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博物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9991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docx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始皇帝陵博物院.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docx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丽山园)为依托的一座大型遗址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帝陵及其众多陪葬坑为主体,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

2007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评首批国家AAAAA旅游景区,景点包括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丽山园。

两个景点相距2200米,观众可乘坐免费旅游专车往返。

2008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获评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取得团体考古领队资格。

中文名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外文名称EmperorQinshihuangsMausoleumSitePark

类    别历史博物馆

地    点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竣工时间2009年02月11日

开放时间2009年02月11日

馆藏精品兵马俑、百戏俑、青铜兵器

门票价格旺季150元/人;淡季120元/人

建议游玩时长2-3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四季皆宜

现任馆长侯宁彬

所属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陕西省西安市

1.1 地理环境

2.2 发展历史

3.3 建筑布局

4.4 基本陈列

5.▪ 兵马俑一号坑

6.▪ 兵马俑二号坑

1.▪ 兵马俑三号坑

2.▪ 铜车马展厅

3.▪ 文官俑坑

4.▪ 百戏俑坑

5.▪ 真彩秦俑展

6.5 馆藏精品

7.6 价值意义

1.7 学术研究

2.▪ 学术委员会

3.▪ 省部级奖项

4.▪ 出版书目

5.▪ 出版书籍

6.8 对外交流

1.9 所获荣誉

2.10 机构设置

3.11 旅游信息

地理环境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脚下,包括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秦始皇帝陵·骊山园。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秦始皇帝陵东侧,秦始皇帝陵·骊山园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相距不到两公里。

发展历史

1961年03月04日,秦始皇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1974年03月,秦兵马俑坑被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1975年08月,国务院决定在秦兵马俑坑遗址上建立博物馆。

1975年11月,陕西省文化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筹建处成立。

1976年06月,陕西省文化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筹备处成立。

1979年10月0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开放。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在秦兵马俑陪葬坑遗址上建立的,主要参观点包括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铜车马陈列厅及相关临时展览。

1987年12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帝陵(含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89年09月27日,秦兵马俑三号坑遗址展厅正式对外开放。

1994年10月01日,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建成开放。

1999年10月01日,秦兵马俑二号坑遗址展厅正式对外开放。

2007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获评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8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获评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取得团体考古领队资格。

2009年2月11日,陕西省文物局以“陕文物发[2009]8号”文转发陕西省编办“陕编办发[2009]4号”文,决定在保留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前提下成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负责秦始皇陵遗址的总体规划、长远建设、考古发掘、科研业务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秦陵遗址公园为依托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陵区文物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奠定了基础。

2010年10月01日,占地3386亩位于秦始皇陵核心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秦始皇帝陵遗址考古公园建成开放,主要参观点包括秦始皇陵封土、已探明的主要建筑遗址、陪葬坑等。

2011年6月3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秦陵博物院启动9901陪葬坑和秦陵部分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2011年09月30日,秦始皇帝陵K9901、K0006陪葬坑陈列厅正式对外开放。

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及9901、0006陪葬坑陈列厅与已开放多年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同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秦陵文物事业发展的基础。

[1] 

2013年12月27日,秦始皇帝陵园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3年考古新发现”。

[3-4] 

建筑布局

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K0006陪葬坑陈列厅,K9901陪葬坑陈列厅,同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秦陵文物事业发展的基础。

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位于秦始皇陵园的核心区,包括秦始皇陵封土、已探明的主要建筑遗址、陪葬坑的具体位置范围、百戏俑坑博物馆、文吏俑坑博物馆等,约56.25平方公里。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1.5公里处,占地面积218万平方米。

K0006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内城以内、陵墓封土的西南角,东西向,总面积约410平方米。

[5] 

K9901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东南部内外城垣之间,总面积约700平方米。

[6-7] 

秦始皇陵博物院远景

基本陈列

兵马俑一号坑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帝陵东侧1.5公里处西杨村南,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

已发现三座,分别编为一、二、三号兵马俑坑。

三座俑坑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内有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近8000件。

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整齐有序。

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神态生动,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兵马俑一号坑外景

1974年3月,临潼区西杨村的农民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

后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勘探和试掘,确认它是一座大型的俑坑,即一号兵马俑坑。

一号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距现地表深4.5~6.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

根据试掘已出土陶俑、陶马的排列密度推算,一号兵马俑坑内约埋藏陶俑、陶马6000件,同时还有大量的青铜兵器。

[8] 

兵马俑二号坑

1976年4月,在一号俑坑的东端北侧20米处,

兵马俑二号坑外景

又发现了二号兵马俑坑。

二号俑坑的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据现地表深gq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

