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研究考核知识点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7437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研究考核知识点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护理研究考核知识点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护理研究考核知识点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护理研究考核知识点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护理研究考核知识点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理研究考核知识点DOC.docx

《护理研究考核知识点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研究考核知识点DOC.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理研究考核知识点DOC.docx

护理研究考核知识点DOC

《护理学研究》考核知识点

1、科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①客观性原则,即坚持认为合理的、可接受的科学研究结果应当是与主体无关的,与研究者自身的信念、情绪如何无关。

②实验原则,近代科学常被称为实验科学,因为实验是近代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特征。

③可重复性原则,为了保证科学事实的可靠性,防止错误,科学研究强调科学事实的认定必须遵循可重复性原则。

2、根据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不同,研究通常划分为几种类型。

①基础研究:

是以研究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旨在增加新知识、发现新的探索领域,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

②应用研究:

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的理论应用于特定的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的继续,目的在于为基础研究的成果开辟具体的应用途径,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

③开发研究:

又称发展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成果发展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计、新方法,或者对现有的材料、设备、方法进行本质上的、原理上的改善而进行的系统创造性活动。

3、护理研究:

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有系统地探究现存的或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以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活动过程。

4、知情同意:

即研究对象有权利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研究的相关情况,包括研究的目的、步骤、期限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和不便,并可以对研究者或医护人员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进行取舍。

5、护理研究的伦理原则有:

①有益的原则:

即研究者有责任将研究对象的伤害减至最低,益处最大,也就是说研究要对研究对象或其他人群或社会带来益处。

有益的原则包括研究对象的两项权利:

免于遭受伤害或不适的权利和不被剥削或利用的权利。

②尊重人的尊严的原则:

即在研究中研究对象有自主决定的权利和充分认知的权利。

③公正的原则:

指研究对象有公平治疗的权利和隐私权。

6、遵循伦理原则的基本方法:

(1)评估益处与风险:

研究者通过对研究可能会给研究对象带来的益处与风险评估后,以得出利益风险比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

根据性质和程度将风险分为5类:

①无可预见的影响②暂时的不适③较严重的暂时不适④永久性伤害的可能⑤确定的永久性伤害。

(2)知情同意:

即研究对象有权利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研究的相关情况,包括研究的目的、步骤、期限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和不便,并可以对研究者或医护人员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进行取舍。

(3)伦理审查委员会(IRB):

在涉及人的研究中,除了强调知情同意外,另一个保障措施是注重对研究项目进行伦理学的审查,以使研究对象的权利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进一步规范学术行为。

IRB是用来保证研究者在实施研究过程中遵守伦理准则的委员会,可在大学、医院以及医疗保健中心设立。

每个IRB都包括至少5名具有不同文化、经济、教育、性别和种族背景等的成员组成,成员需要具有特殊领域的专长,有的属于伦理、法律等科学领域,至少一人为非研究机构成员。

IRB的职能包括对研究项目进行审查。

审查的内容包括:

①研究的科学性,即研究从设计到实施都应该严格遵循普遍认可的科学原理、实验方法和分析方法,以保证研究的安全可靠。

②研究的伦理原则,即研究设计中是否有关于伦理方面的考虑和陈述及知情同意书等,预测的利益风险比,及相关的保密原则等。

(4)保密程序:

研究对象的个人资料不应被滥用或使用不当。

7、护理研究基本程序中的研究步骤: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包括:

①确立研究问题。

②进行文献检索与文献回顾。

③陈述理论框。

④确认研究变量。

⑤形成研究假设。

⑥科研设计(包括确定研究对象和选择研究方法)。

⑦预试验。

⑧资料收集与整理。

⑨资料分析。

⑩撰写论文。

8、假设:

是指研究者对所提出研究问题提出的一个预期性的研究结果(各变量之间关系)或暂时性的答案,需要通过研究最后来证实或否定。

9、变量:

就是研究者感兴趣的,所要研究和测量的,随条件和情境变化而变化的因素,也是在研究过程中,霄要进行操纵控制和测量的诸因素。

10、自变量:

指能够影响研究目的的主要因素,即由研究者安排的、人为操纵控制的、做有计划变化的诸因素。

11、因变量:

又称依变量或应变量,它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研究者打算观测的变化因素,也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12、外变量:

指除了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外,另外一些能引起研究对象因变量变化的其他影响因素,它使研究者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与解释,因此也称为干扰变量。

13、护理研究实施阶段要完成的研究步骤:

预实验、资料收集与处理以及资料分析3个步骤。

14、量性研究:

是在护理研究中经常被选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按照预先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研究,通过观察指标获得数据资料,用科学方法来验证模式或理论,用数字资料来描述结果的研究方法。

