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石油生产基础知识石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86726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4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石油生产基础知识石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九章石油生产基础知识石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九章石油生产基础知识石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九章石油生产基础知识石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九章石油生产基础知识石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石油生产基础知识石油.docx

《第九章石油生产基础知识石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石油生产基础知识石油.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石油生产基础知识石油.docx

第九章石油生产基础知识石油

石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

地下开采出来的,没有加工之前又称原油,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

按质量计算,碳元素约占83%~87%,氢元素约占11%~14%。

这两种元素合起来,约占石油总量的99%。

在剩下的1%中,用发射光谱法和中子活化分析法还发现了57种元素。

常见的有36种,主要是:

硫(S)、氮(N)、氧(O)、铁(Fe)、钙(Ca)、镁(Mg)、硅(Si)、铝(AI)、钒(V)、镍(Ni)、铜(Cu)……等等。

尤其是钒(V)和镍(Ni),是分布并具有成因意义的两种微量元素,V、Ni含量及其比值,是确定生油岩有机相和油源对比的重要数据。

烃是有机化合物,约占石油成分的97%~99%。

烃主要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并且按本身结构的不同形成类型迥异的碳氢化合物,其主要分为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三类。

由于组成烃的C、H原子数目不同,石油中含有大小悬殊的烃分子,最小的烃分子称甲烷(CH4)、再大的还有乙烷、丙烷……葵烷、还有十一烷、十二烷、十三烷……由于烃分子大小不同,其沸点也不同,分子越小、沸点越低。

分子小的(C1-4)是气体,中等的(C5-6)是液体,分子大的(C16以上)是固体。

所以说,石油主要是由大小不同的烃分子组成的混合物。

①石油的组成

油质:

油质是由烃类(几乎全部为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淡色油脂状液体。

油质是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含量约为65%~100%。

油质含量高,颜色较浅,石油质量好,反之则质量差。

胶质:

胶质呈浅黄褐色,半固态的粘糊状流体,密度为1.00~1.07克/厘米3。

在轻质石油中胶质含量一般不超过4%~5%,而在重质石油中胶质含量可达20%,石油呈褐色或黑褐色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胶质的存在。

沥青质:

沥青质是暗褐色或黑色的脆性固体物,温度高于300℃时就会分解成气体和焦炭。

沥青质的组成元素与胶质基本相同,只是碳氢化合物减少了,而氧、硫、氮的化合物增多了,相对密度大于1.00。

在石油中沥青质含量很少,一般小于1%,个别情况可达3.0%~3.5%。

碳质:

碳质是黑色固体物质,不具荧光,不溶于有机溶剂,也不被硅胶所吸附,由更高分子碳类物质组成。

石油中一般不含或极少含碳质。

②石油的物理性质

颜色:

石油的颜色变化范围很广,从浅色到暗色都有。

在透射光下,石油的颜色从无色透明逐渐过渡到淡黄、褐黄、淡红、棕色、黑褐色及黑色,或者介于两种颜色之间的过渡颜色。

如四川油田川东石油为墨绿色,川中石油为黄色、深色甚至黑色;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的石油为褐黑色;而华北油田凝析油的颜色则为无色透明。

石油颜色的浓度,往往取决于石油中胶质、沥青质的含量。

胶质、沥青质含量愈高则颜色愈暗。

一般轻质油的颜色微带黄橙色且又透明,重质油多呈黑色。

气味:

石油通常都有明显的气味。

较轻质的石油带有芳香味;而浓黑的石油多带柏油味;含硫(S)、氮(N)化合物的石油有一股臭鸡蛋味。

石油的密度:

是指在地面标准条件下,脱气原油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石油的密度,简称为密度,其单位是克/厘米3(kg/m3或g/cm3)。

石油的密度变化比较大,一般在0.75~1.0克/厘米之间,特殊情况小于或等于0.75克/厘米3。

不同的油田或同一油田的不同层位中,石油的密度也不尽相同,密度的大小是衡量石油质量好坏的标准之一。

一般来说,密度小,油质好;密度大,油质差。

密度的大小取决于石油的组成成份,通常把密度小于0.9克/厘米3的石油称为轻质油,大于0.9克/厘米3的石油称为重质油。

我国各油田的石油密度大多数在0.82~0.92克/厘米3。

石油的相对密度:

是指在0.101325兆帕(MPa)的压力条件下,20℃时石油密度与4℃水的密度的比值。

石油随着温度升高而体积增大,密度减小。

但温度不变,压力升高时,原油的密度变化却很小。

石油的粘度:

是指原油分子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所受到的阻力或内摩擦力,单位是毫帕秒(mPa•s)。

石油粘度的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溶解气量和石油的化学成分。

粘度随温度升高、溶解气量增加而降低;而压力增大粘度也随之变大,地下原油粘度比地面原油粘度小;石油中轻质油组分增加,粘度随之降低;而蜡、胶质、沥青质含量高时,则粘度亦高。

石油粘度的大小,决定了石油流动性的难易程度,粘度大则流动性差,粘度小则流动性好。

石油的荧光性:

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受激发光,并在照射后发光现象立即消失的这种荧光反应特点,普遍被用于野外工作时作为判断岩石中是否含有石油显示的重要标志。

按发光颜色的不同以及分布的情况,大体可推测所显示的石油组分及其百分含量。

一般油质呈天蓝色,胶质呈黄绿色,沥青质呈棕褐色。

石油的旋光性:

石油在偏光下,具有把偏光面向右旋转的特性。

偏转度一般小于1°。

旋光性是有机质所特有的一种性质,而且当加温至300℃时即消失。

所以,石油的旋光性是“石油有机生成说”的有力证据之一。

石油的溶解性:

石油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如苯、香精、醚、三氯甲烷、硫化碳、四氯化碳等,也能部分溶解于酒精之中。

石油又能溶解气体烃和固体烃化物以及脂膏-树脂、硫和碘等。

发热量:

石油发热量变化在37681~46054千焦/千克之间,因石油的产地不同,其化学成分和发热量也有不同。

烷烃、芳香烃含量高,石油的发热量高。

凝固点:

石油在一定条件下,由于温度下降,原油冷却凝固失去流动性时的温度(停止流动的最高温度),称为石油的凝固点。

凝固点的高低与石油组分有关,主要取决于石油含蜡量的多少,含蜡量高的,凝固点也高,含蜡量越低,凝固点也越低。

凝固的主要原因是蜡的结晶。

含蜡量:

石油中以溶解状态和悬浮状态存在的石蜡占石油重量的百分数称为石油的含蜡量。

含蜡量多时,石油相对密度也较大,也可使井底和井筒结蜡。

管道输送过程中温度过低也会结蜡,给采油、集输工作增加困难。

石油的燃烧特性:

石油和成品油可燃程度随温度而异,表现在闪点、燃点和自燃点的差异。

“闪点”指石油在容器内受热,容器遇火则发生闪火但随之又熄灭时的温度。

“燃点”指石油受热继续升高,遇火不但出现闪火而且引起了燃烧的温度。

“自燃点”指原油在受热已达到相当高的温度,即便不接触火种也出现自燃现象的温度。

石油是由不同沸点的烃类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与水(沸点为100℃)不同,没有固定的沸点。

其闪点随着不同沸点化合物的含量比例不同而各有差异。

沸点越高,闪点也高。

③石油的用途

石油是优质的动力燃料的原料

石油也是提炼优质润滑油的原料

很多其他材料也来自于石油产品:

塑料、织布的材料(例如:

聚酯纤维)、日用化学品、各种油漆等等

石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石油化工厂利用石油产品,可加工出5000多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

常见的色泽美观、经久耐用的涤纶、尼龙、腈纶、丙纶等合成纤维,能与天然橡胶相媲美的合成橡胶,以及苯胺染料、洗衣粉、糖精、人造皮革、化肥、炸药等,都是由石油产品加工而成的

石油化工是农业发展的“翅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石油化工提供的氮肥占化肥总量的80%,农用塑料薄膜的推广使用,加上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大量农业机械所需各类燃料,形成了石油化工支援农业的主力军。

这对于提高农业产量,改善农业发展方式和发展质量,促进农业的飞速发展,无异于插上了“翅膀”。

石油产自岩石之中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岩屑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岩石是组成地壳和岩石圈的基本单位

石油和天然气都埋藏在地下不同深度的岩石之中

地壳上的岩石有火成岩(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这三大岩类中沉积岩与石油的关系最为密切。

(1)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即常温常压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经过搬运和沉积及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世界上90%以上的油气都是储藏在沉积岩中

沉积岩一般分为以下三大类:

①碎屑岩:

以碎屑物质为主要成分的岩石。

根据碎屑颗粒的大小,碎屑岩分为砾岩、砂岩和粉砂岩,其中砂岩和粉砂岩可以形成储藏油气的储集层。

②粘土岩:

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的岩石。

其主要矿物成分为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等。

粘土岩的分布范围广泛,约占沉积岩总量的30%,粘土岩既能作为生油层又能作为盖层。

③碳酸盐岩:

以碳酸盐类矿物为主要成分的岩石。

它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氧化钙、氧化镁、二氧化碳,根据矿物成分可分为石灰岩和白云岩两大类。

碳酸盐岩和石油的关系密切,它既可以生油也可以储油。

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油气田中,碳酸盐岩类型的油气田占很大比例,就储量来说,碳酸盐岩类约占世界总量的50%;就产量来说,约占石油总量的60%。

常见的沉积岩有:

砾岩、砂岩、粘土岩、灰岩、白云岩、生物灰岩、盐岩、石膏岩等。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破坏、搬运、沉积和成岩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破坏作用阶段是引起岩石破坏,有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

风化作用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三种性质不同的产物:

碎屑物质、新生成的矿物和溶解物质。

第二阶段:

搬运作用阶段

第三阶段:

沉积作用阶段

沉积的方式有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化学沉积三种。

第四阶段:

成岩作用阶段

成岩作用包括以下几种:

①压固脱水作用②胶结作用③重结晶作用

(2)岩浆岩中不含有生物化石。

常见的岩浆岩有:

橄榄岩、辉岩、辉长岩、玄武岩、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花岗岩、流纹岩、细晶岩、伟晶岩、煌斑岩。

(岩浆岩中特有的矿物是石榴石)。

(3)变质岩

由岩浆岩变质而成的岩石叫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变质而成的岩石叫副变质岩。

常见的变质岩有:

石英岩、大理岩、矽卡岩、蛇纹岩、碎裂岩、片岩、片麻岩、板岩等。

石油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物质,叫器族化合物,它是来自动物中的血红素和植物中的叶绿素

沉积岩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特别是那些低等动物和植物,就是生成石油的原始物质。

形成石油的原始物质主要来自于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脂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木质素等

石油主要产于腐泥型有机质

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生物物质的数量。

原始有机质的保存条件。

主要是指沉积和埋藏过程中的氧化还原条件。

堆积速度。

堆积速度越快,则有机质摆脱细菌分解越早,保存下来的有机质就越多。

沉积物的粒度。

粒度越细所含有机质就越多。

干酪根又称油母质,是指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与干酪根相对的,岩石中溶于有机溶液剂的部分叫沥青,它包括烃类以及含氮、硫、氧的非烃有机化合物。

石油和天然气正是有机质成岩演化总过程中附帯的自然产物

按石油地质的观点将有机质的成岩划分为成岩阶段、深成阶段和准变质阶段。

同时又以能否生成石油为基准,将有机质演化划分为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

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

成岩作用阶段的主要烃类产物是生物甲烷,还有某些重质石油。

深成岩作用阶段(成熟阶段)

主要生油阶段是干酪根在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热催化降解和聚合加氢等作用生成烃类,形成石油。

干酪根进入深成岩作用阶段后,开始向地质单体物转化。

深成岩作用阶段是石油生成的主要时期,同时还有大量湿气。

据统计,石油中大约80%~95%的烃是在此阶段生成的。

准变质作用阶段(过成熟阶段)

准变质作用阶段是深成作用向变质作用的过渡。

在高温下有机质的热裂解反应迅速进行,已经生成的液态烃和重烃气体将裂解成最稳定的甲烷,有机质释放出甲烷后其本身进一步聚缩,最后成为石墨。

(5)石油生成的地质环境

要有足够数量和一定质量的有机质环境。

要有封闭和半封闭的环境,如泻湖、海湾等,有利于生物的发育和原始有机质的堆积与保存。

要有长期稳定下沉的地壳运动背景。

有要较快的沉积堆积速度。

要有适当的受热或埋藏历史。

我们把凡是能够储集和渗滤石油及天然气的岩石层,称为储集层或储层。

它们是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目的层。

石油的聚集

有机淤泥中的有机物质,在成岩过程中逐渐变成石油或天然气。

这种有机淤泥层就是生油层,它经过压缩、胶结和固化后就成为泥岩、页岩或泥灰岩。

生油层中已形成的油、气微滴,在压缩过程则由于压力差,毛细管力和浓度扩散作用,向压力低,油、气浓度小的大孔隙或裂缝地层运移

油气运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渗滤和扩散。

渗滤是由于压力差的作用,油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扩散是由浓度差引起的。

促使油气运移的动力主要有五种,即地静压力、水动力、浮力、毛细管力、热力。

地静压力即为上覆岩层的重力造成的负荷

地静压力可驱使油、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运移

初次运移:

指生油层生成的石油、天然气,向邻近有孔隙、裂缝、溶洞等储集空间的储层运移,其主要动力为压实作用、热膨胀作用、毛细管力及粘土矿物脱水作用等。

其主要形成时期为成岩过程的中期

二次运移:

指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其主要动力为浮力、水动力。

其主要形成时间为生油期之后的第一次构造运动期。

油气藏是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位

圈闭是指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使油气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地质体

任何一个圈闭都是由遮挡物、储集层和盖层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

圈闭的基本特点就是能够聚集油气。

在具备充足油源的前提下,圈闭的存在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

圈闭实际容量的大小主要有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

油气藏根据成因不同可以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复合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

有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有效的圈闭和良好的保存条件

油气藏最常用的划分是按类型分为构造油气藏(背斜油气藏和断层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岩性尖灭圈闭和透镜体圈闭)三大类。

衡量一个油、气层好不好,一是看它厚不厚,二是看它分布的稳定不稳定,三就是看这个岩层的隙缝大不大,隙缝之间连通不连通,或油、气在隙缝中流动容易不容易

表示一块岩石隙缝体积所占的比例,叫做岩石的孔隙度。

受同一局部构造、地层因素或岩性因素所控制的、同一面积范围内的各种油气藏的总和称为油气田。

对油气田的理解应包含的意义有:

①油气田是指石油和天然气现在聚集的场所,而不论它们原来生成的地方在何处。

②一个油气田总是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

它可以是穹隆、背斜、单斜、盐丘或泥火山刺穿构造等构造单位,也可以受生物礁、古潜山、古河道、古沙洲等控制的,这些“局部构造”控制的范围内各种油、气藏总和都可以称为油气田。

③一个油气田总占有一定面积,在地理上包括一定范围。

小的只有几平方公里,大的可达上千平方公里。

④一个油气田范围内可以包括一个或若干个油藏或气藏。

形成任何一个油气田,单一的“局部构造单位”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决定面积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控制着该范围内各种油气藏的形成。

油气田可分为构造型油气田、地层型油气田、复合型油气田。

找油的方法很多,也很复杂。

通常用的有地质勘探法、地球物理勘探法和钻探法等等

油气自动跑到地面上来时,人们叫它为“油气苗”。

我国最早的石油基地---玉门油矿,也是应用地质法,在地面发现油气苗后找到的。

石油勘探的发展,大致是从地面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

地球物理勘探法,就是根据地下岩石各种物理性质的不同(其中包括密度、磁性、电性和弹性等),在地面(或水面)上利用各种精密仪器进行测量,了解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目前地震勘探应用最广

地震勘探就是运用人工爆炸的方法造成地震波,由于地下岩层不同,地震波的传播情况也不同,利用地震仪吸收折射和反射回来的地震波,就可以计算出不同地层界面在地下埋藏的深度,从而了解地下岩层起伏情况和储油构造。

地震勘探是最有效的、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钻探法即钻井法,钻井是石油勘探中最直接的方法。

一般是在确定地下有储油构造的地面(或水面)上进行钻探,钻穿目的层。

还可以把地下的岩石取上来直接观察和分析研究,从而确定地层岩性、含油情况等。

在钻探工作中,取全取准各项地质资料,是油田勘探开发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整个石油勘探工作,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即地质调查阶段和石油钻探阶段。

在露头区,主要利用地质法,而在大面积覆盖区,则主要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法。

钻井前,首先要在地面确定钻井的位置(即钻井井位),然后,在井位处打好安装钻机的基础并安装井架和钻机。

钻井作业时,钻机的动力带动钻杆和钻头旋转,钻头逐次向下破碎遇到的岩层,并形成一个井筒(也称井眼)。

钻井井眼尺寸的大小是由钻头大小来决定的。

钻头在破碎岩层的同时,通过空心的钻杆向地下注入钻井液(俗称钻井泥浆,是钻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血液),将钻头破碎地层产生的大量岩屑由循环的钻井液带到地面。