从试掘的情况推断,二号兵马俑坑内埋藏陶俑、陶马1300余件。

二号俑坑较一号俑坑的内容更丰富,兵种更齐全,是兵马俑坑中的精华。

[8] 

兵马俑三号坑

1976年5月,在一号俑坑的西端北侧25米处,又发现了三号兵马俑坑。

兵马俑三号坑外景

三号俑坑的规模较小,平面呈“凹”字形。

东边有斜坡门道,东西长28.8米,南北宽24.57米,距现地表深5.2~5.4米,面积520平方米。

坑内埋藏陶俑、陶马72件。

有学者认为,它是统帅一、二号兵马俑坑的指挥部,古代称为“军幕”。

[8] 

铜车马展厅

1980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20米、距现地表7.8米深的地下发掘出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

两乘铜车马一前一后放置在一个木椁内,因木椁腐朽,上部的填土塌陷,铜车马出土时均已被压碎,但由于未被盗扰,原位没有大的变动,车马的构件基本齐全。

这是中国考古史上发现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车马,对研究中国秦代冶炼与青铜制造技术、车辆结构等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青铜之冠——秦始皇陵铜车马

铜车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征着秦始皇銮驾的一部分。

铜车马的形制是模仿实实在在真车的形状。

以前考古发现的车都是木质的,出土时已腐朽,铜车马的出土使今人能够清楚地看到古代御用车驾的真实面貌。

铜车马是按秦始皇御用车队中属车二分之一的比例缩小制成的,车盖以及车舆内外彩绘着精美的纹样;两乘铜车马上的金银饰品重达14公斤,显示了铜车马高贵的等级。

铜车马按出土时的前后顺序编为一号车和二号车。

两乘车均为单辕、双轮、四马系驾。

中间两匹马称为服马,主要用来驾辕;旁边两匹马协助服马拉车,称为骖马。

为了使四匹马各处其位,齐力拉车,铜车马上还装有防止骖马内靠及外逸的专用部件——胁驱和缰绳,胁驱的作用就是防止骖马内靠;为了防止骖马外逸,在骖马的颈上还套有一根缰绳,缰绳的另一端系在衡、轭的交接处,防止骖马过分远离。

通过这些装置,骖马与服马始终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会太远,也不会太近,可以始终并驾齐驱。

[9] 

文官俑坑

文官俑坑即K0006陪葬坑,2000年秦始皇帝陵园勘探发现的一座陪葬坑,该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内城以内、陵墓封土的西南角,东西向,略呈“中”字的地下坑道式全木结构建筑,总面积约410平方米,由斜坡门道、前室和后室三部分组成,前室、后室东西错位,形成两个拥有不同埋藏物的相对独立单元,前室主要埋藏陶俑,后室埋藏马骨。

此坑是秦始皇帝陵园中少见的未被焚烧过的陪葬坑,因而木结构遗迹较为完整,经清理发现有棚木、厢板、铺地木、封门木等。

文官俑

K0006陪葬坑前室长10.6米、宽4.05米,在南壁有一长3.8米、宽2.9米的厢房,前室内出土陶俑12件,可分为袖手俑(8件)和御手俑(4件)两类,出土时陶俑已残破为碎块,与一号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相比,较显文弱,上身穿单层或双层交领右衽齐膝长襦,腰束革带,下着长裤,足蹬齐头方口浅履。

陶俑身上原有红、绿、黑、粉、白色等彩绘,因地下水侵蚀及坑体倒塌,出土时仅面部保留较多彩色残迹。

这12件陶俑头戴长冠,拥有一定的爵位。

从陶俑破碎的程度和个别陶俑破碎的方式看,人为破坏痕迹明显,而且是在此坑建成后不久、棚木尚未坍塌时被破坏的。

此外,前室中还出土陶罐、铜钺等遗物。

在前室西部、斜坡门道的入口处发现木车残迹一处,车为单辕、双轮木乘车。

K0006陪葬坑后室长20.2米、宽3.9米,出土马骨骼等遗物。

按照马骨排列的密度推算,后室原应葬马20余匹,均以头北尾南排列。

[10] 

百戏俑坑

百戏俑坑即K9901陪葬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封土东南部内外城垣之间,总面积约700平方米,试掘出土一件青铜鼎和11件陶俑。

这些陶俑上体裸露,下着彩色短裙,与真人一般大小,姿态各异,是秦陵出土陶俑的新类型。

根据这些陶俑的姿态,此坑暂定名为“百戏俑坑”。

百戏俑

1999年3月,在秦始皇帝陵封土东南部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一座陪葬坑,该坑平面呈“凸”字形,东、西两端各有一斜坡门道。