15、质性研究:

研究者凭借研究对象的主观资料和研究者进入当專人的环境中参与分析资料,观察、记录、分析、解释人类生活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共同特性和内涵,用文字描述报告结果的研究方法。

16、护理研究选题的注意事项:

护理人员常常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从护理实践和日常护理等护理工作中发现一些不能解释的现象或无法解决的问题,通常这些研究问题可以来源于:

①个人实践。

②受他人研究的启发。

③目前或未来需要探讨的问题。

④研究者个人的兴趣。

目前国内护理研究方向主要有:

①对临床护理专业问题的探讨。

②两种或两种以上护理措施的比较。

③对护理新方法或新模式的探讨与评价。

④护理教育与护理管理问题。

⑤护理测量工具的发展与测评。

17、建立研究假设的目的:

假设是研究者对研究预期目的,即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带有假定意义的理论解释,也是研究工作的重要步骤和基本程序之一,可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目的和避免盲目性,一般研究设计都是以证实研究假设为目的。

18、通常在准备阶段需要完成的研究过程设计和步骤包括:

确立研究问题、进行文献检索与文献回顾、陈述理论框架、确认研究变量、形成研究假设、科研设计等一些准备工作。

19、收集资料的基本步骤:

通常数据的来源有两个:

第一手数据是专门为回答研究问题而收集的原始数据,它有多种收集方式,如定性数据的收集,包括小组讨论、深度访问、实地考察等,定量数据收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验法等形式。

第二手数据是别人曾为某目的而收集的数据。

其来源包括:

图书馆、国际互联网、在线和非在线数据库等,数据的形式为书籍资料、论文资料、研究报告、统计资料等。

20、整理资料的基本步骤:

数据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数据编辑、数据编码和数据录入三步。

数据编辑就是要识别出数据的错误和遗漏,尽可能改正过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便于进一步的编码和录入。

数据编码就是对所收集的第一手数据(例如对问卷开放式问题的回答)进行有限的分类,并赋予一个数字或其他符号。

数据录入是将所收集的第一手或者第二手数据录入到可以对数据进行观察和处理的计算机中。

研究者可以用统计分析软件,例如SPSS等对所形成的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

21、论文格式的组成部分:

①文题:

又称论文题目。

②作者署名与工作单位:

作者署名是文责自负和拥有著作权的标志。

③摘要:

摘要应简明扼要地提供全文重点信息,一般200字左右。

④关键词:

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便于作文献索引和检索。

⑤正文:

是论文的主体,常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和讨论4部分。

⑥参考文献:

凡引用前人的论点、重要数据等,均要在文中引用处予以标明,并在文末列出具体的参考文献。

22、研究问题是指研究者想要回答的特殊疑问,它确定了研究中所需收集资料的类型,研究者一般是从较宽泛的领域中识别出问题。

23、假设是指研究者对所提出研究问题提出的一个预期性的研究结果(各变量之间关系)或暂时性的答案。

24、概念模式:

是解释现象,陈述命题,反映哲理的一系列抽象的、相关的结构。

25、理论框架:

利用已有的理论对研究中各概念或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做说明,则该理论就是该研究的理论框架。

26、概念框架:

如果研究暂时找不到相应的理论作为依据,则可以利用普遍被人们接受的命题或者学说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此时这些命题的组合就成为该研究的概念框架。

27、研究问题的来源:

一个研究问题的确立,除了从实践经验和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外,还需要根据有关理论和专业知识来帮助分析及选择研究内容、方法和提出预期目的,以确立研究题目。

因此考虑研究问题的过程必须始终与有关理论和专业知识相结合,一般在研究课题开始之前,需要先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研究水平,故查看文献和立题多是共同进行的,这对立题的水平和深度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研究问题的确定可以来自临床实践经验,对科研文献的审慎评价,弥补文献的缺陷和对未经验证的理论的兴趣,具体步骤可以是:

产生想法--进行探讨--回顾文献—确定变量--形成研究问题。

28、研究问题时注意事项:

①选择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问题进行研究,要立足于创新选题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明确规定须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的。

②选题范围不可太大,涉及面过大则不易深入。

③研究问题的可行性:

任何研究都会受到时间、经费、人力、技术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故应充分考虑研究工作完成的条件是否具备。

④最好结合自己熟悉的专业选题,即自己能够掌控要进行的研究,不论自己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研究经验等都能使自己有把握使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29、假设的作用:

①依据假设,提出并确定研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种类、数目及其关系,从而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和具体目标。

