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串讲及章节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7286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8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串讲及章节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串讲及章节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串讲及章节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串讲及章节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串讲及章节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串讲及章节练习.docx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串讲及章节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串讲及章节练习.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串讲及章节练习.docx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串讲及章节练习

大目录小目录串讲抄写62页真题考题10套

每天3页,考50分

艺术特色,也称“表现手法”。

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串讲及章节真题练习

先秦部分

诗经

【单选,多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诗经》各篇都可以合乐歌唱,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各地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反映了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确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

《大雅》中多贵族和官吏的朝会宴享之作,《小雅》中多个人抒情,有一部分是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诗经》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包括记叙与描写,比是打比方,有比喻和比拟。

兴是用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情与事。

赋、比、兴交互运用,构成了意蕴深远的形象,形成了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

(2011年4月真题一,1)下列诗歌中,祭祀时由巫演唱的是()

A.《蒹葭》B.《湘夫人》

C.《哀郢》D.《四愁诗》

答案B

(2013年10月真题一,1)《诗经》中,王室宗庙祭祀所用的舞曲歌辞是颂

(2014年10月真题一,1)《诗经》中,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是

A.《鲁颂》B.《风》C.《商颂》D.《雅》

答案D

君子于役

【单选】《君子于役》选自《诗经。

王风》,是思妇之辞,表现了一位农家妇女对长期服役在外的丈夫的深情思念和热切的关心,从家庭生活方面反映了当时频繁的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简答】《君子于役》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中的景物构成一幅山村晚归图,太阳下山,鸡儿进窝,羊牛归来,正是劳动结束,一家人团聚的时光,然而“君子于役”无法归来,这就渲染了孤独凄苦的气氛。

也具有衬托比喻的作用。

突出了女主人共的思念之苦。

(2008年4月真题一,1)《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君子”是指()

A.国君

B.士大夫

C.贤人

D.丈夫

答案D

(2010年4月真题一,1)下列作品中,选自《诗经,秦风》的是()

A.《氓》B.《君子于役》C.《将仲子》D。

《蒹葭》

答案D

蒹葭

单选:

《蒹葭》选自《诗经。

秦风》,是一首爱情诗

(简答,《蒹葭》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意,强化了抒情效果。

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

蒹葭从“苍苍”到“凄凄”到“采采”,声情转向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

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到“未巳”,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始终在徘徊追索。

“道阻且长”到“且跻”到“且右”,表示路途遥远,崎岖迂曲,而主人公不避艰险,深情求之。

伊人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似乎愈来愈清晰,但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单选)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赞《蒹葭》最得“风人甚至”。

“风人甚至”从艺术上说,指婉曲的风格;从思想上说,是境界深远,意在言外。

(2008年4月真题四,1)试分析《蒹葭》诗中景物描写及重章的形式对表现情感的作用。

答案:

(1)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中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描写,渲染了凄清的气氛,(1分)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人物凄婉惆怅的情感,(2分)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浑然一体。

(2分)

(2)重章形式的作用:

反复咏叹表达丰富的情感,(1分)表现时间的推移,(1分)在时间推移中

,诗人上下求索,显示了感情逐渐加深。

(3分)

(2014年4月真题)简析《蒹葭》描写景物虚实相生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

秋景,秋水,为实景,溯洄,溯游的追索,已经虚化,至于“所谓伊人”,则完全是一种心理幻景;虚虚实实的意象,构成了朦胧而优美的意境。

作用:

生动地表现了痴情者诚挚的情意与追求。

36简析《蒹葭》描写景物虚实相生的特点与作用。

景物特点是清秋萧瑟.用了这些景物起兴,引出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情感.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优美.【作用】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

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怅然若失而又企慕友人的心境【特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2015年10月真题1)《蒹葭》一诗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简答《氓》的思想内容。

这是首弃妇的怨诗。

诗歌第一章写两人相爱,第二章写女主人公的深情和结婚经过,第三章用比兴手法表示追悔莫及,第四章写男子的变心,第五章写嫁到夫家后的操劳和受到虐待直至被弃,第六章表示对男子负情背德的愤恨和一刀两断的决绝态度。

诗歌通过女主人公被遗弃之后,回顾往事,诉说自己婚姻的不幸,表达悲愤与决绝的心情,反映了当时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问题,以及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压迫与损害。

简单《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很成功。

从婚前的纯洁天真、热情洋溢,对男方一往情深,到婚后辛勤操劳而毫无怨言,再到男方变心后看透负心者的本性,坚决和他决裂,表现出其坚强与刚毅的一面,其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逐步展现的。

简答《氓》中的比兴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起兴的两章,比喻两人从情爱之深到由于男子负心,爱情失去光泽;“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能沉溺于情爱之中,“淇则有岸,则有泮”则反比男子坏到极点,简直无所约束,比喻生动形象,寓意发人深省。

(2009年4月真题一,1)《诗经?