地面的固控装置将钻井液中的岩屑清除后,通过钻井泵再次将钻井液打入井内。

钻井液是经过钻杆内孔到达钻头水眼处,再从井壁与钻柱的环形空间返回流至地面的。

钻进的过程即钻头破碎岩石及钻井液通过循环不断携带出钻屑并形成井筒的过程。

钻达设计深度后,要在井筒内下入专用仪器进行测井作业,目的是确定井下地层岩性和各个油、气、水层的位置,然后再下入小于钻井井眼的无缝钢管(又称套管),并在套管与井壁的环形空间内注入水泥浆将套管固定在井壁上。

最后一道工序是对油层位置的套管进行射孔,人为地形成一个井下油气流入套管内的孔道。

油气的地层压力高时可自行流出地面,这种井称为自喷油气井。

油气压力较低时需借助外力从井下抽吸,这种井称为非自喷井。

钻井时要有一套配套完整、功能齐全的钻机,其结构组成如图9-6-2所示,有质量优异不易发生事故的钻杆、套管和钻头,有性能优良和钻遇地层岩性相匹配的钻井液等

①人工掘井:

1521年之前,是靠人力挖掘来完成的。

②人力冲击钻井法:

1521~1835年,是靠人力、捞砂筒、特殊钻头、悬绳、游梁等来完成的。

实际上是利用了杠杆原理及自由落体的下落冲击作用来钻井的。

特点:

一是破岩与清岩相间进行;二是冲击力小,破碎效率低;三是设备简单,起下钻方便。

③机械顿钻钻井法:

1859~1901年。

优点:

设备简单,起下钻方便。

缺点:

一是破碎岩石,取出岩屑的作业都是不连续的;二是钻头功率小,破岩效率低,钻井速度慢;三是不能进行井内压力控制;四是只适用于钻直井。

④旋转钻井法:

1901年发展起来的。

旋转钻井是靠动力带动钻头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对井底岩石进行破碎,同时循环钻井液以清洁井底的钻井方法。

这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钻井方法。

旋转钻井又分为转盘钻井、井下动力钻具钻井、顶部驱动旋转钻井。

优点:

一是钻杆完成起下钻具、传递扭矩、为钻头施加钻压、提供洗井液的入井渠道等任务;二是钻头在一定的钻压作用下旋转破岩,提高了破岩效率;三是在破岩的同时,井底岩屑被清除出来;四是提高了钻井速度和效益。

缺点:

设备复杂,起下钻繁琐。

⑤连续管钻井法:

特点:

一是连续管钻井实现了起、下钻的连续机械化,节省了时间和劳动量;二是在起下钻时仍能保持洗井液的正常循环;三是由洗井液直接提供破岩钻进的能量,大大提高了能量的有效利用率;四是为全自动化控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五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正在发展、完善中。

组成石油钻机的主要系统有:

①起升系统:

是由绞车、井架、天车、游动滑车、大钩及钢丝绳等组成。

其主要作用是起下钻具、控制钻压、下套管以及处理井下复杂情况和辅助起升重物。

②旋转系统:

是由转盘、水龙头(动力水龙头)、井内钻具(井下动力钻具)等组成。

其主要作用是带动井内钻具、钻头等旋转,连接起升系统和钻井液循环系统。

③钻井液循环系统:

是由钻井泵、地面管汇、立管、水龙带、钻井液配制净化处理设备、井下钻具及钻头喷嘴等组成。

其主要作用是冲洗净化井底、携带岩屑、传递动力。

④传动系统:

是由动力机与工作机之间的各种传动设备(联动机组)和部件组成。

其主要作用是将动力传递并合理分配给工作机组。

⑤控制系统:

由各种控制设备组成。

通常是机械、电、气、液联合控制。

机械控制设备有手柄、踏板、操纵杆等;电动控制设备有基本元件、变阻器、电阻器、继电器、微型控制等;气动(液动)控制设备有气(液)元件、工作缸等。

其主要作用是指挥、控制各机组协调地进行工作。

钻机的八大件

①井架主要作用:

安装天车;悬吊游动滑车、大沟、吊环、吊卡、吊钳等起升设备与工具;存放钻具。

②天车主要作用:

与游动滑车组成游动系统。

③绞车主要作用:

起下钻具和下套管;控制钻压;上卸钻具螺纹;起吊重物和进行其他辅助工作,可作为转盘的变速机构和中间传动机构。

④游动滑车主要作用:

与天车组成游动系统。

⑤大钩主要功用:

悬挂水龙头和钻具;悬挂吊环、吊卡等辅助工具,可起下钻具和下套管;起吊重物,安装设备或起放井架等。

⑥转盘主要作用:

在转盘钻井中传递扭矩、带动钻具旋转;在井下动力钻井中承受反扭矩;在起下钻过程中悬挂钻具及辅助上卸钻具螺纹;在固井中协助下套管;承受套管串的重力;协助处理井下事故,如倒螺纹、套铣、造螺纹等。

⑦水龙头主要作用:

悬挂钻具,承受井内钻具的重力;改变运动形式;循环钻井液。

⑧钻井泵主要作用:

给钻井液加压,提供必要的能量。

钻井主要施工工序一般包括钻前施工(定井位、道路勘测、基础施工、搬家、安装井架、安装设备)、钻井施工(一次开钻、二次开钻、钻进、起钻、换钻头、下钻)和固井施工(完井测试、下套管固井)三个阶段。

①定井位:

就是确定一口井的位置。

②道路勘测:

是对井队所经过的道路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为搬迁做准备。

③基础施工:

基础是安装设备的地方,目的是保证机器设备的稳固,使设备运转过程中不移动、不下沉、保证其正常运转。

④安装井架:

是将井架按一定的要求和方法安装在井口上。

要按设备出厂要求和标准严格执行,保证质量。

⑤搬家:

是把钻井设备及井队人员的生活设施搬迁到新井场。

⑥安装设备:

是将搬家拆开的设备、工具等在新井场重新组装起来,形成完整的钻井设备系统。

⑦一次开钻:

是为下入表层套管而进行的钻井施工。

⑧二次开钻:

是在钻完一次开钻进尺,下入表层套管固井后,钻井施工工作的继续。

⑨钻进:

是使用一定的破岩工具,不断的破碎井底岩石,加深井眼的过程。

⑩起钻:

是将井下的钻具从井眼内起出来,立在钻杆盒上。

⑪换钻头:

是起钻完,将钻具上的旧钻头卸下,把选择好的新钻头换上。

衡量钻头的主要指标是钻头进尺和机械钻速。

⑫下钻:

更换好钻头,重新将钻具下入井眼内的过程。

⑬完井测试:

是对地层和井眼的测量,为完井作业和油田开发提供可靠的资料。

测井方法主要有:

电法测井、放射测井、工程测井等。

它是为检查井身质量、固井质量,为射孔、采油提供依据的。

⑭下套管固井:

是向井内下入一定尺寸的套管柱,并在套管与井眼的环形空间注入水泥浆,使套管与井壁牢固的成为一体,已达到封固疏松、易漏、易塌等复杂地层和防止地下油、气、水互窜,便于安装井口,形成油气流通道,为安全钻井和油气井投产创造良好的条件。

“钻井的血液”。

其主要作用有:

①清洁井底,携带岩屑:

保持井底清洁,避免钻头重复切削,减少磨损,提高效率。

②冷却和润滑钻头及钻柱:

降低钻头温度,减少钻具磨损,提高钻具的使用寿命。

③造壁,维持井壁稳定:

防止对油气层的污染和井壁坍塌。

④控制地层压力:

防止井塌、井喷、井漏,防止地层流体对钻井液的污染。

⑤悬浮岩屑和加重剂:

降低岩屑沉降速度,避免沉砂卡钻。

⑥有效传递水力功率:

传递井下动力钻具所需动力和钻头水力功率。

⑦承受钻杆和套管的部分重力:

钻井液对钻具和套管的浮力,可减小起下钻时起升系统的载荷。

⑧提供所钻地层的大量资料:

利用钻井液可进行电法测井、岩屑录井等获取井下资料。

⑨水力破碎岩石:

钻井液通过喷嘴所形成的高速射流能够直接破碎或辅助破碎岩石。

钻具是指方钻杆以下(含方钻杆)钻头以上(含钻头)各部分工具的总称

基本组成部分是方钻杆、钻杆、钻铤、各种接头及钻头

在钻井中通常把方钻杆、钻杆、钻铤等用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