该坑东西长40米,西端宽16米,东端宽12.3米,内有两条东西向的夯上隔梁,三个东西向的过洞。

两端门道长20.8米,宽7.6—11.4米。

坑距现地表深约5米,面积约700平方米,为地下坑道式上木结构建筑,经火焚坍塌。

该坑试掘方中出土一件青铜鼎和11件陶俑。

坑中出土的11件陶俑上体裸露,下着彩色短裙,与真人一般大小,姿态各异,是秦陵考古发现中首次见到的造型。

结合《国语·晋语四》、《汉书·广川惠王传》、《淮南子·修务训》、《西京赋》、《抱朴子·辩问篇》等文献对各种“百戏”的记述,以及这些陶俑的姿态,推测这些陶俑可能是为宫廷提供百戏表演的百戏俑。

因而,该陪葬坑暂定名为“百戏俑坑”。

“百戏”是古代散乐杂技的总称,表演内容极为丰富,包含扛鼎、寻校橦、角力、俳优等项目。

从试掘方出土的陶俑姿态来看,这些陶俑表演的有扛鼎、寻橦、旋盘等技艺项目。

[11] 

真彩秦俑展

历经数十年考古发掘与保护,鲜为人知的秦俑彩绘得以重现,那些神秘多姿的色彩也将引发无尽的思索。

“真彩秦俑”集兵马俑发现40年来的彩绘研究成果,为公众展示了秦瑰丽神奇的颜料用色,匠心独运的装饰技艺,揭示出秦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秦人的色彩审美情趣。

真彩秦俑展

第一单元:

色彩的奥秘

1、古代的色彩;2、色彩的旅程;3、秦俑颜料盒

第二单元:

装饰的灵感

1、千人千面兵马俑;2、绚丽多姿兵马俑

第三单元:

丧葬的艺术

1、丧葬文化;2、俑的意义;3、色彩与礼仪

第四单元:

智慧的延续

1、褪去的色彩;2、重现的光辉[12] 

馆藏精品

秦铜甬钟

秦铜甬钟,通高27.10厘米,甬长8.70厘米,直径3.95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

长甬,甬中空。

甬中部有弦纹一道。

旋作半环形,钲间饰蟠螭纹,内壁光素,制作规范。

甬钟发现与兵马俑一号坑的指挥车上发现过完整的鼓迹和铜甬钟,是将帅掌握金、鼓用来指挥作战的。

铜甬钟反映了秦代军队建制和军事制度。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13] 

秦青铜箭镞

秦青铜箭镞,长16.50—20.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箭镞约有4万件,大体可分为小型和大型铜镞两类。

大型铜镞铤长,镞首特大,镞首呈三棱锥形,铤呈圆柱形。

小型铜镞数量最多,首呈三棱形,铤为圆形后三棱形。

所有镞首和铤都接铸为一体,茬口清晰。

铜镞首与铤重量大体相等,符合力学原理。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14] 

秦青铜戟

秦青铜戟,戈通长26.70厘米,援长16.40厘米,胡长12.80厘米,内长10.00厘米,矛通长17.5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

戟为戈、矛的组合体,兼具勾刺的作用。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15] 

秦青铜铍

秦青铜铍,通长35.30厘米,铍身长24.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

铍的形制和短剑相似,铍身为两侧六面的扁体,前锐后宽,近茎处装“一”字形格。

铍的作用和矛一样是长柄刺兵,但比矛长而锋利,穿刺力更强。

以往出土过完整的铍,也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秦俑坑铜铍的发现纠正了过去将铍认作是短剑的错误,补充了中国兵器史研究的空白。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16] 

秦青铜戈

秦青铜戈,通长26.70厘米,援长16.40厘米,胡长12.80厘米,内长10.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

戈为勾啄兵器,秦俑坑出土的青铜戈部分刻划有小篆文字,内容多数是编号,少数带有纪年和督造、制造者等铭文。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17] 

秦青铜矛

秦青铜矛,通长17.50厘米,骹长5.50厘米,叶最宽3.7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三号坑。

秦俑坑出土的矛,通体宽扁且直,中部起脊,直刃前聚锋,椭圆筒形骹,制作规整,刃锋锐利,表面光洁,是纯粹的刺兵,制作简单但杀伤力非常大。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18] 

秦青铜剑

秦青铜剑,剑身修长,两面起脊,四纵四锷,中脊较厚,截面近似菱形,近锋处有一段束腰,茎截面近似椭圆扁体。

身和茎一次铸成,表面呈青白色,菱形格,鼻形璏。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19] 