卫风?

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所用的艺术手法是()

A.反喻

B.对比

C.描状

D.比兴

答案:

D

(2013年10月真题一,2)下列《氓》的诗句中,描写恋爱阶段情景的是

(2014年10月真题三,36)这首诗运用了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起兴的两章,比喻两人从情爱之深到由于男子负心,爱情失去光泽;“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能沉溺于情爱之中,“淇则有岸,则有泮”则反比男子坏到极点,简直无所约束,比喻生动形象,寓意发人深省。

(2015年10月真题41)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氓》中的男女主人公形象。

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很成功。

从婚前的纯洁天真、热情洋溢,对男方一往情深,到婚后辛勤操劳而毫无怨言,再到男方变心后看透负心者的本性,坚决和他决裂,表现出其坚强与刚毅的一面,其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逐步展现

男主人公的欺骗与虚伪,以怨报德,则在于女主人公的对比中得到显现。

采薇

单选)《采薇》是戎守边境,抵抗严运侵扰的战士回家乡的歌唱,大概产生于西周末年周宣王时代,诗中完整地反映了边防战士艰辛的生活、紧张的战斗和思家念归的真实情况。

诗中运用了倒叙手法。

一二三章是回顾军中饥渴劳苦、盼望归去的情景,四五两章是虎骨在前线戎马崆峒、时刻戒备、奋战不惜的实况,最后一章才是归途中的感慨和悲喜交集的心情。

简答《采薇》末章的艺术特点。

《采薇》末章情景交融,含蓄文集,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今与昔,来与往,雪花与杨柳,冬天与春天,构成鲜明的对照,点出时间的推移和出征时间久长。

终于归来却莫知我哀,一是痛定思痛更加伤心,二是音问隔绝的情况下,近乡情更却,不敢问来人,这样结尾意味深长。

(2014年4月真题一,1)《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

1.下列作品中,运用倒叙手法的是《采薇》

左传

单选)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国十二公为序,又擅长描写大规模的战争和记录使臣的应对辞令。

(2014年4月真题一,2)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郑伯克段于鄢

简答《郑伯克段于鄢》的思想内容

本文对郑伯克段于鄢的前后过程做了详细的记叙,点明了郑庄公与母亲武姜、弟弟共叔段之间矛盾的由来,叙述了互相间争夺权位、明争暗斗,直至兵戈相见、一决胜负的经过,还描写了郑庄公与母亲解决矛盾的余波,客观上展示了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趋势,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不可调和的冲突。

简单《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人物形象。

全文成功地刻画了郑庄公的形象。

庄公对武姜和共叔段的野心与图谋了如指掌,但他采取了欲擒故纵、后发制人的策略,一则借以沽名钓誉,二则为了麻痹对方、争取人心。

最后,他还考虑到违背孝道对他不利,于是演出了“遂而相见”、母子和好如初的闹剧。

这一切都突出了庄公有计谋、城府深的性格,他终于在这场斗争中成为胜利的一方。

至于武姜的偏心自私心里,共叔段的野心勃勃、愚蠢贪婪,文中也有生动表现。

单选)《春秋》通过微言大义体现作者的褒贬之情,后来成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2014年10月真题四,41)全文成功地刻画了郑庄公的形象。

庄公对武姜和共叔段的野心与图谋了如指掌,但他采取了欲擒故纵、后发制人的策略,一则借以沽名钓誉,二则为了麻痹对方、争取人心。

最后,他还考虑到违背孝道对他不利,于是演出了“遂而相见”、母子和好如初的闹剧。

这一切都突出了庄公有计谋、城府深的性格,他终于在这场斗争中成为胜利的一方

(2015年4月真题31)下列人物出自郑伯克段于鄢的有

A.颖考叔B.祭仲C.杞子D.原轸E.公子吕

答案abe

(2015年10月真题31)《郑伯克段于鄢》中,庄公的性格特点有富有计谋城府很深

秦晋崤之战

简答《秦晋之战》中战争描写的特点

《左传》长于叙写战争,但不在于描写战争本身,而重站前情况的叙述,显示出胜负的必然趋势。

本文即体现了这一特点。

站前晋文公刚刚去世,但卜偃传达军命,证明对秦早有觉察,预作准备,临战前夜,君臣统一意见,同仇敌忾,与秦穆公、赛叔之间意见相左形成鲜明对照。

秦国方面,赛叔分析偷袭郑国必败,并两次哭师,但均被秦穆公拒绝;接着王孙满论秦师轻而无礼、弦高犒师,郑国赶走里应外合的秦将,事件的进展显示晋胜秦败已成定居。

简答《秦晋之战》中的人物形象刻画。

作品在事件的记叙中,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赛叔对战争洞若观火的分析与两次哭师,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与爱国之心。

