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21048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现代文阅读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现代文阅读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现代文阅读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现代文阅读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一.docx

《现代文阅读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一.docx

现代文阅读一

准确理解概括主旨

一、阅读辅导

考点:

感知并能概括文章(段)内容 

知识要点:

准确感知和理解语言材料,概括文章(段)的主题。

 

考试题型:

  1.能判断对文章(段)内容的概括正确与否。

 

  2.能准确概括出文章(段)的中心。

努力避免感知不准,理解不透,概括不准或不全等问题。

 

  3.能找出最能体现文章(段)主题的语言材料或事件材料。

 

  4.能结合自已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就文章(段)主题谈一点体会。

 

二、考点例析:

 

(一)阅读下列散文,然后结合本考点的考试说明答题。

 

  ①她在自己的生活中积下了一个厚厚的茧。

 

  ②那是一种细细的,若有若无的丝织成的。

 

  ③她埋怨、气恼,然后就是焦急;甚至自己折磨自己。

她想用死来结果自己,同时用死来对这突不破的网表示抗议。

 

  ④但是,她终于被疲劳征服了,沉沉地睡过去。

她做了许多梦,那是关于花和草的梦,是关于风和水的梦,是关于阳光和彩虹的梦,还有爱的追逐以及生儿育女的梦…… 

  ⑤在梦里,她得到了安定和欣慰,她得到了力量和热情,得到了关于生活的可贵。

 

  ⑥当她一觉醒来,她突然明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于是,她便用牙齿把自己吐的丝一根根咬断,咬破自己积下的茧。

 

  ⑦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来,云隙间的阳光刺激着她的眼睛。

新的空气,像清新的酒,使她陶醉。

 

  ⑧她简直要跳起来了。

 

  ⑨她简直要飞起来了。

 

  ⑩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

原来,在她沉睡的时刻,背上长出两片多粉的翅膀。

 

  ⑾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你结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

 

  ⑿蚕,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

 

1.选出符合本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内容的一个成语(      ) 

A. 自作自受   B. 作茧自缚   C. 自讨苦吃   D. 垂死挣扎 

2.请从文中找出两句既能体现主题,又富含哲理的话来。

3.联系本文的主题,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实例,谈一点体会,50字左右。

 

(二)阅读下列议论文段,然后答题。

 

  马克思的这段名言早已成为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对于第一个去征服科学征途上的险隘雄关的科学家来说,更需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有时甚至需要为这献身。

第一个提出血液循环理论的塞尔维特,在教会的淫威下牺牲;第一个发明滑翔机的里利塔尔,在最后一次飞行中突遇狂风,机坠身亡;随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的265名水手,在三个多月航行中忍受一切困难,甚至饮用污水,以木屑和老鼠充饥,生还的仅18人;第一个导引天电的富兰克林,在风雨雷电中用风筝和绳索引电,面对的是被雷电击倒的危险;第一个发明牛痘疫苗的琴纳,在儿子身上试验牛痘疫苗,担了极大的风险……当我们历数这些灿若繁星的科学先驱者的名字的时候,深深感到这些勇敢无畏的“第一个”是用鲜血和生命来铺就人类通向科学之宫的道路的。

每一位“第一个”,都是一座令后代钦慕的丰碑。

 

1.这一段话的论点是:

                    

2.根据文章的意思给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

              

3.这段话中有个论据需要换一下,你认为应该换哪一个?

为什么?

请将用来替换的新论据写在下面。

 

三、经典例题

(1)也是猛然间发现,在我的故乡,那个闭塞而贫困的小山村里,我从来没有听见过“谢谢”两个字。

(2)在儿时的记忆中,邻里之间相互借东西是很常见的,借劳动工具借针线借柴米油盐。

每次借的时候,借者自然大方,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没育借的忐忑和不安。

(3)“他大叔,你家的犁子在不在?

我想把东头的地犁耙犁耙。

(4)“他大婶,我家的黑线用完了,你有没有?

(5)“今天来客,油瓶空了,先给我倒点儿。

(6)被借者绝没有丝毫的优越感,忙把东西找出来,送到人面前,还要说上几句体贴的话。

(7)“你真勤快,闲不住,隔天我也得把地犁犁,别耽误了播种。

(8)“线够不够,不够,我再给你拿。

(9)别看东西小或者少,必定要还的。

还犁的会高声问:

“他大权,犁用完了,放这儿好吗?