秦俑坑铺地砖

秦俑坑铺地砖,秦代陶器,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

用于墁铺秦俑坑底部的铺地砖,有大型、中型、小型跳转和近似方形砖几种。

砖多为青灰色,个别的为橘红色,表面有细绳纹,质地坚硬。

砖上还发现有“宫水”、“左司空”等戳印文字。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0] 

秦下级军吏俑

秦下级军吏俑,秦代陶器,通高189.00—191.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

下级军吏俑头戴单版长冠。

有的不穿铠甲属于轻装步兵,有的穿铠甲是重装步兵,但甲衣上没有彩绘花纹,他们一手握剑,一手执矛、戈等长兵器。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1] 

秦中级军吏俑之一

秦中级军吏俑之一,秦代陶器,通高189.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

右手握弓,左手握剑。

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中级军吏俑头戴双版长冠,手中握剑,有的立于高级军吏俑身旁似为副手,有的立于士兵队列中似为领队。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2] 

秦中级军吏俑之二

秦中级军吏俑之二,秦代陶器,通高191.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

右手半握拳,左臂向前举起持长兵器。

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中级军吏俑头戴双版长冠,手中握剑,有的立于高级军吏俑身旁似为副手,有的立于士兵队列中似为领队。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3] 

秦高级军吏俑

秦高级军吏俑,秦代陶器,高级军吏俑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鱼鳞甲,头戴鹖冠,双手交垂于腹前拄长剑。

迄今出土的秦俑中级别最高的就是高级军吏俑。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4] 

秦跪射俑

秦跪射俑,秦代陶器,通高128.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

跪射武士俑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东端的弩兵阵中心,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右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

跪射武士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绘保存状况极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5] 

秦骑兵俑

秦骑兵俑,秦代陶器,头后绾扁髻,戴皮弁。

上穿齐膝长襦,下呈折形裙式,外罩齐腰铠甲,无披膊。

面部,手臂,铠甲组滕上残留多处红色。

下穿长裤,足蹬皮靴。

左手半握,似持兵器,右手牵马状。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6] 

秦鞍马俑

秦鞍马俑,秦代陶器,鞍马是骑兵的坐骑,四蹄直立,劲健有力,两耳如削竹,耳前有鬃花,尾巴成辫形,马背上皆有鞍鞯,中部下凹,鞍面上雕有鞍钉,马肚下有一条肚带将鞍鞯固着于马背,带头相接处有一参扣,参扣于马肚左侧,马尾可拆卸。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7] 

秦鞍马骑兵俑

秦鞍马骑兵俑,秦代陶器,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

秦人以养马起业,秦陵区内也发现有大量的陶马和真马陪葬,可见其对马的重视与珍爱。

鞍马骑兵俑塑造了秦代骑兵和战马的形象,骑兵短小精悍,战马健壮有力,说明了秦代骑兵作为新兴起的兵种,筛选的标准应该非常严格,是研究古代军事史的重要物证。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8] 

秦车士俑

秦车士俑,秦代陶器,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战车一般每乘车上有甲士3人,即御手、车左和车右。

御手居中,车左和车右分立于御手两侧。

车士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小腿上绑着护腿,头戴介帻。

车左俑左手持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

车右用则是右手持长兵器,左手作按车状。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9] 

秦御手俑

秦御手俑,秦代陶器,通高192.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

御手俑头绾扁髻,戴单板长冠,褐色铠甲,无披膊,下穿长裤,足蹬方口履,双臂前举作执辔驾驭状。

秦代战车上有甲俑三件,中间驾车是御手俑,车士俑居左右两侧。

御手俑的职责是驾驭车马,保护车马进退得宜,并兼当主帅受伤可以代替其执掌指挥工具金和鼓。

御手俑是秦代战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现了战车部队行进作战的情形。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30] 

秦彩绘跪射俑

秦彩绘跪射俑,秦代陶器,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

跪射武士俑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东端的弩兵阵中心,它们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右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

跪射武士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绘保存状况极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31] 

秦夔纹大瓦当

秦夔纹大瓦当,秦代陶器,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

跪射武士俑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东端的弩兵阵中心,它们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右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

跪射武士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绘保存状况极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32] 

秦云纹瓦当

秦云纹瓦当,秦代陶器,为建筑材料。

秦代云纹瓦当变化繁多,风格秀丽,云纹是由动物中的蝉纹、鸟纹、饕餮纹,植物中的树枝、花朵,自然中的云朵、光芒综合演变而来,反映了秦代瓦当艺术由写实到写意,融合与变化的过程。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33] 

