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散文概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8018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当代散文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现当代散文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现当代散文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现当代散文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现当代散文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当代散文概述.docx

《现当代散文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散文概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当代散文概述.docx

现当代散文概述

现当代散文概述

【篇一:

现当代散文概述】

二、十七年散文概述

(一)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

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柳青《王家斌》、华山《童话的时代》、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石油城》。

缺陷:

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概念化倾向。

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

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

杨朔《海市》,秦牧《花城》,刘白羽《红玛瑙集》,巴金《倾吐不尽的感情》,冰心《樱花赞》,吴伯箫《北极星》,碧野《情满青山》,方纪《挥手之间》,峻青《秋色赋》。

(三)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

《北京晚报》开辟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记”(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撰稿)。

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邓拓《一个鸡蛋的家当》

小结: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由于受到“左”的文艺理论和“左”的僵化观念的影响,作家基于统一的思想表现模式,限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主要体现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三、十七年散文的不足

视角背离与“模式化”。

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实之间背离。

散文作者以虚幻的形式为自己建构了另一种非真的存在,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存在熟视无睹或压抑自己内心的真诚呼唤。

最明显的是,60年代初,人民所要面对的现实是“大跃进”等盲目政治运动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到处是惨不忍睹的苦难现实,而一些散文却仍对政治盲目讴歌,如杨朔的《茶花赋》、《海市》、一些散文不愿大唱颂歌但却选择了写逃离现实的山水游记、异国风光、历史追忆等,但这些作品仍未能摆脱颂歌的模式。

如冰心的《樱花赞》宗璞的《西湖漫笔》.

1/4页

作为“我”的产物的散文与事实上存在的散文“非我”性之间的对立。

十七年的散文家用“政治的大我”代替了个人的“小我”,散文发出的不再是“我”这一个体的声音。

“个人”的感受已无足轻重,唯一被认可的是代表了“大我”的思想。

三、本期散文重要作家作品本期散文在60年代初期曾经出现过一个创作高峰。

这个创作高峰中的作品虽然包括各种体裁和诸多形式,但以文艺性散文特别是抒情性散文的成就最大。

其主要代表作家杨朔、刘白羽、秦牧,更是本期散文最高成就的标志。

他们的散文代表了当代散文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态,对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艺术影响。

【篇二:

现当代散文概述】

自从“讲维新以来”,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力量不但扫荡了传统文化中最腐朽、丑陋的部分(这时的周作人对此仍然是持肯定态度的),而且导致了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宁静、安闲、和谐的美的丧失,与大自然直接沟通的人的自由人格的丧失,甚至传统的“演剧与迎会”,即紧张生活中难得的精神余裕,都被“禁止”,这种历史前进中得与失的矛盾,使周作人感到困惑,并产生了深刻的“惆怅”感。

淡淡的喜悦中搀杂着忧郁、惆怅的苦味,从容、冲淡中蕴含着悲凉,这些构成了周作人散文的美感特征。

俞平伯的《陶然亭的雪》、《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写自己的生活际遇,发抒自己的性灵,描景状物,细腻绵密,显得文思郁勃。

如写在北京时与朋友雪后游陶然亭,对雪的描写则是“银雾”、“白面”,而后的雪景则是“妙绝的素雪装成的册页”,“累累的坟,弯弯的路,枝枝枒枒的树,高高低低的屋顶,都秃着白头,耸着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众。

三、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背影》写为儿子送行,并艰难地替儿子买来桔子的父亲的“背影”,作者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情境对背影加以烘托,这“背影”是在他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日益破败的氛围中予以孕育和刻画的。

从而以血和泪掺和的冷涩惨淡的色调,在抒情主人公心灵深处勾画出一个悲剧性的“背影”形象。

全文叙事含蓄,将丰富的感情寓于朴素的描写和叙述中,表述了一个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苦于世态炎凉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从一个小康之家的日益没落这一角度,曲折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人民趋于贫困化的现实。

《荷塘月色》,在《荷塘月色》这篇写景抒情散文里,朱自清先诉说自己的不宁的心境,然后描写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

总之,这类写景散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而且,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写景散文,篇章布局都是十分精当的,显示出他早期散文漂亮、缜密的特点。