先珍“不顾而唾”,写其怒形于色,十分传神。

秦穆公刚愎自用,利令智昏,但在失败后能够幡然悔悟,引咎自责,不失春秋五霸之一的身份。

人物的言辞也很生动,如文赢为三帅请命之措辞婉转,黄武子辞秦三将之委婉巧妙,孟明与阳处父在河边的对话,也极富戏剧性。

(2013年10月真题一,3)《晋楚城濮之战》中,刚愎自用、傲慢狂妄的人物是

国语

单选)《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汇集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部分史料,记事起于西周穆王十二年(990)。

止于周镇定王十六年(前453),以记言为主

邵公谏厉王弥谤

单选)《邵公谏厉王弭谤》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人起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邵公谏厉王弭谤》中邵公谏辞的内容及特点。

文章主要部分是邵公对厉王的劝谏。

这段谏辞的中信是陈说堵塞言路、禁绝批评的严重危害,对历王迷信暴力与王权的谬误敲起警钟。

邵公先以治水作比喻,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揭示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态度;再列举古代各阶层人士进谏的情况,说明君王听政,必须听取民众意见;然后通过比喻说明民众的议论正是执政者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最后归纳出言路不可堵的结论。

整段谏辞逻辑严密,议论透辟,从正反两面反复陈说,深刻有力。

另外,多用比喻,生动形象;运用排比句式,理直气壮。

简答《邵公谏厉王弭谤》中叙事的作用

文中叙事为谏辞服务,谏之前着重渲染无人敢言的局面和周历王弥谤的沾沾自喜;拒谏之后“国人莫敢出言”,终于“流亡于彘”,这就清楚地交代了“谏弥谤”的前因与拒谏的后果,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结构。

(2008年4月真题三,1)《邵公谏厉王弭谤》中,邵公的谏词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案:

运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比喻手法。

(2分)

财用出于山川、衣食出于衍沃、善败兴乎宣言等排比句式。

(2分)

从正反两面阐发道理。

(1分)

(2009年4月真题一,4)下列文章中的说辞,使用排比手法最为突出的是()

A.《烛之武退秦师》

B.《邵公谏厉王弭谤》

C.《齐桓晋文之事章》

D.《鱼我所欲也章》

答案:

B

《邵公谏厉王弥谤》一文选自《国语》

战国策

单选)《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记事始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45),止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主要内容是记叙战国时代一批某陈策士的言论与活路。

(2015年10月真题2)《战国策》一书的整理者是刘向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简答《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苏秦的形象

本篇成功地塑造了纵横家苏秦的形象。

他没有一定的政治主张,合纵连横的游说,不过是获得“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的一种手段,苏秦学识渊博,能言善变,长于出谋划策,这是游说诸侯的本钱;同时他刻苦学习,反复揣摩,不仅通晓学问,还要把握游说技巧。

苏秦的形象概括了战国纵横家的共同特点。

单选)苏秦潦倒时和得势后,家人的表现“前倨后卑”,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那个时代崇尚富贵、亲情淡漠的炎凉世态。

简答)《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苏秦说辞的特点

苏秦的游说之辞是文中的重点。

苏秦的说辞,不以抽象的概念来阐明观点和策略,而是引证古今,通过具体的人和事的相互关系,形象地显示自己的政治见解。

他善用铺陈排比以夸大其辞,气势逼人地剧谈雄辩,力图煽动对方。

(2013年10月真题一,4)《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写苏秦说秦失败,回到家中,其嫂的反应是

鲁仲连义不帝秦

简答)《鲁仲连义不帝秦》中鲁仲连的形象

鲁仲连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

他有一般纵横加的共同特点即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但也有与他们截然相反的地方,一具有一以贯之的政治原则,决不朝秦暮楚,而是“义不帝秦”;二是品德高尚,绝不求名逐利,想法是功成不受赏;三是有排难解分之心,以挽救天下为己任。