秦绳纹板瓦

秦绳纹板瓦,秦代陶器,通长58.00厘米,宽37.00—46.00厘米,厚2.0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园北侧鱼池遗址,为建筑材料。

灰陶质,呈弧度较平的长方形板状。

凸面饰绳纹,凹面为素面或戳压多样化纹饰。

通常板瓦与筒瓦组合使用,先将板瓦凹面向上逐行叠压密排,然后将筒瓦扣合在板瓦的行缝上。

绳纹板瓦为研究先秦手工业制作和建筑提供了依据。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34] 

秦五角排水管道

秦五角排水管道,秦代陶器,为建筑材料。

截面近似五边形,平底,厚壁,五个面均饰以粗绳纹,内表素面。

质地细密坚硬。

顶部作成三角形,符合力学原理,管壁厚,能够承受重压。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35] 

秦跽坐俑

秦跽坐俑,秦代陶器,高64.0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园东侧小型马厩坑。

此俑系男性,脑后梳圆形发髻,面目清俊,有髭无须,身穿交领右衽长襦,双臂下垂,双手半握,自然置于膝上,双腿跽坐状,似一年轻的圉人,象征管理马厩以及饲养珍禽异兽的人员,造型生动,体型完整。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36] 

秦袖手俑

秦袖手俑,秦代陶器,通高184.00厘米,肩宽44.0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0006陪葬坑。

2000年,在秦陵封土西南50米处的陪葬坑中,发掘出土了不同于秦兵马俑的8件文官俑,它们头戴长冠,身穿长襦,右侧腰带上悬挂着帖塑的削和砥石,袖手而立一派文官风度。

这些陶俑所象征的身份和遗址坑的性质还有待研究,但对认识秦陵遗址内涵和秦代政治等都有很大意义。

在此遗址上已建设开放了0006陪葬坑展厅进行原址展示。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37] 

秦石甲胄

秦石甲胄,秦代石器,石铠甲通长75.00厘米,共有甲片612片,石胄通高31.50厘米,共有胄片72片,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9801陪葬坑。

制作这些石甲胄的材料为青灰色岩溶性石灰石,质地细密,色泽均匀,经过磨制和钻孔以青铜丝串系。

其中较精细的石甲有甲片近800片,与秦俑身上塑造的铠甲相比更显得精制用工,反映了秦代高度发达的手工制造业和秦陵修建的繁复艰巨。

这些石质铠甲、胄、马甲的发现,形象说明了秦代军人防护装备的状况,弥补了文献对秦代甲胄记载的缺失,丰富了人们对秦代军事问题的认识。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38] 

秦跽姿俑

秦跽姿俑,秦代陶器,通高127.0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

跽姿俑左臂自然下垂,左手指并拢伸向下方;右臂上举,肘部微屈,上身直挺,双膝跪地,足尖抵地,似乎准备由跽姿向站姿起立。

专家分析考证,跽姿俑的形体姿势应该是正在击鼓、钟之类的乐器。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39] 

秦乐府钟

秦乐府钟,秦代青铜器,通高13.30厘米,1976年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园西侧内外城垣间的飤官遗址。

鼻形纽,有错金蟠螭纹、流云纹、错银云纹、阳线云雷纹饰于钟上。

纽部刻有“乐府”二字,证明秦代已经设有乐府机构。

经测试,此钟声音清脆悦耳,音调准确,钟声属于C调。

乐府是皇家庆典和祭司时管理音乐的官署。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40] 

秦青铜天鹅

秦青铜天鹅,秦代青铜器,通高39.50厘米,通长91.5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

青铜水禽在秦代考古中属首次发现,这对丰富和评价秦始皇帝陵的文化内涵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41] 

秦青铜鹤

秦青铜鹤,秦代青铜器,通高77.50厘米通长101.0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

站立于对角的镂空云纹踏板上,长曲颈下伸至地面作觅食状,喙中含一铜质虫状物;翅端羽毛垂落于尾后;腿爪细长,爪趾与踏板塑于一体;鹤体高大,造型逼真,表现的是鹤从水中觅得虫虾后尖喙离开水面的瞬间姿态。

通体残留有少量白色彩绘。

铜鹤等青铜水禽属于秦始皇陵园中的另一类陪葬品,象征着宫廷苑囿。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42] 

秦铜权

秦铜权,秦代青铜器,通高7.30厘米,肩径3.90厘米,底径5.4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园外城垣西侧飤官遗址。

铜权呈十七棱面,空心,权身刻有两诏铭文。

陵园西侧内外城之间的食官遗址内共出土3枚铜权,它们均铸于秦二世时代,三权的重量不一,其中1枚因锈蚀严重,土锈没有清除,重为325克,其余两枚分别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