《儿女》是写因爱儿女而自责平时对他们的粗暴。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记游性写景抒情散文。

以“桨声灯影”为行文线索,表现了完整的游踪,形成明显的时空顺序。

同时,其中又贯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

结构的又一突出之处在于作者紧扣秦淮河夏夜的特点,又以灯光为重点,描写了灯光、河水、月亮三者的变化,表现了华灯映水,灯月交辉的独特意境。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中写一个五岁的女孩,被其哥嫂以七毛钱的价格卖掉,叙述“一条低贱生命”的故事,这是作者在温州亲眼所见的一幕,文章想象她今后任人宰割的命运,她若长大成人或者卖给人家作妾,或者卖到妓院沦落风尘。

作者愤激地诘问:

“这是谁之罪呢?

这是谁之责呢?

”。

四、冰心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散文。

1)冰心,她的许多散文都是“放大了的诗”--散文诗,《寄小读者》是一本书信体散文集,冰心1923年至1926年旅美期间所写。

贯穿全书的主题是冰心早期创作中一以贯之的“爱的哲学”,即歌颂母爱(及亲人、朋友之爱)、童真和大自然。

《寄小读者(通讯七)》也鲜明表现这一主题。

上半篇主要写海景,有空灵妙景,有海空夜色,有月、星、灯光交相辉映的璀璨世界。

下半篇主要写慰冰湖:

写岸上树叶在湖里的倒影,写柔和不胜桨的湖水,写落日映照下的湖色,处处和海景形成鲜明对照。

倾注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真切爱心。

在《往事》第十四篇,她又决心和弟弟们来彻底谈一谈海,谈海潮,海风,海舟,后来大家又一起把海的女神的性格特点概括为温柔沉静,超绝威严,神秘有容,虚怀广博。

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同样能把握住海的神采,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在《到青龙桥去》这篇著名的散文里,冰心一共写了七个军人,重点是描写一个验票的稽查员和一个有麻子的士兵。

对这两个下级军士作者也没有作巨细无遗的刻画,而是注意抓住最具特征的方面。

如写稽查员主要是写他在三次查票时说的话,就把他的不徇私、顾大局的特点揭示出来。

那个有麻子的士兵,没说一句话,但他在接受查票和半途下车时的表情与动作,也就把他的守规矩、有礼貌的善良性格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许地山的《空山灵雨》集和名篇《落花生》。

《落花生》第一部分写种花生,第二部分写茅亭里的庆祝会。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作者以落花生“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的、好看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这正是对“五四”时期那种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封建思想的对抗。

3)叶圣陶的《未厌居习作》集。

这部散文集大致反映了以下几种思想:

多少透露了“五四”以后一部分知识分子彷徨而又切实追求着的错落心情;控诉中外反动派的血腥罪行;牵牛花所回旋向上的“生之理”的意向等。

4)瞿秋白的文艺性通讯--《饿乡纪程》、《赤都心史》,这是他在俄国期间,根据所见所闻和直接的感受,写下了这两部通讯散文集。

瞿秋白的《一种云》是一篇杂文,写于1931年。

它的主题思想是,以瞿秋白特有的昂扬战斗风格,揭露了旧中国的无比黑暗及其根源,呼唤着革命胜利的前途,揭示出惟有以人民的革命暴力才能改造中国的真理。

五、创造社作家的散文。

1)郁达夫的《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等反映了作者对旧社会的不满,用嫉恨的眼光对着富有者,述说着自己飘零生活的痛苦和困窘,有时也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表示愿意为他们做牛马。

2)郭沫若散文《橄榄》集中的《小品六章》等。

他的散文多记述自己的生活,从回忆童年到描述在异国的生活经历,纵情抒写,无拘无束,语言精美,设境造境,有回味的余韵。

3)徐志摩自己说做文章好比跑野马,一跑就是十万八千里,而且差不多没有一篇文章不跑。

比如《落叶》描写日本地震,忽然拉扯到中国人的幸灾乐祸,又拉扯到人类患难时的同情及圣经的天地末日。

《死城》是写在外国姑娘坟上,忽发一大篇飞蛾殉光的道理,又说到自己从前爱人的死。

梁实秋在《志摩纪念册》里又说道:

“严格地说,文章里多生枝节原不是好事,但是有时那枝节本身来得妙,读者便全神倾注在那枝节上,不回到本题也不要紧。

志摩的散文全是小品文的性质,不比是说理的论文,所以他的‘跑野马’的文笔不但不算毛病,反觉得可爱了。

我以为志摩的散文优于他的诗的缘故,就是因为他在诗里为格局所限,不能‘跑野马’,以至不能痛快的显露他的才华。

”胡适在《追悼志摩》一文说:

“他这几年来想用心血浇灌的花树也许是枯萎的了;但他的同情,他的鼓舞,早又在别的园地里种出了无数可爱的小树,开出了无数可爱的鲜花。

他自己的歌唱,有一个时代是几乎消沉了;但他的歌声引起了他的园地外无数的歌喉,嘹亮的唱、哀怨的唱、美丽的唱,这都是他的安慰,都使他高兴。

”果然,志摩的诗影响了许多青年诗人成为“新月诗派”,志摩的散文也影响了许多人成为“徐志摩派”,他并没有错把种子撒在荆棘和山石上。

志摩的老友闻一多那篇《杜甫》,虽不能说是志摩另一笔底的化身,但很相似,只不过闻一多仍有自己谨严的特色。

至于陈梦家、方玮德、方令孺、储安平、李祁、何家槐一群后起之秀,其有心模拟志摩的笔调,更为显而易见的事实。

爱护动物

2007-4-1614:

22:

24

六、梁遇春与《春醪集》。

梁遇春的文笔清新婉转,在东拉西扯中或谈论知识中讲一些人生哲理。

表面上看这些哲理是相当消极的,或带着幽默、玩世的色彩,其实却曲折的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不满。

如《“失掉了悲哀”的悲哀》,将一个人吃了自己的心,便没有得意、失意和主意,便可以永葆青春。

这似乎是在鼓吹出世的生活态度,却是反映现实给人带来的折磨、灾难太多了。

七、鲁迅的《野草》和《朝花夕拾》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量尝试散文诗创作的第一人。

《野草》中的《复仇》、《狗的驳诘》、《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以及对虚伪雍团才》等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以及对虚伪、圆滑、势利、冷漠、麻木、无聊、中庸、屈辱等种种世态的批判?

br

《死后》一文幻想一个仍有知觉的死者,从他听到的各种反映,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人情世故。

《淡淡的血痕中》悼念“三一八”惨案中的牺牲者,热情歌颂“叛逆的猛士”。

《颓败线的颤动》、以一女子不幸以卖淫养育女儿,后来竟然遭到女儿的鄙弃的现实生活画面,表示对社会上极端利己而忘恩负义者的愤慨与鞭挞。

《希望》、《死火》反映思想苦闷与彷徨、

《影的告别》、《墓碣文》等篇是鲁迅解剖自己,将心中的一些“毒气”、“鬼气”抖落出来,以摆脱、抛弃它们。

《雪》、《好的故事》寓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秋夜》以那奇怪而高的天空象征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歌颂落进了叶子带着伤痕而直刺长空的枣树的傲岸不屈精神。

4).《朝花夕拾》。

爱憎鲜明、旨在社会批判的《无常》、《狗猫鼠》、《二十四孝图》。

亲切动人、描绘风俗世态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琐记》。

境界开阔、记叙海外生活与革命友人的《藤野先生》、《范爱农》。

第二、30年代的小品散文

一、30年代的散文在20年代绚丽多姿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五四”以来的散文创作成就和经验得到初步总结。

艺术借鉴的视野也有所变化:

在关注欧美散文的同时,开始瞩目于从中国传统散文中汲取营养。

散文创作的取材范围更加宽广,不同风格流派的散文理论和创作竞相提倡,并发生争论。

小品文既承续20年代的自我表现,也逐渐转向社会现实的抒写;杂文长足进步;报告文学开始兴盛;传记文学等得到重视。

二、李广田、何其芳的抒情散文。

李广田有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记》、《日边随笔》等多种。

多写村野乡村小天地中备受苦难的劳动人民的种种不幸(《山之子》、《老渡船》、《柳叶桃》);