幸亏犁得及时,不然赶不上春耕了。

”犁的主人会让还犁的坐一会儿,忙着去拿烟,好像借东西的是自己。

(10)还线的主妇会在唠完一会儿嗑后,在要回去的时候,把东西掏出来随处一放。

主人会责怪:

“你看你,这点东西还拿来,真外气!

”主妇会说:

“有了,没有我也不会还你。

(11) 借油的会打发孩子还东西:

“俺妈说,这是俺家刚榨的油,让大婶你尝尝。

”孩子说完便走。

大婶会撵着孩子,给他点黄瓜之类的东西吃。

   (12)在经常发生的借和还中,乡人虽然不说“谢谢”,但都通过默契的方式把内心的感激表达了出来。

在乡人眼里,“谢谢”这两个字有点别口、自白、浅显、夸张,与土地的自然和质朴不相称,如果说出来,就疏远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人也变得更生分了。

(13)记得我读初二的时候,村西头的潘家十多岁的孩子突然昏死了过去,当时潘家男人又不在家,听到潘家女人的喊声,正在地里劳作的“黄麻子”飞奔到老潘家,背起孩子就往邻村的赤脚医生家跑。

七八里的乡间小道,干瘪的黄麻子在负重几十斤的情况下,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狂奔到了赤脚医生家,及时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老潘家为了感谢黄麻子的救命之恩,专门挑了良辰吉日,邀了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拿着炮仗,背着礼物,到黄麻子的家致谢。

在弥漫着好闻的硝烟味中,被救的潘家孩子在父亲的命令下,“扑通”跪在黄麻子面前,“嘣嘣嘣”磕了三个响头。

黄麻子手足无措地转着圈子,一个劲地反复埋怨着老潘:

“你这是干啥呢,你这是干啥呢……”老潘大声说:

“孩子的这条命是你给的,你什么时候要,他就得什么时候给!

”自始至终,我没有听到一个“谢”字。

  (14)后来,我到了城市,听惯了“谢谢”,也习惯说“谢谢”。

有时候,老家人到城里办事,不愿意把钱花给旅馆,就到我家借宿。

每次来,他们都要给孩子带些零食,我都要习惯性地说声“谢谢”,听到我道谢,他们的神情立即变得尴尬起来,我很后悔,赶紧打住。

  (15)前一段日子,父亲的身体不好,我回去看他,见邻居大娘也来探望,还拿了十多个鸡蛋。

送她出门时,我下意识地说:

“谢谢你呀,大娘!

”大娘愣了一下,嗔怪道:

“看你这孩子,说的是话?

(选自《散文》,2008年第4期,作者饮者)

1.乡人是怎样用不同的方式把内心的感激表达出来的?

请具体列举出来。

(4分)

答:

    

2.本文的主旨(中心)是什么?

(3分)

答:

3.下面一段话是从原文抽出来的:

“我也碰过之样的事,那次晌午头来客,盐没了,我还是到张老太婆那儿拿的。

”这段话的恰当位置在第           自然段与第             自然段之间。

理由是:

(4分)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邻里之间借东西,借者自然大方,是因为被借者没有优越感,会主动借出以取悦对方。

B.本文形散而神不散,将乡村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串联起来,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C.结尾处一句:

“大娘愣了一下,嗔怪道:

“看你这孩子,说的是话?

””表现了大娘对我的责备,由于我的言谢,便疏远了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

D.本文的写作意图是将闭塞而贫困的小山村与城市作对比,暗讽了城市人习惯说谢谢的风气。

5.本文在处理材料方面有何特点?

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

(4分)

答:

四、方法指引

1.概括段落内容

点拨:

要概括全文叙述的几件事,应根据题干的概括要求,按顺序将叙述同一件事的段落进行合并并归纳。

关注不同环境、背景、人物和结果

(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父亲的植物学

父亲是位与庄稼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摸透了植物的秉性。

父亲在世的最后几年,我经常软硬兼施,将他老人家接到城里小住。

每每住了两天,他就神不守舍。

我知道,他是惦记他的庄稼。

有一次,我执意挽留他多待几天,我说:

“现在是农闲,你急着回家千啥?

”他的回答叫我哭笑不得。

他说:

“眼下正值水稻灌浆,我得盯紧点儿,看看它们是不是有谁偷奸耍滑。

”老小老小,父亲年纪大了,是不是返老还童?

父亲却严肃地说:

“就像小飞(我的儿子)他们上自习课,老师为什么还得坐堂?

老师要是不照面,他们不做小动作交头接耳吗?

你别看水稻,没有成熟之前,也是孩子呢,哪有孩子不活蹦乱跳,像大人一样自觉遵守纪律的?