鲁仲连是封建时代士人高风亮节的典范,为后人所仰慕。

2015年4月真题)简析《鲁仲连义不帝秦》中鲁仲连批驳辛垣衍的过程。

鲁仲连批驳辛垣衍,分析矛盾,指陈厉害,有理有据,义正词严。

首先用微不足道的周天子的作威作福反衬强秦为帝的可怕,然后用纣王烹鬼候、鄂候反衬秦帝的残暴,可见尊秦为帝将反受其害。

其次用邹、鲁之臣对抗来激发辛垣衍的正义感。

最后归结到如果投降秦国,将失去自身的一切利益,击破了“尊秦为帝”以保持自身荣华富贵的迷梦。

(2014年4月真题一,3)鲁仲连是齐国人鲁仲连游历到赵

(2014年10月真题一,2)《鲁仲连义不帝秦》:

“鲁连曰:

‘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此处的梁是指

A.齐国B.鲁国C.赵国D.魏国

答案D

2015年4月真题)简析《鲁仲连义不帝秦》中鲁仲连批驳辛垣衍的过程。

论语

单选)《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今本《论语》共20篇

单选)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的第一人,其思想核心是仁。

侍坐

单选)《侍坐》是《论语》中自成段落的最长一章,记录了孔子与四位笛子有关志向报负问题的讨论

单选)《侍坐》中曾皙的回答,得到了孔子的赞赏

简答)《侍坐》中的人物形象

本文成功地刻画了教育家孔子的形象。

他不以师长自居,谦虚地说自己只是比学生稍稍年长一点罢了。

他理解学生平时怀才不遇的苦闷,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出讨论的问题。

他对学生的才能、特长也了如指掌,所以能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是一位和蔼可亲、平等待人、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四位弟子的形象也表现得很清晰,子路志向远大,直爽豪放,相当自负,冉有,公西华小心谨慎,格外谦虚,曾皙与众不同,淡泊洒脱,但又好学勤问。

(2015年4月41分析《侍坐》中孔子子路,冉有公西华曾希的性格

子路:

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曾皙:

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冉有:

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

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

简要分析《侍坐章》中孔子及几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文中如何表现

(2008年4月真题一,2)《论语·\坐》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表达的曾皙的志向是()

A.回归自然

B.甘于淡泊

C.制礼作乐

D.专心诗书

答案:

B

(2010年4月真题一,5)《侍坐》曾皙的性格特征是()

A.直率豪爽B.谦逊谨慎C.仁厚宽容D.淡泊洒脱

答案D

(2011年4月真题一,2)《侍坐》中,孔子问话后回答“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学生是()

A.子路B.曾皙

C.冉有D.公西华

答案D

(2011年4月真题一,3)成语“退避三舍”出自()

A.《晋楚城濮之战》B.《烛之武退秦师》

C.《邵公谏厉王弭谤》D.《非攻》

答案A

本文记叙了孔子弟子申述各人的人生理想以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

通过孔子问志,子路等四人述志,孔子评志,写出了孔子的四个弟子不同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对不同个性弟子因材施教的态度。

从儒家思想出发,子路、冉有、公西华、虽性格不同,才气各异,但都是入世之人。

其中子路率直不拘,思路开阔远大,孔子对他的回答“哂之。

”是既赏识他的魄力与能力,又对他的不逊稍有不满。

评价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文中表现在:

孔子问话刚落,子路就不加思索立刻回答,可以看出子路张扬莽撞的性格。

而他要在三年内把一个内外交困的国家治理的军队强大,人民勇敢善战,且知礼义,也许可能,但他张狂的表白,让人感觉他魄力有余而城府不足,大有自负之嫌。

冉有看到孔子对子路哂之,回答表现出谦恭有度。

他的目标是治理一个小国,使民富足,还自谦的把礼乐让给别的贤人来治理教化。

这种中庸的回答得到了孔子的肯定,并为他感叹。

评述是“为求则非邦也与?

”公西华比冉有还谦恭,说话留有很大的余地,让人感觉藏而不露。

开口就表示不是能干,是愿意学习,而且对于宗庙之事还是仅仅做个小相。

虚心跃然纸上。

孔子对他只做一名小相,表示惋惜,评述是;宗庙、会同也是诸侯的大事。

公西华你做小相,谁能做大相呢?