刻画黑暗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创伤和苦闷彷徨(《记问渠君》、《黄昏》;摹绘故乡的山水神韵和风俗人情(《扇子崖》、《野店》、《画廊》)。

40年代李广田的视野更加开阔,题材多样,时或采用更见锋芒的杂文笔法。

抒发爱国情感(《一个画家》);揭露阶级压迫,控诉黑暗社会制度(《没有名字的人们》、《圈外》、《没有太阳的早晨》);颂扬工人的创造力量(《建筑》)。

艺术上长于刻画人物,富于想象,风格浑厚朴实。

何其芳早期专心致力于抒情散文创作。

他的散文收集在《画梦录》中,其中不乏优秀篇什。

如《货郎》写货郎来到一富有然而孤寂的老人之家,后来老人病了,货郎只好问声好便走了。

货郎突然感到自己的衰老与担子的沉重,原来自己也是孤寂的。

三、丽尼、陆蠡、缪崇群的抒情散文。

1)丽尼是悲哀和忧郁的歌手,其散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用散文诗的写法,感伤地倾吐和控诉封建势力对青年纯真爱情的扼杀(《黄昏之献》、《长夜》);

描写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流离失所(《秋夜》、《森林》、《原野》);

赞颂革命者的反抗斗争和憧憬光明(《鹰之歌》、《夜间来访的客人》、《急风》、《寻找》);

《鹰之歌》是丽尼写于1934年12月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鹰的赞颂,抒发了对被反动派残酷杀害的女友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作为全文中心的那个忧愁故事,作者并不重在对事件过程的具体描述,而是以抒情的笔调,含蓄的手法,抒写了“我”在那个希望变为失望,光明变为黑暗的动荡年代里的忧愁凄伤,以及由女友而忘却忧伤,感觉兴奋。

对女友,也不交代她的身世事迹,而着重写了她对鹰的赞美。

“鹰有两个强健的翅膀,会飞,飞得高,飞得远,能在黎明里飞,也能在黑暗里飞”,女友对鹰的特征的概括、评价,也正是女友性格、精神的赞词。

2)陆蠡初期的散文集《海星》,多抒发自我的哀怨、幻想、沉思,歌唱童心的纯真;此后散文集《竹刀》、《囚绿记》,叙事因素逐渐增强。

《水碓》、《庙宿》、《嫁衣》写农村妇女的不幸;

《竹刀》以传奇性的笔致歌唱山民的反抗;

《囚绿记》真挚细腻、委婉含蓄地颂扬坚贞不屈、渴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

3缪崇群,他呕心沥血地致力于散文创作。

初期散文《晞露集》,沉郁感伤地追忆少年时代的生活,以及留学日本的人生经历。

多写儿女之情,交织着探求人生的寂寞和忧伤。

《旅途随笔》、《北南西东》等篇,暴露社会世态,同情弱小,抒发心中郁愤。

抗战时期的散文集《夏虫集》、《石屏随笔》、《眷眷草》等,控诉日帝侵略,情绪激昂;

描绘云南边陲风俗民情(《街子》、《牛场》)等等,

这些散文都长于编织故事,抒写人情,蕴涵哲理。

风格平实亲切,精细委婉。

4)夏丐尊,夏丐尊的散文多辑入《平屋杂文》。

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化为艺术观照的对象,体验吟味其中的人生情味和世态风习。

如《白马湖之冬》。

选自他的散文集《平屋杂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本文是夏丐尊迁居上海后,对在白马湖春晖中学执教时的生活回顾。

作者选择一年中最萧索乏味,甚至有些凄冷可怕的白马湖冬天来写景抒情,不仅角度新奇,又在中领略和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情趣。

主要抓住冬天的风来进行描述,领悟到一种萧瑟的诗趣和特有的情调,同时又在貌似平淡无味的日常生活中领悟出人生的情趣和世态风习,把他对白马湖的怀念之情表现的十分真切而朴实,同时也流露了作者的处世自然、达观的人生态度。

5)丰子恺散文结集的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率真集》等十几种。

早期散文神游于儿童纯真的情感世界(《儿女》、《给我的孩子们》);

于日常事物中吟味世相,蕴涵理趣(《山中避雨》、《杨柳》、《车厢社会》、《吃瓜子》);