它们若是打盹偷懒,结的穗不打秤,准得减产。

”他老人家似是而非的触类穿通,让我瞠目结舌。

③我是农校毕业,父亲这套耸人听闻的植物学,我领教过不是一回。

有一次,父亲身体有恙,我顺道回家看他,他已初愈。

说好了下午就得返程,其实是想和父母多聊几句。

父亲却依然吃了饭扛着锹下地。

母亲嗔怨道:

“看你急不可耐的样子,你不能等他们动身再下地吗?

父亲说:

“我已经几天没下地了,正闹稻瘟,虽然打了药,也不知道好了没有?

”母亲还在那里喋喋不休,父亲指了指我,低声说:

“得了病的人,亲人看望,心里不是舒服许多?

患了病的庄稼和生了病的人一样,脾气都大。

”在父亲眼里,庄稼不是作物,而是人-具备

了人的喜怒哀乐。

因此,有活没活,他都要去看他的庄稼,和作物套近乎。

一天不下地,心里就不踏实。

他的逻辑令人匪夷所思地里的庄稼就像演员没有观众捧场它们会演得投入吗没事,在田埂上转悠,哪怕是深情地看上它们几眼,它们也会受到鼓舞,投桃报李。

④在父亲看来,植物是人,而人是有脾气韵。

小时候,柿子吐红,我们饥不择食地摘,往往生拉硬拽。

可柿予却总赖在枝头依依不舍,索性买珠得椟,将柿树枝条也折下来。

父亲看了很心痛,说:

“人骨折了,伤筋动骨一百天,你折枝,柿树不痛吗,来年柿树还敢坐果?

柿树也是有记忆的。

”父亲教了我们一招:

抓住柄,反方向、顺方向各旋3圈,柿子就乖巧地落到我们手中。

父亲说:

“不要对柿子蛮横无理,它天生的倔犟,得顺着它,才能手到擒来。

”父亲的某些举止,荒诞不经。

比方说,隔那么一段时间,他会在屋前院后拍树,大有把树千拍遍的况味。

父亲的解释是,他拍树,就像长辈拍晚辈肩膀,让这些树感觉到主人的重视和亲呢。

树就会攒着劲长,结出大的果子长出粗的腰围。

苞谷吐缨,他顶着骄阳,钻进玉米地,汗涔涔地与谷穗们一一握手,我还以为那是父亲帮助苞谷人工授粉。

父亲的滑稽镜头,惹得村人嘲讽他是领导下基层视察。

父亲我行我速乐此不疲,他说:

“苞谷也像人,本来就是餐风宿露的光头百姓,你若是袖手旁观,它们会伸出谷穗的手来?

你不嫌弃它们,主动伸出手,让它们感到和蔼可亲,它们一激动,恨否能伸出双手。

⑤父亲还喜欢和植物说话。

记得有一回,我从家里的棉地经过,摘棉的父亲正在和谁唠嗑。

四顾,茫然无人。

我想,许是父亲一个人劳作,自言自语,打发寂寞。

那年的初冬,父亲哭丧着脸,说是到城里住了几天,没有和棉蕾拉呱儿,秋蕾抿紧嘴巴缄默不语,忘了吐絮。

原来,父亲是在和棉花说话,父亲固执地认为,他一开口,棉蕾就会答腔。

籽棉,是棉花的大段道白。

这简直是奇谈怪论了。

⑥在父亲看来,死了的植物,也是活的。

只不过以另一种形态活着而己。

⑦小时候,我锄地,锄头脱了,学着大人的样子,将锄楔上去,没锄出一畦,义脱了。

父亲将锄楔上,放到沟里浸浸,再锄,就不容易脱落。

父亲提醒:

“锄头渴了,你得勤勤地给它喝水。

喝足了,它埋头干活,就不松懈卖呆了。

树渴了,不是得给树喝水吗?

”我说:

“锄柄虽是树,但不是死了,还要喝水?

”父亲说:

“树死了,它的魂还在。

记住,每一种植物,包括它的躯体,都是一条生命,都得善待。

⑧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一个庄稼汉的植物学,也学到了一个庄稼汉做人的道理。

文章围绕父亲和植物打交道写了多件事,请概括其中的三件事。

(1)水稻灌浆时,像对待淘气的孩子一样盯紧。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蓝色萝卜

毕淑敏

(1)有一天,我到商场的玩具柜台,为朋友的孩子过生日准备一份礼物。

总是拿不定主意,挑来选去,很费时间,就听到了如下一番谈话。

(2)一位老妇人交了钱,把售货员为她精心捆好的橡皮泥桶抱着,预备离去。

售货员向她扬扬手说,您老多保重吧。

三十多岁的儿子,您还要为他买橡皮泥,该不会是有什么吧?