冉有、公西华的谦恭逊让与子路的自负自信形成对比,互相映衬。

而曾皙在音乐美的陶冶中超然脱俗,具有童心未了的纯真气息。

他的回答蕴含着人的天性美的出世境界。

与子路三人的入世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孔子对他的评述是赞同。

对于一个饱经风霜而终难得志的过来人,出世的梦幻无疑是一种幸福的向往。

所以在潜意识中孔子与曾皙不谋而合。

儒家的治国思想有礼、乐俩大方面,子路三人表达的是礼,曾皙是乐,孔子赏识曾皙徜徉山水之中,咏而归。

就是赞美曾皙从音乐的内在中培养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性情。

孟子

单选)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提出“民贵君轻”说,著有《孟子》七篇,在《论语》语录体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对话体。

3.下列作者中,提出“民贵君轻”的是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简答)《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出的主张及对其主张的评价

在这票文章中,孟子宣扬仁政,反对暴政,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描绘了富民,教民的蓝图,希望人们安居乐业。

这表现了孟子关心民生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在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战国时期,孟子笼统反对使用武力,似乎脱离实际,而将“仁政”主张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靠君主的仁慈心肠实现“王道”,又显得过于天真。

简答《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对齐宣王宣称仁政的过程。

全文以推行王道为中心,依次论述了实行王道和仁政的依据是“仁术”;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说明实行仁政的途径是推己及人;不实行仁政而行霸道的危险性,详尽阐明仁政的内容,提出富民与教民的具体方案。

在整个对话中,孟子根据齐宣王的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主动权,采用多种论辩技巧,十分具有说服力。

简答《齐桓晋文之事》善用譬喻和长于推理的特点。

孟子善用譬喻,长于推理。

文中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豪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比喻“不能”与“不为”的区别;用“缘木求鱼”比喻以武力手段称霸的荒谬。

退则由小及大,由此及彼,如以羊易牛推出实行仁政的根据,从邹人与楚人战推出齐宣王实行霸道必败,从由牛及人的恻隐之心提出推恩是实行仁政的途径,也颇有说服力。

(2008年4月真题一,4)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所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指的是()

A.士

B.工

C.农

D.商

答案:

A

(2010年4月以羊易牛为例说明孟子散文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

说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这是实行仁政的出发点,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欲擒故纵抓住话语主动权。

见牛未见羊也,根据对方心里,因势利导,指出保民而王,之仁政。

(2014年10月真题一,4)成语“君子远庖厨”出自

A.《齐桓晋文之事》B.《侍坐》C.《逍遥游》D.《劝学》

答案A

(2014年4月真题二,31)下列比喻出自《齐桓晋文之事》的有挟太山以超北海邹人与楚人战缘木求鱼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

(2015年10月真题36)简要分析《齐桓晋翁之事章》中孟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

孟子善用譬喻,长于推理。

文中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豪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比喻“不能”与“不为”的区别;用“缘木求鱼”比喻以武力手段称霸的荒谬。

退则由小及大,由此及彼,如以羊易牛推出实行仁政的根据,从邹人与楚人战推出齐宣王实行霸道必败,从由牛及人的恻隐之心提出推恩是实行仁政的途径,也颇有说服力。

(2013年10月真题一,4)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简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主要内容

文章说明了什么是浩然之气,如何培养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意气情感的最高境界,属于道德修养的范畴。

它与道和义相伴而行,而且是义长期积聚而产生的。

浩然之气充沛会使人眼界高,立场稳,心不动,气不馁。

浩然之气产生于人们心中,要小心养护,既不能放任自流,就像种田“不耕耘”;也不能急躁盲动,就像种田“揠苗助长”。

单选)孟子长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本篇中宋人“揠苗助长”故事,对宋人的心理、行为描写十分生动。

(2014年10月真题四,43)

墨子

单选)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者,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主张。

其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单选)《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现存53篇。

(2015年10月真题3)下列作者中,提出“兼爱”主张的是

非攻上

简答)《非攻》的说理特点

《非攻》设喻论证,逻辑性强。

以偷盗、杀人为喻,有力地说明“攻国”危害之大,不义之深。

再以黑白甘苦为喻,说明天下君子混淆是非,别有用心。

文章由浅入深以小见大,既指出攻国的不义,更是批驳为攻国制造舆论的君子。

庄子

单选)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哲学思想以“道”为本,主张精神的绝对自由。

其散文思想活跃,想象丰富,言辞瑰奇。

鲁迅称之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

单选)《逍遥游》是《庄子》开宗明义的第一篇,说明人生意义和目的在于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这在哲学上就是绝对自由。

这体现了庄子肯定一切事物的相对存在与发展变化的观点,也表示了对功名富贵的鄙弃。

简答《逍遥游》的论述思路

本文的论述思路是,开头采用先破后立、由反入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