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论文刘善华.docx
《任务驱动论文刘善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任务驱动论文刘善华.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任务驱动论文刘善华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刘善华
摘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引导,自己解决问题。
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分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
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而且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教学模式、建构主义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中职建筑专业教育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二、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情绪容易疲劳,也容易养成依赖教师的心理。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每节课教师都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紧迫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学,完全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局面,同时由于教师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导,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具体操作,学生容易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职建筑专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围绕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进行的,这个具体任务将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把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实际生活中所希望实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
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学生知识水平差异较大。
针对这一现象,可让学生当小老师,让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给掌握较慢的学生当小老师,既克服了学生层次上的差异,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而且小老师可以采用轮流制,谁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好,谁就是小老师,上进的学生会自然的去请教小老师解决问题,小老师也乐意解决周围人的困难,形成良好的交流合作氛围。
4.提高学生掌握方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注重掌握方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布置任务后,教师不限定实现任务的方法和思路及完成任务的形式和内容,仅仅是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这就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留有充分的余地。
这样学生的作品也就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不但掌握了教师要求掌握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在很多操作细节上还能举一反三、灵活变化、自由发挥。
真正实现教师”授人以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教学目标。
三、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构建高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阶段性。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
教师主要是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并对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作一些方法上的阐述。
第二阶段,激发兴趣、分析任务。
这是任务能否正确执行的前提。
提出的任务中,有些是已经学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有些是没有学过的,即稳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以学生具体操作为主,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大胆去试,使他们在使用中体会、感受和领悟。
这期间,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
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作单独辅导。
第三阶段,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问题提出后,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主要是教师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并触类旁通给出大量应用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四阶段,完成任务,巩固创新。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
学生在看了别人的作品或方法之后,又会涌起再度尝试的欲望,在这一个阶段,学生进一步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在得到启发后作一些调整和创新,进一步使掌握的知识熟练应用,同时提高创作水平。
第五阶段,针对问题、客观评价。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由于教师主要是在方法上进行引导,学生主要时间花在动手摸索上。
这就存在学习能力不同的同学,在同一节课内所掌握的知识多少也不同,容易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和教学知识点的疏漏。
针对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的同时,要加强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使学习能力差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
通过以上五个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经历了不会—会—熟练—巩固—提高的过程。
由此可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进度控制上遵循知识的连续性,学习有张有弛,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认识规律。
这样教学,学生学得快,学得牢,其教学容量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在同等时间内的知识量,既实现了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每个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最大收益,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四、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的时段性。
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过程的不同时段,应用任“任务驱动”,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前任务驱动,为自主探究奠定基础。
课前任务驱动就是指导学生预习。
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对要学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知识目标,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听课的被动局面。
当然,任务驱动的预习就更能使学生领略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幸福,感受到掌握知识后的愉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新课的动机,为课堂的自主探究奠基。
2.课堂任务驱动,培养探究、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是学生获得真知的殿堂,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是利用任务驱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探究能力。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只是教学中的指导者、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真正地处于主体地位。
在学习中,学生总是带着具体的任务进行操作,而在动手操作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动脑、动手,或进行讨论,或进行咨询,这就大大加强了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探索能力,使得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实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是利用任务驱动实现个性化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在课堂上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法,自己摸索。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在这样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们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这样,就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分层次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从而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是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学生要完成的每一项任务并不是一个知识点就能解决了的,而是需要学生根据任务要求综合运用知识。
而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此时,教师将让学生自己解答,大部分学生开始不知所措,想寻求老师的帮助,教师应作适当的引导.学生就会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自觉地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课后任务驱动,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
生活是课堂的延伸,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思维和方法,从而更深刻认识任务驱动的实用性。
先集体讨论,确立主题,学生的任务都与学生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
可见“任务驱动”不再是教学中的专有名词,它不仅可以延伸到每学科的堂课上,甚至可以延伸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中。
五、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
首先,“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第二,“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任务”难度要有层次性,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
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第三,“任务”设计要“生活化”,“任务”应具有情境性和意义性。
任务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要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去完成。
第四,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
在建筑专业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
2.解决任务驱动与知识系统性之间的矛盾。
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方式教学,不会破坏知识的系统性。
学科和教学可以有多种系统,“任务驱动”也是一种系统,它是以人们学习应用和技能为主的内容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的系统,是不同于以知识理论为线索的另一种系统。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在知识系统构建时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加强小结,例如在每一单元教学后有一个知识性的小结。
二是从总体上来设计任务,即每一模块,甚至全学期统筹考虑,使涉及到的知识点形成一定的系统性。
3.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4.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
中职建筑专业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有效得多。
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
六、教学案例
《平屋顶》教学设计
授课人
授课类型
新授课
专业
建筑工程施工
使用教材
《建筑构造》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授课班级
11建筑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
学生人数
40人
授课时间
课题
第六章屋顶第2节平屋顶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屋顶排水坡度的形成方法及特点
✧熟悉屋顶排水方式及选用依据
✧能够识读屋顶的排水平面图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排水坡度的形成方法及排水方式
教学难点
排水方式的选择及屋顶平面图的识读
突破重点
解决难点
的措施
✧指导学生通过具体任务主动深入学习,经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探究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建筑实体,通过实物观察、分析,总结理论知识。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加深理解,提高读图、识图的能力。
教法
与学法
任务驱动法直观展示法互动探究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教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环节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创设情境
3′
1、屋顶有什么作用?
2、屋顶的构造组成?
3、屋顶有哪些形式?
通过大屏幕展示复习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回答。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并由此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提出任务
探究新知
5′
1、平屋顶是不是水平的?