老妇人笑了,说,谢谢你的关心。

不过我的儿子并没有什么病,他很好,很健康,是个很棒的电脑工程师。

(3)老妇人说,我儿子小的时候,手很巧。

有一天,他捏了一个大萝卜,圆圆的,红红的,上面还长着翠绿的缨子。

我喜欢极,把这个萝卜小心地带到单位,让同事们看。

大家都说这不是那么小的孩子能捏出来的,没准是哪个工艺师随手的作品。

我听了以后,心中甜似蜜呀。

(4)回到家后,儿子跟我要那个萝卜。

我说,干吗呀?

他毫不在意地说,把它毁了,重捏啊。

红色的归到剩下的红泥堆里,绿的归绿的。

我很可惜地说,那个萝卜不就没了吗?

他睁大天真的眼睛说,可那些橡皮泥还在啊,我还可以捏别的呀。

我说,不成,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单位里要是组织展览,这个萝卜就是上好的展品,你不能把它毁了,我要留作纪念。

儿子很听话,不再要回他捏的萝卜了。

(5)过了一段日子,他悄悄问,你们单位开过展览会了吗?

我说,今年没开。

你问这个干什么?

他说,我想要回那个萝卜,让它回到那一堆各色的橡皮泥里,这样,我就可以捏其他的东西了。

我不耐烦地说,这个萝卜我还想留着呢。

你该捏什么就捏吧。

儿子又怯生生地说,妈妈,你能不能再给我买一盒新的橡皮泥呢?

我说,为什么?

原来那盒不是挺好的吗?

儿子说,那个萝卜走了,它的颜色就不全了。

我敷衍地说,好吧,哪天我得空了,就给你买。

(6)那阵子,我一直很忙。

更主要的是不把孩子的请求当回事,总是忘。

孩子问过几次,我心里烦,就说,你想捏什么就捏什么好了,颜色有什么要紧的?

大模样像了就成。

我儿子很乖,从此,他再也不提橡皮泥的事情了。

(7)大约半年后的一天,我下班回家,在桌子上,看到了儿子用橡皮泥捏的新作品。

我不知是不是他特地摆在那儿的——一个胡萝卜,身体是蓝色,叶子是黑色的。

我当时应该警醒的,可惜忙于工作,就装作什么也没有看到。

(8)从此,儿子再不捏橡皮泥了,我也渐渐把这件事淡忘了。

直到他长大成人,几十年当中我们都从未有一次再提过橡皮泥这个词。

(9)前几天搬家,从尘封的旧物中滚出一个铁蛋似的东西,我捡起一看,原来是那个蓝色的萝卜。

谁也不知道它是怎样被保存下来的。

我把它放在手心,还感到儿子当年的无奈。

我从中听到了强烈的抗议和热切的渴望。

我想赎回我当年的粗暴和虚荣,想完成我曾经答应过的承诺……

(10)她说到这里,头深深地埋下了,花白的头发像一帘幕布,遮住了她的眼睛。

老妇人抱着橡皮泥桶,缓缓地走了。

我也随之选定了一件礼物,离开了商场。

我决定,在送给小朋友生日礼物的同时,送给他的妈妈一个故事。

只听得售货员在后头喃喃地低语,谁知道她的儿子还记得这回事不?

会原谅他妈妈吗?

老妇人当年的粗暴在文中具体表现为:

(6分)

(1)                                                            

(2)                                                             

(3)                                                             

(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看望

十六岁夏天,家里收到一份电报,我接过一看,是乡下来的。

电报上说,舅妈病重,住在芜湖医院。

我告诉了外婆,外婆说,这怎么办?

我说,我去芜湖看她吧!

我十三岁时已经独自去过很远的老家,所以妈妈和外婆都不担心我。

那时的船票是要提前买的,我没有船票,可是我不想等到明天后天再去,就带了两件衣服和妈妈给我的钱,直接乘车去十六铺码头。

我竟然很顺利地就买到了当天晚上的四等舱船票,上了船,开始了探望舅妈的故事。

我如果告诉你,电报上根本没有说舅妈住在芜湖的哪个医院,你也许会觉得有点好玩。

如果我接着告诉你,我问外婆和妈妈,舅妈叫什么名字,她们竟然互相问,咦,她叫什么名字?