于人生、自然中探索佛理真谛(《阿难》、《艺术的宗教》)。

其后视野日趋开阔,记叙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肉腿》、《西湖船》);

眷恋乡土,控诉日本侵略者(《辞缘缘堂》、《胜利还乡记》);

讽刺贪官污吏(《贪污的猫》、《口中剿匪记》)。

艺术上长于记叙中说理,描写婉曲,善于择取蕴涵哲理的生活片断,富于谐趣。

6)林语堂。

林语堂“语丝”时代的散文《剪拂集》,揭露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呼唤民主;抨击为虎作伥的“文妖”;针砭国粹,提倡欧化,探索国民性的改造等,均带有战斗的“凌厉浮躁”之气。

30年代提倡幽默文学,以文白夹杂的“语录体”,庄谐并出地谈性灵、说自我、话闲适。

所作有政治讽刺、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以及少量记述文章,但多数“说说笑笑”。

作品:

《论幽默》、《论谈话》、《论政治病》、《怎样写“再启”》、《水乎水乎洋洋盈耳》、《孤崖一枝花》。

侨居国外后,除出版“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的《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等著作,还用英文创作多部长篇小说。

其中,仿《红楼梦》而作的《瞬息京华》(今译《京华烟云》)当时即有中译本问世,并产生一定影响。

7)老舍的幽默小品,《买彩票》、《讨论》、《我的理想家庭》、《想北平》、《大明湖之春》、《济南的冬天》、《五月的青岛》等,以温厚宽容的笑,观照世态人情、文化风俗,不乏对市民生活的讽刺。

8)3o年代游记散文充分发达,题材内容、形式风格各异。

朱自清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1年8月,朱自清赴欧洲游学,历时一年。

在欧洲游历数国,陆续写成散文,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后结集为《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在这两部游记中,他极力在作品中避免“我”的出现,既不写“身边琐事”,也不写浪漫情调的异域感,而是客观地描述欧洲国家名胜古迹,谨慎地介绍西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作家用意是在写这些游记给中学生看,时时、处处想到要为他们作道德文章的楷模,所以格外的严谨,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抒情写意,无论是结构谋篇还是文字技巧,这些都惨淡经营、苦用诗心的。

它们确实是现代游记中的典范性作品,尤其是在语言方面,作者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那流畅自如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那字字推敲的选词与灵活多变的句型,都是十分精美的。

爱护动物

2007-4-1614:

23:

54

郑振铎的《海燕》本文通过对故乡小燕子和海上小燕子的描写,寄托了作者浓浓的乡愁。

轻盈、可爱的小燕子飞舞在烂漫无比的故乡的春天,斜掠于绝美的海天,这些情景融进了作者对故乡和祖国无限的眷恋和热爱。

作者真的分不清家乡的春燕和眼前的海燕吗?

《欧行日记》,是一部欧洲问学记,字里行间虽也夹杂着对夫人的思念之情,本来就“只是写来寄给君箴一个人看的”,“杂着些具有真挚的情感的话”,读起来反倒不至于枯燥。

这次欧行,时在1927年,郑氏正值而立之年,颇有一番抱负的:

“希望把自己所要研究的文学,作一种专心的正则的研究……希望能走遍各国大图书馆,遍阅其中之奇书及中国所罕见的书籍,如小说,戏曲之类……”一共列了四项,其中最主要的一项便是去各处图书馆“搜索阅读中国书”。

王统照的《欧游散记》,1933年问世的长篇小说《山雨》,是他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北方农村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军阀压榨下,经济崩溃的黑暗现实。

由于作品被当局查禁,作者被迫离沪,自费赴欧洲考察古代文学艺术。

历经英、法、荷兰、意大利、瑞士、波兰等国,写成该集。

钟敬文的《西湖的雪景》属写景散文,里面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西湖的雪景因为难以捕捉所以弥足珍贵,雪花的飘落因为总是浅淡所以要耐心等待,等待时的幻想因为前人的铺垫而充满神秘,焦灼后的激情让你在尽收眼底后的贪婪里才惊觉,这是在人间。

”多么唯美的文字啊!