有哪些特点?
2、平屋顶排水坡度是如何形成的?
各有何特点?
3、屋顶的排水方式有哪些?
各自的特点及适用情况?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主动探究新知识。
教师随时进行巡视、指导。
将本堂课的内容概括为3个具体问题,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主要任务。
师生讨论
解决任务
20′
任务一、平屋顶是不是水平的?
有哪些特点?
屋面坡度小于5%的屋顶称为平屋顶。
(常用2%-3%的坡度)
1.适应性强2.迎风面小
3.经济适用4.简朴大方
任务二、排水坡度是如何形成的?
各有何特点?
1、排水坡度的形成
(1)材料找坡:
在水平搁置的屋面板上用质轻价廉材料铺设找坡层,适用于坡向长度较小的屋面,找坡层厚度最薄处不小于20mm,有时可用保温层兼做找坡层。
平屋顶多用。
特点:
室内顶棚平整,建筑加层方便、但增加了屋面荷载,材料和人工消耗较多。
(2)结构找坡:
是将支撑屋面板的墙或梁做成一定的倾斜坡度,其上直接铺设屋面板,形成排水坡度。
坡屋顶多用。
特点:
省工省料、但顶棚不平整,结构较复杂。
(材料找坡)(结构找坡)
观察图片,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踊跃发言。
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实体,从身边的实物实例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理论性的概念、特点等,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师生讨论
解决任务
任务三、屋顶的排水方式有哪些?
各自的特点及适用情况?
(1)无组织排水(自由落水)
定义:
指屋面雨水直接从檐口滴落至地面的一种排水方式。
特点:
构造简单、造价低廉,易使雨水侵蚀外墙角,影响行人交通等。
采用无组织排水时,必须做挑檐。
(2)有组织排水
定义:
有组织排水是将屋面划分成若干排水区,按一定的排水坡度把屋面雨水有组织地排到檐沟或雨水口,通过雨水管排泄到散水或明沟中。
采用有组织排水时,必须设檐沟、雨水口、和落水管。
适用:
当建筑物较高、年降水量较大或较为重要的建筑,应采用有组织排水方式。
优点是可以防止雨水自由溅落打湿墙身而影响建筑美观。
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可以用于寒冷地区的屋面排水以及有腐蚀性的工业建筑中。
缺点是它增加了建筑成本,构造复杂,不易检修。
有组织的排水方案:
(1)外排水:
是指雨水管装在建筑外墙以外的一种排水方案,优点是雨水管不影响室内空间的使用和美观,使用广泛,尤其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因为可以避免落水管渗漏造成地沉陷。
缺点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外观。
类型:
✓挑檐沟外排水:
雨水汇集到悬挑在墙外的檐沟内,再从雨水管排下。
✓女儿墙外排水:
女儿墙:
当建筑外形不希望出现挑檐时,通常将外墙升起封住屋面,高于屋面的部分外墙称为女儿墙。
✓女儿墙挑檐沟外排水
(2)内排水
适用于:
高层建筑(易于维修、安全)、严寒地区(防冻)、巨大的公共建筑、多跨工业厂房,及屋面设天沟有困难的壳形屋面、锯齿形屋面、有天窗的厂房;
优点:
建筑立面要求高的高层建筑中维修方便、安全;不影响室外美观;寒冷地区不会使落水管冰冻堵塞。
缺点:
构造复杂,渗漏隐患较多,占用室内空间,维修不便。
类型:
✓中间天沟内排水:
当房屋宽度较大时,可在房屋中间设一纵向天沟形成内排水。
适用于:
内廊式多层或高层建筑,雨水管可布置在走廊内,不影响两侧房屋。
✓外墙内侧内排水
✓内落外排水
师生讨论
解决任务
思考:
如何选择排水方式?
以表格的形式来呈现,使内容更直观、明了,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
雨水直接从檐口流落至地面,外墙脚常被飞溅的雨水浸蚀,降低了外墙的坚固耐久性;从檐口滴落的雨水可能影响人行道的交通.等等。
当建筑物较高,降雨量又较大时,这些缺点就更加突出。
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两个问题:
●无组织排水就是不必考虑排水问题()
●如何选择排水方式?
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屋顶的排水做法,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并且由立体效果到平面图的讲解分析,逐步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同时也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课堂总结
评价效果
10′
读图、识图练习(屋顶平面图)
●该住宅楼的屋顶从屋面排水坡度大小看是()屋顶;
●从使用上看是()屋面;
●屋面的排水方式是();
●屋面坡度的形成方法为()。
●屋顶的构造层次和材料做法:
总结概括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识读屋顶平面图,完成练习任务。
根据板书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知识要点。
并通过识读屋顶平面图来完成课堂练习,以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知识拓展
运用于实践
5′
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屋顶平面图的设计。
在已知条件的基础上完成屋顶平面图的设计。
并将雨水口的设置原则作为补充知识介绍。
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将知识运用于实践。
完成知识的拓展,并运用于实践。
布置作业
完成迁移
2′
1、什么是有组织排水和无组织排水?
什么情况下要求有组织排水?
为什么?
2、试用剖面构造图表达两种排水坡度的形成方法。
3、《学习指导与练习》课外作业五:
绘制屋顶平面图(平顶檐沟式)
梳理知识,整理作业。
通过完成作业,达到加深印象,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并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完成知识的迁移。
板书设计
材料找坡
排水坡度的形成
结构找坡
第2节平屋顶
无组织排水
排水方式
有组织排水
平屋顶的排水
外排水
内排水
课后反思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直观展示法,互动探究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突破了重点,解决了难点。
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七、结论。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职教通讯,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