她们都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她们都只是叫她大嫂,那么你是不是觉得有点滑稽,而且有点荒唐。

可是事情的确就是这样好玩,滑稽,荒唐。

我第二天夜里到芜湖。

我熟悉芜湖的中山码头。

外婆带我和妹妹乘过很多次船,外婆称作大轮,从上海十六铺码头到芜湖中山码头。

我没有住旅馆,在码头上逛来逛去,也到侯船室坐坐,等到天亮。

我不知道芜湖有多少个医院。

也不知道从这个医院到那个医院可以坐几路公共汽车。

我在盛夏蒙蒙亮的芜湖清晨开始寻找和探望了。

我问路上的人,芜湖有几个医院?

路上的人说,那多了!

我去的第一个医院是第一人民医院。

第二个医院是第二人民医院。

第三个是什么医院我忘记了,好像不是第三人民医院。

我一个一个医院地找,没有坐车。

我在住院部一个一个房间的门口张望。

一张床,一张床。

可是没有那张永远忙碌辛劳的脸。

一点儿也不好看,但全是真心和周到。

我们每次到乡下玩都是住在舅舅家。

每次回上海,她都应有尽有地把家里的土产塞进箩筐,她好像是把心掏出来往里放,让舅舅挑着走二十多里送到码头。

没有人称过这满满的箩筐和心。

我每次看着都不能理解,舅舅这么能把这满满的两大筐挑到码头,夏天的时候,舅舅满身的大汗淌得像雨!

困难时期,舅妈也继续把心放进箩筐,舅舅的汗继续淌得像雨,让我们在上海吃得饱一点。

舅舅不是外婆的儿子,外婆没有儿子,舅舅是她的外甥,舅妈是表的。

我找不到舅妈。

我走在路上。

盛夏这么热。

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我非常饿!

我走进了一个饮食店。

那时候,很多饭店都叫饮食店,宾馆叫旅社。

我看着黑板上的供应内容,买了一碗猪肝面。

那是我长到十六岁,长到如今,吃过的最好吃的猪肝面!

怎么会那么好吃呢?

我吃完了走出饮食店,然后又走进饮食店,我问服务员,芜湖还有什么医院?

服务员问我,戈矶山医院你去过没有?

是啊,我怎么没有想起戈矶山医院,它就在江边的山上,大轮经过时看得见,外婆说,这是戈矶山医院,妈妈也告诉我,它是美国人办的医院,妈妈在美国教会学校念书,也在这个美国人医院看病。

我又走啊走啊,来到了戈矶山医院。

这是一个从山脚往山顶慢慢走上去的医院。

一幢幢美国小楼分布在整座山的各个部位,绿树遮着绕着。

江上的船声一直在传来,大轮,小轮。

我竟然在住院部的第一个房间就看见了舅妈。

“舅妈!

”我惊讶无比地喊。

她正闭眼靠在床上,也惊讶无比地睁开眼。

“你这小孩子怎么会来的?

”她大喊。

我告诉她收到了电报。

她说,你舅舅打电报给你们干什么,这么老远的!

她是胆囊炎开刀。

她说这有什么大事的,过几天拆了线就会去,家里不晓得有多少事等着做!

我下山去买了苹果和梨子放在她的床头柜上。

她没有生过孩子,一个人住在医院,舅舅在乡下劳动,看家。

我坐在床边陪她说了话,我拿出妈妈给我的钱,给了她二十元,她和我推来推去简直要打架,我只好朝她一扔就逃走了!

我听见她在喊,“你这个小孩怎么不听话!

”“你回去坐大轮要当心!

我回到码头,买到了夜里的船票,不是四等舱,而是五等舱,没有铺位,我就在甲板上坐着。

看着远去的戈矶山医院的灯光,我心想,舅妈肯定已经睡了。

我也想起她把心放进箩筐,想起舅舅像雨的汗。

我刚才在病床上看见了舅妈的名字:

孙翠英。

我回去会告诉外婆和妈妈,以后就不会荒唐。

本文第7段到第26段可分三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考查中心主旨把握思想情感

点拨:

此种考题主要有两种,一是考查文中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思想感情;二是考查作者在文中最终表达的思想感情。

前者应借助文中的信息了解人物所处环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性,通过换位思考,揣摩人物情感,后者则直捣文章中心主旨。

山的呼唤

(1)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2)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3)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

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

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

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

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

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

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

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4)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

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

一座山!

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

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

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5)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

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

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6)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7)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

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8)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

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

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

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

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

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9)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

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

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

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

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

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的飞湍奔流。

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

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

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

“来吧!

来吧!

来吧!

来上一座山。

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

来吧!

来吧!

来吧!

(10)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

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秃的梧桐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那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