其所以然。

只有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学好计算方法,为此设计中没有忽视书写练习的重要性,让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停一停”脚步,打打基础,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喘一喘”气,给他们消化,熟练,巩固的时间是很有必要的。

2.摘苹果。

师:

森林大王决定“瓜果品尝大会”在苹果树下举行,你们看树上结满了这么多的大苹果(课件出示苹果树其中有6个苹果上打乱顺序写13、14、10、3、4、7)。

师:

又红又大的苹果你们想吃吗,每人只能摘3个苹果并能写出算式才算成功?

请小组讨论,看谁的办法多!

教师板书各种算式。

【设计意图:

这是有一定思维提升的练习,6个数字写出4组算式是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如数字10、3、4、7是要重复使用的,既能当作加数,又能当作和,如果学生的思维是无序没有条理的,那么就很容易遗漏其中的一组算式。

3.数字七色花。

课件出示苹果树下左右各摆两张木桌,上面摆放各种水果,围坐一圈的小动物。

师:

“瓜果品尝大会”马上要开始啦,鲜花公主为大家送来了许多鲜花,请大家一边吃水果一边上赏花(教师贴出7个花盆图,分别写上算式:

10+7=14–4=11+3=13–2=

19-10=15–2=3+12=)

师:

咦,这些花为什么还没开,原来等你们答对了题目后,它们才开出各种各样的颜色来!

(教师把写有8个数字花的卡片分发给8个学生分别是:

17、10、14、11、9、13、15、16。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贴花。

【学情预设:

拿数字16的学生发现没有相对应的花盆,正一筹莫展。

师:

你遇到什么问题啦?

(没有花盆插花。

为了使“瓜果品尝大会”顺利开始,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应该给他准备一个什么样的花盆呢?

【学情预设:

学生想出很多得数等于16的算式,如10+6=、11+5=……或17—1=、20—4=……,有的甚至是一年级下学期的退位减法算式,思维的火花不断地迸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献计献策”。

【设计意图:

这是具有开放性又拓展延伸的练习,学生可以尽自己所知尽情地表述得数等于16的各种算式,不仅使口算技能得到了训练,而且使练习的功能在组织数学中得到了拓展,既能使全班学生参与,又使整堂课在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中结束。

四、总结收获,回味快乐。

师:

参加森林王国的“瓜果品尝大会”你们高兴吗?

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最喜欢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附:

板书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10+1=111+10=1111-1=1011-10=1

10+2=122+10=1212-2=1012-10=2

10+3=133+10=1313-3=1013-10=3

11+2=1313-2=1110+4=144+10=14

14-4=1014-10=42+11=1313-11=2

10+5=155+10=1515-5=1015-10=5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10+6=166+10=1616-6=1016-10=6

10+7=177+10=1717-7=1017-10=7

10+8=188+10=1818-8=1018-10=8

10+9=199+10=1919-9=1019-10=9

十加几等于十几十几减几等于十十几减十等于几

设计思路

本节课把数学学习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故事情境,设计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体现了趣味性、情感性、生活性和开放性,以“瓜果品尝大会”为主线,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探索中去思考、体验和感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收获数学知识的同时,还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1.重视情境创设的完整性。

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学生在充满生活情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乐意在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本节课一开始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借助“采摘瓜果”的游戏成为故事的起因,复习了11-20各数的组成,进而以小猪和小猴,大象和小兔为“瓜果品尝大会”造木桌成为故事的经过,学习了例5例6的知识,最后又以“摘苹果”和“赏花”成为故事的发展,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巩固了知识,这种前后呼应的故事情境呈现方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新理念。

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搬木头图,列出4道算式获得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相互交流,阐述各自的算法,在集体汇报中,由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灵活的,提出了多种口算的方法,最后还罗列出与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相关的其它算式,引导学生总结出算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掌握的算法都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推理判断中动脑思考获得的,有些还非常具有创造性。

3.重视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

为此,根据小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水平,本课练习通过精心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一场口算比赛,让全体学生“伸一伸”手就能拿到“苹果”;6个数字组合4种算式虽有些复杂,但并没有把全体学生拒之门外,大部分学生都能轻而易举地找到两至三种算法,另外一种只需留心观察“踮一踮”脚尖就能摘到“苹果”;根据得数16编写算式更是不局限学生采“苹果”的方法,用“跳一跳”乃至“爬一爬”、“打一打”等各种方法都可以。

这些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学好数学的机会,特别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