②依据假设,确定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方向、范围和方法。

③依据假设,确定处理与分析数据资料的方向、范围,以便验证假设。

④研究假设可以使理论的形成更加完整,帮助填补知识体系的不足。

30、假设的特征:

①变量间关系的陈述:

假设的第一个特征即它是一种描述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陈述。

(2)可测量性:

假设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假设的可测量性。

这(3)文献支持或理论基础:

一个坚实的假设应该与存在的理论及多数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

(4)简洁、具体且概念清晰:

一项研究假设必须简洁、具体且概念清晰。

31、形成理论框架或概念框架的方法和步骤为:

①选择与研究现象相关的概念,并对概念进行界定:

形成理论/概念框架第一步是要清楚地列出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②陈述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命题将结构、概念或变量连接起来。

③形成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层次结构:

陈述多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④构建理论或概念框架图:

即将陈述的概念间关系运用简化的图形加以组织、呈现出来。

⑤选择合适的理论作为研究框架的依据:

针对研究主题相关概念,若是有现存的理论框架,可以选择作为研究框架的参考,也有助于该研究与护理知识体系产生联系。

⑥检查研究理论/概念框架:

最后,要检查所设的理论/概念框架是否涵盖了研究问题、研究假设?

32、信息:

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反映了事物的存在、运动状态及其特征。

33、知识:

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人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信息的集合。

34、文献:

是记录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载体(媒介)、知识(信息)、文字(包括图像、符号等)是文献的三个基本要素。

35、文献检索:

是指根据文献的外表特征或内容特征,按照一定的方式编排并储存在一定的载体上,并利用相应的方法、途径或手段,从检索系统中查出特定文献的过程。

36、文献特征主要有两种:

①外表特征,包括著者姓名、题名、刊名、会议名和特种书刊名以及文字种类等。

②内容特征,包括各种学科分类和文献主题等。

37、AB(文摘),AD(著者地址),AI(文摘标识),AU(著者姓名),CM(评论)。

38、文献的类型:

(1)按文献级别划分:

按文献的内容性质将其分为三级,即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2)按文献的出版形式划分:

①图书②期刊③报纸④特种文献。

(3)按文献外在的物质形态划分:

①印刷型文献:

即纸质文献。

②缩微型文献:

又称缩微复制品。

③视听型文献:

又称声像资料或音像资料。

④机读型电子出版物:

是指利用计算机存储和阅读的文献。

39、文献检索工具的类型:

如根据其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印刷型、缩微型、计算机阅读型;根据其出版形式不同,可分为期刊式、单卷式、附录式、卡片式等;最常用的是按照其编著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4种类型:

①目录:

是对图书或其他单独成册的出版物外表特征的著录,目录主要有4种,分别是分类目录,书名目录,著者目录,主题目录。

②题录:

只著录文献的外部特征,以一个内容上独立的文章作基本著录,包括文献篇名、著者、刊名、年、卷、期、页码、语种等。

③索引:

是将书刊资料所刊载的文章的题目、作者、出处以及所论及的主题等进行著录,并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编排而成的检索工具。

④文摘:

是在索引的基础上,对原始文献用简明、扼要、准确的文字所做的摘录,以供读者浏览和查用,使读者用较少的时间了解文献的基本内容。

分为指示性文摘、报道性文摘两种。

40、文献检索的基本途径:

根据文献的特征检索文献是最简捷的方法。

(1)从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检索的途径:

①书名途径:

利用图书、期刊、资料等的名称进行文献查找,是查找文献最方便的途径。

②著者途径:

是按文献上署名的著者、编译者的姓名或机构团体名称进行查找的一种方法。

③序号途径:

利用文献的各种代码、数字编制而成的索引查找文献,叫做序号途径。

(2)从文献的内容特征进行检索的途径:

①分类途径:

以分类法的类目名称为检索用词,以分类目次作为查找文献的途径。

②主题途径:

是通过文献内容学科性质的主题进行检索文献的途径。

③关键词途径:

是根据文献篇名或内容中具有实质意义、能表达文献主要内容、起关键作用的词或词组抽取出来作为反映文献内容的关内容的关键词。

④分类主题途径:

是分类途径与主题途径的结合,相互问可以取长补短。

41、文献检索的基本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分析检索课题,明确检索目的;②选择检索工具,确定检索方法;③选择检索途径,确定检索标识;④查找文前线索,是文献检索的核心步骤;⑤获取原始文献:

根据查得的文献线索获取原始文献,是整个检索过程的最后一步。

42、文献检索的方法:

(1)常用法:

又称工具法,是指直接利用检索系统(工具)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

它又分为顺查法、倒查法和抽查法。

①顺查法:

是指按照时间的顺序,由远及近地利用检索系统进行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

②倒查法:

是由近及远,从新到旧,逆着时间的顺序利用检索工具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

③抽查法:

是指针对研究课题的特点,选择有关该课题的文献信息最可能出现或最多出现的时间段,利用检索工具进行重点检索的方法。

(2)追溯法:

是指文献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逐一追查该文引用文献,然后再从这些原文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逐一扩大文献信息范围,一环扣一环地追查下去的方法。

(3)循环法:

又称分段法或综合法。

它是交替使用直接法和追溯法,以期取长补短,相互配合,获得更好的检索结果。

43、《中文科技资料目录》检索途径:

1)分类途径:

该途径适用于已知所需文献的类属关系,需要对某一课题的文献较全面地了解。

该刊的分类索引由“本期学科分类类名索引”和“分类目次”两部分组成。

分类途径的检索方法及步骤如下;①根据所要查询的课题,按汉语拼音音序在“本期学科分类类名索引”中找出该课题的类目名和类目号。

②根据类目号在“分类目次”中找到该类目所在页码。

③根据所指引的页码在正文中查找所需文献题录。

④根据题录出处索取原始文献。

⑤当所需文献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主题时,按主要主题进行分类,并在次要主题处作参见。

2)主题途径:

①对所需文献进行主题分析,找出此类文献所体现的主题词和副主题词。

采用多个主题词以及主题词与副主题词之间的相互配合,可增强检索文献的专指性,提高检索效率。

②在“主题索引首字字顺目次表”中找到主题词首字所在页码。

根据所指引的页码在“主题索引”中找到主题词和副主题词,记录其下的题录顺序号。

③如所需文献涉及多个主题词,则分别查出与每个主题词有关的题录号,然后找出各个主题词共有的题录号,即为所需的文献题录号。

④根据得到的题录号到正文中查找所需文献题录。

⑤根据题录出处索取原始文献。

在采用主题途径进行检索时,应注意对年度主题索引的充分利用,以提高检索效率。

44、文献阅读能力的基本技巧:

读能力由阅读速度、精力、理解力和阅读技巧四个要素组成。

(1)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的快慢直接反映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强弱。

(2)精力:

精力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阅读活动往往伴随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一个人的生理条件好,就可以精力充沛的阅读,长时间高质量的阅读。

(3)理解力:

理解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理解力体现一个人的智力、经验和知识水平。

(4)技巧:

阅读技巧包括阅读策略和方法的运用,阅读要领的掌握。

45、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

(1)保持精力:

经常注意身心锻炼,如保护视力,合理使用大脑,注意阅读卫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

(2)打好基础:

注意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母语和外语的学习;培养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博览群书,注意知识更新,特别是对交叉学科衣边缘学科的了解。

(3)加强训练。

(4)经常阅读:

常言说“熟能生巧”。

这一点在外文文献阅读中最为明显。

(5)善于总结:

不断总结阅读经验,掌握阅读技巧,完善阅读体系,形成自己的阅读风格。

46、实验性研究:

又称为干预性研究,是研究者采用随机分组、设立对照及控制或干预某些因素的研究方法。

任何实验性研究的设计都必须具备3项内容:

干预、设对照组、随机取样和随机分组。

47、类实验性研究:

与实验性研究方法基本相似,不同处是设计内容缺少按随机原则分组或没有按随机原则取样,但设计中一定有对研究对象的护理干预措。

48、非实验性研究:

指研究设计内容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护理干预和处理的研究方法。

49、自身对照:

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数据均来自于同一组样本,即将研究对象自身在干预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

50、组间对照:

是指相比较的两组数据来自两组不同的受试者。

51、配对对照:

将研究对象按某些特征或条件配成对子,这样每遇到一对就分别给予不同处理。

52、量性研究的类型:

在量性研究中,根据设计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实验性研究、类实验性研究和非实验性研究。

53、质性研究的特点:

①质性研究具有整体性,深入探索事物的内涵和实质,而不是仅截取某一个片断。

②质性研究要求研究人员深入研究情景,并在此情景中生活或工作相对长的时间,建立与研究对象间的信任关系,从而获得研究对象的真实经历或体验。

③质性研究的设计具有灵活性,可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随时进行调整。

④质性研究往往采用立意取样的方法选取研究对象,即根据研究人员对研究对象的特征的判断有目的的选取研究对象。

⑤质性研究一般综合多种资料收集的方法,例如会谈法、观察法、档案资料收集法等。

⑥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是同步进行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⑦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54、总体:

理论上讲,总体就是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

实际上,当研究有明确具体的研究指标时,总体是指性质相同的符合研究要求的所有观察单位的该项变量值的全体。

55、样本:

就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是实际测量值的集合。

56、抽样:

是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组成样本,然后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

57、概率抽样:

是用随机的方法抽取样本,使总体中的每一个研究个体都有相同的概率被抽中。

最为常用的概率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系统抽样。

58、非概率抽样:

是指抽样时没有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不是总体中的每一个研究个体都有机会被选择进入样本。

非概率抽样主要有4种方法:

方便抽样、定额抽样、目的抽样和滚雪球抽样。

59、随机误差:

是指随机抽样研究中由于个体间差异所导致的样本值与总体值间的误差,它是不可避免的。

60、系统误差(偏倚):

系统误差即偏倚,是指研究结果系统地偏离了真实情况。

与随机误差不同,偏倚是研究中可以克服的,也应当努力去克服的误差。

61、偏倚的主要类型:

偏倚按其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阶段,主要归纳为3种:

选择性偏倚、信息性偏倚、混杂性偏倚。

62、选择性偏倚:

是指由于被入选到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与没有被入选者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所造成的系统误差。

63、信息型偏倚:

又称为观察性偏倚,,常发生于研究实施阶段,指研究中有关研究对象的或来自于研究对象的信息是错误的,因而产生系统误差。

64、混杂性偏倚:

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混杂因素(即外变量)的影响,缩小或夸大了研究因素(自变量)与疾病或事件(即依变量)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真正联系被错误地估计,此时出现的偏倚即为混杂性偏倚。

65、护理研究设计中的基本概念:

①研究设计就是针对某项护理研究课题而制定的总体计划、具体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等。

②干预即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也称处理因素)。

③设立对照亦称控制。

“对照”是指将条件相同、诊断方法一致的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是对照组,另一组为实验组接受某种与对照组不一样的干预措施,最后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

④随机化是指随机取样和随胡分组,即从目标人群中随机地选择样本并且将这些被选到的研究对象随机地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

⑤盲法是指在不知道研究对象分组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目的是减少可能的来自于研究者或受试者主观因素所导致的偏倚。

⑥预试验又称为可行性研究或试验研究,是指在正式开始研究工作之前,为保证科研工作能按照设计内容顺利进行。

66、质性研究的3个主要类别(常用的研究方法):

①现象学研究法是一种观察特定的现象,分析该现象中的内在成分和外在成分,把其中的重要因素提炼出来,并探讨各要素之间及各要素与周围情景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

②根基理论研究法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建立理论的方法,而收集的资料则是理论的根基。

根基理论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具有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典型的使用根基理论研究法进行研究的案例就是有关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的研究。

③人种学研究法起源于人类学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某种文化或文化亚群的深入研究以理解他们的语言、价值观念、行为特征和习俗等。

人种学研究法通过实际参与人们自然情形下的生活、深人观察、深度会谈、档案或文史资料查寻,探讨一定时间内人们的生活方式或体验。

在健康保健领域,人种学研究法最适合于探讨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健康信念、健康行为、照顾方式等。

67、实验性研究必备的3个基本内容:

任何实验性研究中都必须具备3项内容:

干预,设立对照、随机化。

68、设对照组的目的:

就是为了排除与研究无关的干扰因素(外变量)的影响,突出试验中干预措施的效应。

69、常用的设对照的方法有:

自身对照、组间对照,配对对照。

70、实验性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1)优点:

实验性研究是检验因果假设最有说服力的一种研究设计。

由于这种设计通过随机取样和随机分组,以及设立对照组,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外变量对于依变量的影响,从而比较准确地解释了处理因素与结果即自变量和依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反映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较高。

(2)局限性:

①实验性研究需要严格地控制干扰变量,但是由于大多护理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人,较难有效地控制某些干扩变量。

②出于什理方面和实际研究情况的考虑,很难做到完全应用随机的方法方法进行分组。

③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找到完全相均衡的对照组而使实验性研究的应用受到限制。

71、类实验性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

与实验性研究相比,类实验性研究在进行人群的干预研究时可行性高,较为实用,不易触犯伦理原则。

(2)局限性:

由于类实验性研究有时无法进行随机取样和随机分组,:

使得研究中已知的和未知的因素无法像实验性研究那样随机均衡地分布在各组中,特别是对于无对照组的类实验性研究,因此类实验性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不如实验性研究的可信度高。

72、非实验性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

非实验性研究是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研究,因此是最简便、易行的一种研究方法。

同时,非实验性研究可以同时收集较多的信息,特别适用于对研究问题知之不多或研究问题比较复杂的情况,用来描述、比较各种变量的现状。

另外,非实验性研究可以为实验性研究打下基础,是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