因为有了西湖,连雪花也成了拥有灵性的诗人。

钟敬文是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和倡导者。

《西湖的雪景》一书将钟老的游记散文与数十帧全新的照片编配在一起,空灵的文字与精致的图片一起舞动,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和阅读享受。

第三、鲁迅和30年代的杂文及报告文学

一、鲁迅的杂文。

鲁迅杂文创作的两个时期:

从《坟》到《华盖集续编》,前期4本杂文集;从《而已集》到《且介亭杂文末编》,后期10本杂文集。

鲁迅的杂文,体式丰富多样,笔法绚烂多姿,内容几乎无所不包。

鲁迅杂文始终关注思想革命,对封建的思想文化、伦理道德、家族礼教制度等,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批判与清算,挖掘了中国人精神病态中奴隶性和奴才性的根源,写出了一部中国封建时代的“人性异化史”(《春末闲谈》、《灯下漫笔》、《论雷峰塔的倒掉》、《病后杂谈》、《病后杂谈之余》、《儒术》、《新秋杂识》)。

鲁迅杂文对中国统治者和外来侵略者的黑暗专制统治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统治者的各式各样的统治术彻底曝光(《中国人的生命圈》、《文章与题目》、《写于深夜里》、《现代史》、《看变戏法》、《晨凉漫记》、《捣鬼心传》、《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野兽训练法》、《沙》)。

鲁迅杂文中有大量的社会批评和思想批评,几乎触及到社会生活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为社会的沉疴和国民的精神病态开出了一份份病灶“诊断书”(《论“他妈的!

”》、《略论中国人的脸》、《说“面子”》、《男人的进化》、《“吃白相饭”》、《论人言可畏》、《几乎无事的悲剧》、《爬和撞》、《以脚报国》、《洋服的没落》、《隔膜》、《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鲁迅杂文一直注目于文化战线的斗争,为文坛上的鬼魅和黑暗混乱的怪现状“立此存照”(《一点比喻》、《二丑艺术》、《帮闲法发隐》、《中国文坛上的鬼魅》、《文坛三户》、《从帮忙到扯淡》、《“题未定”草》、《文学上的折扣》、《沉滓的泛起》)。

鲁迅的杂文是“独特形式的诗”。

他的杂文在议论、叙述、描写的有机结合中,总是贯注着浓郁的诗情,见出精神界战士的伟大情怀(《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忆韦素园君》、《夜颂》、《长城》、《死》、《柔石作〈二月〉小引》、《白莽作〈孩儿塔〉序》)。

鲁迅杂文的审美特质:

绵密的逻辑和生动的形象的统一,思想家的卓识和文学家的才华的统一,是政论,又是诗;“砭锢弊常取类型”,塑造了否定性的类型形象体系;曲折的造语,讽刺的手腕,幽默的才能。

鲁迅杂文艺术地记录了“五四”到抗战之前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编年史般地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风貌。

二、瞿秋白杂文。

瞿秋白早年曾写过不少“寸铁”、“小言”、“随感录”一类杂文,但尖锐泼悍有余,蕴涵不足。

如30年代,瞿秋白的杂文,(《拉块司令》、《苦闷的答复》、《曲的解放》、《王道诗话》、《出卖灵魂的秘诀》、《狗道主义》、《流氓尼德》、《红萝卜》等);同时也呼唤新世界的诞生(《一种云》、《暴风雨前》)。

三、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在30年代的发达及其特点:

“左联”组织并提倡的工农兵通讯运动,掀起群众性的报告文学的写作热潮,并推动作家的报告文学创作,报刊记者执笔写作报告通讯。

1)阿英1932年主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这是最早的一部标明报告文学之名的结集。

茅盾1936年主编的《中国的一日》规模巨大,是一部报告文学专辑。

这是由“文学社”征求五月二十一日当天的社会生活见闻的稿件,计得三千余篇,从中选出四百九十篇。

2)夏衍的《包身工》,作品真实的反映了上海日本纱厂里受残酷压榨的中国女工的血泪斑斑的生活,对毫无人性的日本资本家及其走狗的罪行提出了有力的控诉。

通过大量的数据材料,将这个人间地狱的种种罪恶公布于社会,有力的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狼狈为奸,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

3)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宋之的的这篇报告文学,真实反映了抗战前夕处于军阀阎锡山反动统治下的太原的社会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